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76节

  后年发起对交趾的进攻。

  宣庙在交趾的失利,就是因为急急忙忙地将大军派过去,慌慌张张地进兵,跟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结果将士疲敝、军心涣散,大军屡屡遇伏,动辄全军覆灭。

  经过那一仗,大明威望丧尽,在南方的进贡体系崩溃。

  麓川王国反叛,大兄恭让皇帝先后三次派出明军主力,转饷半中国,前后历十年,才总算平定。

  大兄替宣庙擦完了麓川的屁股,我现在得去替宣庙擦交趾的屁股了。”

  几位宠妃闻言,在一旁掩嘴偷笑了起来。

  朱祁钰尴尬地笑笑:“没办法,不是朕不庄重,实在是宣庙留下的烂摊子太让人压抑了。

  刚刚这些话,都是咱们君臣关起门来说的体己话,出去了你不要乱传,我也不会承认我说过这些话的。”

第482章 口出狂言轻取交趾 苦心养望以助

  朱祁钰继续补充道:“收复交趾之战,朕已经定好了战略。

  朕有把握,会再打一个非常漂亮的大胜仗,从而振奋朝野士气,提升朕的威望。

  要想把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朕需要源源不断的文治武功,和节节攀升的个人威望。

  至于闽浙两省,不必参与收复交趾,你只要把本省的事情管好即可。

  朕不会在交趾陷入战争泥潭,费过多代价的。”

  年富闻言,立即回道:“若圣上果然能够秋风扫落叶般收复交趾,不知朝野如何反应,但微臣肯定是自此心悦诚服、五体投地,将圣上奉若神明。”

  林香玉闻言接过话头:“合着年爱卿现在对圣上口不服心也不服呗?”

  年富听到这话,连忙起身陪罪:“微臣失言,微臣现在也佩服圣上。只是圣上若能秋风扫落叶般收复交趾,微臣会将圣上视为千古圣君。

  收交趾、下西洋,这可是太宗皇帝做的事情啊。”

  朱祁钰笑道:“你就等看好了。另外山东也会同时开放海禁,开启与朝鲜、日本、琉球等国的海上贸易。

  由于山东离得近,所以朕亲自负责山东开海事宜。

  咱们君臣可以比上一比,看你在南方搞得好,还是朕在北方搞得好。

  就是不知道爱卿敢不敢比?”

  年富这个人,虽然年过半百,久历世事,但却经常有逆反心理,如今被皇帝一激,也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

  两人又聊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从上午一直聊到傍晚。

  朱祁钰留年富吃过晚饭,然后方才对年富笑道:“朕明天接见安南使臣,后天举行九成宫启用仪式,当天还会开景泰朝第一次经筵。

  后天一早爱卿一起过来参加吧,尤其是经筵的内容,十分重要,会涉及到未来十年朝廷的大政方针,听一听,才能对朝局有个整体的把握。”

  年富连忙领旨。

  朱祁钰犹豫了一下,方才说道:“朕临别有一言相赠,有些逆耳,可能爱卿会不大爱听。”

  年富连忙拱手请教。

  朱祁钰笑道:“爱卿清正廉洁,不避权贵,尤恶干请。这些都是难得的优点,只是如此一来,爱卿就容易多疑。

  手下人说什么,你都会不由自主地认为别人有所图谋。

  比如手下赞美举荐张三,你就会出于疑虑,认为手下是受人请托,于是反而将张三弃之不用。

  时间久了,属吏了解了你的好恶,便会反其道而行之。他欲举荐张三,就去你面前诋毁张三。他欲罢免李四,就去你面前赞赏李四。

  你出于猜疑,反其道而行之,却反而会正中属吏下怀,为其所乘。

  这也是朕总结出来的心得,爱卿可以参考一二。”

  年富闻言,有些迷茫,不知皇帝为何突然有此一说。

  朱祁钰笑道:“朕就是随口一说,爱卿不必放在心上。此去闽浙,爱卿独任封疆,少不了要与各色权贵士绅打交道。

  期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比你在河南左布政使任上会增加何止十倍。

  朕也是斗出来的经验,爱卿不必心急,去了闽浙总督任上慢慢摸索即可。”

  年富半信半疑地点点头,行完礼便离开了。

  送走年富,朱祁钰伸个大大的懒腰,一边带着宠妃们往家走,一边抱怨道:“真是头疼死了,讲了这么多细节,别说年富听懵了,我这讲的都讲懵了。”

  林香玉笑道:“夫君将肚子里那点货全都白教给了年富,如此一来,他经营闽浙,夫君经营山东,您确定会比他强吗?

  若是被年富将您比下去,那就不大体面了。”

  朱祁钰笑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也不必非要强于弟子。皇帝的治理能力不必强于臣子,臣子也不必不如皇帝。

  唐太宗说的好,皇帝最好的状态,就是垂拱而治。

  再说了,胜负还在未定之间,我未必就比他差,我可以去将日本打下来,然后打造一个北洋贸易圈。”

  “夫君这是要打多少仗?”

  朱祁钰苦笑道:“四面都要出击,我也不想这样啊,但你不当皇帝的时候,说风凉话很痛快。

  等你真当了皇帝,就会发现,不打仗也不行,没办法。

  不打仗你就没威望,没威望你就坐不稳皇位。

  除非你想学宣庙,什么都不做,那什么问题都没有。否则你只要想进行深入改革,必然伴随着要不断打仗。

  我现在理解了,太宗也真是没有办法,你不能光说人家是穷兵黩武,那不打能行吗。”

  林香玉笑道:“我们女人家也不懂这个,我们还是服侍着夫君泡温泉去吧。”

  “行行行,何以解忧,唯有温泉,走起。”

  说罢,朱祁钰将林香玉打横抱起,不顾沿途巡逻亲军的目光,笑盈盈地向家中走去。

  ……

  一夜无话。

  到了第二天一早,等朱祁钰起了床,歪在榻上,倚在窗边,看着窗外玉泉湖上的荷解闷。

  浅雪、素汐一左一右地坐过来,浅雪笑呵呵地说道:“夫君啊,陈阁老又上了一道奏本,请求致仕。”

  朱祁钰回道:“这有什么可笑的,很正常,驳回去,待他再上下一道辞呈,就给他批准了吧,不用再问我了。”

  浅雪笑道:“还有呢,您看好的刑部左侍郎薛,也同样上书请求致仕,而且言辞极为恳切。”

  朱祁钰点点头:“这倒是个新鲜事,也不知道我哪里对他不好了。念念他的奏本吧,我听听他说了什么。”

  素汐闻言,取过薛的奏本,一字不落地念了一遍。

  朱祁钰听完,沉吟不语。

  浅雪继续说道:“您看好的另一位大臣,兵部左侍郎江渊,上书请求夫君留下薛,加以重用。”

  “加以重用?怎么重用?”

  浅雪回道:“看江渊是意思,是建议夫君提拔薛入阁。”

  朱祁钰以手抚额,无奈地回道:“念念,把江渊的奏本也念一念吧。”

  素汐闻言念道:“薛近告老致仕,士大夫皆惜其去,以为心术正大,操行醇洁,年甫六十有三,精力未衰。

  况皇上建中兴之业,正当广求贤才,若之学行兼茂,岂宜舍而不用?

  又礼部右侍郎王一宁学识老成,持心端谨,旧官翰林,侍讲经筵。

  如此二人若擢馆阁论思之职,必能启沃圣聪,益世治。

  臣以庸愚误蒙简拔,恒愧浅陋,有妨贤路。凤夜忧惧,罔克自效。

  伏望皇上进用二人,如臣不才,宜放归田里,或别任一职,以图补报。”

  朱祁钰听闻都无语了:“昨天我才说年富性多猜疑,会被人利用。现在好了,过了才一天,我自己也遇到了。

  江渊、薛这都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写的奏本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就只有‘况皇上建中兴之业,正当广求贤才’这句听着还有些顺耳。

  他们是冲着保举制与吏部铨选之争来的?”

第483章 庆府伴读弹劾山西 安南使臣面君

  素汐在一旁提醒道:“夫君,薛是程朱学派的领袖人物,如果非说要争的话,说不定他们想搞的是儒学之争呢。”

  朱祁钰点点头:“随便吧,咱们走一步看一步,等他们先出招。命薛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命王一宁兼翰林侍讲学士,值经筵。

  一会穿戴整齐,咱们去见见安南使臣。”

  浅雪笑道:“还没完呢,庆府伴读王琰有封奏本,夫君要不要听一下。”

  “一个王府伴读,给皇帝上奏?倒是少见,念念吧。”

  素汐念道:“朝廷以大同边地,务积粮储,自宣德间迨今仅三十年,计其所积米粟金帛不下一二百万。

  然去秋丑虏入寇,遽乏给用,奏报之使络绎道途。

  原其所自,盖因提调左都御史沈固及布按二司管粮官,恣肆欺罔,将米粟金帛借与官豪之家费用,以致仓廪空竭,人民缺食,饿莩流窜,边境荡然。请遣监察御史查理之。”

  朱祁钰听完就笑了起来:“听到了吧,光大同一地,从宣德年间所谓的休养生息开始,帐上积累了米栗金帛不下一二百万。

  然后我那可怜的大兄啊,就真信了山西那帮跟着宣宗和三杨大搞休养生息的忠臣良将。

  等他带着大军到了大同的时候,就是王琰说的那样,仓廪空竭,人民缺食,饿莩流窜,边境荡然。

  那一二百万的财富,早长着腿飞走了。金银没了也就算了,关键是大军急需的粮食也全没了。

  这就能合理解释大战期间的种种怪事了。

  到了大同,亲眼一看,我那大兄才知道山西的官员是多么忠君爱国,然后才急急忙忙往回跑,结果整个山西都被治理的一塌糊涂,宣府跟大同也大差不差,一路货色。

  所以大兄就跑不掉了,由亲征变成了北狩。”

  将林香玉搂在怀里,喝了口奶,朱祁钰又继续嘲讽道:“咱得感谢山西这帮名臣武将,连咱们这住处,都是拜他们所赐。

  没有他们,咱当不上皇帝。当不上皇帝,也就没能力把整个玉泉山圈成私宅了。

  嗯,按这个道理讲下来,咱们应该赏前大同巡抚沈固一个凌迟才对。”

  浅雪问道:“那就直接将大同巡抚送锦衣卫诏狱了?还有,前任巡抚大同、宣府的罗亨信要不要赐凌迟?”

  朱祁钰摇摇头:“沈固下诏狱,罗亨信就算了吧。他就当了不到一年的宣府、大同巡抚,就迎来了土木堡之变。

  区区一年时间,够把山西霍霍成那样吗,该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也不能什么都怪到罗亨信头上啊。”

  素汐笑道:“王琰的奏本还有一段:僧道游方,已有定制。今有假游方为由,或纵为非,或回避罪责,或肆为偷盗,或邪言乱众。

  宜在京令五城兵马,在外令巡按、监察御史体访。止许于出家寺观内居住,如违治罪。”

  朱祁钰好奇地问道:“将这道奏本下廷议吧。这个王琰是何方神圣?他一个庆府伴读,庆王不是在宁夏吗?

  我这两天是有些头晕吗?怎么老是看不明白他们的门道呢。”

  浅雪笑道:“庆王等藩王都在京师诸王馆关着呢,可能是庆王带了这个伴读一同入京了吧。”

首节上一节27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