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36节

  其实德川治国他还少算了不少。

  因为荷兰人之前垄断了南洋贸易,所以欧洲许多国家的商船只能到达印度。

  等巴淡岛可以“自由贸易”的消息传开来之后。

  这船税一天不收上个十万明元都对不起朱道桦命人加班加点恨不得007地扩建港口了事实上朱道桦就是把马六甲海峡总督府当成一个自由商业市来经营的。

  在朱道桦的规划中。

  巴淡岛自由市。

  是当成是未来北上伐清、投资大陆工业的钱袋子来经营的。

  而且不出意外的话。

  道桦银行和克里斯银行能吸纳大量的金银铜等贵金属。

  等有了充沛的金银贵金属储备,再加上掌控了东西方贸易的关键节点。

  到时候以明元纸币作为东西方贸易的“国际货币”就没有多少障碍了。

  德川家兄妹还没想到这一点。

  倒是松平家利从手中的明元券隐约看到了一些什么。

  就在此时。

  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响起。

  几人急忙垫着脚向前看去。

  只见到一队“巨巨武士兵”扛着大约有九尺长的燧发枪,闪着寒光的刺刀伴随着武士们的整齐的脚步起伏着。

  松平家利呼吸一窒。

  这些武士的个人武力怎么样暂且不说。

  光是这整齐的步伐带来的压迫。

  就让松平家利管中窥豹看到明王府的武力。

第32章 忒进步的自由贸易【求收藏,求追读】

  毫无疑问。

  这样一队士兵穿着红色军服,打着绑腿,穿着橡胶底牛皮靴踏着整齐的步伐非常的吸引眼球。

  尤其是一些来到港口的欧洲人,更是目光灼灼的看着这一队士兵。

  “如此整齐,这样的精锐即使是在欧洲也是一等一的军队了。”

  “明王朱道桦麾下的士兵都是这样的么?”

  “荷兰人输得不冤啊!”

  这些从欧洲来的商人是有见识的。

  别的不说。

  就是这行军的整齐程度,就绝对称得上是强军了。

  甚至放在欧洲也没几支军队能与之相比。

  其实这也正常。

  欧洲各国常年战争,人口又少,哪里有资格挑选兵源?

  基本是什么人类渣滓都会被赶上战场。

  依靠的是军官的军棍来进行高压统治。

  这样的兵源当然算不上好。

  而在南洋这边。

  来南洋谋生的基本都是华人青壮。

  再加上明王府和天地会各堂口、胥家海寇都有联系。

  因此是可以很轻松的得到老实巴交的福建、广东的青壮农夫为兵的。

  农民兵虽然在个人勇武上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一方面在保证了军饷发放,又有分地政策激励下。

  这些华人农民的纪律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这些武士很强吗,家利?”

  德川治国见松平家利的目光一直跟着已经走远了的那一队明王军,凑过来问道。

  “也许一对一的话,那里面没有人是我的对手。”

  松平家利自信满满的说道。

  这是自然的。

  这位“巨武士”虽然在巴淡岛就显得有些迷你了。

  但是他的砍人的手艺是很强的和清国的士大夫们不同,日本的武士阶层一方面要读书,一方面砍人的手艺也不能落下。

  也许这就是在后来清国的改革失败,而日本的维新却成功了的一小部分原因日本那边的武士再不济,也能有一手上战场砍人的手艺,而清国这边的士大夫们就没有这个手艺了。

  “不过...若是我带一百武士和他们对阵的话....输的十有八九是我们。”

  “为什么?”

  德川治国问道。

  “武士可是从小就修炼武艺的,我看明王府招募的兵壮也只是一些农民而已。”

  “战场之上,个人武艺基本没什么用处,讲究的是令行禁止...”松平家利手指那些已经走远了明王陆军第二旅的新兵,“看看他们的行军步伐如此之整齐,上百人如同一人,这等精兵,幕府上下,也凑不出一千之数!”

  三人正说着,明王府外事司便已经来到。

  在递交了日本国书后,一名很是年轻的官员匆匆迎了出来。

  松平家利也发现了。

  明王府官员最大的特点...便是年轻。

  互相见礼后。

  迎来的官员颇为愧疚的说道:“贵使见谅,这些时日来访的使团太多,我等同僚实在是抽不出人手人力出来了。”

  “贵使是先入住驿管,还是先去各处参观?明王如今正在接见各国来使,贵使还需等待一两日方可。”

  “参观?”德川治国顿时来了兴趣。

  “参观什么?”

  “可以参观工厂生产军校训练、兵工厂兵器展、海军火炮射击训练等。”

  “贵使若是想去参观,我现在可安排人手做导游。”

  松平家信听闻可以参观军校、兵工厂的兵器,甚至还能去看海军的火炮射击,顿时就来了兴趣了。

  “我等愿先去参观。”

  .........

  就在德川兄妹和松平家利在明王府官员的带领下前往参观军校、巴淡岛军工厂的武器展的时候。

  朱道桦正在石香姑的陪同下观摩从胥家海寇之中挑选出来的精壮进行的操帆训练。

  中式的硬帆船和西式软帆的操作区别还是挺大的。

  这些经验丰富的海寇们也要经过一番训练之后才能熟练掌握。

  更何况。

  虽然说加入明军之后,有军饷,又有分地的激励。

  这些胥家海寇不至于还想着去海上做没本钱买卖的日子就算抢到钱了,这些普通的海寇也分不到多少。

  还不如当明军旱涝保收。

  有优渥的待遇不用担心这些海寇们逃跑。

  但是也要有严格的训练老磨灭掉海寇们的海贼习性才行。

  “不错,短短一个月已经有模有样了,等他们训练出来就可以取代那些印度水手了。”

  朱道桦很是满意的点点头。

  石香姑在一旁微笑道:“我们胥家人能得明王厚恩,岂能不思回报,明王之恩犹如再造。”

  胥家人之所以只能沦为海寇,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不受待见。

  他们不被允许上岸。

  只能生活在船上。

  如今朱道桦废除他们的贱籍,又允许他们和普通的汉人一样,立功,升官,受赏。

  胥家的海寇们当然对朱道桦千恩万谢了。

  “香姑,本王对自己的部下自然是一视同仁,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说着。

  朱道桦翻身上马。

  和石香姑并辔而行。

  他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视察铸币厂,然后是回到明王府一一接见各国使者。

  朱道桦现在真的是忙得连轴转了。

  每天都必须要抽出半天时间接见各国来使,将南洋贸易规则先和各国使者私底下进行沟通。

  毕竟明王府召开的“南洋贸易大会”,必须是个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怎么才能成功,怎么才能胜利呢?

  那就要在台面下多沟通,多做工作了。

  从后世穿越而来的朱道桦当然清楚。

  任何所谓的大会召开的时候。

  基本只需要举手表决就好了。

  大事情都是私底下开小会解决好了。

  而对于南洋诸国而言。

  朱道桦虽然规定了贸易地点,贸易的货币。

  但是他没有限制贸易的规模和对象。

  和荷兰人的独占垄断贸易比起来。

  这个规矩简直是自由得不像话。

首节上一节36/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