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86节

  为什么什么都知道,这是智多近妖了吗?”

  何宜无奈地摊摊手:“我老早就认识他啊,难道我还非得骗你说我没有见过他不成?你信不信我连他答卷上写的什么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真的假的?”

  见黄溥犹自不信,何宜笑着解释道:“高瑶是福州府闽县人,我是福州府福清县人。闽县与福清县紧邻。

  我们两家相隔不到三十里,年纪接近,又都是福州府的青年才俊,同在府学读过书,彼此之间太熟悉了。”

  黄溥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就难怪了。不过你不会在读卷时帮他通融吧?”

  何宜无奈地笑道:“若是以八股取士,高瑶还真不一定能中。但是咱们圣上是以策论定高下,不需要任何人提携,高瑶闭着眼睛都能考中。”

  黄溥点点头:“你这样推崇他,我倒是更有些好奇了。”

  何宜笑道:“大家同朝为官的时间还长着呢,慢慢看吧。”

  ……

  二月二十六日,天气晴好。

  在会试顺利举行的同时,朱祁钰却待在家中无所事事。

  朝中重臣各有各的事情,就连自己身边的中书舍人们也全都离开了,要么去迎接太上皇了,要么去当会试考官了。

  这军政事务就没办法处理了,要让皇帝陛下自己去批读那些奏本和军报,朱祁钰打死不会干的。

  好在内阁还有阁臣值守,司礼监的秉笔们大部分都在,而朝中也没有什么大事,所以朱祁钰索性就给自己放假了,专心在家伺候自己的宠妃们。

  刚当皇帝的时候,朱祁钰还想着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然后像晋藩那几个神奇郡王一般,生上近百个子女。

  现在朱祁钰完全不这么想了,十五个宠妃就已经让人难于招架了,还扯啥佳丽三千。光这第一轮的生育潮,就差点要了亲命了。这要是生上百个,那日子就彻底没法过了。

  所以朱祁钰也想开了,每个宠妃生上一两个儿子就得了,就没必要再没完没了地生了。

  随着生产之日的临近,宠妃们变得越来越粘人,几乎就不允许朱祁钰离开视线。

  林香玉已经怀胎九个多月,再有十几天,便随时有可能会生产。

  这日一早,朱祁钰一边给林香玉捶腿,一边陪着宠妃们聊天。

  忽然浅雪走了进来,向朱祁钰笑道:“夫君,李晋从朝鲜回来了,您要不要见他?”

  朱祁钰闻言大喜:“回来的正是时候,咱们之前没有丫环伺候,倒无所谓。等过两三个月,生一堆孩子出来,没有丫环太监帮着伺候,咱们不得被逼疯了啊。

  他一共买了多少人回来?”

  浅雪回道:“十岁以上,立即就能伺候人的,有太监一百人,侍女一百人,杂役三百人。

  八岁以下的,有太监二百人,侍女五百人,杂役三百人。

  一共是一千五百人。”

  朱祁钰闻言,连连咋舌:“怎么有这么多小太监,我记得以前宣宗只和朝鲜要一百多名太监,就逼得朝鲜国王叫苦连连。这次朝鲜怎么如此痛快地给了三百人?”

  浅雪笑道:“夫君傻了啊,那能一样吗。宣宗是去生抢的,而咱家这帮实在人,可是挨个都给钱了的。

  就这一千五百人,足足去了三万两黄金。他们每一个人,本人赏黄金十两,家人赏黄金十两。同时,还赏了朝鲜国王五千两黄金。

  他们中有相当多是孤儿,也就不用给他们的家人赏钱了,所以一共去三万两黄金。

  同时,他们的身世信息、官府存档已经全部被销毁,如此一来,朝中大臣即便真的闲到没事干,不远万里跑去收买他们的家人,也很难找到正主。

  那朝鲜国王收了黄金,笑得简直就合不拢嘴,命底下官员极力配合。所以我们这次买人才会如此的顺利。”

第348章 九重臣大同迎上皇 朱祁镇手书罪己诏

  朱祁钰满意地点点头:“朝鲜离着那么远,这趟差事真不容易。李晋劳苦功高,就让他正式出任王府长史吧。”

  浅雪闻言愣了一下,方才进行确认:“夫君是说王府长史?”

  王府长史可是正五品,按理说至少要是举人才能担任,是以浅雪才会有此一问。

  朱祁钰回道:“咱们王府又没有标准的亲王府属官建制,所以就随便来吧。咱们府中的长史就是一个称呼,并没有品级。

  你让李晋好好干,等一两年以后我会进行吏员改革,到时候会顺便解决咱家王府这些人的官阶问题。”

  按照朱祁钰掌握的历史经验来看,其实直接给李晋个正五品长史也并没有什么问题。人家成化可是封了一大堆一大堆的传奉官,那些人也不是举人进士,朝臣们还不是照样捏着鼻子认了。

  明朝中前期的成年皇帝,简直就是无敌般的存在,只是朱祁钰并不想滥用权力而已。

  朱祁钰又吩咐道:“将这一千五百号仆役安置在府外的夏宫和冬宫,先观察培养一段时间。只有经过严格选拔的极少部分人,才有资格进入齐王府当差。

  至于咱们的玉泉山灵玉宫,任何人不许出入,咱们还是自给自足更安全一些。”

  浅雪点点头,又笑问道:“听说里面也有很多长的不错的,夫君要不要挑一批养着,以备将来使用?”

  朱祁钰坚定地摆摆手:“你不用考验我,我还想好好活着,长命百岁呢。使团从朝鲜出来之后,定国公去哪里了?”

  浅雪笑道:“定国公到老远老远的北方,去看神武侯范广怎么重建奴儿干都司了。”

  朱祁钰点点头:“行,趁年轻让他多四处转转,好好长些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也好当国家栋梁。”

  ……

  接下来的半个月,平静无事。

  朱祁钰与阁臣一起阅卷之后,作出了取舍,三月初五日,会试顺利放榜,并定于三月十五举行殿试。

  开两朵,各表一枝。

  三月十四日,朱祁镇在王骥、陈懋率十万大军护送下,顺利到达大同城外。

  武英殿大学士、少师、户部尚书陈循;太子太师、南京礼部尚书胡;少保、南京兵部尚书于谦;户部尚书、山西巡抚刘中敷。

  英国公张忠、成山侯王通、恭顺侯吴瑾。

  大同总兵官郭登;左副都御史、大同巡抚罗亨信。

  锦衣卫刘敬、门达、逯杲、卢忠;司礼监金英、兴安。

  这一干人带着文武百官的城门外列队迎接,并恭请太上皇更换辇车,摆开天子仪仗入城。

  朱祁镇先下了马车接受众人朝拜,然后便是众人一一上前与太上皇见礼。君臣之前难免又是一番感慨。

  陈循、胡在正统朝就已经是朝廷重臣,朱祁镇见了这两人倒没什么感觉。但是再往后看,就越看越别扭了。

  于谦,在进京述职之后,朱祁钰没放他立即回南京,而是命其一同前来迎驾。

  朱祁镇和于谦见面之后,双方都很尴尬。于谦以兵部右侍郎身份任山西巡抚一十九年,直到正统十三年才被调回京城。结果正统十四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也先在山西连续设伏三次,尽皆成功。瓦剌几万的活人活马,山西的官府军卫愣是一次都侦察不到。山西被治理成了这么个鬼样子,朱祁镇简直就是恨于谦恨得牙根儿都疼。

  此时接任于谦,巡抚大同宣抚的罗亨信同样在场。但朱祁镇倒不怎么恨罗亨信。毕竟从罗亨信出任巡抚,到土木堡之变,也就不到一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能改变什么呢,山西卫所废驰的锅扣不到罗亨信头上。

  再后面是刘中敷,朱祁镇同样很尴尬。因为刘中敷是被朱祁镇下狱判了死罪,最后贬而为民。土木堡之变后,刘中敷又被朱祁钰猛然提拔为户部尚书、山西巡抚。

  这次倒不是朱祁镇恨刘中敷了,而是反过来,刘中敷恨朱祁镇。

  朱祁镇和英国公张辅的关系一直就不好,土木堡之变,又把张辅坑死在了乱军之中。此时见到继任的英国公张忠,更是尴尬不已。

  再往后看,当看到成山侯王通时,朱祁镇的心态有些崩了。王通被宣宗和三杨坑得死去活来,被扣上丢失交趾的黑锅,罢免爵位、抄没家产。后来又是被朱祁钰强行平反,恢复了爵位。

  朱祁镇也发现了,眼前多一半的重臣都是自己的好弟弟钻山打洞重新翻出来的,跟自己完全不对付。

  只有在看到金英和兴安时,朱祁镇脸上才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主奴相见,大大地感慨一番之后,朱祁镇才在群臣簇拥之下,进入大同城。

  朱祁镇不敢去住大同总兵府,因为整个原来的武定侯郭英一脉,都投靠了皇帝。如今的大同总兵官郭登也不例外。

  所以朱祁镇选择了居住于大同府衙,由王骥、陈懋、梁、方瑛轮流率亲兵护卫。

  到了下午,君臣之间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商量返京进城的礼仪流程。

  这些绝大部分都已经商量好了,如今只是再确认一遍。

  但是当谈到罪己诏时,岳正将朱祁镇亲笔手书的罪己诏取了出来,传示于在场众人,若众人没有异议,便正式定论了。

  同时岳正也向众人强调,其副本已经抄送给了皇帝。

  那大家就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皇帝已经看过,并且没有意见。现在让大家传阅一遍,只是走个流程,谁要是真还想提出修改意见,那就是公然和皇帝打擂台了。

  陈循先看完一遍,然后便默不作声。胡第二个看过,不禁连连皱眉,好奇太上皇为何会亲手写这样一份罪己诏书。

  其实朱祁镇也是被连哄带吓,在过黄河之前,半推半就之间,亲手照抄了一份岳正拟好的罪己诏书。

  本来在瓦剌两年就天天担惊受怕,神思迷离、惊魂未定这间,朱祁镇还真怕自己渡黄河时会掉进水里去,或者干脆船就直接沉了。

  若说正常情况下,朱祁镇也不至于六神无主到这个程度,但是架不住自己最信任的王骥、陈懋全都对岳正的行为持肯定的态度。

  最后变成了所有人一起对朱祁镇施压,所以最终朱祁镇稀里糊涂就把罪己诏亲手书写了一遍。

  在岳正将罪己诏妥善收好之后,事情便彻底形成定局了。

  想反悔那是绝无可能的。

  胡看向朱祁镇,见朱祁镇虽然一脸的不情愿,但却一言不发,并不表示反对,就知道彻底完了。

  这份罪己诏中明明白白地宣布朱祁镇禅让皇位于朱祁钰,并且退为恭让皇帝。

  按照历朝历代的惯例,禅让皇位之后,可就是要由新皇帝一脉传承帝系了。

第349章 罪己诏书正式通过 齐妃生产母子平安

  岳正将罪己诏书向在场众人传示一遍,之后众人的反应大出岳正意料:没人发表意见,更没有人反对。

  没有任何人有想开口的意思,厅中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之中。

  朱祁镇同样感到惊异,皇帝心腹不说话还好理解,但是自己的亲信胡、吴瑾、金英、兴安,自己父皇的亲信于谦,统统缄口不言。

  这就有点过分了,帝系转移这么大的事情,自家的亲信们竟然连句话都没有,哪怕替君父表达一下愤慨也可以啊。

  可惜,大明中前期,成年皇帝的威权本来就重,再加上登基以来朱祁钰的一系列作为,早已建立起了巨大的威望。

  最重要的是,京畿地区的军队,全都是跟着皇帝走的。

  朱祁镇还没见到过天子亲军,但是在场的大臣们都已经见到了啊。尤其是刘昌统领的那支亲军内卫,真的是皇帝让杀谁就杀谁啊。当初在奉天门杖杀文臣,大家可都是亲眼看到的。

  此时的大臣又不像明末文臣那么有骨气,自然都选择多看少说话。

  既然没人说话,岳正就当所有人都同意了,便将罪己诏收了起来,然后坐到末位,同样闭口不再言语。

  接下来,陈循再次将进京流程、各项礼仪的细节讲了一遍。

  除了要罪己禅让,别的流程上朝廷倒是完全没有亏待朱祁镇,给出了极高的礼遇,朱祁镇对此倒还算颇为满意。

  不过举行完禅让,后面紧跟着还有一项献俘仪式。

  所谓富贵不还乡,有如锦衣夜行。如今朝廷好不容易把也先弄成了阶下囚,肯定得来个公开献俘,让文武群臣、京城百姓都亲眼看到。

  至于伯颜帖木儿及其率领的一千五百人使团,则要全部收缴武器后,一同前去观礼。

  如今大明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朝廷这些大臣也就都会玩了,非得让瓦剌这帮人也好好感受一下首领当俘虏的屈辱。

  如果不是朱祁钰极力劝阻,这帮大臣连牵羊礼都能搞出来。

  从土木堡之变到现在,文武百官真是早已经憋屈坏了。

  朱祁钰是生怕把伯颜帖木儿和他率领的使团的心态搞崩了,然后他们再做出些不理智的事情,那麻烦可就大了。

首节上一节186/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