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34节

  这也是大部分臣子还偏向太上皇的原因:宣宗这个当爹的那是真坑,大明如今的一系列乱相,太上皇有责任,但全怪在他一个人身上,也确实是有失偏颇。

  即使是朱祁钰,虽然从表面上,主要是在打压朱祁镇。但是从内心之中,还是对宣宗的鄙视更多一些。

  交趾之事,还可以用宣宗胸无远略解释。但扶持瓦剌坐大,那就纯属是宣宗丝毫不为子孙考虑,故意坑人了。

  而朱祁镇呢,纯粹就是因为菜。但朱祁镇为什么这么菜呢?则纯粹是源自于宣宗和孙氏两个人的一通瞎教。

  由于朱祁钰要在景泰朝第一天确立下改革的基调,所以后面还有很多道圣旨要宣布。

  如此一来,也就不留时间给百官发表意见了,朱祁钰又亲自宣读了第七道圣旨,为京师保卫战的功臣加官进爵。

第257章 救亡勋贵集团诞生 藩王无奈最后挣扎

  朱祁钰终于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勋贵集团:‘中兴救亡推诚宣力武臣’。

  封国公二人:安国公徐亨、曹国公李璇。

  封侯爵八人:成山侯王通、武定侯郭昌、文信侯郭聪、平恩侯胡安、武清侯石亨、神武侯范广、颖川侯傅瑛、富阳侯李舆。

  伯爵有:刘永诚、孙镗、陶瑾、胡、吴忠、吴安、吴诚、赵、许英、谷聪、许通、谷忠、刘昌等人。

  这其中有不少已经是开国勋贵或者靖难勋贵,不过反正朱祁钰已经在任用文臣时发明了一部二尚书,如今在武臣中搞个一勋二世券的创新,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

  反正不管发几块铁券,都只能领一份岁禄。

  像成山侯王通这种,虽然爵位没升,但是岁禄却长到了三千石,算是朱祁钰的特别恩遇了。

  朱祁钰一开始也没预计到明军能有如此斩获,随口便给了范广封军侯的许诺。最终范广率神机营斩首一万五千余级,擒也先一妻二子。

  君无戏言,朱祁钰本来是要兑现承诺的,但是范广则在何宜的提点下,连续上书固辞了军侯的名号。所以最后朱祁钰给范广换了个神武侯的封号。

  至此,上皇派有一国公、十一侯。

  新君派有四国公、八侯爵。

  在数量上,基本上算是在势均力敌了。

  但在气势上,朱祁钰一方明显占优。成国公朱仪已经被赶去南京,北京剩下的四位国公,英国公、定国公、安国公、曹国公就全是朱祁钰的人了。

  有了专属于新君的勋贵集团,接下来的日子,过着就体面多了。

  文臣方面,陈循进封少师、武英殿大学士,王文进封少师、文华殿大学士。其他阁臣、尚书都有进封,皆大欢喜。

  藩王方面,藩被取消,王府的一万两千石岁禄停发。

  而可怜的岷王,乃是大明最寒酸的亲王,最开始的岁禄,被太祖定为可笑的六百石,后来太祖自己都觉得实在是不好意思,勉强给岷王加到一千石。

  正统初年,在岷王的一再请求下,朱祁镇勉强又给加了二百石。

  到了朱祁钰这里,由于岷王已经是辈分最高的藩王,又是唯三支持自己的亲王。

  所以,一口气将岷王的岁禄,给加到了一万两千石。

  与此同时,东吴郡王、西吴郡王的岁禄也被定为一万两千石,在待遇上提到了纯粹的亲王级别。

  受封之人,个个喜悦。

  在听到朱祁钰的第八道圣旨之后,众人就更高兴了。

  朱祁钰用非常坚决的态度,下旨停发大明宝钞。再次确认将金、银、铜钱作为官方认可的货币。

  而且明确规定,以后的俸禄发放,只能使用金、银、铜钱和禄米。

  这样朝廷在发俸时,就没有了做手脚的空间。以前虽然名义上俸禄不低,但朝廷总用如废纸一般的大明宝钞抵扣,以至百官实际拿到手的俸禄远远不足。

  如今朱祁钰算是大幅度牺牲皇家利益,去惠及百官了,甚至连金钱这笔内廷最大的进项都不要了。

  那百官还能说什么,只能跪下高呼天子圣明了。

  相对于朱祁钰刚登基时,大臣们对皇帝的态度已经大有转变,大部分都开始认识到眼前的皇帝值得大臣们珍惜。

  不跟朝廷抢夺利益,反而还把手中的利益往外推的皇帝,实在太难找了。

  接下来朱祁钰又宣布了一系列施政方略:

  铸造景泰通宝,并于今年,先向在京的官吏、将士、顺天府的百姓,发放一定的数额,作为对朝野上下保卫京师之功的奖赏。

  开启规模宏大的北京外城建造计划,并将惜薪司、火药局、王恭厂、盔甲厂、宝源局等机构迁至外城。

  将宣府、怀来划出山西,并入北直隶,由朝廷直管。

  重建开平卫、东胜卫,重建大宁城、扩建广宁城。

  罢除采木之役,景泰朝不再修建皇陵和宫殿,以减轻百姓负担。

  改组南京京营,强化南军战力。提高对南京的重视,增派更完整的文武班底,增强南京的作用。

  等等一系列措施,全被朱祁钰一股脑抛了出去,让百官是应接不暇。

  末了,朱祁钰最后强调了一句:“景泰朝前面五年,朝廷的政策是以休养生息为主,出兵平叛为辅。

  战事上的原则,是北守南攻。

  北面,重置卫所、加固要塞、扩建城堡、完善长城防线。

  南面,彻底平定苗乱、瑶乱与东南民变。

  在五年之内,朕不会调回南方明军主力,但他们可以在南京轮流休整。兵部尚书王骥、南京兵部尚书于谦负责整编南方军队。”

  说完这话之后,朱祁钰长长地舒了口气,总算把要说的事情,全都讲完了。

  大臣们已经了解了皇帝的行事风格,知道正事说得差不多了,也都长舒一口气。

  至于皇帝的北守南攻方案,大家也都能接受。虽然文臣大都不喜欢战争,但南方现在还是乱作一团的状态,不想打也得打,没什么可说的。

  按照往常来说,接下来就是君臣之间聊闲天培养感情了,但由于这几日王府的惨案,君臣都没办法说笑。

  朱祁钰看看王诚,示意散朝。

  就在此时,襄王却站了出来:“陛下且慢,臣还有奏请。”

  朱祁钰一看就知道麻烦又来了,只得耐着性子,好言好语地问道:“襄王叔请讲。”

  襄王回道:“王府之事,臣等深感悲痛。但臣等以为,陛下不可无正妻,大明不可无国母。臣请陛下早立皇后,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朱祁钰听到这话,心中冷笑。襄王潜在的意思,自己能够听明白,不过就是想让自己当着文武百官、藩王勋贵,再亲口强调一遍不会册立皇后,不会改易太子。

  而是代理着皇位,静静等太上皇归来。然后数年后一命呜呼,改由太子朱见深登基,太上皇朱祁镇摄政。

  听到这话,武定侯郭昌第一时间就要站出来与襄王对峙。

  朱祁钰连忙用眼神制止,然后如襄王所愿,说出了他想听的话:“朕是代大兄守天下,事出不得已。

  当时大明必须要有一个代理皇帝,无奈之下,朕才在百官拥戴之下暂代君位。而大明现在有两位太上皇后,完全可以行使国母职责,并不需要一个代理皇后。

  所以立后之事,请众王及百官不必再行奏请。

  之前朕已命内阁召在京藩王、宗亲廷议,现在由太子登基、襄王叔监国,可以;由襄王叔登基,总领国政,也可以。

  可是朕多次恳请,你们就是缄口不言,拿不出一个方案来。

  所以朕只得再暂摄君位一段时间,等大兄归来,再还位于大兄。

  或者襄王叔什么时候与诸王议定了,是自立为帝,还是辅太子登基,只要上个联名奏书给朕,朕立即退位让贤,绝不恋栈。”

第258章 皇帝妥协召还柳溥 襄王被迫接受现实

  朱祁钰句句话不离让襄王登基或者监国,几乎都是诛心之言了,直接影射襄王想入京总揽大权。

  襄王也顾不得赞赏皇帝谦退恭让的表态了,连忙跪下回道:

  ”陛下暂代君位、重创瓦剌,救亡图存,护卫京师,保住了大明社稷,此不世之功也。

  还位之事,非臣子所能言也,宜于太上皇回京之后,由二圣共同商讨议定。”

  见襄王还是不肯松口,死活不愿说出于谦那句名言:天位已定,宁复有它。

  朱祁钰便斩钉截铁地回道:“还位之事,乃是必然,不必商议。立后之事,绝不可行,也不必商议。

  暂时就先这样吧,今后朝廷第一要务,就是全力诛灭也先,尽早迎回太上皇。”

  听到皇帝这句话,襄王又不满意了:“陛下,为何要全力诛灭也先?若是也先被逼得狗急跳墙,伤害太上皇,那又该如何是好?”

  朱祁钰闻言好奇地反问道:“瓦剌夺去我大明五十万无辜将士的生命,难道不应该全力诛灭也先吗?襄王叔的意思是我故意逼也先伤害太上皇?”

  朝廷的文臣武将们都已经听烦了,大过年的,这个襄王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弄得所有人都不安生才高兴。

  全力诛灭也先,就是皇帝那么一说,实际操作中大家也不能真去弄死太上皇啊。

  再说文臣武将心里都明白,在最后的宣府之战中,皇帝明明能全歼也先,但还是因为顾忌太上皇的安危,放走了也先。

  而且皇帝给太上皇又送衣物、又送女人,还送仪仗、辇车、毡帐和红罗炭,这些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凭良心讲,皇帝对太上皇就算不错了。

  而这个襄王呢,又想让皇帝退位,又不敢直说。还打算彻底阻止皇帝立后,逼皇帝当众表态只是暂摄皇位,这就跟在场的大臣们走到对立面去了。

  要知道如今的皇帝可是大臣们拥立的,当时孙太后想要的方案是太子朱见深继位,襄王监国,被大臣们硬劝谏着改成了朱祁钰继位,朱见深为太子,做下一位皇帝。

  所以多数大臣认可的方案是朱祁钰终身为帝,之后传给太子朱见深。

  少数皇帝的亲信想要改易太子。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大臣提出过要当今天子还位给太上皇。

  需要有人背锅时,告诉朱祁钰朝廷没你不行。危机过去了,立即把朱祁钰一脚踢开?

  缺德事也不是这么干的啊,还没有任何一个大臣会无耻到这种令人发指的地步。

  襄王还不放弃,继续回道:“陛下与太上皇兄友弟恭,感情和睦,臣绝无指摘之意。只是塞外苦寒,太上皇久居那不毛之地,必定于龙体有损。

  安远侯柳溥、宁阳侯陈懋,有勇有谋,老成持重。臣举荐由此二人率大军出塞,迎接太上皇回朝。”

  朱祁钰点点头:“准奏,只是如今东南民变四起,叛乱层出不穷。待局势稍有好转,朕立即命二人率大军回京。”

  说罢,朱祁钰立即补充道:“最迟今年夏天,朕便会下令宁阳侯、安远侯班师回朝。”

  襄王闻言,倒也不好再说什么。

  朱祁钰见事情谈妥,便吩咐道:“今天所有参加朝会之人,明天去观刑。凌迟石之后,毒害王和顺德公主两案正式完结。

  然后你们就回家休息吧,一直到正月十六。

  从此如无大事发生,朕不会再召集朝会。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写奏本给朕,朕会看的。”

  说到奏本,朱祁钰又强调了一次:“朕给们规定一下奏本的形式。一份奏本,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告诉朕你是谁,你是什么官职,你写奏本的具体日期。

  第二部分:告诉朕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三部分:告诉朕你的建议或者诉求。

  举个例子,比如说申请赈灾的奏书。

  第一部分,告诉朕你是某地的知府,某某某。

  第二部分,告诉朕你的辖区内遭了什么灾祸,严重程度。

  第三部分,告诉朕你的赈灾措施,需要朝廷提供怎样的援助。

首节上一节134/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