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207节

  王越和余子俊相互对视一眼,如何平定苗乱,这是个老问题。皇帝亲自出的会试策论第一题,就是论西南苗乱与东南民变。

  关键就在于,大家答来答去,都给不出令皇帝满意的解决方案。

  有说剿的吧,苗人动不动就往深山老林里一钻,然后在悬崖峭壁上立寨固守。就算是韩信来了,也得一个寨接一个寨地挨个啃。

  有说抚的吧,也全是纸上谈兵。涉及到湖广、贵州、四川等好几个省,你朝廷政策制定的再好,那些地方官吏根本就执行不出来。

  偶尔遇到一两个州府的主官能力强,那执行效果还行。但是不可能这好几省的州府主官个个都是干才。

  地方官吏瞎搞才是常态。

  而且大部分汉官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打骨子里就看不起苗人。让他们去招抚,效果可想而知。

  皇帝问这么个问题,就属于故意刁难人了。

  余子俊只能硬着头皮回道:“微臣以为,应该修筑内长城,把生苗彻底围在墙内,将其与汉民、熟苗完全隔离开。

  对于熟苗,刚实行汉苗杂居,力求将其同化。

  再有就是大行仁政,减轻对苗人的欺压和剥削。

  微臣斗胆说句犯忌讳的话,很多时候,苗人生乱也都是被逼无奈的。

  就比如朝廷大建宫室,修造陵寝,整天就是要求湖广、贵州、云南等地采伐大木。

  那些大木从深山之中砍伐开采,再兴师动众地移出深山,不远千里运到京城和各地王府,有多少百姓因此致死致残、流离失所。

  陛下登基后下诏停止采木之役,西南无数百姓歌颂圣德,感戴天恩。

  这些千古难遇之善政,如果能延续数十年,微臣以为,景泰一朝不仅能中兴大明,更能成就媲美文景的盛世。

  那时区区苗乱,不剿自平,又何足挂齿。”

  朱祁钰闻言,满意地点点头,这策略效果如何先不论,起码听来慷慨激昂,十分鼓舞人心。

  有哪个皇帝不想追比文景之治呢。

  五百多年之后,对皇帝的评价标准会出现反转。武功受到的推崇,反而会超过文治。

  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皇帝,成为了楷模和标杆。

  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圣主,反倒是等而下之了。像唐太宗李世民那种以汉文帝为楷模的人,更是差不多都快彻底消失了。

  但是在如今,或者说纵观整个大明朝,对文治的推崇还是在武功之上的。

  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问问,你是想当孝文皇帝,还是想当孝武皇帝,答案都是不言自明的。

  再往前面朝代看,也是如此。

  甚至魏晋时期,还会出现曹丕贪污自己父亲的文帝称号这种怪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修筑内长城,把生苗隔离起来,倒还真是个办法。而大明中后期也真的有采取这种方案。

  顺着这个话题,又引申到了东南、西北、东北的军政。

  君臣相谈甚欢,一直聊到中午,朱祁钰方才带着众人去吃饭。

  在镜湖和玉泉山之间,凤阁之北,还有一片小小的湖泊。朱祁钰在湖畔四面分别建造了东西南北四厅,作为宴会之所,并且重金从各地请来名厨。

  平时在府中处理政务的大臣们,都可以在此地用餐。

  今天朱祁钰选则了南厅作为宴会之所。

  众人一进入南厅,就见四位绝色女子正站在厅中相候。

  黄溥、何宜两人都是鞠躬见礼,口称娘娘。

  其次便是高瑶反应最快,跪地便行大礼参拜。

  林香玉连忙谦让道:“探郎快快请起,你们都是未来的国家柱石,倒不必对我们这些妃子行此大礼。”

  宠妃们客气,但高瑶可不敢当真,还是规规矩矩行完大礼方才起身。

  王越、余子俊没想到会有帝妃出现在宴席上,再加上本来也不情愿给这些妃子磕头。

  如果不是高瑶非要行大礼,王越和余子俊本打算随着黄溥、何宜鞠躬行礼算了。

  但是高瑶这样一弄,两人便不上不下的。

  略一迟疑之后,两人还是勉为其难地选择了下跪。

  林香玉几人都连忙抬手虚扶,谦辞礼让。

  朱祁钰看出两人的窘迫,也开言解围:“今天只是家宴,无关国事。大家都随意一些,不必行国礼了。

  来来来,都坐,都坐。”

  桌上已经摆满了酒菜,主要都是南方的菜系。

  今天除了朱祁钰和王越,剩下的包括宠妃们在内,都是南方人。

  一条长桌,朱祁钰自然坐了主位,然后左手边,命王越、余子俊、高瑶依次坐了。右手边,四位宠妃,以及黄溥、何宜,分别落座。

  朱祁钰和王越面前,放的是北方菜;其余人面前,则是南方菜,宠妃们将这些细节都一一考虑到了。

  对于王越、余子俊、高瑶三人,朱祁钰一家人也算是极给面子了。

  至于为什么让宠妃列席,也是朱祁钰出于居安思危的考虑。

  朱祁钰虽然不主张帝妃干政,但是万一自己哪天有个头疼脑热处理不了政务呢。甚至于突然之间躺板板了怎么办?

  朱祁镇的教训还在那里摆着呢:宣宗本来就烂,结果宣宗死后,朱祁镇年幼,而孙氏也和宣宗差不多烂。

  两人比烂,谁也扶持不了朱祁镇,谁也教导不了朱祁镇。导致朱祁镇的帝王心术差到离谱,被大臣们彻底忽悠瘸了,最终搞到一地鸡毛。

  山西烂到那个程度、沿途卫所烂到那个程度,朱祁镇对此竟然一无所知,这才是最离谱的。

  朱祁镇亲征被俘,钱皇后更是完全扛不住事情,别说处理政务、稳定大局了,干脆哭鼻子把腿哭瘸了。

  所以朱祁钰现在的策略是,宠妃们平时不用干政,但是一旦自己有事,宠妃们一定要有挑起大梁的能力。

  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属于真正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朱祁钰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宠妃们多和臣子接触一些,尤其是这些新科进士,自己的门生。

  至少要混个脸熟,到了关键时刻,大家起码还有几分交情在,怎么也比完全不认识强。

  这一顿饭,足了吃了两个时辰。浅雪和素汐两人,在外人面前一贯是冷冷清清,不苟言笑。

  倒是林香玉,长袖善舞、风趣幽默,很快便让三位进士如沐春风、为之倾倒。

  凝香虽然笑意盈盈、温柔和善,但也不多话,只是负责倒酒,也没过多长时间,便偎依到朱祁钰身边,挨挨蹭蹭地撒起娇来。

  王越三人很快便看出来了,几位宠妃性格极为鲜明,特别好区分:

  玉妃、香妃这对双生姐妹,长得一模一样,行事也是同进同退,王越等人怀疑皇帝本人也未必能分得清楚。这对姐妹可以视为一体,都是高冷又偏强势的性格。

  齐王妃长得最美,待人又最和善,属于最受欢迎的帝妃。

  粘在皇帝身上的那位贵妃,则一看就是极受宠溺的小女人,也不理庶务,也不操闲心。

  令王越等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哪怕不在朝堂的普通读书人都知道,皇帝的妃子们必然是要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

  但眼前的场景,又一次超出了众人的认知。就算再眼拙的人,都看的出来,这几位帝妃亲如姐妹,没有半分争宠的意思,而且怎么看都不像是装出来的和谐。

  三位新科进士,状元郎、榜眼郎、探郎,已经对皇帝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位陛下实在是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了。

第385章 三人同官皇帝公允 眷顾探花王妃偏心

  景泰朝第一届进士,二十多岁的有八十五人之多,占比超过了四成。

  刚刚三十出头的,还有老大一群。

  导致一个结果,就是这届进士总体的观察、领悟、学习能力,明显强于往年。

  王越、余子俊、高瑶从见到皇帝,到赐宴结束,也就区区半天时间。

  就这半天时间,三人对皇帝的认知完全变了。

  首先大家肯定都是忠君爱国的,但是具体到学问见识、天赋慧根,在来之前,大家内心深处对皇帝都是有所轻视的。

  尤其是宣宗和恭让皇帝‘珠玉在前’,给了众人一种皇帝鲁莽而愚蠢、精神懈怠、目光短浅的印象。

  所以新科进士们内心普通的想法,都是要努力表现,以求得到皇帝的青睐。然后皇帝倾心交托国事,垂拱而治;大臣鞠躬尽瘁、致君尧舜。

  但是现在一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单纯比试文章,比读圣贤书,比博闻强记,皇帝确实不如天赋异禀的进士们。

  但是短短三年时间,皇帝对外彻底打垮了瓦剌、重振了大明声威;对内完全掌控了中枢,平定了国内战乱。

  在皇权更替、嫡庶之争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在修身养性方面,远离皇城、闲居西郊,不仅将后宫打造成铁板一块,更是子嗣顺遂,广开枝叶。

  至于王越等人为何能看出皇帝已经将后宫打造成了铁板一块?除了帝妃们表现出的亲密无间外,还有十二名帝妃相继有孕的事实。

  王越等人只是年轻,又不是真傻。多名帝妃相继有孕,且尽皆平安无事,这就是铁证。如果皇帝后宫有争斗,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的。

  反例就是宣宗皇帝,活了三十七岁,一共就生了俩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在宫外偷偷生出来的。

  宣宗在宫里有那么多嫔妃,一个儿子都生不出来,你说奇怪不奇怪。

  更奇怪的是,宣宗那么多嫔妃,甚至一个女儿都没有生出来。

  到最后,宣宗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合适了,才溜出宫去偷偷摸摸行事,最终生下了当今天子。

  赐宴完毕,王越、余子俊、高瑶怀着复杂的心情,出了南厅。三人除了获封中书舍人,兼翰林院修撰外,还被朱祁钰破格提拔为兵部主事。

  即使是新科状元、榜眼、探,一上来就被封为兵部主事,也算得上是破格了。

  大部分进士,能立即被外放个七品县令,都算是烧高香了。正常情况下,都是需要排队候缺的。

  兵部主事,正六品实权京官,比外放的七品县令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按照正常的人性,新手进入职场,先被谁带着的,自然就跟谁亲。

  王越、余子俊、高瑶自然而然,就跟黄溥、何宜两人亲近。

  其中又已经稍微显示出了差别,王越、余子俊跟黄溥更亲近,高瑶跟何宜更亲近。

  高瑶已经从对何宜的话半信半疑,变成了满心的感激和敬佩。

  虽然皇帝对待三人看不出亲疏,态度是同样的和善,给的官职也是一模一样。

  但帝妃们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

  吃饭时还没显出什么问题,但几人临走之时,林香玉却对高瑶笑道:“庭坚兄,每届进士,都是由探郎来行些风雅之事,比如去探寻奇给大家佩戴。

  我家这齐王府刚刚建成不久,多处宫殿楼阁的匾额对联都还没有题,甚至都还没有取名。

  你当闲暇之时,来替我们题写一下吧。

  放心,不让你白干活,玉泉山上灵泉养出的鲤鱼肉质极为鲜美,我们亲自做给吃。”

  高瑶闻言一愣,心跳猛然便加速起来。

  林香玉紧接着补充道:“你不用紧张,这都是传统了。你看青云阁的匾额对联,那都是上届探岳季方题写的。到了下一届探,依然会来题字的。”

  高瑶闻言,看向何宜。何宜暗暗点头,用眼神示意赶紧谢恩。

  高瑶这才连忙下跪谢恩。

  送走了几人,朱祁钰带着宠妃们回到房中,悠哉悠哉往床上一躺。

首节上一节207/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