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风云:大明第一荒唐皇帝 第113节

  石亨发来的军报,将其称为龙凤寺之战。明军死伤三万余,瓦剌大军阵亡超过五千人,伤者无法统计。

  朱祁钰气得把军报往地上一扔,朝大众们埋怨道:“山西这个地方到底是怎么了,大军中伏怎么就这么容易呢?

  阳和口之战,一口气死四万人;鹞儿岭之战,成国公的五万人不到半天就全军覆灭。土木堡之战就不说了,几十万人一下就没了。

  再加上今天的龙凤寺之战三万人,石亨、孙镗,还有兴安、杨善,到底都是怎么带兵打仗的。

  中伏、中伏,又是中伏,山西就算是和中伏干上了。

  这帮领军的大将、监军、参赞军务,全都该死。”

  罗通回道:“山西这几场大战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实在搞不明白。只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设法补救。

  阵前斩将,万万使不得,陛下还是应该让石亨等人戴罪立功,以安军心。”

  朱祁钰点点头:“让石亨率剩余的军队,到大同城南十里扎营,与城内的吏部尚书王直、大同总兵刘安、副总兵郭登互为犄角之势。

  我也不指望他们能击败瓦剌主力了,你告诉他们,也先极有可能会率主力北上进攻宣府。

  让石亨趁此机会,与刘安、郭登配合,全力营救太上皇。如此一来,倒还能将功折罪。”

  喝了口茶,朱祁钰继续说道:“好在呢,三天时间,我们派出的援军,其先头部队应该已经开进到了宣府。

  中路大军、东路大军应该也已经和瓦剌在草原的留守大军交上了手。

  只要山西这边再支撑两天,待到主力大军解决了瓦剌留守大军,回师进驻宣府,便能确定胜局了。”

  罗通担心地问道:“陛下,如果也先直接率大军从阳和口退回草原怎么办?”

  朱祁钰冷笑道:“这就要看刘安和郭登的良心了。如果他们把足够的粮草提供给了也先,助也先顺利回师,那他们也就只能活到这里了。”

第220章 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也先虽胜噩耗频频

  罗通见皇帝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也不好再说什么。

  从罗通本心来说,实在是觉得山西战场已经有些失控了。如今也先手里还有三万大军,而且全是骑兵,行动自如,来去如风。这三万骑兵真要是在山西四处乱蹿起来,还不定会发生什么呢。

  现在皇帝竟然把战争的胜负,寄托在刘安和郭登的良心上,也真是让在场大臣有些哭笑不得。

  朱祁钰自己,倒没觉得事情有多么的严重,这个广宁伯刘安,能力相当的平庸,而且是今年才被任命为大同总兵的。

  很明显,刘安虽然是名义上的总兵,但是却有些指挥不了大同的守军。

  而郭登的治军能力,要比刘安强上好几个档次。虽然名义上是副总兵,实际却是大同的主心骨。

  现在武定侯府的大房、二房都投了新君,郭登好像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被裹挟着一起投靠皇帝。

  这样一来,也先没法从大同拿到粮草补给,就算去偷袭宣府,也只能一边行军,一边沿途抢掠。

  要沿途抢掠,就很难保持秘密行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先只得做出取舍,这是他要头疼的事情。

  基于对郭家的倚重,以及对自己嫡系亲军的信心,朱祁钰把大臣们好生安抚了一番,便继续回房补觉去了。

  大臣们愁容满面地出了西厅,西北那超过三十万大军的混战实在是让众人有点心惊肉跳,赢了还好,万一出点意外,那大明可就真是三长两短了。

  这简直比北京保卫战还吓人。在北京城下,至少依托着城墙,败也败不到哪里去。在西北打运动战就完全不同了,这不,一场龙凤寺之战,又送了三万明军。

  ……

  不过心惊肉跳的不止北京的大臣们,如今也先正坐在自己的中军大营里,一样是愁容满面,好像打了大败仗一样。

  也先这时候就想到了白起那句名言:惨胜若败。

  长平之战结束时,白起同样也是没有一丝喜悦,也从来不吹自己打败了赵括。

  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大战,惨烈到双方主将一起身败名裂,简直是空前绝后。

  也先现在是感同身受,这次伏击战虽然杀伤明军三万有余,但自己也战死了五千瓦剌勇士,这还没算那几千人的伤兵。

  整个战事进行到现在,进攻大明的瓦剌主力只剩下了两万人,再算上伯颜帖木儿那一万毫无战意的兵卒,勉强算是还有三万人。

  来的时候可是一共有八万大军啊。

  此时,瓦剌的三万大军在大同城北十里外扎营,石亨大军的六万大军在大同城南十里外扎营。

  大同城中,有接近两万人的大同守军,还有一万宣府逃亡军。这一万人当时在居庸关让阿剌知院抓了俘虏,后来被皇帝用三万套铠甲赎了回来,然后发配到大同戴罪立功,交由王直与刘安共同看管。

  这就是现在的兵力对比。石亨的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如今没有崩溃就算烧高香了,一时之间已经不可能组织进攻了。

  也先也差不多,战死了五千人,也超过了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另外还有数千伤兵。

  除非也先现在就被兵仙韩信附体,否则也只能被迫原地休整了。

  这就是朱祁钰成竹在胸的原因,也先的大军已经接近强弩之末了,看看他们打的一系列大战:阳和口之战、鹞儿岭之战、土木堡之战、紫荆关之战、北京城大会战、倒马关之战、龙凤寺之战。

  四个月里打了这么多仗,就算是钢铁铸成的军队,也该累了吧。

  这些还都是其次,最令也先头疼的,是太监喜宁根据这几天收到的情报,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次来到大同的朝廷大军里面,没有皇帝的亲军,主力全是五军营和三千营。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的嫡系军队去了哪里呢?

  也先是越想越怕,实在不敢想象,皇帝在大明刚刚经过土木堡之变后,就敢再次派出主力,直捣瓦剌的老巢?

  就在也先愁眉不展之际,伯颜帖木儿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也不等也先发问,直接便带着哭腔说道:“大哥,不好了,宣府的内线传来消息,阿剌知院他反叛了。”

  也先唰地一下站了起来:“反叛?他如何反叛?”

  “阿剌知院带着自己的三万大军,引着明廷数万大军,回师进攻瓦剌本部去了。”

  也先心中一凉,双腿发软,又瘫坐了回去。

  失神半晌,也先才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约莫十天左右,阿剌知院的大军就已经开拔回草原了。”

  “那为什么现在才收到消息?”

  伯颜苦着脸回道:“原来大明皇帝与阿剌知院早有勾结。皇帝命阿剌知院将宣府城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人都出不来。

  阿剌撤军之后,皇帝立即又命神机营近两万人再次将宣府团团围住。

  至于与我们私下里有交情的宣府境内各城堡的守将,都已经被皇帝当众斩首了。而从宣府到草原经过的马营、独石等城堡,早就被杨俊等守将放弃了。

  所以沿途都没有宣府守军了,自然也就没人给我们传递消息了。

  现在皇帝又向宣府增派了军队,里面有亲近太上皇的将官,这才秘密将消息传了过来,否则我们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呢。”

  也先闻言,一样有些六神无主起来。瓦剌留守草原的,一共才四万大军,而且还是群龙无首。这要是一旦被明军主力歼灭,那自己就真的没有活路了,大明这个行事荒唐的新皇帝怎么就这么狠呢。

  现在也先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把太上皇朱祁镇打一顿,你说你好好的亲征干什么。就算要亲征,最后的时候扔下大军快马加鞭,早一步从土木堡跑到居庸关不好吗?

  悔死了真是,让朱祁镇这个废物好好当皇帝不香吗,闲得没事我俘虏他干什么呢,真是缺了八辈大德了。

  伯颜帖木儿见也先不说话,急切地劝道:“大哥,事到如今,我们还是赶紧从阳和口出关,返回草原吧,说不定还来得及。”

  也先摇摇头:“来得及啥啊,不出意外,咱们的留守军队现在已经在和明军主力交战了。等咱们赶回去,唯一能做的就是收尸啦。

  再说咱们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大军返回草原吗?还有这些已经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一旦回草原时再撞上明军主力,那不就全完了?”

第221章 瓦剌本部灭顶遭灾 也先一妻二子被俘

  也先与伯颜帖木儿两人商量了半天,最后也先一拍桌子:“就这样吧,我决定了,大军休整两日,每日派五千人出去劫掠粮草。

  只要有三天的粮草就够了,我们全军出击,直扑宣府。

  明军的主力、皇帝的亲军如今都在草原,我们先去干掉他们正在包围宣府的神机营,以及刚刚赶到的援军。

  然后从独石口出关,去突袭明军在草原的主力大军。他们刚刚战胜,应该正是最松懈的时候,我们可以出其不意,给他们致命一击。

  最后大军西撤,去收拢部众。只要大明皇帝没有对我们的部众进行灭绝式屠杀,我们便远离大明边境,卧薪尝胆十年。

  十年之后,部族的数万男丁成年,我们又能重新组织起十万大军,来向大明皇帝复仇。”

  伯颜帖木儿点点头,表示赞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让伯颜帖木儿自己说,他也说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

  在也先定计的同时,草原上的战争正在展开。

  为了安稳过冬,也为了能在局势有变时就近支援也先的主力,所以瓦剌留守大军移驻到了外河套的乌拉特。

  这正好给了明军机会,如今瓦剌留守大军的东面,是大明的东路军,其中包括脱脱不的三万大军,营州左、右卫,以及五万辅兵。

  留守大军的南面,则是大明的中路军,包括阿剌知院的三万大军,骁骑营、天策卫、以及范广率领的五千神机营精锐,再加五万辅兵。

  留守大军的西面,是琦苏木山脉,本来是用来给瓦剌部众阻挡寒风的,现在好了,成了阻挡瓦剌撤退的障碍了。

  大明东路军、中路军、琦苏木山脉,一起将十余万瓦剌部众与三万留守大军围了起来。

  瓦剌的勇士们不可能扔下女人和孩子,翻山越岭地跑路。

  所以徐亨也不着急,给了也先的长子火儿忽答五天时间整军布阵。

  徐亨考虑的是,要让火儿忽答将瓦剌的壮勇全部集中起来,省得东边一个西边一个的,还得让明军四处去搜寻了。

  再一个原因是,瓦剌留守大军和部众并没有全在这里,而是分成了两部分。

  也先最疼爱的次子、阿失帖木儿,正带着一万留守军和十几万部众,在乌达海附近休整。

  徐亨希望给时间让瓦剌这两支人马汇合起来,好一网打尽。如果立即出击,阿失帖木儿那一支人马见势不好,肯定带着部众跑路啊。

  可惜也先的长子和次子素来不和,徐亨等了三天也没等来阿失帖木儿。

  今天已经是第四天,徐亨还要再等,皇帝催促大军回师的书信却到了。

  这次皇帝用的是书信,而不是诏命,只是将山西的战况和皇帝的意见通报给了徐亨,至于徐亨如何决断,朱祁钰不干涉。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朱祁钰充分地尊重了前方将帅的决策权,只给建议,不下诏命。

  徐亨见已无可能将火儿忽答和阿失帖木儿一网打尽,便选择了见好就收,命大军列阵出击。

  战事一开,结果则毫无悬念。

  在八万骁勇的骑兵、五千神机营精锐,以及持有火器、床弩的十万辅兵两面夹击之下,三万瓦剌二流骑兵根本就撑不了两个时辰。

  范广为了挣得更多军功以稳固自己的侯爵,身先士卒、奋勇向前,率先突破敌阵,最终带领神机营斩首数千,并擒获了火儿忽答。

  而骁骑营、营州卫、神策卫,则都依托着辅兵的火器、床弩的掩护,跟在范广后面稳步推进,直到瓦剌留守大军彻底崩溃,才展开全面的追杀。

  虽然这支明军的作战主力是由二营二卫组成,平素互不统属,但是几位主将也都很讲人情世故,把力破敌阵、生擒王子的机会给了范广。

  徐亨、王通、许英、许通、谷忠、刘昌等人的爵位皇帝早给定了,所以都不着急,也乐得让一让。

  至于脱脱不与阿剌知院的两支大军,就完全不管这些了。两人看也先的脸色看了这么多年,早就彻底受够了,如今自然是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

  没到太阳落山,战事便已彻底结束。

  徐亨静静地坐在中军大帐之中,等着众将汇报战果。

  范广押着火儿忽答等人最后赶到,刚进大帐便一一向众人拱手致谢。

  帐中气氛倒也颇为热烈,除了皇帝亲信的几位大将,就是参赞军务的何宜、黄溥;以及皇帝派来混资历的四位心腹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

  帐中这些人,虽然有文有武有太监,但在回京之后都是要飞黄腾达的。

  以后大家都是朝中显贵,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所以如今相处起来都是一团和气,与石亨军中一堆人各说各话的情况完全相反。

  何宜向范广笑道:“冠军侯,你押着的这些人都是谁啊。这个也先的大公子我们认识,但这个女人是怎么回事?”

  范广笑道:“行义兄就别笑话我了,朝中的大臣哪能同意让我做冠军侯啊。

首节上一节113/43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