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第61节

第99章 护你三年,就当报答救命之恩

三妹红了脸道:“以前还没到那个程度。”

沈青云打断她的幻想,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我通过乡试成为了举人后他才开始对你承诺,说要来家里提亲的时间点,应该是京城那边传来捷报,我考中状元,对吗?”

三妹脸一下子变得苍白。

她不傻,听出了小叔话里的深意。

沈青云看她的反应就知道猜对了,叹息一声,“三妹,许二公子是个商人,商人唯利是图,跟他们做生意可以,但是想要托付终身,并不是明智之举。”

三妹不敢相信许韦做的那一切都带着目的,那么一个谦谦公子,处心积虑,算计她!

可小叔猜的没错。

小叔不会害她。

说来也巧,沈青云和三妹说完那番话后,外面来了人,来的还是媒婆。

媒婆嘴会说,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进了门之后,把三妹一通夸,引起沈家人好感,然后趁机说了许家有意求娶。

说媒,一般媒人先探口风,要是女方有意,再来下聘礼,等到下聘礼时,周围邻居都会知道,婚事就算定下了。

媒婆道:“这是门好婚事,男方家里富裕,长得一表人才,还有学识,多好的条件,三姑娘要是嫁过去,那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云氏幸好提前跟陈氏通了气,陈氏知道是幺儿子不看好这门婚事,直接拒绝:“我们家三妹孝顺,我老婆子年纪大了,想多留她在身边一些时日,要是嫁人了,我哪能隔三差五让她回娘家。”

媒婆听懂了,按理说许家可是大户人家,女方本来是配不上的,可她命好,有个进士老爷当小叔,说不定有更好的婚配对象。

唉,可惜了,许家的媒钱是拿不到了。

沈青云对陈氏和云氏道:“娘,大嫂,三妹嫁的是不是大户人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一辈子能过得幸福,男方要是欺负她,娘家替她撑腰。”

陈氏有些不赞同,“儿啊,我知道你为她们好,可我还是最担心你,要是她们嫁得好,将来能帮衬你一把,你到了京城,看看能不能联姻,将来你也多个助力。”

云氏心下一紧,婆婆的意思很明确了,只要能帮小叔子,闺女们可能要为妾。

她没见过世面,可知道一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日子过得舒坦最重要。

沈青云看出云氏的担忧,回道:“娘,你小瞧你儿子了,我的官途,用不着联姻。”

云氏闻言,这才松口气。

沈青云一直没插手侄女们的婚事,因为不懂这些,陈氏和云氏是女人,更清楚女人需要什么样的男人以及家庭,只能从旁协助,看看对方人品,给她们个建议,对方是否为良配等等。

***

当许二公子知道这个消息后,有些不敢相信,深思过后,猜想是沈青云不愿意跟他结亲家。

这么多年的交好,还以为是朋友了,没想到……

许二公子深知,商户人家再好,那也比不上士族,如今的沈家,早就从农户变成士了,再过些年,两家的差距会更大。

可惜他有心科举,却被绊住了脚,商户这个帽子扣在他头上,注定他要低人一等。

无论他怎么善于交际,那些士族,还是会看不起他。

沈家不就是这样!

当初做生意的时候,他可以高高在上,可当沈青云高中,身份就对调了。

他要求娶,人家却看不上他。

***

沈青云在家里待了几天,交代完事情后,踏上了去往京城的道路。

这一次,他好说歹说,终于劝动了沈老头,让他留在了小河村。

这次去京城,他带了沈林,沈虎沈小山父子,以及新买来的疤子。

至于沈壮,力气大,干活一把好手,把他留下,地里的活才做的完。

一路没有遇到贼人,顺顺当当到了盛京城。

这段时间,沈青云一直悄悄观察疤子,不得不说,他的身体是真的好,受了那么严重的伤,休息几天就能走动了。

换成一般人,肯定要躺几个月。

这样的人物,沈青云并不放心留在身边,一不小心,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也跟疤子谈过,疤子是这样回答的。

“少爷放心,等时机到了,我自然会离开,不过我这人不喜欢欠人情,我护你三年,就当报答救命之恩。”

沈青云听到他这么回答反而放心了,至于疤子说的护他三年,根本没放在心上。

到了京城,沈青云重新租了个院子,方便去翰林院任职。

二十一世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进了社会当社畜,在这个时代,寒窗苦读多年,最后也是当社畜。

沈青云重重叹了口气,无论在哪里,都免不了当社畜。

沈青云办好手续,终于进入了翰林院,打算大展拳脚,为朝廷做大贡献,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他的直觉并没有错,翰林院的同僚有意躲着他,即使他是六元及第,很大机往上升。

沈青云苦笑,这是被孤立了,不过没关系,这对他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跟他一同入翰林院的田恒和岳丰,暗中观察,还以为他承受不住,虽然是状元,但年纪摆在那里,换成他们,遇到这种事,不见得有什么好的解决法子。

然而,他们看到沈青云到点坐班,到点下班,完全不受影响,光是这份从容淡定,就让他们佩服。

这日,沈青云跟之前一样,做完手头上的活,悠哉喝茶,要不是场合不对,还想翘个二郎腿磕点瓜子。

“听说了吗,南边出乱子了。”

“出什么乱子?”

“流民叛乱,海盗猖獗,还有倭寇虎视眈眈,北方又丢了四座城,南边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世道,怕是要乱了。”

沈青云还想继续偷听,说话那两人却没说了,其中一人对另一人道:“嘘,这话乱说不得,要是传出去,人头不保。”

沈青云对朝廷的局势还是知道的太少,之前南方发大水,还以为朝廷已经安抚好了,如今生乱,怕是不仅仅是水患。

南北方局势紧张,而如今朝廷却无可用的将才,沈青云心一点点沉下去。

他可不想朝廷生乱,好不容易考中状元,要是遇到朝廷气数将近,岂不白忙活一场!

第100章 朕要砍了这群老匹夫

要说翰林院唯一好的地方就属藏书楼了,沈青云闲来无事,就去藏书楼看书。

沈青云还发现了很多失传的典籍和孤本,犹如米虫进了米缸,进去了就不愿意出来。

正在他看得津津有味时,旁边传来了几道说话声。

“陈庶常真是博学多才,令我等佩服不已,以后很多地方还需要陈庶常多关照。”

“要说咱们这群人,还数陈庶常有福气,等你和徐家小姐成了亲,我们都得靠你提携。”

被围在中间恭维的陈焕连连摆手,一脸谦虚:“你们莫要拿我取笑了。”

“诶,陈庶常你谦虚什么,听说那徐家小姐是徐首辅最疼爱的孙女,长得貌若天仙,你与她,是男才女貌天作之合。”

沈青云知道陈焕,这次殿试属二甲,是个寒门子。

没想到他居然和徐家小姐有了婚约,难怪区区庶吉士都能引得他们的追捧,有了徐家当靠山,将来官途必定通畅。

不过沈青云并不怎么看好,据他所知,徐家子弟都没能升高官,按理说徐首辅在朝中的地位以及威望,怎么都不该出现这种局面。

唯一的解释就是圣上忌惮,殿试中能让王子非和宋缺变成二甲,那么让徐家子弟无法在仕途上顺畅,也就理所当然了。

陈焕真要成了徐家女婿,那么待遇肯定还不如徐家子弟,原本作为庶吉士,要是他不想走捷径,慢慢熬几年,入内阁还是很有可能的。

沈青云没有资格置评别人的选择,因为自己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如今在翰林院都被人遗忘了,要是圣上想不起他,说不定一辈子都要在这个位置上。

可沈青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墉县那边有宋家虎视眈眈,京城这边举步维艰,要是他无法往上升,那一家老小,又有谁能护!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已经成了菜市场。

以徐首辅为首的文官集团,对北方主张义和,提议让公主和亲,对南方以安抚为主,对流民开仓赈粮,海盗招安为主,倭寇通商让利。

说来说去一个字概括:忍。

皇帝朱续哪能忍受,一看到那些文官张嘴脑瓜子就疼,武官集团这边没有与之舌战群儒的能人,加上郑大将军的身死,给了他们人人自危的警惕感。

朱续作为皇帝,天下之主,看似一言九鼎,可真当他想做点什么事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阻拦,弄得他做事束手束脚。

“陛下,战事告急,应当尽早做出决断。”徐首辅眼睛泛红,扑通一声跪下,那样子妥妥一副为国忧心,尽职尽责。

这个老匹夫!

朱续忍无可忍,手中的折子猛地朝着徐首辅砸去,砸到他的额头上,立即肿了个大包。

徐首辅连痛都没喊一声,直挺挺跪在那里,丝毫不为所动。

一时间,文武百官齐齐跪下。

“陛下,徐大人也是为了朝廷考虑,和亲是最好的法子,北方休战,百姓们才有活路。”

“陛下,徐大人说的有道理,要是强行开战,一旦敌人直驱南下,盛京城危矣。”

朱续看着朝中重臣,心中一股郁气,当初郑煜在北方抵御敌人的时候,他们说郑煜狼子野心,有反叛之心,断大军粮食,造成边关失守,数万将士战死。

如今,又是他们跳出来,要和亲,妄图用公主平息这场战事。

真是可笑,这时议和,岂不是给了敌人休养生息的机会,等到他们补齐粮草,集齐大军,到那时大周才是真正的危矣。

上一次妥协,换来的是什么,这一次,他绝对不会再妥协。

“安培。”

大太监安培连忙跪地。

文武百官全都等着,不知道天子会做什么?

朱续道:“拟旨,封陆迅为镇国大将军,全力抗击大真,待到战争胜利,朕必将犒劳三军。”

“陛下,万万不可,国库空虚,此时应当休养生息,万不可再起战事。”一大臣大呼。

其他大臣跟着谏言。

朱续心意已决,金口玉言,绝无再改的可能。

皇帝一甩衣袍,起身离开。

安培尖着嗓子大喊:“散朝。”

回到御书房,皇帝还在发脾气。

朱续踢掉案几,折子哗啦啦散落一地,还觉得不解气,又去砸花瓶,直到一地狼藉,他精疲力尽,才停下。

朱续咬牙切齿,“总有一天,朕要砍了这群老匹夫。”

安培听得心惊胆颤,额头上直冒冷汗。

***

沈青云从宫里出来,外面等候的沈小山和疤子迎了过来。

与其他官员们不同,沈青云既没有骑马也没有坐轿,实在没办法,手中拮据,又没有收入来源,暂时只能靠走路。

首节上一节61/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