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72节

  依我看,还是算了吧。贵军还是及早放弃,不要做无用之功。也免虚耗国力、徒增烦恼。”

  李璇闻言摇摇头,满脸微笑地朝王骥做了个请的手势。

  李璇打定主意不发表意见,自己只管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自己本职就是监督西北的大军,只要没人造反,就算完成任务了。

  至于瓦剌怎么样,也先怎么样,无所谓,爱怎么样怎么样吧,那是王骥要操心的事情。将来也是王骥负责向皇帝解释。

  王骥无奈,只得叹口气,向纳哈出回道:“我们可以不管你们,也没有要斩尽杀绝的意思。只要你们送还太上皇,陛下对们自有封赏。”

  纳哈出闻言,立即问道:“如果送还太上皇,陛下肯恢复我部的朝贡权?”

  这话倒把王骥问住了,自己也就是随口一说,也先的朝贡权是皇帝亲自取消的,自然也只有皇帝才可以恢复。

  大臣在没有皇帝授意的情况下,怎么敢乱作主呢。

  但这个问题又不能不答,王骥只得一脸为难地看向李璇。

  李璇多少给了个面子,替王骥回道:“也先的朝贡权不可能恢复,这是陛下的意思。所以你们若是想重新得到朝贡权,必须要做到两点,缺一不可:

  第一,送还太上皇。第二,改换首领。也先不能再继续担任首领,这是底线。

  陛下也不会过于不通情理,可以允许也先传位于其子。

  但是到底是也先的哪个儿子继承首领之位,必须由陛下以天可汗的名义指定和册封。”

  纳哈出一听,那指定是不乐意的。

  纳哈出能作为特使,屡次往来瓦剌与大明之间,负责沟通大事,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

  李璇这话的意思,纳哈出一下就听出了其中的玄机:大明皇帝要指定太师的儿子继承首领之位。那皇帝会指定谁呢?自然是现在还在大明京城的太师第三子:阿玛桑赤。

  皇帝之前玩二桃杀三士的把戏,将俘虏的太师之妻密失哈屯、太师长子火儿忽答、三子阿玛桑赤放走了两个。

  当时就是纳哈出,作为也先的全权特使,将也先第三子阿玛桑赤抛弃在了北京。

  没想到,皇帝不仅没有杀掉阿玛桑赤,反而还要派他回来继任部族首领。

第323章 提出苛刻和谈条件 皇帝摊牌图穷匕现

  如今也先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朱祁钰明摆着就是要欺负人。

  对大明的朝贡权是草原诸部的命门。

  马哈木、脱欢、也先这祖孙三代人能将瓦剌带到一统蒙古、全歼明军五十万的颠峰,其成功的根源就来自于宣德、正统、三杨、王振赐予的特别朝贡权。

  如今也先低声下气地来和大明谈判,也是因为朝贡权的丧失,导致也先的部族寸步难行。

  不能从大明得到粮食、盐、茶、钢、铁,也先根本就无力组织起精锐骑兵,来对抗朝廷的大军。

  王骥追,也先跑,就是眼下的全部战争形态。

  王骥统领的十万明军精锐,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与土木堡明军有天壤之别。

  所以如今的形势,根本就涉及不到军事层面的讨论。

  结果无非两个:要么也先接受屈辱的和谈条件,奉还太上皇,交出首领之位。要么就是明军在草原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看谁运气好,看谁的命硬。

  在李璇转述了皇帝的条件之后,纳哈出就察觉出了不对劲的地方:这就是阳谋,就是在挑动瓦剌的内斗。

  首先也先是绝对不肯主动交出首领之位的,但是不交首领之位,就没有朝贡权,就没有出路。

  问题是,也先会固执己见,但也先的部下却不会。

  只要大家心思活泛一点,送也先上路,拥立也先的儿子上位,然后送还太上皇,就可以一起迎接新时代了。甚至是拥立伯颜帖木儿上位也不是不能考虑。

  就算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大明皇帝挑起瓦剌内讧的手段,但是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大家还是不得不按照皇帝定好的路线走。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也先一派和想干掉也先的一派都没办法安安生生地等下去,只会迫不及待地抢先动手。

  其次即使大家合力干掉也先,并送还太上皇,达成了和谈,恢复了朝贡权,但依旧还是被皇帝死死地掐着脖子。

  脱脱不和阿剌的六万大军早已接受大明天子的指挥,只要皇帝不高兴,随时都可以将也先残部彻底抹去。

  纳哈出这个特使,处境既尴尬又无奈,真是悲摧到了极致。

  就在纳哈出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想要进行最后的讨价还价之时,李璇又补充道:“圣上需要也先活着被押送到京师,而且也先要修撰降表,当着文武百官与京城百姓,向皇帝负荆请罪。

  同时,降表之中,必须详细明确地供认瓦剌部与三杨、王振相互勾结,进行走私的事实和细节。

  如此一来,圣上可以考虑给也先一条活路。”

  纳哈出闻言,惊得差点跌坐到地上去,又是负荆请罪,又是进呈降表,这是要从精神上彻底击垮整个部族啊。

  一旁的王骥、梁、方瑛虽然面色如常,但心中却已经卷起惊涛骇浪。其诧异惊骇,丝毫不弱于纳哈出。

  负荆请罪、侮辱也先,这还是次要的。

  要求也先修撰降表,在天下人面前,指控三杨、王振与瓦剌勾结,走私资敌。这才是皇帝的真正杀手锏。

  如此一来,宣宗、太上皇、三杨、王振就全部被拖下了水。

  当今天子已经陷入了极度的荒唐与疯狂:图穷匕首现,杀人还要诛心。

  王骥等人全都看明白了:皇帝是必欲除之而后快,非要彻底清算了宣宗和三杨不可。

  令王骥等人细思极恐的是:清算了宣宗、正统、三杨、王振之后呢?当今天子如何保证自己继统的法理呢?

  答案之有一个:当今天子要恢复被好圣孙全面废除的永乐朝政策,去接续太宗的文治武功。

  皇帝想要后世史书这样定论:“大明太宗皇帝伐北元、平交趾、建旧港、下西洋、迁都城,修大典,攘定四夷,开创盛世。

  仁宗、宣宗继统,尽废太宗之政,养患于边疆;正统皇帝承之,丧六师于土木。

  景泰皇帝继承太宗未竟之功业,攻灭北元,收复交趾。重建旧港,再下西洋。四海归服、万邦来朝,拨乱反正、中兴大明。”

  如此一来,景泰皇帝反而就成了太宗皇帝真正的‘好圣曾孙’。

  王骥越想就越不安:当今天子可是一点都不安分,放着清福不享,硬生生选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但是一旦成功的话,便可以彻底甩开仁宗、宣宗与正统皇帝,直接从太宗那里对接法理。

  只要文治武功足够有说服力,像唐太宗那样大庭广众之下,公开射杀自己的亲哥哥都没有问题。

  以当今天子的手段,肯定不会落人口实,只会让太上皇‘明明白白’地‘寿终正寝’。

  到时候只要文治武功过关,参考唐太宗的经验,捞个‘中兴圣主’的名号,完全不在话下。

  这样一来,就又涉及到了站队的问题。现在已经是在座的王骥、梁、方瑛等人最后的机会了。要么站队皇帝、要么站队太上皇,要么中立。

  真等把太上皇迎回京城,把也先捉回京城,那时图穷匕首现,再站队就有点晚了。

  雪中送炭才能被皇帝高看一眼,锦上添皇帝可不稀罕。

  至于怎么才能实现旗帜鲜明地站队,如何才能纳上令皇帝喜出望外的投名状?

  王骥早就想好了:那就是劝服太上皇回到京城,在进城之前,便在西直门外正式禅让,退为恭让皇帝。

  从此景泰皇帝在上,恭让皇帝在下。

  景泰皇帝为至尊,恭让皇帝次之。

  这就是朱祁钰心中所想,而且已经有意无意地透露给了朝中大臣。

  以王骥在朝中的人脉,自然已经得知。

  但是朱祁钰为难的地方在于,不论是自己一派的大臣,还是上皇派的大臣,都已经向朱祁镇和孙氏透过口风。

  但是朱祁镇和孙氏明显不愿意啊。

  朱祁镇嘴上说,只要能回到北京,哪怕就是做个平头老百姓也是心甘情愿的。

  但你真让他做个退步,仅仅是从太上皇帝降为恭让皇帝,他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不过这也给了王骥机会。

  一旦王骥加入进来,态度坚决地要求朱祁镇从太上皇帝降为恭让皇帝,那事情基本上就算定局了。

  朱祁镇最亲信的带兵勋贵里,安远侯柳溥已经战死;宁阳侯陈懋,远在南京、态度不明。

  这时候如果王骥站出来支持皇帝,那朱祁镇的心态,基本上立即就会崩溃。

第324章 兵马未动站队先行 王骥方瑛共商前程

  皇帝一方,成功指挥过十万大军的,有安国公徐亨。

  上皇一方,成功指挥过十万大军的,有靖远伯王骥、定西侯蒋贵、宁阳侯陈懋。

  定西侯蒋贵去年刚刚病死,剩下的三个人里,徐亨立场已定,陈懋态度暧昧。

  所以王骥的立场,本身就已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不仅朝野极为关注,就算是朱祁镇、朱祁钰两兄弟都十分地重视。

  一旦王骥选择了当今天子,基本上就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对上皇一派来说,再讨论军事层面的抗争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至于道义和礼法层面,也极为艰难。朱祁钰就抱住胡皇后不放,死磕孙氏的以妾灭妻,光凭这一点,就能把上皇派活活折磨到心死。

  谈判到了这个阶段,不论是瓦剌一方,还是大明一方,都有些坐不住了。

  纳哈出急于回去复命,而梁和方瑛也急于送走瓦剌特使,然后赶紧去和王骥商量大家自身的前程问题。

  只有李璇老神在在,安安稳稳地坐在那里,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

  梁、方瑛看向李璇时,也不禁透露出羡慕之色。

  李璇才是土木堡之变的最大赢家之一。

  本来李璇不过就是闲住南京的一个富家翁,就因为土木堡之变导致的勋贵大洗牌,以及景泰皇帝的上台,因缘际会之下,李璇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跃成为了大明国公。

  而且李璇也不用操心站队的事情,因为根本没的选:受了景泰皇帝如此天大的恩遇,要是再去站太上皇,那还是人吗,不得被朝野上下鄙视死。

  再说一旦太上皇重新掌权,可不会承认李璇的国公之位。

  虽然李璇的国公之位,得来方式非常特殊。但是梁、方瑛,甚至王骥,对李璇都十分礼待尊重。

  因为三人要么已经得了爵位,要么功劳已经接近封爵,大家都希望爵位能世袭罔替,恩荫子孙。

  谁不希望到自己的孙子、曾孙、玄孙袭爵时,依然还受人尊敬呢。

  推己及人,李璇的曾祖父歧阳王李文忠在大明功臣庙中排第三位,李璇的祖父曹国公李景隆也是有大功于太宗一脉的。

  道理大家都懂,你现在尊重李文忠之曾孙、尊重李景隆之孙,将来别人才会尊重你的子孙。

  规矩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维护。

  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勋贵都有自发的一致性。

  和谈到了这个阶段,便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时候纳哈出问了最后一个问题:“敢问曹国公,您代皇帝陛下提出的条件,我需要回去禀告太师。

  但是我还想知道,如果我部遵守了大明方面提出的条件,可以有正式的文字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吗?”

  李璇点点头:“本国公可以全权代表大明天子,与贵部订立一份临时盟约。双方各自的权力和义务,都会写入盟约。

  然后你们可以派使臣,随着太上皇与也先一同进京,再订立一份正式的盟约。正式盟约与临时盟约完全一致,只不过是由皇帝亲自确认过,更具权威性而已。

  放心,我大明乃天朝上邦,不会在盟约之事上出尔反尔,拿你等取乐。

  答应了就是答应了,没答应就是没答应,本国公受圣上委托,全权处置和谈事宜,绝对不会拿大明天子的信誉开玩笑。”

首节上一节172/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