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32节

  刘备终究是名望太小,即便陈纪有意让出平原相一职,刘备也是难以服众的。

  但如果有陈纪和刘子平联名向青州刺史焦和举荐刘备为今年的茂才,那就不一样了。

  虽然董卓西迁天子和百官去了长安,这举茂才的文书也难以送到长安。

  但至少对于平原郡九县而言,刘备的名望会急剧增加。

  想执行郑平的十二策论,光有胆略和官职还不行,名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名望,豪强富商才敢相信刘备不会反悔!

  这也是为何,郑平会让郑玄和孔融助刘备扬名,让华缉去信跟华家交好的士人替刘备扬名。

  平日里细碎事如刘备下乡体察民情,也不忘替刘备扬名。

  刘备的名望越高,能做的事就越多。

  名望,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之一。

  如名仕边让,能力且不提,但这名望却能让曹操差点儿就成了丧家之犬。

  再如袁绍,四世三公,名望冠绝海内,振臂一呼就有万人追捧。

  韩馥一让冀州,袁绍几乎没怎么费力,就得到了冀州九郡百城的豪强士族富商支持,执掌八十万户近四百万人。

  这便是名望的号召力!

  如果刘备有袁绍的名望,根本不需要租借田地之类,直接就可以告诉各郡。

  流民,你们负责给我安置好。

  这青州,我不想看到乞丐。

  自然,就会有人替刘备办妥这些事。

  “陈相有意,下官又岂会不尊?”刘子平言简意赅,表明了态度。

  陈纪又看向刘备:“玄德,你有伸大义于天下、还百姓以太平的大志,本相又岂能不支持?”

  “这平原相一职,本相可以让你暂代,同时也会跟子平一起向焦和举荐你,让你成为今年的茂才!”

  “但,你可要想清楚了。”

  “这开弓没有回头箭,若是平原郡的黄巾你解决不了,反而引起更大的内乱,你今后可就成过街老鼠了。”

  刘备大喜:“陈相深明大义,是平原郡三十万士民之福!下官决不会辜负陈相的厚望的。”

  让陈纪退位让贤,原本就只是郑平的一招闲棋。

  毕竟让陈纪主动放弃平原相这个职位可不是一定能办成的。

  这其中的偶然性太大了!

  郑平不会将整个青州的部署,寄托于一个偶然性事件上。

  但现在,这个偶然性事件却成功了。

  陈纪不仅选择了退位让贤,更是选择了举荐刘备当茂才!

  而另一边,陈群虽然心中十分的疑惑,但识趣的保持了缄默。

  陈纪既然这般说了,那一定是有考虑的。

  “郑县丞,听说你跟谯县的神医华佗,颇有交情?”陈纪忽然扭头询问郑平。

  郑平微微点头,已经猜到了陈纪的用意:“元化兄乃当世的医道宗师,陈相若要前往,下官可给元化兄去信一封。”

  陈纪哈哈一笑:“若有郑县丞的书信,本相去谯县求医,倒也能顺利得多了。”

  宴席终了。

  陈群终于抽得空隙,询问陈纪缘由:“父亲,为何忽然要将平原相一职让给刘备?郑县丞的十二策论,即便不能全用,也能用一部分。”

  陈纪却是摇头:“长文啊,这策论要么用,要么不用,岂能用一部分?这一部分又如何能解决问题?”

  “若是老夫没猜错,即便今日不答应刘备,郑平也有别的策略。”

  “而且,郑平的别策,很可能会让老夫陷入困境。”

  陈群吃了一惊:“父亲,你说郑平会暗中算计?他怎么敢?”

  陈纪微微敛容:“都敢让老夫退位让贤了,你觉得郑平不敢暗中算计吗?”

  “让老夫退位让贤,这是先礼后兵;若老夫执意要待在这个位置上,估计就是先兵后礼了。”

  “郑平这个人,看似给人一种狂妄的错觉,实则精明无比。”

  “切勿小觑啊!”

第46章 陈纪教子,都是人情世故

  陈群还是个官场小萌新,但陈纪却是个官场老人精了。

  早在郑平去给刘备当县丞的时候,陈纪就有怀疑。

  毕竟以郑平之才,不去走正常的途径举孝廉、举茂才、然后出仕一方,反而委身在一个小小的高唐令麾下,甘心当一个小县丞。

  这不可能不令人疑惑。

  而郑平出仕高唐县县丞后,一系列的政令,也让陈纪的心中平添了三分猜疑。

  这是要做大事的迹象啊!

  而今日,郑平更是在述职会上,借古讽今,暗讽陈纪尸位素餐,随即又提出让陈纪装病、刘备暂代平原相的提议。

  还有那颇为强势的十二策论,无一不在暗示着郑平暗中在谋划大势。

  郑玄曾误判说,郑平出游四年,锐气内敛,虚怀若谷有古之贤士的风范。

  孔融亦在第一眼见到郑平时,误以为郑平藏锋内敛、不似年少时的轻狂。

  但实际上,这都是表面的假象。

  郑平自始至终,都未内敛锐气。

  只不过将锐气改变了表现的形势。

  以往那叫士人之间的才学争辩,是口舌之争。

  而现在却是知行合一,将口舌之争变成了大势之争。

  从一个锋芒毕露的观棋人,变成了一个锋芒毕露的弈棋人。

  藏锋内敛?

  不存在的!

  如今是乱世,这是一个要将锋芒展现出来的时代。

  只有够强势,才能镇压一切不服!

  唯唯诺诺之辈,虽然能明哲保身、趋利避害,但却不能去争大势洪流。

  陈纪的判断,让陈群有些心惊。

  终究是缺少历练,未经历多少险恶,如今的陈群更显谦谦君子风范,缺少对时务的准确认知。

  “父亲,那我们就这样将平原郡让给刘备,然后什么都不管了吗?”陈群有些不甘心。

  毕竟陈群如今也是个热血之龄。

  这郡丞一职虽然是兼任的,但陈群也是想在这个职位上继续沉淀。

  虽然读书破万卷,但若不能实践,也是出不了真知的。

  “管?”陈纪摇头一笑:“长文啊,你有对付黄巾的良策吗?是能以你的智慧劝降黄巾,还是能以你的勇武去击败黄巾?”

  “你学的是公卿之术,若论朝廷法度的制定、贤能官吏的选拔、帝王将相的平衡,天下间无人能与你相比。”

  “但要论对付黄巾、治理地方,你现在的阅历还是太浅薄了。”

  “公卿之术,在于朝堂,着眼的是整个国家层面的利益权衡,而非去解决如平原郡的一地之患。”

  “想要对付黄巾、治理地方,还是得用刘备和郑平这样的地方豪杰。”

  “为官者,要善于认清自身的能力,切忌舍本逐末!”

  “强求虚名,只会毁了自身的德行,而令名节不保,得不偿失啊!”

  陈纪的一番教诲,让陈群的疑惑如拨云见雾一般,茅塞顿开。

  “父亲教诲的是,是孩儿愚钝了。”陈群的双眸渐渐清明。

  陈纪略思一阵,道:“豫州刺史孔,跟老夫有旧,此番装病去谯县,也顺道拜访一番孔吧。”

  “孔是兖州名仕,亦可助刘备扬名。”

  陈群有些讶异:“父亲,平原郡让给了刘备,为何还要替刘备扬名?”

  陈纪哈哈一笑:“长文啊!既然老夫都让了平原郡了,自然是希望刘备能成事。拜访孔只是顺道,替刘备扬名也是顺道。”

  “倘若刘备失败了,老夫也不会有多少损失,最多感慨世事如棋,乾坤难测,英雄豪杰在这乱世洪流之中,也只能折戟沉沙。”

  “可若刘备成功了,必然会记得老夫的扬名之情,今后若有难处,亦可以再往青州寻求庇护。”

  “与人结怨,不如施恩,这是为人的处世之道,长文要切记啊!”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陈纪如今六十多岁了,又是当世名仕,宦海常客,这世间的人情世故又有什么没见过的?

  这一番对为人处世的理解,足显其胸襟器量,不坠君子德行。

  若是个心胸狭隘的,估计早就在想如何将刘备和郑平给除掉了。

  郑平敢借古讽今,又提出如此胆大的要求,其实也是跟陈纪赖以知名的德行分不开的。

  善谋者,往往都善于洞察人心。

  如果今天的平原相不是陈纪而是陶谦,郑平是绝对不会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毕竟连最擅长识人的许劭,在徐州待着的时候,都感到不安,更是对自己徒弟说: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

  虽然治理能力差了些,但陈纪有器量却是真的,所以陈纪不会因为郑平的借古讽今而生气,也不会因为郑平提出让平原郡而动怒。

  与人结善,心少怨气,这同样是陈纪祖孙的养生之道。

  要知道,陈活了八十三岁,陈纪活了七十岁,而陈群亦活了七十余岁。

  陈群对陈纪更是钦佩。

  而在衙署外。

  刘子平满目的赞赏之色:“康成公之子,还是如当年一般锋芒毕露啊。你当真不怕惹恼了陈相,而被训斥驱逐?”

  郑平轻笑一声,扇抵肩头:“陈相是君子,又岂会因此而动怒?识人断事,因人而异。我虽然有锋芒,但也不会随意示人。”

  刘子平哈哈大笑:“玄德有显谋相助,今后必成大事啊。”

  刘备连忙道:“郡中事务,还得长史帮衬。”

  刘子平女婿邓旭是都尉,刘子平又是长史。

首节上一节3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