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40节

  一听官兵杀来,还有力气奔逃的黄巾落荒而逃,连抵抗的心思都没有了。

  没有力气奔逃的老弱妇孺,一个个的眼神中多了绝望和麻木。

  虽说是黄巾,但实际上这些黄巾大部分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黎庶,又受人煽动和怂恿,无奈之下才加入了黄巾。

  有黄巾兵长的带领,这些老弱妇孺还能壮壮声势,对明天能否吃喝多了期待。

  但黄巾兵长都死了,能逃的黄巾青壮都逃了,剩下他们这群老弱又能做甚?

  城楼上。

  县尉陈石看清了形势,激动地请命:“县令,黄巾贼溃败了!出兵吧,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

  管赞狠狠的瞪了一眼陈石,呵斥道:“城下都是老弱妇孺,你让本县出兵?”

  黄巾刚来的时候,陈石就想跑,见黄巾来得太快这才无奈待在城中。

  以至于管赞这个县令不得不亲自上城督战。

  结果黄巾不知何故溃败了,陈石就想出城杀些老弱妇孺来捞功劳了。

  欺软怕硬的小人。

  管赞暗暗鄙视陈石的小人行径。

  陈石有些满不在乎:“县令,他们虽然是老弱妇孺,但也是贼人。”

  “昔日卢植求稳,不想过多杀伤,但却破不了黄巾;而皇甫将军求狠,对黄巾贼的态度只有杀,更是以黄巾贼的首级筑京观,最终破了黄巾。”

  “县令,切勿妇人之仁啊!”

  陈石为了功劳,黑卢植捧皇甫嵩,小人嘴脸尽显无遗。

  管赞冷冷的扫了一眼陈石:“陈县尉,本县提醒你一句,如今的平原相是卢尚书的门人!”

  “守好城池,静待平原相军令即可!”

  陈石眼中闪过一丝狠辣,小声嘀咕:“妇人之仁,早晚会自食恶果。果然,还是离开此地为妙!”

  陈石没有再反驳管赞。

  反正都准备跑路了,还跟管赞争个什么劲儿?

  就在此时。

  邓旭领兵抵达,望城头大呼:“我乃郡都尉邓旭,奉令破贼,安德令可在?”

  管赞连忙高呼回应:“安德令管赞在此,邓都尉,贼兵如何了?”

  邓旭扫了一眼周围麻木的黄巾老弱,喝道:“安德令,破贼乃我郡兵事,不用多虑。”

  “但这城下的百姓,为何不将其安置?”

  管赞顿时愣住,疑惑询问:“邓都尉,他们都是黄巾”

  “住口!”邓旭大喝:“管赞,你也是读圣贤书的,岂能说出如此荒谬之言?”

  “平原相刘备,深知今年干旱,田间庄稼收成不好,因此才下令各县聚粮于城,用以赈济百姓。”

  “如今百姓受难,来城池求一饱腹粮米,你们岂能将他们视为黄巾贼?”

  “看看他们,拖儿带女,面黄肌瘦,有吃不饱穿不暖的黄巾贼吗?”

  管赞以及陈石等安德城上的官吏军兵,纷纷被邓旭的喝问给整懵了。

  什么情况?

  聚粮于城,用以赈济百姓?

  刘备什么时候下达过这样的命令了?

  不是为了防止黄巾抢粮才聚粮于城的吗?

  但接下来,邓旭的行动再次让管赞等人吃惊。

  只见邓旭下令郡兵,一个个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发给城下的黄巾老弱。

  每个郡兵都在高喊:“奉平原相刘备之命,特来救民!”

  简单而直接!

  哪怕麻木的黄巾老弱,看着手中的干粮无动于衷,郡兵们也是依旧热情的安抚这群呆滞的黄巾老弱。

  终于,一个老叟颤颤巍巍的起身,走向邓旭:“敢问将军,这平原相刘备,莫非是昔日高唐县的县令刘备?”

  邓旭有些惊讶的看向老叟,显然有些意外老叟的问题。

  但邓旭反应很快,郑重点头:“的确是昔日高唐县的县令刘备!老丈,看你也是听过刘相的名声的,那也应该知道,刘相的仁德之名。”

  “只因刘相上任时间太短,未能解决老丈等人的疾苦,还请老丈能理解!”

  老叟的眼神,顿时多了几分的期待。

  “乡亲们,我们不用逃了!”

  “刘县令当了平原相,我们以后就不用担心吃不饱饭了。”

  这老叟的名望显然不小。

  很快,周围有不少的黄巾向老叟簇拥,询问刘备是什么人。

  而老叟也是颤颤巍巍的,向黄巾述说刘备之名。

  “那老丈,颇为眼熟。”

  城楼上的管赞,看向老叟的眼神有些疑惑。

  而旁边的一个兵长眼尖,惊呼道:“那不是城外的隐士荣老先生吗?他怎么也成黄巾贼了?”

  管赞吃了一惊,瞬间明白了邓旭的用意。

  连隐士荣老先生都成了黄巾,这城下的百姓又有多少是被裹挟的?

  “开城门,准备放粮!”管赞凛然下令。

  县丞高宁吃了一惊:“县令,县衙存粮不多,这一旦放粮,就不够用了啊!”

  管赞冷哼一声:“县衙没存粮,城内的大户就没存粮了吗?”

  “告诉他们,本县奉刘相之命安置百姓,暂借他们的粮食一用。”

  高宁擦拭额头的汗水:“县令,他们未必肯借啊!”

  “他们会借的!”管赞看着城下的邓旭,冷笑一声:“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时候,谁敢得罪刘相?”

  邓旭的用意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

  这些百姓不是黄巾,安置百姓是县令的职责。

  若是有人敢抗命,平原相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这是战时,事急从权,刘备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平定黄巾叛乱。

  谁敢在这个时候寻刘备的不痛快,谁就可能被拿来杀鸡儆猴。

  正如管赞猜测的一样,这城中的大户大多都是识时务的。

  借出一些钱粮安置城外的黄巾,对大户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

  早一日解决了黄巾,对大家都好。

  很快。

  大批量的粮食,就运到了城外,

  有了粮食,这群黄巾老弱麻木的眼神也变得有了希望。

  而“刘备”这个名字,也渐渐的存在了这群黄巾老弱的脑海之中。

  “管县令!”邓旭将管赞拉到一旁,低声吩咐:“郡丞有令,安置黄巾是第一要务,谨防黄巾二次反叛,若有必要,可杀豪强恶吏立威施恩。”

  好狠!

  都是官场混迹的,管赞又岂会不明白郑平这道命令的意思?

  管赞不由暗暗庆幸。

  若是刚才不配合,拿被拿来立威施恩的就是自己了!

第59章 攻心为上,郑平长袖善舞

  贪墨赈灾的粮米,这在任何朝代都有可能出现,而乱世之中的概率又更高。

  郑平洞悉人心,知道会贪墨赈灾粮米的豪强恶吏是避免不了的。

  有利益,就会有人铤而走险。

  至于这些饥民的生死,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区别呢?

  连侍御史侯汶都会阳奉阴违的将赈灾粮米中饱私囊,郑平又岂会尽信这安德县的官吏会一心为民。

  倘若恶吏有贪婪之心、豪强有聚粮之意,郑平不介意让这些想趁机发国难财的豪强恶吏,知道什么是买卖同罪,什么是法度无情。

  眼下黄巾盛行,但大部分的黄巾都是受了冤屈的百姓黎庶,心中自有一股难以宣泄的怨气。

  拿这群违禁的豪强恶吏的性命来安抚,那等于是送上门来的泄愤工具人。

  至于是否会引起反噬?

  这世间哪有尽善尽美的决策啊。

  倘若对于违法乱纪的豪强恶吏都不敢施以强威,那郑平这天下大志就别立了。

  心若不狠,又如何能定天下?

  得了邓旭的提醒,管赞不敢有半点儿的怠慢。

  “邓都尉,那是安德城外的隐士荣老先生,颇有些名望。”管赞亦是投桃报李。

  平原郡有名望的士人不少。

  有如华歆这样名响公卿的名仕,也有如刘氏、管氏、高氏、稀氏,乙氏、言氏、荣氏、西门氏、邴氏这些本地豪族或寒门中出现的名震乡野的士人。

  而管赞口中的荣老先生,正是荣氏的一名士人,因为对官吏的腐败而感到失望,故而选择了归隐山林,不求仕途通达,只求无愧于心,整日里醉心于山水之间。

  这是这个时代很多清流士人的选择。

  邓旭恍然大悟。

  眼前的这位荣老先生,定然是听闻过刘备的名声,又看穿了邓旭的目的,所以才选择了助邓旭聚集黄巾的民心。

  “管县令,府君正是用人之际,若能有更多如荣老先生一般的隐士支持府君,想必这安抚黄巾的事就会变得更轻松了。”

  上司的执政理念,往往会影响下属的行政态度。

  刘备一心救民,邓旭在行事上也会受到刘备的仁心影响。

  既然有如荣老先生这样的隐士存在,可以安抚这些黄巾,那又为何不能再多一点呢?

  管赞有些踌躇:“但这些隐士,都是不愿意出仕才归隐山林的,如何能让他们支持府君?”

  “无妨,待郡丞来了,自然会有办法。”提到郑平,邓旭的眼神中多了几分笃信之色。

首节上一节40/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