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400节

  勾结外邦复辟,比当初的叩关叫门影响更恶劣。

  朱祁镇现在是要推翻合法的大明皇帝,若是自己起兵靖难也就算了,关键还是纯粹的依赖外邦,俗称做傀儡。

  这不是纯纯的恶心人嘛!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不见皇帝肯定是不行了。

  才到下午,在京的内阁学士、六部侍郎一个不少,全都来到了甘泉宫请求面圣。

  跟上次一样,凤阁中当值的高瑶苦口婆心地把众人往回劝。

  罗通连连摆手,示意高瑶别说了:“圣上不见我们,朝廷要运行不下去了。如今朝野动荡、物议汹汹,圣上再不上朝,局面就要失控了。”

  高瑶回道:“那下官再去禀报,至于圣上见与不见,那就不是下官能决定的了。”

  说完,高瑶真的传递消息去了。

  内阁学士、六部侍郎们都找地方坐了下来,一副皇帝不出来大家就不走了的架式。

  王文、何文渊等保皇易储派心里并不着急,但迫于朝野议论,假装个焦急的样子而已。

  兵部尚书罗通、礼部尚书王一宁这是最着急的。因为真到了要背锅的时候,兵部和礼部那自然是当仁不让的。

  沈翼、耿九畴、萧这三位户部尚书也很着急,他们怕皇帝真让出赎金。三十万两白银、两万两黄金啊,要是白白喂了倭寇,户部的官员们全都得抑郁了。

  虽然户部有钱,但也禁不起这么糟蹋。

  等了快一个时辰,高瑶才回来,不等众人问,便主动说道:“圣上龙体欠安,无法下床。

  但比前几天已大有好转,所以圣上决定三天后,也就是十月二十四日,在青云殿召集群臣朝会,在京文官五品及以上,武官三品及以上皆可参加。”

  总算皇帝给了个交待,众人也不好再过于逼迫。

  王一宁站起身问道:“从这里到圣上寝宫连一里地都不到吧,为何请示用了这么久?”

  高瑶笑道:“向圣上寝宫传递消息,要先去长乐宫报于皇贵妃,再由皇贵妃娘娘入灵玉宫通传。

  然后娘娘出来,下官恭领圣上口谕,最后再回到甘泉宫。

  因为除了皇贵妃,任何人都不能无诏进出灵玉宫,所以要经过反复通传,最终才能得到圣上的口谕。”

  王一宁又问道:“连齐王和齐王妃都进不了灵玉宫?”

  高瑶肯定地点点头,紧接着又觉得这样回复不大得体,忙补充道:“齐王和齐王妃无法进出灵玉宫不是因为圣上不信任,而是圣上后宫乃私密之所,不适合齐王与齐王妃入内。”

  众人闻言,心中感叹:都过了这么多年,皇帝的防御还是如此严密,灵玉宫两个城门,各设数百亲军镇守,另有数百人沿着城墙往来巡逻。

  除了皇帝本人和十五位皇贵妃,其他人无诏擅闯,格杀勿论。

  没根子上就杜绝了别人做手脚,除非大家能策反一个皇贵妃。

  想把劫持怡王的手段如法炮制,也劫持一下皇帝,看上去有点难啊。

  有了皇帝三日后召集大朝会的承诺,众人见好就收,只得起身回去,好在总算对满朝文武有了个交待。

  第二日,京城的报纸出了一期特刊,专门汇总了倭寇入侵事件的最新进展。

  听到怡王被挟持、衍圣公身死,京城上上下下可都有了谈资。

  大街小巷,每个角落都是议论倭寇和怡王的。

  十月二十三日,倭寇挟持着朱祁镇一路东撤到昆山州太仓卫。

  是夜,暴雨如注,寒气逼人。

  阎礼与王骥、徐承宗指挥着孝陵卫在沙溪镇扎营,与倭寇相距二十余里。

  明军不敢跟倭寇靠太近,也不敢离太远。

  夜间暴雨,明军都缩在营帐里取暖。阎礼只命将士做好防御,以应对袭营。至于监视倭寇动向,那就免了吧。

  十月二十四日一早,天气放晴,阎礼才派出哨探去侦察倭寇动向。

  从十五日到现在,倭寇已经慢慢悠悠往东撤退了八九天了,明军已经颇有些松懈了。

  等阎礼、王骥、徐承宗在中军大帐一起吃过早饭,哨探急匆匆地回来禀报:五千倭寇,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

  王骥、徐承宗都感觉不可置信:“什么叫突然消失了,赎金我们还没付呢,倭寇不要赎金,就这么跑了?

  那他们是来做什么的,跑了五六千里,就为了挟持怡王回日本?”

  阎礼心中却很高兴,一两赎金没付,还把怡王塞给了日本。

  以前不管政斗也好,兵变也好,都还属于兄弟阋墙的范畴。

  这下好了,怡王现在这叫叛国。

  正好大明水师都在釜山运兵,日本乘大明沿海守备空虚,竟然派水师战船一口气把五千倭寇全部接走了。

  阎礼问道:“两位国公,我们还追吗?”

  王骥摇摇头:“还追什么啊,我们得先通知山东或福建的水师,再让水师派战船去追。

  但是水师主力都去了釜山,拿什么追。

  等都通知明白了,倭寇早回到家里准备过年了。

  还是赶紧写奏本上报朝廷吧。”

  阎礼、徐承宗都点头附和。

  到了这一步,众人反而如释重负。倭寇都走了,大家也可以收兵回家了。

  接下来就是把情况上报朝廷,等待发落。皇帝是要杀还是要剐,随便吧,反正大家的渎职之罪就摆在这里,七个守备一起扛吧。

  三人商量着写好奏本,六百里加急发往京师。

  与此同时,朱祁钰在青云殿召开大朝会,专门商讨如何应对这次倭寇入侵事件。

  时隔很多很多天,大臣们终于又亲眼见到了皇帝。

第689章 朝会公布书信证据 明军夺占岛国

  大臣们一见到皇帝,心中顿时都无语了,只见皇帝越发的神采飞扬、灵气逼人,哪像生病的样子啊。

  皇帝摆明了就是赌气嘛,你们不让我易储,我就天天在家里自在逍遥。

  你们不喜欢我,我还不喜欢你们呢。反正也是相看两厌,最好便是相忘于江湖。

  朱祁钰也不蓄须,在大臣们看来,气色极佳,甚至比刚登基时还显年轻了。

  不等众人开口,朱祁钰便挥挥手,裴当、陈林指挥着数十亲卫站成一排,每人手里举张信纸。

  刘昌则带着另外几十名亲卫维持秩序。

  朱祁钰高声说道:“们都看看吧,这是怡王、孔彦缙与日本天皇、征夷大将军往来书信的原件。

  都仔细辩认辨认,免得冤枉了好人。”

  刘昌带亲卫维持着秩序,让大臣们排着队近前观看。

  亲卫们将大臣与书信分隔开一定的距离,免得有个别人冲动起来,毁灭证据。

  朱祁钰从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文臣们。

  确认证据就费了大半个时辰,来上朝的每个官员都仔仔细细确认了一遍。

  这下彻底坐实了,所有人都看过了,但没有一个站出来提出质疑,因为日本天皇、征夷大将军的笔迹大家没见过,孔彦缙的笔迹见过的人也不多。

  但是怡王的笔迹,大部分可都见过。

  假冒怡王的笔迹,欺诈满朝文武,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点的人都干不出这种自取其辱的事情来。

  既然连怡王的书信都确为亲笔,那日本天皇、征夷大将军、孔彦缙的笔迹也不是造假了,因为没有必要。

  所有人都看完之后,裴当、陈林将书信仔细收好,放进玉匣锁了起来。

  这些证据要归入皇家密档长期保存,谁也别想翻案。

  确认完证据,朱祁钰问道:“事情经过你们也都了解了,往来书信你们也看了,你们说怎么处置吧?”

  王文第一个站出来奏道:“圣上,微臣以为,应该让南京户部先拿出三十万两白银、两万两黄金,将怡王殿下赎回来。

  别的事情,慢慢再说。”

  朱祁钰点点头:“爱卿所言甚是,准奏,即刻拟旨吧。”

  朱祁钰和王文君臣相得,这个双簧唱得甚好。

  大臣们本来还打算着跟皇帝在赎金问题上反复拉扯,从而占据道义制高点呢。

  没想到啊,没想到,皇帝和首辅一共三句话,问题解决了。

  皇帝和首辅都一致同意交赎金了,大臣们还能说什么。

  这就叫说大臣们的话,让大臣们无话可说。

  大殿中的气氛一时变得有点尴尬,大臣们仓促之间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了。

  朱祁钰问道:“要不散朝吧,寡人久病未愈,尚需休养。”

  礼部尚书王一宁忙站出来问道:“圣上,怡王涉及勾通外邦,应该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和征夷大将军还给太子写了亲笔信,太子又如何处置?”

  朱祁钰没好气地回道:“你们问我,我怎么知道。你们有提议就说,没提议就退朝吧。”

  今天的朝会,朱祁钰就是打定主意摆烂了。我要杀了怡王,你们不同意;我要废了太子,你们还是不同意。啥都不同意,你们还老问我怎么处置,我怎么知道怎么处置。

  罗通站出来替王一宁解围:“圣上,要不要命水师从海上截断入侵南京的倭寇退路?要不要治山东沿海卫所玩忽职守之罪?”

  朱祁钰回道:“不必了,怡王在倭寇手中,堵截他们有什么用。万一把倭寇逼急了,他们伤害怡王,谁承担得了责任。

  至于倭寇在山东登陆,皆因寡人将水师主力派去了釜山,错不在地方卫所。

  非要治罪的话,还是由寡人下罪己诏比较合适。”

  罗通连忙回道:“微臣失言,圣上心系天下,何罪之有,万万不可再下罪己诏了。”

  朱祁钰点点头。

  刑部尚书姚夔问道:“圣上,曲阜那些冲击孔府的流民应该如何处置?是不是要将那些领头的流民抓起来正法?”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正法?正什么法?正大明的法还是正大元的法?”

  姚夔闻言不再说话了。

  朱祁钰摆摆手:“那么多流民,找谁去呢,让山东按察使陈鉴全权安抚吧。另外内阁拟旨,免除山东全省今年、明年、后年的所有赋税徭役。

  有愿意去朝鲜、辽东、济州岛,以及新占领的日本土地的山东百姓,可以到官府报名。

  只要愿意去开荒,朝廷给出丰厚优待,绝不让他们吃亏。”

  说罢,朱祁钰站起身来就走了。

  百官面面相觑,好不容易召集一次大朝会,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百官们还没总结出这个道理。

  让百官们看一下书信证据,然后确定交纳赎金,展示一下兄友弟恭,目的就算达到了。

  按道理,有了这些证据,应该是把怡王废为庶人,并接受太子的退位请求才对。

  但是朝会上没人提这事,没人提那就拉倒呗。

首节上一节400/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