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人在诏狱,满朝皆是我徒孙 第2节

陈楚哈哈大笑,这是他进诏狱以来,第一次发出笑声,之前担惊受怕,整日提心吊胆的过活,也没人说话,连调节自己的情绪都做不到。

摸了摸鼻子,朱标苦笑一声道:“让你给框了。”

“也不算吧,王朝的传承继承人自然是重中之重,我不否认能者上,庸者下的北元继承理念,但我还是更推崇汉人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十六字真言。”

“因为这样的传承制度,稳如老狗,上一任皇帝早早确立继承人,对继承人进行全方位培养,只要不是晋惠帝那样的傻子,做个守成之君是没啥问题的。”

“而所谓的能者上,庸者下,虽然选出来的肯定是有能力的,但这其中不免会出现动乱,震荡,甚至是战争,兄弟阖墙,如唐朝玄武之变,杀兄弑弟。”

“你说,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陈楚望着朱标,继续询问道。

“唐朝的皇位传承还是有理可依的,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肯定和皇位传承的关系不大,你别框我了,毁灭唐朝的是藩镇割据,宦官掌军。”

朱标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自然不会傻乎乎的往里钻,说什么是李世民开了个坏头,杀兄弑弟,虽然唐朝这种事情不少,但皇位传承还是很稳定的。

“藩镇割据和宦官掌军都是原因,如果唐王朝的灭亡打十分的话,藩镇割据和宦官掌军只能占三分。”

“三分?那七分呢?”

朱标疑惑道。

“你没听说过,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那七分当然是天了,也就是所谓的国运。”

“唐朝的国运很好,传承上虽然有些问题,但瑕不掩瑜,你知道唐朝为什么强盛吗?”

陈楚看着朱标,嘴角上扬道。

盯着陈楚上扬的嘴角,朱标脑海中快速思索着,他之前就看见了陈楚的坏笑,如今在看,哪里不知这里边肯定有问题。

为了不被嘲笑…

“唐朝强盛,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从谏如流,有容人之量,有远大抱负和他们个人能力出众?”

思前想后,朱标感觉,这个回答肯定挑不出毛病来。

“说的好,说的好。”

陈楚笑了笑,朱标一副自得的模样,开口道:“我可是读过很多史书的!”

“说的狗屁不通。”

陈楚翻脸不认人,整理了一下身边的杂草,朱标一脸黑线的看着陈楚,惊喜来得太突然…

“那你要考虑,支撑唐朝强大的基础是什么?”

“是…是人丁,是粮食,是三军将士。”

朱标当然不会说出是士大夫支撑着唐朝强大,他可是深知那些士大夫的嘴脸。那些人可用,不可信,可重用,不可不防。

“算你还有点脑子,那你说,粮食,人丁,三军将士,那个更重要?”

陈楚开口询问道。

“那当然是按照你这个排序,一切都没有粮食重要,人丁同样重要,和这两样比,三军将士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了足够的人口和粮食,半年时间随随便便都能拉起一支可战之军。”

朱标精通治国理政,深谙兵法之道,对于人口,粮食,三军将士,孰轻孰重,先有谁,后有谁,自然是了然于胸。

当然,这是站在统治者层面,若是在造反层面,那当然是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嗯,对,也不对,姑且算对吧,那问题就回来了,人丁需要粮食养活,粮食又需要人丁耕种,造成唐朝强盛的原因,姑且唐朝的皇帝有能力,但在天的面前,他们那点能力,不值一提、”

陈楚对皇帝这个职业当然没什么好感,但也不能否认,有些皇帝确实有大作为,但一个王朝的强盛,靠皇帝?拉倒吧!皇帝最多起到一个领导和决策的作用,人能胜天?

拉倒吧,在陈楚那个世界都做不到,何况是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

“天?天?我懂了,唐朝时候,粮食产出多,又经过隋末混战,人口锐减,恢复耕种后,唐朝的国力迅速上升。”

“但这和天的关系…”

朱标挠了挠烦恼丝,他理解了,但又感觉有层窗户纸,怎么样都戳不破。

“你说你熟读历史,唐朝的最大敌人是谁?”...

陈楚开口询问道。

第3章 何为国运?

“早期是高句丽,高句丽和吐蕃。”

没有丁点思考,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情,朱标可以说是信手拈来。

“高句丽先不说,说说吐蕃,那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山高皇帝远,从周天子分封诸国,一直到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先后经历汉,新,汉,三国混战,晋,五胡,隋朝。”()

“这段历史有一千五六百年了吧?”

陈楚话音落下,朱标点了点头道:“周王八百,两汉四百余,汉末至五胡又一一百数十年,至隋,已有近两千年。”

“是啊,自周天子开始,中原华夏的敌人都来自哪里?”

朱标道:“北方。”

“那为何唐朝覆灭突厥之后,北方在唐朝强盛时期很少出现乱子?”

“因为…因为…因为…草原被打怕了?”

“笑话,被打怕了?你被打怕了,就不用吃饭了吗?你只要不死,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吃饱饭。”

“唐朝解决草原的最大原因是汉地产出够多,能够用贸易的方式,用中原过剩的粮食去换草原的战马牛羊等物资。”

“草原人吃饱了,有足够的粮食,他们还会拼死南侵吗?怕是有人想南侵,也会被其他想过安稳日子的人给压住吧?”

“这个可以看当今圣上,只要吃饱饭,谁会去造反呢?造反那买卖,那么容易做的吗?”

陈楚自然不敢直呼朱元璋大名,更不敢说他当和尚的事情,门外还站着两个锦衣卫呢。

他敢肯定,只要他大放厥词的喊朱元璋,外边的两个锦衣卫肯定不需要勾红就能拉着他去砍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

“这个…确实是这样…”

朱标低着头,思考了半晌,开口道:“先生,这和国运有什么关系?”

“你再考虑考虑,吐蕃那个地方,高原地区,凭什么和唐朝争斗数十年,甚至稳占上风,现在的吐蕃高原,还有能力和中原争锋吗?”

“不是我吹,根据我所知道的,吐蕃敢叛乱的话,朝廷虽然会损失很多粮草,但打他们就跟玩一样。这又是为什么?”

“是大明比唐朝强,还是吐蕃高原比唐朝时期弱了?”

“他们为什么会变弱?大明又为什么会比唐朝还有差距?能悟出这个,才算真的悟了,如果是我说出来,你只是记住。”

陈楚在读博的时候,就在各大学府做临时讲师,而朱标不过二十的年纪,后世也就大学的年龄。

教他还不是手到擒来。

如果事事都他讲出来,那不说没啥教学生的乐趣,更是会导致学生丧失独立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大明比唐朝还有差距…大明为什么会比唐朝有差距?大明建立在废墟上,父皇如何努力,也需要时间恢复民生,有些差距很正常。”

“吐蕃为什么会突然变得那么强,能和唐朝争锋数十年而不败,为什么现在吐蕃再也没有唐朝时期的强盛,保儿哥领着几万兵马,轻松让吐蕃来应天换了大明的印信,金书…”

无数的问题在朱标脑海中回绕着。

“是什么…是天?天能左右的是什么?是风调雨顺?还是…好像,我…”

内心中疯狂回忆着唐朝和吐蕃发生的历史大事,心中念念有词,考虑着其中的问题。

不过片刻功夫,朱标猛地站起身道:“先生大才,我悟了,我悟了。”

“悟了?悟什么了?”

陈楚心中些许惊讶,暗暗思忖道:“这家伙脑子转的那么快?古人的智商都这么高吗?”

“悟了,悟了,之所以唐朝那般强盛,是因为老天眷顾唐朝,所以唐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吃饱喝足,朝廷余粮颇多,既能稳定北方草原,又能供养大军。”

“而老天是公平的,它既然让唐朝风调雨顺,那自然不可能只让唐朝风调雨顺,在高原的吐蕃,因为风调雨顺,能够种植更多的粮食,供养更多的人口。”

“随着人口增长,吐蕃本就耕地稀少,自然要向外扩张,南边有雪山阻挡,无论他们是向北通西域,还是向东进川蜀关中,都是在和唐朝厮杀。”

朱标用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措辞,将心中所悟讲了出来。

点了点头,陈楚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不过你说的老天眷顾唐朝,这是错误的。”

“老天不会眷顾任何朝代,也不会眷顾任何人,老天就是老天,不是老天眷顾了唐朝,而是唐朝建立在老天眷顾生灵的时期。”

“你可以理解为,老天感觉冷了,就稍稍加了一点天下的温度,天下的温度上升了,自然粮食产量就高了。”

“你能悟出这一点,很不容易,给你个作业,今晚想一想,为什么唐朝会灭亡。”

“如果明天起来,我还没死的话,记得给我交作业。”

陈楚心中大喜,他教的学生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但像眼前这人一般聪慧的,却是少之又少。

但并非没有。

可在这诏狱中,一个如此聪慧的人…

想到这里,不免伤心。

他要死了,他的学生可能也没几天活头了。

“先生放心,大明律规定,勾红必须由今上圣裁,任何人不可代劳,今上忙于国事…”

朱标刚要安稳陈楚,忽然见到一群锦衣卫冲到旁边的诏狱,托着一家七人,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吼声,生生拖到了刑场。

噗嗤噗嗤的血崩声,不绝于耳。

“这…”

朱标愣了半晌,一脸尴尬的看着陈楚。

“人有尽时,睡觉。”

陈楚双手抱着耳朵,他的透风窗口正好对着行刑场,外边的血腥味…让陈楚无法挥去脑海中的恐惧。

被砍头,谁会不怕被砍头呢?

朱标看了眼躺在杂草上的陈楚,叹息一声,走到牢门口,轻声说道:“去和毛骧说一声,把这个人从名单上勾了,不论他犯了什么事,等孤出去在行决议。”

“喏。”

守在门口的锦衣卫轻声应道。

第4章 父慈子孝,孝出强大

乾清宫。

心情低迷的朱元璋,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本,在想起自己那个混账儿子,无名怒火瞬间升起。

双手抓着奏本,一股脑的都丢到了地上,抬腿踹在案牍的一旁,怒吼道:“逆子,逆子!”

“咱怎么生了这么个逆子!逆子啊!”

朱元璋歇斯底里的喊着,恶龙咆哮整个乾清宫都能听见。

“骂谁呢?骂谁呢?谁是逆子!”

首节上一节2/1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