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第22节

  待得郑平呼气而立,收剑回鞘,胡昭这才近前递上文书,言语恭敬:

  “县丞,这是明日赴会的人员名单,烦请过目。”

  郑平扫了一眼文书,却见“华缉”的名字位于文书首位。

  而华缉之下,则有五十人的姓名、籍贯和势力简介。

  内容一目了然。

  “胡昭。”郑平回到石桌前,将文书放下,一双睿眼扫视胡昭:“你很聪明,也很会审时度势。”

  “依你往日德行,县尊本是容不下你的。”

  “但念你政务精熟,有实干之才,我亦不想你这一身才学埋没于泥垢之中。”

  “若你能勤修德行,今后前途即便是一郡太守亦能胜任。”

  这明显暗示的言语,胡昭又如何会听不明白?

  “下官谨记县丞教诲,今后必定勤修德行,不辜负县丞的厚望!”胡昭言溢于表,暗暗松了一口气。

  郑平自石桌上取出一本左伯纸装订的书册,递给胡昭:“《律令》一道,向来晦涩难学,如今精研《律令》的士人亦是极少。”

  “令尊昔日于家父门下求学《律令》,想必留有家风。”

  “这本《律令》,是家父几经校注后的最终版,今日赠于你,望你莫忘了令尊在世时的教诲。”

  胡昭的瞳孔瞬间紧缩。

  虽然自称郑玄门人,但胡昭的父亲其实也就郑玄几千门人弟子中不起眼的一个。

  估计郑玄都不记得胡昭父亲的名字。

  求学律令,也就听了几场郑玄的聚众授课,不似孙乾、国渊等门人能得到郑玄一对一的授课。

  胡昭更不用提了。

  父亲早逝,所谓的家风传承也就家中的藏书来充充门面。

  只有少年历经苦难的,才会更懂社会险恶、现实残酷。

  胡昭虽然向往清流,但更明白如何抉择才能在这世道中生存。

  德行?

  那是能保证自己可以活下去的情况,胡昭才会去考虑的。

  但此刻,郑平却因为胡昭白日里提到的求学律令一事,就赠胡昭一本经过郑玄几经校注的《律令》。

  这让胡昭如何不震撼?

  坚持自称郑玄门人之子,本来就是情急之下的保命手段。

  胡昭不信郑平猜不到用意,但正因为相信,胡昭才震撼。

  自古以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胡昭有实干之才,但无经世德行。

  这样的人,注定是会受到诟病的。

  但郑平却唯才是举,肯定了胡昭的才能,又劝胡昭勤修德行,更是慷慨赠书!

  要知道,即便是师徒,也未必会赠书的!

  器量宽一些的,口述让你自己记录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赠书?

  “县丞,这,太,太贵重了!”胡昭语气颤抖,右手伸了出去,但很快又缩了回来,想要又不敢要。

  这可是郑玄亲自校注的《律令》啊!

  “胡昭,书籍虽然贵重,但他毕竟只是知识的承载体。”

  “真正贵重的,是潜心研究知识的人。”

  “而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即为经世致用!”

  “你有实干之才,不似腐儒皓首穷经、清谈高论,有资格研究这《律令》。”

  郑平淳淳善诱,让心思驳杂的胡昭,渐渐由惧意滋生了敬意。

  “谢先生赠书,愚下谨遵教诲!”胡昭双手捧过《律令》,语气更显真诚。

  如果说刚才满口信诺的“勤修德行”是胡昭下意识的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么现在口称“先生”,是胡昭真心敬意了。

  看着胡昭离去时,那强忍的惊喜,郑平拾起羽扇,轻扇肩头,尽显智慧之机。

  御下之道,当施之以恩义。

第32章 经营名声,刘备渴贤爱民

  刘备名声不显,麾下能用的人极少。

  胡昭虽然德行不佳,但却是个难能可贵的实干之才。

  郑平示之以威,施之以恩,让胡昭能尽心办事,可以节省许多的精力。

  就譬如通知高唐县的豪强富商这件事,如果没有胡昭,五天之内都未必能通知到位。

  但胡昭半日间就通知妥当了,这就是效率。

  如今是初平元年夏秋之际,再过两个月就是秋收。

  以郑平的预计,秋收之后,青州黄巾会大规模的出现。

  到时候焦和不能抵御,黄巾之祸就会持续到初平二年。

  四处掠食的黄巾不事生产,还会冲击初平二年的春耕。

  恶行循环下,黄巾流民将会如蝗虫过境一般,彻底波及整个青州,甚至于向兖州、冀州、徐州推进。

  留给郑平时间很短!

  这个时候,官员的德行不是郑平首要考虑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执行郑平的政令才是最关键的!

  翌日。

  清晨曙光现,郑平自睡梦中醒来。

  自来到这个世界,郑平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规律的作息。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不仅仅是在论述光阴。

  同样是对身体健康的科学管理。

  早起一套五禽戏,舒经活骨,神清气爽。

  这是谯县神医华佗相赠的。

  中平元年,郑玄被赦免了罪行归家。

  郑平担心郑玄在狱中留下了隐疾,于是带上了郑家珍藏的十帖药方,亲自去谯县请来了华佗,替郑玄检查隐疾。

  有家传药方的,或多或少有敝帚自珍的习惯。

  但郑平却没有这种想法。

  郑平虽然对药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肯定是比不上华佗这种常年行医的专业人士的。

  将药方交给华佗,不仅可以让华佗辩证药方是否能对症,亦可以助华佗医治更多的伤患。

  仁自本心来。

  郑平有济世的壮志,又岂会将药方自珍?

  华佗感念郑平的孝道和赠药方的器量,于是将五禽戏传给了郑平。

  战国时期,已有吐故纳新、熊经鸟伸这般模仿动物形神的延年益寿运动。

  华佗将其改良成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形神的五禽戏。

  打完一套完整的五禽戏,郑平脸颊已有汗迹。

  深深的呼了一口气,郑平这才神采奕奕的打来清水洗漱。

  一个真正的士人,一定是文武双全的。

  提笔能安邦,上马能定国。

  刚洗漱完毕,张飞的声音远远传来,热情而欢快。

  “先生,俺给你送好吃的来了!”

  却见张飞右手托着一个木制的食盒,迈步而来。

  将食盒摆在石桌上,张飞熟练的将食盒内的米粥端出来,又小心翼翼的取出一个陶瓷小钵。

  “先生,今日给你弄来好东西,这可不是寻常时能吃得到的!”

  张飞环眼转动,一副神神秘秘的模样。

  郑平也不点破,配合问道:“那我倒要瞧瞧,翼德寻来了什么美味。”

  张飞小心的将陶瓷小钵的盖子取下,又拿出一个小瓷碟,将小钵内的腌菜取出盛放。

  “早晨的开胃小菜,酱腌瓜!”

  “这可是俺前几日返回高唐县时,途径一庄园,向庄主买来的胡瓜。”

  “用面酱腌制,简直味美绝了啊!”

  胡瓜即黄瓜,张骞出使西域期间传入的大汉。

  汉民又喜欢用豆和面做酱,称之为面酱。

  崔的《四民月令》就记载了酱腌瓜的做法。

  “翼德有心了!”郑平轻赞。

  酱腌瓜这样的菜疏,郑平并不少见。

  郑家珍藏的书籍中,还有《汜胜之书》、《四民月令》等重要农书。

  张飞早准备了两份吃食,就这般省去了俗礼,跟郑平在石桌上同桌而食。

  “若是大哥在,肯定又要说俺不懂礼数了。”

  “但吃饭就吃饭,讲那么多礼数做甚,还是这般吃法有人情味儿。”

  张飞环眼珠子转悠,三句话就暴露了本性。

  敬重归敬重,但张飞不想受到太多的礼法约束。

  毕竟张飞的个性就不是个能认认真真遵守礼法的。

  郑平轻笑:“县尊问起来,我可不会替翼德遮掩。”

  “嗨!不怕!”张飞将嘴一抹,大大咧咧地:“二哥今日不出练,大哥一早就跟二哥去田间视察农田的作物生长了。”

  “以大哥的脾性,这到了田间肯定又得挨个儿走访庶民百姓,甚至还会亲自下田除草捉虫。”

首节上一节22/41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