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368节

  能下令,但刘备未必会听!

  刘备也不是傻子,南州局势本就占优势,得了兖州就可以直接拿捏曹操,又怎么可能傻到不跟曹操争抢兖州。

  就因为曹操以天子名义下令吗?

  别说抢了兖州,即便把曹操揍了,刘协都未必会支持曹操。

  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绝对的势力差距面前,不过是一块遮羞布罢了。

  这一点,刘备清楚,曹操也清楚。

  以当下局势论亲疏,曹操远不及刘备,刘协又怎么可能因此而偏袒曹操。

  “文若终究还是不如奉孝心狠。”

  曹操心如明镜。

  荀是有才,但荀的才能更多的在于内政,以及对擘画大势上的独到见解。

  然而,一旦荀在擘画大势上被对手碾压,就容易失去方向。

  大势被制,哪怕再天纵奇才,也难有良策。

  就如武侯北伐,是武侯真的不知道北伐困难吗?

  不,是武侯清楚,大势被制,如果不能在军争上取得优势,那么整个蜀中都会因此而颓废、偏安。

  曹操现在的困境也是如此。

  荀擘画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大势,被有先知先觉的郑平提前几年部署后,直接以力破巧,强行破掉了。

  任你战略多高明,执掌不了大势,就会陷入颓势。

  然而,对于荀而言,荀是不相信自己的战略已经失败了,故而在决策上,少了如郭嘉一般的狠辣果断。

  郭嘉不一样。

  大的战略,郭嘉不擅长,也不太喜欢去擘画大战略。

  郭嘉更喜欢的是军争,只要军争赢了,对手任何的战略都无济于事。

  不管刘备如何擘画兖州,其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兖州。

  既然知道了对手的目的,又不能在战略上取得优势,那就直接以军争的方式来解决困境。

  以力破巧,无往而不利。

  曹操蹙眉沉思。

  以军争的方式,曹操不是没想过,正因为想过,曹操才会更谨慎。

  徐州战场、淮南战场,曹操接连败于郑平之手,在军争上,曹操没有太多的信心。

  然而,如今的局势,曹操又不得不偏向于郭嘉的军争之策。

  若让刘备得了兖州,曹操就跟刘协没区别了。

  左将军刘备携定兖州之功,再进一步就得是车骑、骠骑和卫将军之一了。

  董承的车骑将军近乎于虚职,可刘备若当了车骑将军,曹操这司空就更难约束刘备了。

  良久,曹操心中多了决意。

  “文若,勿需再争了。”

  “钱粮的筹备交予你,本将决定亲往兖州。”

  曹操不似袁绍,会因为谋士的争执而难以决断。

  之所以问策荀和郭嘉,曹操其实心中已经有了方略,只是想听听荀和郭嘉两人,有没有跟心中方略相近的。

  若荀和郭嘉都反对军争之策,曹操会权衡是不是太冲动了。

  而现在,郭嘉的策略跟曹操心中所想十分相近,这就让曹操对心中所想多了信心。

  荀还准备再劝,但看曹操那坚定的眼神,又将心中的话给咽了回去,另道:“明公若要亲往兖州,可先给刘备去一道圣旨,让刘备出兵北伐。”

  “虽说刘备不一定会奉诏,但明公亲往兖州,必然是占了大义的。”

  郭嘉对荀多此一举的方式,不置可否。

  这个时候给刘备下诏令北伐,刘备直接一个“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的理由就能推掉,甚至还可能会向曹操哭穷。

  比如“北伐钱粮耗费巨甚,恳请司空调拨钱粮。”,若真如此,曹操是给钱粮还是不给钱粮?

  宫中。

  得知曹操要去兖州,刘协的眼中多了几分担忧。

  如今曹操不装忠臣了,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很多大事都只是知会刘协一声。

  就比如出兵兖州,曹操只是遣人通知刘协,说“臧洪病重、兖州是抵御袁逆的重地,不可有失。”,然后就出兵了。

  曹操甚至都不愿意来见刘协!

  “宗正,若你回荆州,还能号令荆州众人吗?”刘协看向身边的新任宗正刘表,询问道。

  刘表无奈摇头:“臣有负陛下厚爱,这次反叛臣的,是蔡氏和蒯氏。”

  “臣昔日单骑入荆州,便是依靠这两族之人,两族之人也因此在荆州的文武要职出仕。”

  “臣不惜娶了蔡瑁的寡姐,又令琮儿娶了蔡瑁的侄女,便是想借此拖延时间,给臣培养亲信的时间。”

  “只可惜,天时不予臣。”

  “蔡瑁这贼厮,竟然会反叛臣。”

  “蔡瑁在,臣回荆州必死。”

  刘协不由一拳锤在桌上:“这群贼厮,世袭汉禄,却一个个自谋私利,不肯替国家效力。”

  “有朝一日朕真正掌权,必将这群贼厮抄家灭门,以泄朕愤!”

  刘表默然不答。

  刘协的愤怒,刘表能理解,但刘协的想法,刘表却是暗暗摇头。

  还是太天真了啊!

  哪怕是光武帝,都只敢给世族优待,而不敢真正将世族连根拔起。

  世族乱,则天下乱。

  世族稳,则天下安。

  这便是现实!

  “宗正,朕想给皇叔下一道密诏,令皇叔出兵兖州,最好能将曹操留在兖州。”刘协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原本刘协是想用刘备来制衡曹操的,但曹操夺荆州之举,让刘协感到了危机。

  刘表在荆州,亦是刘协认可的。

  有刘表在,刘协就能借刘表之力,平衡曹操和刘备。

  然而,刘协虽然学了帝王平衡之术,但却不能真正运用。

  眼看荆州也成了曹操的势力,刘协有些慌了。

  若再想着让曹操和刘备相互制衡,刘协怕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变得跟董卓一般。

  刘表有些惊讶的看向刘协,但很快这份惊讶又消失不见。

  “陛下勿需担忧,左将军不是迂腐之人。”

  “若见曹操出兵兖州,左将军不会坐视不理的。”

  “与其给左将军下密诏,不如趁机联络许都的忠义之士,曹操若胜,则趁其大胜疏于戒备,设宴杀之;曹操若败,则趁其势颓兵无战心,设宴擒之。”

  荆州之败,并非刘表无能,而是蔡蒯两家势力太大,一旦背叛,刘表只能坐以待毙。

  刘表昔日敢借蔡蒯两家的势力,诱杀宗贼五十余人,如今亦敢借刘协和公卿的势力,诱杀曹操。

  见刘表提出了具体的应对之策,刘协不由大喜:“宗正之言,甚合朕意。朕身边多有曹操的探子,不便行事,劳烦宗正替朕联络忠义之士。”

  “只要能助朕重掌大权,宗正可为司徒!”

  握紧了拳头,刘协暗暗发誓:这次,一定要重掌大权,朕,才是大汉天子!

  曹操决定亲自出兵,让曹昂颇为惊讶:“有孩儿在,何须父亲亲自前往兖州?”

  刘表的挑拨,还是让曹昂的内心受了影响。

  那一句“曹子,你不愧是曹司空的儿子,奸诈大胆,富有心计,在名门公子中,恐怕唯有康成公之子才能胜过你了。”,着实令曹昂有些心头不舒服。

  初出茅庐,就仿佛有天下无敌之势,降张绣、说张羡、定荆州,这让曹昂有些飘。

  因此,曹昂放弃了继续在荆南四郡安抚荆州士族的原计划,而是返回了许都,要去兖州助吕布。

  曹昂想要证明,同样是名门公子,郑平不过是出道早几年罢了。

  真正能被曹昂视为对手的,也只有袁绍的长子袁谭了。

  故而,一听袁谭去打辽东,曹昂就急着要南下定荆州。

  而定荆州的顺利,也让曹昂过高的预估了自己的本事,而忽略了背后的曹操和天子威望,认为去兖州虽然会有些波折,但必然会成功。

  曹操知晓曹昂的心思,凝声道:“兖州事关重大,昂儿不可疏忽大意,此次你我父子同往,可保万无一失。”

  曹昂见曹操执意,只能暗叹一声。

  有曹操前往,那就不能跟郑平比个高低了。

  兴平二年,九月。

  曹操亲自督军到陈留,又往东郡、济阴郡、山阳郡分驻兵马,而在青州的刘备,也得到了天子的北伐诏令。

  “这必然是叔父之计!”荀攸一眼识破了荀的计策,道:“此时北伐,使君必然跟袁逆僵持难以抽身,而曹操就可以趁机抢夺兖州,据黄河而设防。”

  刘备亦是知晓轻重,道:“可毕竟是天子诏令,若是不奉诏令,岂不是落人口实?”

  荀攸轻笑:“叔父虽然明晓大势,但却过于迂腐了。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北伐大事,钱粮耗费颇多,使君可遣人回禀曹操,就言青州缺粮,请曹操调拨钱粮到泰山郡。”

  刘备闻言一喜:“若以钱粮不足应对,倒也可以。只是公达为何要让曹操调拨钱粮到泰山郡?”

  荀攸笑道:“豫州不跟青州接壤,让曹操运粮到泰山郡,是为了让使君有理由驻兵泰山郡,配合显谋行计。”

  刘备抚掌大笑:“公达所言甚妙,应太守跟备交情颇厚,备要驻兵,应太守不会反对。”

  令孙坚在南皮城严防颜良,刘备聚集各营之兵,暗中前往泰山郡。

  待抵达泰山郡时,刘备打探到了曹操也出兵陈留,同时分兵驻扎在东郡、山阳郡和济阴郡。

  曹刘双方的调兵,名义上虽然各有理由,但实际上都已经将对方的意图给揣摩清楚了。

  说得再好听,都是为了抢兖州。

  现在就差一个理由,谁会先出兵了。

  寿张城。

  张飞忿忿不平:“吕布真是好运,若不是曹操这混蛋去了陈留,吕布就得被俺宰了。”

首节上一节368/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