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儿啊,光宗耀祖全靠你了 第33节

田掌柜的儿子看了一眼,“有啥架势,不就一群人说话,真的要买东西的顾客有几个人?”

田掌柜顺了顺气,指着儿子的脑袋骂:“我平时教你的都忘到狗肚子里去了!你再好好看看,要是咱们铺子开业,前来祝贺的会有哪些人?再看看别人开业,来的又是哪些人!”

“爹,你这么一说还真的不对劲,那些好像都是大户人家的人,难道……对面东家大有来头?”

“别管他什么来头,反正看这情况,咱们啥都不能做,你去把人散了。”

田掌柜的儿子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

田掌柜看着对面,羡慕不已,啥时候自家要是也有这样的人脉就好了。

唉声叹气了好一会儿,田掌柜在店里装了几样糕点,提着点心到了对面。

田掌柜扯出笑容,“恭喜恭喜,我是对面的田记糕点铺的掌柜,以后就是邻居了,少不了要麻烦你们,小小心意,还请不要嫌弃。”

沈老头大喜,收下了礼物,也把自家的糕点给田掌柜回了一些。

“以后麻烦了。”

田掌柜笑呵呵道:“互相麻烦,互相麻烦。”

田掌柜回到自家铺子,打开油纸包,看到里面的糕点时愣了一下,这样的样式,从未见过。

拿起一块,上面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些毛茸茸的。

田掌柜咬了一小口,味道咸咸的,口齿余味又有些肉香味,忍不住又咬了一大口,细细咀嚼。

不自觉间一块糕点吃完,还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再吃。

不大一会儿,田掌柜把回礼全吃完了,咂吧嘴,把嘴唇上的渣渣都舔干净了。

田掌柜心沉到了谷底,完了,对面的糕点这么好吃,哪里还有自家铺子的活路!

***

“糕点都送完了,小叔,咱们是不是亏本了?”

二妹一脸幽怨,刚开始看到那么多人来送礼,还挺高兴的,可人家送了礼,要回礼,连夜做的糕点就这么全部送出去了。

“糕点跟一般的吃食不一样,寻常人家鲜少会花钱在这上面,只有那些小富人家才舍得,看似回礼,其实也算是给他们尝鲜,再说,别人送的礼不比这糕点便宜,不亏。”

二妹这才好受点,“那明天还需要做这么多吗?”

话音一落,门口传来一道熟悉的声音。

“沈公子,可否借一步说话?”

沈青云看去,认出是钱掌柜,之前悦来楼第一个来送贺礼,这份情他承下了。

沈青云走到他面前,询问:“钱掌柜,可是有事?”

钱掌柜早就来了,看到了很多人给沈家铺子送贺礼,也见识到了沈家的人脉,不得不感叹,几年前,他还是个不入眼的农家子,谁料中了小三元,成了香饽饽。

“伙计拿回去的那些糕点我尝过了,味道很不错,不知道沈公子有没有意向给悦来楼供货?”

沈青云一开始的定位是维护好客户群体,走高端路线,目前只有四款,后面陆陆续续会增加新样式,走长久路线。

不料钱掌柜会来订货,这能减少零售的压力,能让家人空闲点。

沈青云没有犹豫,点头道:“不知道悦来楼要多少量?”

“好说好说。”

沈青云把钱掌柜带到了后院,还把沈老头一块儿叫上了,三人商量了半个时辰,把供货的细节都商定下来了,签了契书。

刚把钱掌柜送走,又来了一家酒楼的采购,居然也是来订货的。

这一次,沈青云和沈老头熟门熟路,商谈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很顺利的签下契书,再一次拿下订单。

铺子里每个人都在忙碌,直到天黑,几人才吃上饭。

二妹揉了揉酸疼的胳膊,“原来觉得开铺子好,现在才知道,开铺子累啊,比在村里还累。”

陈氏也不停地揉腰,“可不,不过累得有干劲,在地里干一年,到头来手里也没几个钱,开铺子不一样,能立即摸到银钱,累也值了。”

云氏抿着唇笑,什么话都没说。

沈老头喝了一碗酒,脸都红了,说话有些大舌头,“今天开张大吉,签了好几个契书,明天一早,咱们就得把糕点准备好,酒楼那边会来人取。”

沈青云把契书和银子一块儿拿出来了,“娘,这些东西你保管。”

陈氏没客气,把契书放一边,反正她不识字,银子数了一下,居然有五两多,这还只是一部分,等到糕点取了,酒楼还会再给一笔。

陈氏感叹道:“多的我不强求,要是每天能有五两银子进项,我就满足了。”

“五两银子可不少,一个月就有一百五十多两了。”沈老头算了一笔账,发现开个铺子,好像比豆豉和皮蛋更赚钱。

老两口都忘了,他们这个铺子主营的是糖的生意,糕点只是顺带,等到生意好起来,就可以把糕点分开,专门卖糖。

沈青云没告诉他们自己的打算,事情要一步步来,走的太快,反而会让他们不安。

翌日,天还没亮,铺子面前出现了马车。

几乎是同一时间,几家下了订单的酒楼伙计都来了。

沈老头几人忙活,把他们需要的糕点装车,一共就四种糕点,每家的订单都差不多,就是其中每个糕点的数量不一样。

糕点都已经分好,装车很快,等到这些马车离开,天边渐渐地泛白。

陈氏已经把饭做好了,一家人吃了早饭,铺子开门。

今天沈青云不再去铺子里,而是在后院里看书。

又过了几天,到了元宵节,经过这几天的口碑发酵,城里大半的大户人家都知道了新出来的糕点样式,不仅花样好看,还很好吃。

闺中女郎,后宅夫人们,聚在一起,说的无外乎一些琐事,这些新出来的糕点自然也成了她们的话题。

要是我吃了,你没尝过,那就是你家落人之后,这些大户人家,最讲究这些,到了元宵这天,自然要把糕点摆出来招呼客人。

为了不输排场,有的人家去酒楼里买,也有人家去沈记糖坊买,无论去哪买,价钱都差不多。

第52章 生意经

沈记糖坊忙得不可开交,幸好提前请了一个帮工,还把村里的三妹和四妹也叫过来了,陈氏回去了,和五妹管着家里的生意。

帮工丁婶子是个勤快人,铺子里主要是她和二妹忙活,二妹不仅要招呼客人,还要收钱找零,好在这几年的在家里她做的多,熟练没出错,脑子转的又快,还会主动给顾客抹零或者让顾客再加点钱,给更多的优惠。

那些优惠是沈青云告诉她的,并且还仔仔细细跟她分析了其中的利润,刚开始告诉二妹的时候,她还心疼亏本,等到沈青云把利弊分析明白,她就热衷推销了。

云氏带着闺女们做糕点,一锅糕点出笼,几乎一盏茶的功夫就卖光了。

沈老头负责干活,铺子里需要力气活的,女人们不好出面,就得他来。

沈青云抽空瞧了一眼,发现沈老头不仅没有得到休息,好像更忙了。

吃晚饭的时候,沈青云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

“咱们和酒楼签下的契书要遵守,答应给他们的提供的货照旧,但铺子里只有五十份,卖完为止。”

沈老头不干,“那咋行,少买一份那都是钱,五十份只够半天的量,最近来咱们铺子里买点心的人多,这么好的挣钱机会不能错过。”

云氏跟着附和,“爹说得对,咱们忙归忙,可比起干农活还是强多了,几个丫头也能帮着干,这里不比村里,啥都要花钱,就是一根葱都得买,不多挣点钱咋行。”

二妹点头,“小叔,你肯定是怕咱们累到吧,你放心,我们不累,现在每天都过得充实,忙就有钱,我巴不得天天这样忙。”

沈青云看着家人们的脸,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我算了一笔账,光是给酒楼提供的点心,大概有七百多份,加上铺子这五十份,也就是每天需要将近八百份的量,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要是咱们家的点心太容易买到了,过了这段时间,就不招人惦记了。

“要是铺子里控制五十份的量,顾客买不到,自然要去酒楼里,这样一来,酒楼那边卖得好,要的量也就多,到头来,还是铺子里卖出去的。”

沈老头摇头:“那咋一样,他们进货的价格低,我们卖出去的价格要高,一样的量,算下来还是咱们亏了。”

沈青云不禁暗自好笑,沈老头脑袋转的还挺快的。

“爹,李勇的铺子你是知道的,他卖皮蛋和豆豉,进价低,卖价高,中间有赚的,我们自家批发,价格低,到头来,谁赚的多?”

沈老头想都没想,道:“当然是咱们家。”

“糕点和豆豉皮蛋一个道理,价格虽然卖的低,但我们量大,还省了其中人工费用以及车马费,让酒楼有赚头,我们才会卖的更多,到头来大家都有的赚,要是铺子没数量限制,到时候酒楼不好卖,他们要的货少,对我们并没有好处。”

中间商赚差价,他们当然是最挣钱的。

但要是不让中间商吃肉,他们哪里来的汤喝,沈青云没忘记铺子最主要的还是糖生意,糕点不过是顺带而已。

他这番话说完,沈老头和云氏还在想,显然这里面的弯弯绕绕还要时间才能想清楚。

二妹脑子转的快,激动一拍桌子,“小叔说得对,咱们得控制铺子里的数量,这样才能长久赚钱。”

云氏和沈老头都看向她,沈青云也微笑看着她,“二妹,那你好好跟你爷和娘说清楚点。”

二妹撩起袖子,嘴巴动起来。

“爷,娘,咱们村每年都有货郎来,货郎会收山货,那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把山货卖出去,要卖给货郎?”

沈老头:“自己卖费劲不说,不一定卖得出价,给货郎就不一样,省事。”

二妹道:“一样的道理,酒楼就是货郎,我们卖给酒楼,也省事。”

沈老头沉默了,细细想其中的联系,越想越明白。

云氏也回过味来了,酒楼的客人多,比他们新开的铺子客人多,卖给他们,无疑是最省事的。

半晌,沈老头终于点头。

“好,五十份就五十份。”

只要给酒楼需要的点心准备好,铺子里的这五十份固定,这也大大给云氏省了不少事情。

原本的忙碌,好像一下子就不忙了,但神奇的是每天到手的银子并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

沈老头从一开始的忐忑,慢慢地放下心来,把心思都放在了糖上。

而在开业第五天后,糖迎来了第一笔生意。

***

元宵过后,正月十八,沈青云回到了百川书院。

令人欣喜的是,萧老先生也出现了。

第一天的课,沈青云就见到了这位萧老先生,还得到了他的指点。

“你的诗词,比起你的同窗,要差,就这点学识,想要入仕为官,还远远不够。”

沈青云以为萧老先生这样的大儒,会引经据典,一箩筐大道理,把人说的心服口服,完全没想到萧老先生会这么直白跟他说这番话。

许是看出他的不服气,萧老先生瞥了他一眼,“不认同我说的?”

沈青云恭敬道:“诗词对人的文采和学识或许很重要,但说到为官治国,学生觉得并没有多大影响,为官者,应该在政绩上做出成绩,为国为民,才堪称官。”

萧老先生摇了摇头:“官场远不是你想的那样,为国为民,前提是你得站住脚跟,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波诡云谲,要是应付不来,又何来为国为民一说。”

沈青云一怔,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当然知道官场如战场,多少贤臣良将死在奸臣手中,又有多少有志者难展抱负。

学校里学的那些诗词,一般问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十有八九都是诗人不得志,一生都在被贬谪,漂泊在外,最后客死他乡。

沈青云捏紧了拳头,问道:“可这些又跟诗词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萧老先生想要跟他道清官场的黑暗,这少年太年轻,亦太过刚正。

刚正过头,就容易折。

首节上一节33/9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