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159节

南京剧变的消息,现在还没传到北京……两江那边现在乱着呢!两江总督被困芜湖,抚远大将军康王杰书在九江苦战,江宁将军老巢被偷,长江水面上也突然闯进一伙海寇,正逆江而上,不知道想干什么?

所以这个消息传递的效率,就难免折扣再折扣了。

不过就算南京陷落,大明又来的消息到了北京,大概也没多少人会在意了。

因为北京城现在正面临着一场更大的危机大元要诈尸了!

好嘛,朱明入金陵,大元回北京……这他M是清末呢,还是元末呢?

北京城内的八旗子弟都有点蒙圈了,这大戏一出又一出的,实在是太热闹了!

不过坐在北京紫禁城慈宁宫里面的那位蒙古太皇太后布木布泰,这个时候却是一点都不慌,在得知阿布鼐、布尔尼父子的蒙古大军已经突袭占领居庸关,并且兵临昌平城下,还公开打出了成吉思汗的九白纛和察哈尔鹰旗,还派出蒙古骑兵到处劫掠并张贴布告,宣布大元朝已经恢复的消息后,却只是报之以轻蔑的笑声。

“哈哈哈,这个大元朝还诈尸了……诈得好!阿布鼐、布尔尼这两个蠢货要是不闹这一出,我大清还不大好收拾察哈尔各部呢!”

听老太太的语气,她和福全显然是把阿布鼐、布尔尼的造反当成了收拾察哈尔部落的机会了!

察哈尔大部虽然变成了内属蒙古的察哈尔八旗,但是因为存在一个察哈尔亲王,还是北元正统。所以察哈尔八旗始终不能变成大清的腹心之部!

在过去大清朝旗人够用的时候,这倒也没什么。但是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大清风雨飘摇,朝廷也奴门大开,许多地方都已经“浑水摸奴”,摸到什么就是什么了。拥有几万壮丁、三十万人口的察哈尔各部却不能为朝廷所用,康熙和布木布泰能满意吗?

可是要用好察哈尔人,就得把察哈尔的正统主子一家给灭了,还得灭得堂堂正正,名正言顺。

而现在,机会好像来了!

布木布泰扫了眼慈宁宫院子里站着的一群留守北京的大清官员,问:“福全、张勇、赵良栋、杨起隆、李嗣兴、罗东尼……你们几个都准备好了吗?现在能出兵去昌平收拾阿布鼐、布尔尼父子了吗?”

“皇玛嬷,孙儿的讨元军已经准备好了!”福全信心十足地站了出来,“孙儿的兵马,包括五营绿营,一万包衣军,一千色目,一千善扑营铁骑……一共一万五千大军,全都是精兵,马上可以出兵,一举灭了阿布鼐、布尔尼的五万蒙古骑兵!”

“你要出城迎战?”布木布泰问。

“没错!孙儿就是要出城去打,而且孙儿还有必胜之把握,最多一个月就能奏凯而回……请皇玛嬷准许孙儿出兵!”

“好!这才是我满洲的好男儿!”

一万五打五万……而且不守城,不设防,还要出城浪战!

这个福全现在展示出来的必胜之信心,实在比他的弟弟康熙皇帝要强太多了!

在慈宁宫内,一个身穿袈裟的中年和尚,正通过一扇窗户,远远看着正向布木布泰请战的福全,不由得一声叹息……

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清要完,我们还是快点学蒙古语吧!

“福全,我问你,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打败阿布鼐、布尔尼的五万大军?”

老太太布木布泰夸完了孙子,又紧接着给向福全出了道题。

其实也不是老太太对福全没信心,她是替留守北京的那些大臣,特别是朝中的汉臣提问的……前两天粘杆处东堂子胡同的粘杆长曹寅向老太太报告,说最近在北京城内的汉人官员中突然刮起了一阵学习蒙古语的风!

爱学习当然是好的!

大清首重满洲,其次蒙古。所以这大清朝的“含蒙量”是不低的。老太太布木布泰自己就是个蒙古人嘛,所以汉员们学习蒙古语本来也没什么不对。

但是现在这个时候学蒙古语,真的合适吗?他们早不学,晚不学,非得等到阿布鼐、布尔尼的五万蒙古大军都入了居庸关,眼看要到北京城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学蒙古语,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老太太现在不能因为这事儿就在北京城内清洗汉人官员,“会说蒙古话”不犯王法吧?布木布泰自己也会啊!而且布木布泰的汉语说得很烂,和外头的汉臣交流还得让苏麻喇姑当翻译,很不方便。

下面的汉员要学蒙古语,也许是为了方便向她这位老太后请安呢?

所以布木布泰才安排了今儿这一出,把福全、张勇、赵良栋、杨起隆、罗东尼、李嗣兴这几个带兵平乱的大将都叫来慈宁宫,又把那些留在北京替康熙看家,并根据西安行在的指示办事的高级汉员旗员都一并叫来。

得让这些正忙着学蒙古话的人看看福全和他的手上有多威武有多会打仗!

可是当布木布泰亲眼看见福全把他手下的大将们都摆出来的时候,她自己居然也产生了一点怀疑……一个是瘫子,一个是市侩,一个是色目,一个是李定国的儿子,说话的时候还一口陕西腔,总是“额额额”的,好像李自成派来的当奸细的!

也就赵良栋一人看上去比较像个大将……

虽然布木布泰还是信任孙子和……儿子的,但她知道今儿被她叫来的那些汉员恐怕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蒙古语了。

所以老太太就向福全提问了。

在她想来,福全的那几个手下虽然看上去只有一个赵良栋像一点,但也许……人不可貌相呢?说不定他们几个已经帮福全制定好了一个破敌奇策了。

而福全却被布木布泰问得一愣,现在是一万五对五万,优势在我,还用什么计?摆开了硬碰硬打就是了!

不过老太太要他用计,那他只好临时想一条妙计出来。

还好福全平时就好学,《三国演义》学得可好了,倒背如流不说,还学习过不同的版本,有“小说版”、有“评书版”,还有“昆曲版”,《三国演义》上的兵法他都学会了。比诸葛亮也许不如,但是比周瑜应该是不差了,好好想想,一定会计策的。

果然,福全稍微想了一会儿,就有了个计:“回皇玛嬷,孙儿已经和张提督、赵总兵、李翼长、杨道员、罗佐领商量好了一个诱敌围歼之计!”

“诱敌围歼?”布木布泰点点头,“听上去还挺厉害,要怎么诱敌?”

福全道:“先用一个三千人的押粮队假装往昌平城内运送粮草以诱敌来劫,再用一万大军兵分四路,将五万蒙古骑兵全部包围起来,围而歼之!”

这计策……听上去不是很高明啊!

布木布泰心想:用一万两千人包围敌人五万……之前还要拿三千人押粮诱敌,这会不会包围没包上,诱敌的部队先让布尔尼给灭了?

想到这里,布木布泰就眯着小眼睛左右看看,发现王熙、黄机、宋德宜、吴正治这几个被康熙留下来辅佐兄弟的汉员都皱着眉头在听充任通事的苏麻喇姑把福全的计策翻译成汉话。

看着他们的眉头越皱越紧,老太后就直犯嘀咕:也不知道他们是在怀疑福全的计策,还是在考虑要不要快点学蒙古语?他们可都是进士出身,学东西可快了……

不过老太太现在也不好干涉孙子的指挥,毕竟打仗这个事儿也不是全靠计策的,下面的人凶一点猛一点,还是能打胜的。

想到这里,老太太就点点头,一副非常信任孙子的模样:“好计策,福全,就照你的计策行事……记着,一定要尽可能多抓一些俘虏。最好能把阿布鼐和布尔尼都抓了!”

“皇玛嬷放心,孙儿一准能把阿布鼐和布尔尼都给您逮来!”福全笑着拍了拍胸脯,一脸的信心十足。

不过他现在的这番话和一脸的信心都是表演给老太太看的,就是哄老太太开心,这仗到底该怎么打,他心里头其实也没个数,还打算回头再后和底下的将领们再好好商量一番呢!

可当他和兄弟隆禧一起陪着老太太用完了午饭,回到自家的裕王府,刚想和自己侧福晋那拉兰儿练一会儿撂跤的时候,他手底下的张勇、赵良栋、杨起隆、罗东尼、李嗣兴,以及一个上了年纪的大和尚,就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这几位的表情那是非常丰富的,张勇、赵良栋,还有那个大和尚都是一脸儿兴奋。杨起隆和罗东尼看着都有点忧心忡忡。而李嗣兴则是面无表情,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爷,昌平那边刚刚派人来报,说是很快就要被蒙古人给围严实了!阿布鼐、布尔尼手下的蒙古人多达好几万……要是咱们不赶紧增援,就怕昌平被那些蒙古人占了再劫掠一空。

另外,阿布鼐和布尔尼这回并没有带着部落家眷入口,而是把他们留在在张北口外的草原上。如果让他们打破昌平,恐怕会将那里的人口财货系数掠往口外,就如当年的……那个什么一样了。”

第一个上来向福全报告刚刚收到的前线战况的是杨起隆,他虽然只是个正四品的海关道,官阶只和他手下的“洋奴军头”罗东尼一样大这罗东尼现在可了不得了,是正黄旗满洲旗鼓包衣下的葡萄牙佐领。但杨起隆的妹子那拉兰儿现在是福全最宠的女人,现在还封了侧福晋,而他自己管着的津海关道和瑞银堂又能替大清还有福全大把搂钱。所以现如今杨起隆在福全身边的地位就越来越高,现在俨然成福全的头号心腹了!

这一回福全准备要收拾察哈尔蒙古的时候也没忘了叫上杨起隆,还让杨起隆把手下的色目军也拉来参战,这样他就能多分润一些功劳。

由于杨起隆是福全的心腹,出手又特别大方,所以张勇、赵良栋两人很快就成了他的“小弟”他们之前官场蹉跎主要是因为上面没人,现在跟着王爷的心腹混总没错了!

李嗣兴也早就认识杨起隆,而且他现在看见李自成又支楞起来了,心里头痒得很,但是又没实力没机会,自然也没心思和杨起隆争权夺利。

至于那个大和尚,是五台山清凉寺的十八罗汉僧中的一位,是个蒙古人,名叫图尔猛额,人如其名,看着就很猛!

据说他原本是先帝爷身边的侍卫,在先帝爷驾崩后和另外十七个侍卫一起出家当了和尚,在五台山清凉山念“嘛呢嘛呢哄”为先帝爷祈福。

后来李嗣兴带着一千善扑营右翼的壮士跑去五台山“修行”,这个大和尚就带着几个师兄弟下山来帮着他们训练……这还是苏麻喇大姑姑的意思!

练着练着,善扑营右翼的那些壮士就都成了那十八个罗汉僧的“徒儿”,而李嗣兴也拜了图尔猛额为师,跟他学了不少骑马打仗的知识。

“什么那个什么?”福全这时候听见杨起隆吞吞吐吐的,眉头一皱,“你不是说当年我大清天兵入关烧杀抢掠的那些事儿?”

“王爷您圣名!”杨起隆道,“我就担心阿布鼐、布尔尼也学当年的大清天兵……这要劫他个一二十万人口去辽河河套经营根据地,那察哈尔部没准能养成势力!”

福全摆摆手:“他们没机会了!观音保已经带着我皇玛嬷的懿旨去科尔沁草原摇人抄他们的后路了!我们这回只要能将他们父子击退,那可就大功告成……对了,你们想到辙了吗?”

“我们想?”瘫在一把椅子上,看见福全来了也不起立的张勇闻言一愣,“王爷,您不是已经定下了诱敌围歼之计了吗?”

“我那个计……能行?”

“行!太行了!”张勇笑道,“王爷妙计安天下……就交给我们几个去执行吧,保管大获全胜!”

“怎么执行?”

“简单,”张勇道,“老夫带麾下三千子弟兵押着粮车去诱敌。赵总镇和李翼长分两路包抄,您和杨道台就在城北的元大都土墙下设阵指挥全局……一万五千大军兵分四路,一准可以把阿布鼐和布尔尼的五万蒙古骑兵一网打尽!”

“真的能行?”福全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

“行,太行了!”赵良栋道,“咱们的优势很大!”

那个图尔猛额也点点头道:“一万五千打他们五万……输不了的!”

赵良栋和图尔猛额看上去都挺像那么回事儿。

福全还挺个纳谏听劝的好王爷,见底下人都这么说,也就批准这个方案了,“好吧,那……什么时候可以出兵?”

“马上!”张勇道,“王爷,救兵如救火……现在巡捕五营随时可以出动!”

福全想了想,说:“那就明天吧,明天中午,张提督你先率兵出德胜门!天黑之后,本王再率领其余各队,悄悄出城!”

“!”

……

大清康熙十二年九月初五,北京城德胜门内的大街两边,已经聚集了不少看热闹的八旗姐妹、八旗大妈和八旗老头了。这座大清朝的首善之都,现在可是壮丁奇缺啊!

这几年大清朝的天下可谓是风雨飘摇,北京城内的壮丁已经死了一批、补了一批,然后补上的又走了。所以现在留在这座旗人之城内的,主要还是一群老弱妇孺,天天盼着有什么好消息从前方传回来。

可惜,现实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好消息没来,蒙古入寇,大元再来的噩耗却是突然传来,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

现在大明、大顺好像都已经回来了!

大元又诈了尸!

接下去会不会大宋、大唐也都粉墨登场?

这好好的大清天下,再这样下去就不是“三国”了,而是改“战国”了。

虽然大清天下已经有了向“后战国”演变的苗头,但北京城内的这些妇孺老人,今儿一听说又要出兵了,还是自发聚集到德胜门为又一批开赴前线的大清兵送行……大家总还是盼望着能打个胜仗,别让大清的国运继续下落。

而且这个大元好像很喜欢屠城,如果让那个察哈尔的逆王布尔尼和他爹阿布鼐一起打进北京,恐怕大家伙的老命小命就都要不保了。

就算勉强保住一命,恐怕也会被掠为奴隶……

除了这些在旗的老弱妇孺之外,今儿在德胜门这里,还有不少袍褂整齐的官员,大多都是汉员。康熙带去西安的只是一个精干的行朝廷,大部分的朝臣都留在北京。

另外,由于八旗兵折损严重,必须补充,所以原本在各个衙门里当差的笔帖士都改行从军了。而腾出来的职位,就只能让汉员补上了。

所以,这两年汉员得官还比之前容易一些……当然了,好一点的缺还是要花钱买的!

而现在这些花钱买了缺或是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又被铨选成京官的汉员,现在也得来瞅瞅……如果大清真不行了,那么他们得快点谋出路啊!

是去襄阳投吴应熊,是去武昌投李自成,还是赶紧学蒙古话当元朝的汉官?

最后,今儿得到消息,跑到德胜门外“看热闹”的还有阿布鼐、布尔尼派来的细作!

当大队的绿营兵护着一辆又一辆的马车,浩浩荡荡沿着大街来到德胜门这边的时候,那些对大清朝还抱着些希望的人们,一下子心都要凉透了。

就这个?

就这些赶着大车的绿营兵?看着都是步兵,没有几个骑马的。他们所持的器械也普普通通,就几门红衣小炮还值得一看,其他就是长枪、鸟枪、刀牌、弓箭之类的。最让人揪心的是他们的人数太少,只有区区三千余人……这怎么打得过外头的几万蒙古人?

这个大清,是不是要完?

一帮八旗大爷八旗大妈看见这些不大靠谱的绿营兵,就互相打听交流起来了。

“怎么才这几个人?这怎么够啊?”

“他们是哪部分的?怎么就敢出城去和几万蒙古人打?”

“他们?他们是巡捕五营的绿营兵啊!”

“巡捕五营?他们能打仗?”

“谁知道呢?原本的巡捕三营是不行的,不过恭王去关外盛京的时候把老三营的兵带走了一多半,现在的巡捕五营大多都是从陕甘招募来的,也有一些是跟着张军门的老兵。”

“张军门?哪个张军门?”

首节上一节159/3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