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71节

  朱祁钰带着诸亲与百官,行三拜九叩大礼。

  朱祁镇没有办法,只得来到阶下,跪在弟弟身后,跟着一起行礼。

  大礼完毕,吴太妃成为了没有太后之名,却有太后之实,真正意义上大明最尊贵的女人。

  礼毕起身,朱祁钰重新走上台阶,坐回到了龙椅上。

  朱祁镇也跟着往台阶上走,同样准备坐回去。

  不料却被陈循止住:“陛下,圣人有言,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朝廷自有法度在,岂有二圣南面并坐之理。

  况且宣庙戾妃已经认罪,您并非宣庙戾妃之子,更非宣庙嫡子。

  加之土木堡之败,有负祖宗社稷。陛下本就是有罪之身,并已禅让皇位于当今天子。

  耐何受奸佞蛊惑,又发动兵变,意图复辟,此谋反重罪,陛下应向圣上认罪,自请降为亲王,以正朝廷法度,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朱祁镇闻言,满脸红胀,瞬间羞愧得无地自容。

  陈循话音一落,岷王、东吴郡王、西吴郡王、蜀王、魏国公、信国公、武定侯、薛桓、胡安、吴忠、王文、徐有贞、黄溥、何宜等人抢先跪地劝道:

  “请恭让皇帝陛下向圣上认罪,自请降为亲王,以正朝廷法度。”

  有了这么多人带头,其他皇帝亲信,以及那些墙头草都纷纷跪地请愿。

  恭让皇帝的重臣已经彻底耗光了,就剩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鉴,以及林聪、叶盛、李侃、朱英之流,还不情不愿,想为恭让皇帝伸张一二。

  全场就剩下了二十多名文臣,站在那里低头不语。

  朱祁钰扫视一遍,将这些人一一记下。

  但是刚记了一遍,这些人也扛不住现场的压力,陆陆续续、不情不愿地跪下了。

  朱祁钰坐着不说话,就等朱祁镇表态。

  这下朱祁镇彻底绝望了,整个奉天广场上,还站着的,只有身披甲胄的皇帝亲卫了。其余人有一个数一个,全部跪地请愿。

  朱祁镇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于是朱祁镇彻底泄了气,自己不可能一个人对付所有人啊。

  根本就没人支持自己了,那这恭让皇帝当着还有什么意思。

  最关键的问题是,弟弟以谋反罪把自己废掉,然后再处死问题也是不太大的。就全看他乐不乐意干了。

  在僵持了一盏茶的功夫后,朱祁镇还是选择跪在了朱祁钰脚下,哀声奏请:“朕……哦,不,臣罪愆深重,罪不容诛,自请废除皇位,退为亲王,还请圣上开恩。”

  朱祁钰一边搂着酥软佳人,一边望着拜伏于脚下的恭让皇帝和诸亲、百官,感觉人生到达了巅峰,不禁有些飘飘欲仙。

  哲人说的果然没有错,权力乃是最好的春药。

  反正所有人跪伏于地,也不敢抬头,朱祁钰与怀中佳人相视而笑,一起陶醉了一盏茶的功夫。

  直到后面的吴太妃实在看不下去,轻轻拍了拍朱祁钰的肩膀。

  朱祁钰方才朗声回道:“大兄所奏不允,众爱卿都平身吧,等寡人与卿等细细分说。”

第475章 十位亲王撤除封藩 皇后钱氏废为

  众人闻言,都惊讶地抬起头来。

  气氛都烘托到位了,皇帝竟然不干了?

  尤其是朱祁镇,像看怪物一样看着自己的弟弟。本来以为这次皇位肯定保不住了,连能不能长久活下去都是个问题,但是弟弟竟然来了个原地变脸?

  朱祁钰看了一眼郝义。

  郝义连忙领着几个小太监,将朱祁镇的龙椅搬到了台阶下面,正面朝东放置。

  朱祁钰笑意满满地让道:“请大兄就座。”

  朱祁镇躬身谢恩,坐回了龙椅上。

  于是形成了朱祁钰搂着宠妃在台阶上南面而坐,吴太妃坐于朱祁钰左后方,而朱祁镇在台阶下右前方,面东而坐的格局。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自己大兄这个没眼力劲儿的,真是非得抽他一鞭,才肯转上两圈儿。

  这都景泰二年了,自己才实现真正的南面独尊,也真是够好脾气的了。

  坐都坐下了,朱祁钰也不会真的再跟朱祁镇解释些什么,而是对众人宣布了一道旨意:

  “石亨率京军谋反,入城围攻天子亲军,罪大恶极,阖族无少长皆弃市。石亨本人凌迟处决,立即执行。

  会昌侯府孙家子弟蛊动恭让皇帝谋逆,本应阖族处斩,但念在孙忠检举有功,免其嫡曾孙孙铭一死。孙忠有庶孙三人、庶女一人举告有功,亦免死罪。

  此五人于凤阳中都赐宅居住,无诏不得出城。

  定襄伯郭登协助宣庙戾妃盗子,混淆嫡庶,致使上圣皇后蒙难。其子郭嵩宿卫南宫,同谋造反,本应全家处死。

  但念在郭登素有功勋,又能及时醒悟,告发实情。现将郭登抄家夺爵,全家移居凤阳中都赐宅居住,无诏不得出城。”

  郭登闻言,喜出望外,起码全家的性命是保住了,于是连忙跪地谢恩。

  王文代表三法司将孙、石两家名单呈上,朱祁钰勾决,就在午门外立即执行。

  奉天门与午门大开,午门外一片鬼哭狼嚎,刽子手手起刀落,孙、石两家的罪人,一颗颗人头滚落于地。

  自汉王死后二十余年,大明还是第一次出现如此绝决的杀人场面。

  奉天广场上的大臣们各个心有余悸,都庆幸自己没有参与当天的兵变,否则,以皇帝的绝决,大家都得上路。

  藩王们更是各个冷汗直冒,皇帝可还没有说过赦免藩王们的罪过呢。如果算起帐来,把藩王们都杀了问题也不大。

  果然,就在众人愣神的时候,只听朱祁钰厉声吩咐道:“楚、辽、宁、伊、郑、代、荆七王率护卫造反,却反而身死当场。

  此七王,夺王爵,废封藩,抄没家产,宗人徙长沙。

  晋王、韩王、襄王三人降为郡王,其宗人全部除爵,抄没家产,徙于长沙。

  其余亲王,寡人会一一安排,尔等静候圣旨即可。”

  二十一家亲王,废去了十个,留了十一个。

  被废的十家,其亲王、郡王已经在这场兵变中死的差不多了,如果他们的封国中还有子弟起兵造反的话,朱祁钰有把握快速镇压下去。

  由于楚、辽、宁、伊、郑、代、荆七王已死,晋、韩、襄三王重伤卧床。剩下十一王大多都得到了皇帝的承诺,所以现场也没有人站出来反对。

  能一口气废除十王,朱祁钰已经很满意了。

  如果把藩王尽数废掉,就成了秦始皇了。

  朱祁钰想想都觉得无语:大明立国之后,太祖在南京设立历代帝王庙,供奉十七位帝王,秦始皇没份。

  大清立国之后,放低了帝王庙的门槛,供奉了一百多帝王,但是依旧拒绝秦始皇进入。

  也就是说直到大清,秦始皇在历代帝王中都是被鄙夷的对象。

  依朱祁钰自己想来,除了秦始皇过于残暴外,还在于他对自己儿子们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爱,导致了后世帝王全都烦他。

  尤其是明太祖这种爱子孙爱到发狂的人,估计更看不上这种人:秦始皇行事极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导致大秦一个有能力有权势的宗藩都没有。秦始皇一死,手下大臣们想杀谁杀谁,把秦始皇的儿子们杀了个精光。

  反正对于朱祁钰来说,在自己的儿子们长大成人之前,还是得有几个得力的藩王,免得朝局失衡。真到了让大臣们无所顾忌的那一天,后悔就晚了。

  却说剩下的藩王们也急着转换话题,于是在秦王的主持下,诸亲又议起了钱皇后、周皇后、万皇贵妃三人的处置意见。

  众人很快达成了一致,要求将钱皇后、周皇后、万皇贵妃全部废掉。

  正经皇帝都没有皇后,恭让皇帝却拥有两个皇后,也确实十分的不和谐。

  这次连林聪、叶盛等人都不肯站出来说话了。

  反而是朱祁钰替三位皇嫂说起了情:“三位皇嫂虽然明知大兄谋反,却知情不报,未予阻止。

  但周皇后为太子生母,寡人看在太子份上,姑且网开一面,命周氏继续为恭让皇后,执掌重华宫,无诏不得出宫。

  万氏先后丧失二子,其情可悯,降为宸贵妃,幽禁于重华宫,无诏不得出宫。

  钱皇后虽为大兄元配,却不思劝谏规正,反助大兄谋反,其罪本应处死。寡人笃念亲亲之谊,降钱氏为灵妃,幽禁于重华宫,无诏不得出宫。”

  谁也没想到,皇帝竟然选择了重重拿起,轻轻放下,纷纷跪地赞颂皇帝仁德。

  朱祁钰被众人夸得脸都红了,其实自己还真不是仁德,而是替大兄的后宫安排了一个剧烈内讧的格局。

  钱氏从元配皇后,降到了普通妃位,必然不服。而且灵妃这个封号,外人听不出其中的含意。

  在外人看来,这最多就是影射汉灵帝的谥号,乱而不损曰灵,不勤成名曰灵,好祭鬼怪曰灵。

  这就是讽刺钱皇后没有能力,把后宫管的一团糟,还笃信佛教,整天神神叨叨。

  然而钱皇后则气得脸都绿了,别人不知道,钱皇后自己可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恭让皇帝最宠爱的女人就叫灵儿,结果皇帝给自己封个灵妃,这不是纯纯的恶心人吗?

  就在众人都以为这事过去了的时候,薛桓却突然站出来奏道:“启禀圣上,恭让皇帝已非宣庙嫡子,皇太子又只是恭让皇帝庶子。

  圣上自有嫡长子在,岂能由庶子居于储君之位,臣请圣上废黜皇太子,改立皇长子为太子。”

  吏部尚书何文渊紧接着站出来附和道:“启禀圣上,微臣以为,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

  此三代之圣谟,诚百王之懿范。圣上长子序在伦先,宜正东宫,以明继体事。

  请圣人俯允,勿拂天下之望。”

  何文渊这话说完,广场上又跪下一大片。

  朱祁钰静静地注视着众人,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有至少七成的人都跪下了。

  对于这个结果,朱祁钰还算满意。跪下的这些人,不管是投机也好,还是屈从也罢,至少态度是有了。

  不过朱祁钰肯定是不会草率废黜太子的。

  一定要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由皇太子自请退位,这样自己的儿孙坐在皇位上,才没有隐患。

  朱祁钰的原则一向如此,绝不能学宣宗,将烂摊子赌气似地扣到儿孙头上去,然后自己当着所谓的明君,任由儿孙被烂摊子折磨的死去活来。

  不立即杀掉孙氏和朱祁镇的原因也在于此,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生病也好,抑郁也罢,只要孙氏和朱祁镇现在死了,肯定都会算到自己头上,然后在舆论上留下难以消除的隐患。

  另外,朱祁钰也希望孙氏和朱祁镇能再闹出点乱子来,好给自己理由再杀一批人。

  在这个问题上,朱祁钰实在发明不出新的东西来,要不还是学习历史上的景泰,炮制个金刀案?

第476章 不耻宋晋否定易储 庇护太子稳定

  等到该跪的都已跪下,没跪的人也不会再改变主意时,朱祁钰方才朗声回道:“储君乃是国本,岂能轻易废黜。

  朝廷一切大事,都要依法度行事,太子又无过错,岂能胡乱作为。

  卿等所请不允,此事以后无需再议。”

  秦王出言劝道:“宋太祖驾崩,兄终弟及,宋太宗继位,并将皇位传给自己子孙。臣以为圣上当效宋太宗故事,以安社稷。”

  朱祁钰坚定地摇摇头:“赵氏祸乱天下,不足为法。”

  鲁王闻言,也紧接着劝道:“晋成帝驾崩,在少子年幼的情况下,同样兄终弟及,由晋康帝继位。

  晋康帝立己子司马聃为皇太子,后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臣以为,晋康帝故事,可为效法。”

  朱祁钰闻言,更加坚定地摇了摇头:“司马氏背盟弑君、纵胡乱华,非汉家天子,乃僭主也。

  吾耻于提及,更遑论效法。

首节上一节271/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