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406节

  朱元璋大受震撼,并觉得十分不解。

  这……若是这等话是从韩成口中说出来的,那不论如何,朱元璋都不会相信。

  不仅不信屠龙术为真的,也同样不信后世会大肆教授屠龙术。

  但现在这些是从韩成口中说出来的,那自然而然也就变得大不相同。

  这等在他看来,极其不可思议的事,还可能是真的。

  “那……何为屠龙术?”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在问韩成这话的时候,朱元璋不自觉的咽下了一口唾沫。

  哪怕是朱元璋这等存在,面对传说中的屠龙术,也做不到淡然处之。

  这等不得了的屠龙术,从在后世竟是一点都不新鲜。

  韩成已经趁着朱元璋发愣的这段儿时间里,迅速整理了一下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思路。

  因此听到朱元璋发问,没有什么犹豫的开口道:“屠龙术说起来很玄乎,但真的进行总结的,倒是可以将之归纳为简单的东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便是其中的根本。”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精神高度紧张,等待着从韩成这里听到高深屠龙术的朱元璋,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话,顿时愣住。

  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是屠龙术的核心秘密?

  隐隐约约,他觉得自己或许是从里面得到了一些什么,但再去想的话,又觉得迷雾重重,自己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生产力是什么力?

  生产关系又是什么?

  朱元璋显得迷惑。

  但又觉得很正常。

  毕竟这可是屠龙术!

  而且,还是屠龙术的核心秘密。

  高深一些,难以理解一些也很正常。

  这要是自己随便一听就能理解,那也叫屠龙术的核心秘密了!

  “这些其实很好理解,陛下之所以觉得不明所以,是因为不知道这些名词的含义。

  我与你解释一下,你就能知道了。”

  韩成将朱元璋的迷茫收入眼中,开口说道。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被称之为生产力。

  生产力有三大要素,分别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其中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至于生产关系,则是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

  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东西。

  在这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且起到决定作用的。

  物资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韩成将高中学的知识拿出来,说与朱元璋听。

  朱元璋听了韩成的话,依然是显得有些茫然。

  韩成方才与他说,只要知道了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之后,就能明白屠龙术的核心秘密。

  朱元璋是真的相信了。

  结果现在,从韩成这里得知了,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后,朱元璋觉得,自己是真不该相信韩成说的话。

  这玩意怎么说呢,还是有些难以理解。

  实在是韩成说的这些,总让人觉得很拗口,和平日里所接触的语言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定义就是这样,让人难以记住。

  但朱元璋也觉得很正常,毕竟这可是屠龙术!

  要是那样容易掌握了,那还叫做屠龙术吗?

  韩成看看朱元璋的反应,想了想就动动笔将这些写了下来。

  韩成一边说,一边将这些也给写了下来,方便朱元璋理解。

  朱元璋看着韩成写下来的这些,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总觉得自己似乎理解了不少的东西,有种被惊到的感觉。

  但再去想的话,又觉得还是不明白,想不太清楚自己到底明悟了啥。

  这让朱元璋显得很困惑。

  韩成并没有立刻说话,而是站在这里看着朱元璋对这些进行思索。

  让朱元璋思索一会儿,自己再接着与他解释,将会容易理解的多。

  “这点光看文字描述的话,确实比较抽象,接下来我说些事情,一举例子你就明白了。”

  听到韩成的话,朱元璋将目光从那纸张上收回,等待着韩成接下来的言语。

  韩成道:“就拿我华夏文明发展来说吧。

  远古时期,先民们狩猎,采摘野果食用,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也非常简单,其组成是一个个小部落。

  只靠打猎,采集野果,所能养活的人是有限的。

  而且获得食物的来源,也异常的不稳定。

  所以后面就开始了种植。

  刀耕火种开始出现。

  主要获得食物的方式,从狩猎变成了种植。

  这是生产力的一大进步。

  生产力进步,所能养活的人也随之增多,部落也越来越大。

  部落所能控制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大。

  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社会分工,将会变得更加明确。

  等到越来越多的石头工具,木头工具、陶器,乃至于青铜工具出现并应用之后,生产力也随之进一步的发展。

  部落变得更大,分工更为明确,比如会出现不事生产的统治阶层,管理阶层,以及巫这等专门的神职人员。

  生产力的进步,会导致一个个部落变得更大。

  原本各个部落之间,相距甚远,可随着部落的扩大,他们最终连接到一起。

  再然后,就会出现交流、融合、战争,发展出更大的部落,甚至于会出现部落联盟。

  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战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这是生产力进步之后,出现的必然结果。

  就算是没有黄帝炎帝等部落联盟,也会出现别的部落联盟。

  并发生大战,组建出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继续发展,生产关系也进步,最终出现了大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制度,开启了奴隶制王朝,夏朝。”

  朱元璋认真的听着韩成的讲述。

  再结合着纸张上所写的那些话,逐渐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巢氏,以及炎黄,三皇五帝这些,朱元璋并不算陌生,知道不少。

  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会从最开始的小部落,一步步的变大,经历这样多的变化,并最终结束部落时代,进入到王朝时代。

  现在,通过韩成的讲述,朱元璋再去想这些,一下子就变的明悟了。

  原来,这所有一切的转变,都是因为生产力的进步所导致的!!!

  这是一个朱元璋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视角。

  对他来说,虽新颖无比,但稍一思索却发现,这真的很对!

  “后世通过考察遗迹等诸多研究,发现大禹治水真相,其实是他带着很多人,将他部落所在的诸多地方的水泽,进行了治理。

  将之改造成了大量可以种植水稻的良田。

  那个时代,中原一带气候,和现在相比,要暖和的湿润的太多。

  大量水泽变成了水田,对于当时大禹所在的部落来说,这就是生产力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生产力迅速提升,生产关系也就随之发生改变。

  于是夏朝建立了,结束了部落联盟时代,进入到了奴隶制王朝时代。

  后面的夏商周,都是这等奴隶制王朝。

  商周时期,到尤其是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运用已经是逐渐到达了顶峰,生产力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生产关系开始发生缓慢的改变。

  思想文化上面,百家争鸣。

  这种改变,一直到了秦国开始施行耕战制度,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再加上又碰上了明君。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清扫六国,一统天下。

  改分封为郡县,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开万世之先河!

  从始皇帝开始,大一统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也是自始皇帝之后,我中华大地,不论经历了多少的苦难,经历了多少的波折,后人都会努力的朝着大一统的方向行进。

首节上一节406/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