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33节

第422章 朝局渐乱各自为政 皇帝淡定旁敲

  人性啊,就是如此的莫名其妙。

  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宠信王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规定文武百官见了王振还要下跪行礼。

  文武百官自然是怨气冲天。

  而如今换了皇帝,朱祁钰既没有倚重太监,也没有大兴厂卫。

  但文武百官还是不满意,谁坐在皇位上,大家就对谁不满意。

  已经失去大权的恭让皇帝,在百官眼中反而眉清目秀起来,这是大家制衡新君的神器。

  于是乎,当朱祁镇出现在重华大殿的御阶上时,文武百官磕头磕的那叫一个亲热。

  本来身体就没完全好,头脑还有点昏昏沉沉的朱祁镇,见到此情此景,梦回正统盛世,不由自主地头重脚轻起来。

  选后纳妃之事,得由礼部牵头。君臣之间寒喧几句之后,便由礼部尚书邹干提出了奏请,然后百官积极附议。

  朱祁镇虽然在心中已经同意了,但流程还是要走的,当下便一脸犹疑地向邹干问道:

  “此乃国家大事,当奏于皇帝决断。朕有负宗庙社稷之罪人也,何敢与闻?”

  很快便准备停当,素汐负责执笔,众女眼巴巴地等着朱祁钰开口。

  最后朱祁镇推脱不过,勉为其难地答道:“此事当先奏于皇太后知道,然后方可施行。”

  有了太后的表态,朱祁镇最终便了头。

  这不像之前的景泰皇帝,文武百官也开始有些相信皇帝是不是真的得了重病。

  邹干闻言,连忙又领着百官苦苦相劝。

  孙太后倒是从善如流,很痛快地批准了选后纳妃。

  别说是让你们在浣衣局被千万人作践了,就算是别的男人碰你们一根手指头,我都得杀了他们全家。

  想开创中兴盛世,得需要一大批这样的技术官僚。

  莱州知府崔恭超迁为山东右布政使。

  浅雪一脸理所当然地回道:“自然是住浣衣局啊。等我们年老色衰之后,还可以住在安乐堂中。

  至于具体的策略,就一句话:你们搞你们的,我搞我的。

  第二,将江南三大织造局全部完全彻底地改隶工部,召回织造局全部提督太监。

  于是大热的天,兴安和曹吉祥一路小跑,到英华殿问明太后的意思,然后再跑回南宫。

  朱祁钰看完之后,便将密报递给了宠妃们传看。

  比如说像户部尚书沈翼这样,理财能力极强,为官又非常清廉,还没有明显政治立场,只知道埋头苦干的,这都是需要大力提拔的。

  朱祁钰往软榻上一靠,心中的杀意沸腾了起来。清除金英一党,就是大开杀戒的前奏。

  命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杨善往祭二人,并代天子亲致慰问于其家人。”

  朱祁钰倒不奢求把六部的尚书、侍郎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但可以改成亲信加技术官僚的组合。

  出乎朱祁钰预料的是,四位宠妃面色如常,并没有什么反应。

  等回到朱祁镇身边,两人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一路上,两人不断地赌咒发誓,一定要催着内官监和工部赶紧把仁寿宫给皇太后建起来。

  时至中午,密报便送到了朱祁钰的手上。

  选后纳妃之事,内阁拟旨,司礼监用印,然后便正式公布于众。

  一口气说完,朱祁钰点点头:“今天就这么几条吧,不着急,咱们每天几道旨意,用不了一个月就把六部侍郎全部补齐了。”

  表面说的挺好,从全国广选秀女,但是文武百官、外戚、勋贵能忍住不进行背后操纵吗?

  引得文武百官齐呼万岁,在景泰皇帝‘独断专行’了两年之后,百官终于赢了一局。

  朱祁钰捏捏浅雪白白嫩嫩的俏脸,连声赞道:“真是寡人的好女人。不过浣衣局、安乐堂倒是不必去了。

  接下来,便是对皇后、贵妃之位的争夺了。

  浅雪、素汐立即起身出去了,宠妃们都很默契地避开选后纳妃之事不提。

  朱祁钰只得挑唆道:“爱妃啊,你们要多出一群姐妹了,都高兴点嘛。”

  依奴家看,不如将灵玉宫拆毁,重建为一座恢宏壮丽的大佛寺。夫君则搬回紫禁城,入住坤宁宫。

  只是不知道奴家的女主人,喜不喜欢这偏僻幽闭的灵玉宫。

  行了,不和你们开玩笑了,准备笔墨,给我写几段话。”

  这是文武百官联合皇太后与恭让皇帝,对当今天子的一次试探。

  朱祁钰摆摆手:“不必看了,你去给何宜送过去吧。浅雪去召集营州卫的将领,立即对金英一党展开清洗。具体指挥,由御马监负责。”

  令内阁拟旨,改赠章朴为翰林院侍讲学士,改赠章宗简为翰林院侍讲。各赐其子白银千两、锦缎百匹。

  朱祁钰赞许地点点头,然后又笑呵呵地问道:“那爱妃们住哪里?”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自己的宠妃们每个人都有特长,十五个宠妃加在一起,简直就是无所不能了。所有需要女人具备的优点,都能在她们身上找到。

  朱祁钰的原则很简单:你们可以侮辱我,没有问题,我能忍。但你们想动我的女人,等待你们的就只有一个字:死。

  成双成对,双宿双飞,妙哉妙哉,真神仙眷侣也。

  如此一来,大明的新皇后、我们的女主人,必定喜欢的紧。”

  朱祁钰无奈地笑道:“第一,论山东修河治水功,升徐有贞为工部右侍郎;升山东右布政使陆瑜为山东左布政使。

  按咱们历代皇后、太后来说,除了母后,几乎全都笃信佛教。

  素汐将写好的手诏递过来:“夫君看看有没有问题。”

  夫君在设计修建北京外城时,还特意留了大片的地,用来建设安乐堂,收容年老的太监和宫女,真千古仁德之君也。”

  浅雪闻言,笑靥如、喜意盈盈,软软糯糯地回道:“恭喜夫君,贺喜夫君,立了皇后,我们姐妹便有两个主人了,一个男主人,一个女主人。

  第四,司礼监秉笔太监金英谋逆,弑杀皇族,罪不容诛。将金英一党,全部下狱、抄家。

  你们折腾选后纳妃,我则调整六部的尚书、侍郎。

  今天应该是宠妃们动作最快的一次,浅雪、素汐迅速起身取来笔墨,林香玉、凝香也帮着铺纸研墨。

  这道圣旨,根本就没送来西郊给皇帝过目。

  硬深究起来,也没有毛病,毕竟是朱祁钰自己下旨,命百官有不能决之事,去找恭让皇帝裁定的。

  经过今天之事,百官信心大涨。现在的皇帝,实在是太软弱了:竟然任由百官朝觐恭让皇帝,竟然任由恭让皇帝干政,竟然被恭让皇帝会同百官通过了选后纳妃的提议。

  素汐书写速度极快,可谓是挥笔立就。

  君臣之间,又稍微议了议最近的朝局,便各自散了。

  第三,永除两广采珠之役,立即召回全部珠池太监。

  朱祁镇也还没完全飘,得罪皇帝这种事,必须得把孙太后一块拉下水才行,出了问题,也好有个分担责任的。

  光靠政斗,是建不成盛世的。

  凤阁南侧的镜湖,依旧清澈如镜。

  镜湖南侧的观心亭,依旧清幽静谧、视野开阔。

  何宜、高瑶、王献三人吃过午饭,沏上一壶茶,摆上两盘点心,正在观心亭中悠哉悠哉地谈天说地。

第423章 先抑杨善后灭金英 恭让皇帝左右

  准确点说,是只有何宜一个人悠哉悠哉的。

  高瑶、王献表面不显,心中却也在打鼓。

  何宜抿了口清茶,对二人笑道:“你们看观心亭这个地方,是真心不错。处在半山腰上,往近处干,是清澈至极的镜湖;往远处看,是如山水画卷一般的万寿山、昆明湖。

  往不近不远的地方看,是灵气逼人的玉泉山。

  若再有些雾气,坐在这里,就如置身于仙境之中,既能观景,又能观心,当真妙不可言。”

  高瑶闻言,好奇地问道:“观心亭,这名字起得确实巧妙贴切,莫非是季方兄题的?”

  高瑶本能地认为是上届探岳正题的,何宜刚要摇头,却听亭外传来了清脆甜美的笑声:“当不得探郎谬赞,这观心亭三字,却是妾身题的,让众位才子见笑了。”

  众人连忙回头,却见一位清丽绝伦的佳人,沿着小径,从山石后面转了出来。

  三人见状,纷纷起身行礼,高瑶和王献甚至想要下跪。

  素汐连忙劝止:“都是在自己家里,不必多礼。大家都坐,妾身来得正好,也讨大学士一口茶喝。”

  何宜笑道:“不敢当香妃娘娘一个‘讨’字,这茶叶本来就是娘娘赏赐的。”

  说罢何宜将主位让了出来。

  素汐也不客气,坐下来饮了杯茶,与三人拉了拉家常,谈笑了几句,方才将手诏交给何宜,告辞离去。

  王献年纪小,胆子却大,敢想敢说。

  素汐一离开,王献便向何宜埋怨道:“行义兄,你说城里那帮大臣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呢,这是多么好的娘娘啊,大臣们非要废了人家干什么。”

  何宜笑道:“这十五位娘娘只认陛下一人,大臣们又控制不了,他们能乐意吗?”

  王献闻言赞道:“陛下的手段真是高明,把自己寝宫经营得针扎不进,水泼不透,也难怪那帮大臣要着急了。”

  “唉,别管他们了,咱们还是看看陛下的手诏里都下了些什么命令吧。”

  王献、高瑶二人点点头,凑在一起细看一遍。

  高瑶看完,立即称赞道:“善政啊,这是善政。自正统朝开始,恭让皇帝命太监在合浦、雷州等地长期坐镇,强迫珠民卖命采珠。

  这些太监借机公私科敛、敲骨吸髓,搞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

  而且光是采珠也就算了,这些太监仗着皇帝撑腰,在当地无恶不作,肆无忌惮。又无人敢管,只得任由他们干预地方事务。

  摊上他们,真是倒了大霉了。”

  何宜、王献都连连点头,地方三大害:太监、藩王、外戚勋贵。

  士绅、豪强、商贾、富户虽然也为害地方,但起码还是有所制约的。地方各级衙门只要认真起来,是敢管这些人的。

  但是太监、藩王、外戚勋贵,这三者无解,地方官吏根本就管不了。

  所以朱祁钰走了极端,能撤的都撤掉,太监里也有一些品格好的,但大部分太监的道德水准都是完全指望不上的。

  先撤太监,再削藩王,最后处理一部分外戚。

  这就是朱祁钰的改革路线图,柿子先找最软的捏。

  大懒使小懒,何宜将皇帝的手诏递给高瑶,让高瑶一会喝完茶回去拟旨。

  高瑶又问道:“行义兄,那外面都在传陛下病重,这……”

  何宜摆摆手:“庭坚,你是不是傻啊,你没看到刚刚的香妃娘娘嘛,娘娘面色红润、眉目含情,那像是陛下病重的样子吗?”

  “哦,也是也是,还是行义兄心思细腻,是小弟疏忽了。”

  高瑶酷爱读书,于男女之事并不上心,经何宜这么直白地提醒,方才恍然大悟。

  何宜站起身来笑道:“不要讨论天子私事了,我们还是赶紧去干活吧。回到凤阁大家也不要乱说,就当陛下生病就是了。”

首节上一节23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