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第280节

  他派宦官侯泰,送去书信给朱高煦,令朱高煦投降。

  朱高煦部署重兵压阵,摆足了排场,面南而坐会见侯泰。

  并对侯泰道:永乐年间,我爹听信谗言,削去我的护卫,把我封到乐安。

  老大那家伙也不厚道,做了皇帝之后,也仅用金帛引诱糊弄我。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郁郁久居此等贫瘠之地?

  你回去告诉大侄子皇帝,让他将奸臣夏原吉等人送来!

  至于我的其余要求,接下来再慢慢的谈。

  我也不想和他刀兵相见,希望大侄子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

  如同建文蠢货那样。

  侯泰听了朱高煦的言论,非常恐惧。

  却也不敢多说,只好返回京师。

  等到宣德皇帝问起,他二叔朱高煦都说了什么条件的时候,侯泰不敢据实回答,在一些言辞上,作了比较婉转的诉说。

  但就算是这样,宣德皇帝也依然为之大怒。

  同月,汉王朱高煦派百户陈刚上疏,又给公侯大臣等写信,多有指斥之词。

  宣德皇帝叹道:“这汉王,果真是谋反了!!”

  于是,就派阳武侯薛禄率军讨伐朱高煦。

  但是大学士杨荣,却劝宣宗必须御驾亲征。

  张辅得知这事情之后,就上奏道:‘请给臣二万兵马,必然擒拿朱高煦,献给陛下!’

  宣德皇帝此时,经过了杨荣的提醒之后,却改变了主意。

  他对张辅道:‘你的能力我是相信的,你确实可以平定叛乱。

  只不过我刚刚继位,肯定还有其余诸多心怀二意的小人在窥探。

  若不亲征,便不能震慑宵小,令其余心中有些想法的人老实!’

  于是,宣德帝亲自率军出征,平叛。

  朱瞻基亲征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来。

  动荡的局势有所缓和。

  之后,宣德皇帝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防守淮安。

  防止汉王朱高煦南逃。

  有人说,朱高煦曾经请居南京,这次他极大可能会率兵攻取南京。

  宣德皇帝则另有一番见解,他说:‘济南城池坚固,当初朱高煦跟随皇爷爷发动靖难时,就在那里碰过硬钉子。

  吃了很大的亏。

  朱高煦肯定不会冒险攻打。

  况且,叛军的家属都在乐安城,因此上朱高煦也不会南下攻取南京。

  最大的可能,只有固守乐安。

  而结果正如朱瞻基所料,朱高煦造反之后,果然在乐安呆着没有动弹。

  汉王朱高煦起初听闻是薛禄率军,非常高兴。

  在他看来,此人很容易对付,完全不是他的对手。

  结果没高兴多久,就得到了宣德皇帝要带兵亲征的消息,意外的同时,也有些害怕了。

  他知道,这样以来就是动真格的了。

  也知道朱瞻基打小就被他爹带着作战。

  是真正经历过大阵仗的人……

  出征之后,宣德皇帝又致信给朱高煦说:‘张敖失国,始于贯高,淮南被杀,成于伍被。

  现在我大军压境,你只要交出怂恿你谋反之人,就可免除你的过失。

  恩惠礼遇,还与原先一样。

  如若不然,一开战你必然被擒!

  或者是你的部下,把你当成奇货绑了献于朕。

  一旦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过,朱高煦并没有投降,相反在征讨大军前锋到达乐安后,朱高煦还主动下战书,约定第二天清晨开战。

  宣德皇帝得到战书之后,就命麾下大军疾行。

  然后驻军在乐安城北,包围四门。

  并让麾下。发射神机铳箭,震慑叛军。

  随后,又不顾众将请求,再次把劝降书信射入城内。

  但朱高煦依然不理会。

  可到了这时,城内很多叛军都被率兵亲征的宣德皇帝震慑心神,觉得朱高煦不会是宣德皇帝对手。

  所以很多人都想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德皇帝。

  朱高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惊,知道自己大势已去。

  这种情况下,他根本就不是朱瞻基对手。

  于是就先一步暗中,派人到行营面见宣宗,打算明日出降。

  宣德皇帝得到消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夜,朱高煦连夜把兵器,与通谋书信全都给烧毁。

  第二天,朱瞻基移驻城南。

  朱高煦见此,就打算出城,却被王斌等人劝阻。

  他只得假意回到汉王府,然后暗中从小路出城投降……”

  朱元璋摇摇头,觉得这朱高煦实在是有些上不得台面。

  这人勇武归勇武,却也只是一个只知道横冲直撞的将才,绝对当不了独当一面的兵马大元帅。

  有人在背后做主,让朱高煦的当一个将领,去冲锋陷阵还行。

  可真的指望他自己拿主意,这家伙当真是蠢得要死!

  看看他做出来的,都是什么愚蠢的举动?

  简直就是瞎胡闹。

  朱元璋觉得,若是将他放在朱高煦的位置上,那他有很多的手段可以用。

  不说能够彻底翻盘,至少朱瞻基想要将他这样轻易的拿下来,是不可能的。

  如此想着,又微微摇摇头。

  觉得不能将自己代入进去。

  其实从全局上来看的话,朱高煦这样愚蠢,才是最好的结果。

  不然,一个弄不好就会令大明经受更大的动荡,对大明没有什么好处。

  “朱高煦投降之后,群臣纷纷上奏,请朱瞻基将朱高煦明正典刑!

  宣宗皇帝不允许,又把弹劾奏章,拿个给朱高煦看。

  朱高煦见到这些奏章之后,叩首道:‘’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接下来就是善后的事。

  朱高煦余党全部被擒后,朱瞻基赦免城中守军之罪。

  并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命薛禄与尚书张本留守,然后班师回朝。

  兵马来到单桥时,尚书陈山迎接宣德帝。

  陈山建议朱瞻基,趁势捉拿朱高燧。

  理由是朱高燧和朱高煦二人向来是一伙的。

  这一次朱高煦造反,朱高燧绝对脱不了干系。

  此时若不顺势捉拿朱高燧,他日赵王也有极大可能谋反。

  到了那个时候,还需要再次劳烦宣德皇帝动手。

  不若此时,直接来一个毕其功于一役。

  很多人都持相同的意见,朱瞻基犹豫未决。

  这个时候,杨士奇站出来说话了,表示不能这样做。

  不论怎么说,赵王都是皇帝的亲叔叔,天家的颜面需要顾,不能将事情做得太难看了。

  赵王朱高燧此番,要是真的造反了,作为天子的朱瞻基出手将其拿下,是理所应当。

  谁都说不出话来。

  但是,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朱高燧谋反,不能证明朱高燧掺和到了这件事情里,那就不能对朱高燧动手。

  又说,赵王朱高燧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

  有了朱高煦的前车之鉴,赵王再起兵造反的可能性是真的不大。

  一番思索之后,宣德皇帝决定采取杨士奇的说法,不对朱高燧动手。

  宣德皇帝对众人说:“先帝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

  汉王谋反,朕不敢赦免。

  但赵王没有谋反迹象,朕不忍心辜负先帝。”

  后来朱高煦至京师,说他尝试遣人与朱高燧相互串通,共同谋反。

  于是,户部主事李仪及尚书张本等大臣,再次上书,请求削赵王朱高燧护卫,宣德皇帝不听……

  朱瞻基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皇城西安门内。

  然后,文学素养不低的朱瞻基,还亲自把平息朱高煦叛乱一事,编写成了一本书。

  取名叫做《东征记》,昭示群臣……

  逆党王斌等人伏诛,因为这件事情而被处死的人,有六百多。

  因故意放纵或者是藏匿反贼,而被处死或戍边的,计一千余人。

  发配到边远地区的也有还几百人……”

  “呼!!”

首节上一节280/10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