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193节

  “回去杭州,告诉这些团练头头们,如果他们愿意的话,就签下这宗藩协议,以大明为宗,孤王会根据他们的兵力多少,来封他们做公国、侯国、伯国之君!”

  “另外这些团练兵还要先运到马六甲海峡进行整顿训练,熟练掌握火枪火炮的使用和明式陆军的战术之后,才会被派往印度!有孤王的支持,你们保准能当上这印度贵人。”

  “王上,不如再送我等一点弹药吧,现在大家伙哪里有钱买啊。”

  孙士毅也不称陛下,而称王上了。

  “可以给你们贷款!”朱道桦大手一挥,“你们在印度抢到的东西,我也可以安排广东或者浙江、江苏的商人去收购,保准是优惠价。”

  “另外,你孙士毅可以封个英国公,我大明的英国公,你孙士毅去了印度之后,可以留子嗣家人,在大明继承英国公的爵位,不过留在大明的这一支就不是封国之君,只是大明的贵族了。”

  朱道桦将一份“宗藩协议”递给了孙士毅。

  按照协议。

  只要是大明的藩属国。

  就必须依礼行事。

  而大明之礼,也会详细规定宗藩之间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孙士毅大概翻了翻,就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拒绝了。

  从明王的临时王宫走了出来。

  孙士毅不由得心中苦笑。

  没想到。

  他孙士毅一介儒生,给乾隆皇帝当了半辈子的奴才。

  到了居然还有当一国之君的运气...

  真是人生无常啊...

第149章 礼之总纲,大明又有党争了!

  孙士毅带着朱道桦的许诺返回了杭州。

  至于他要怎么把这七八万团练给凝聚起来,让大伙儿相信去印度是当老爷而不是当炮灰的。

  那就是他孙士毅的本事了。

  能不能当上这英国公。

  就看他孙士毅能不能领这七八万人在印度站稳脚跟,打通孟加拉到恒河流域中上游的通道了只要能把英国人的势力压制在南印度,把富庶的北印度变成大明商品的倾销地。

  凭借这个功劳。

  他孙士毅当这个国公爷就是稳稳当当的事情。

  所以在得到了“异地封国、国内封爵”的许诺之后。、

  孙士毅的干劲也上来了。

  他嘉兴孙氏也是有上千家族子弟要安排的。

  一半出国,一半留在国内,大家要有个好出路,那都要靠他来努力啊。

  他努力的程度,决定了子孙后代能当多贵的贵人。

  日后在德里梯笼遛鸟的华人贵族们的祖宗们。

  现在是正在酝酿着进行让孙士毅后悔了一辈子的印度征伐之路无他,在万里之外征服一个人口稠密的异国,绝没有朱道桦说的那么轻描淡写。

  那可都是一步一泪,一步一血,一刀一枪给拼出来的!

  ........

  安排好了浙江团练乃至于福建团练的出路。

  朱道桦和他的大明朝廷就开始忙活着登基称帝的事情了。

  毕竟除了四川和湖北部分地区。

  大明基本上全有了长江以南。

  天下土地有三分,天下人口有三分之二,天下财富可能都有四分之三了。

  有这个资本。

  当然是有足够的实力祭天改元,登基称帝的时候了。

  而且现在朱道桦自南洋起兵到现在已有三年。

  跟随他的文臣武将们都盼望着能在朱道桦登基称帝这个时候一同得到封赏,鸡犬升天。

  大明光复二年。

  公元历1792年10月1日,农历九月初八。

  这一天的中都应天府装扮一新。

  秦淮河两岸的树上都高挂着日月旗。

  从大明王宫通往紫金山明孝陵的道路上也是十步一岗,一个旅的士卒昂着头站在道路两侧。

  原来江宁城的城墙已经被拆掉了不少。

  不少高大的樟木被移植到了道路两侧,显得很有新朝新气象。

  从几天前开始。

  中都的居民们就知道。

  他们的天子朱道桦会在今天带领文武百官大祭大明太祖皇帝、祭拜天地、登基称帝。

  而且和前清不同的是。

  这新明的规矩对百姓们来说是放松多了。

  甚至还史无前例允许百姓们在道路两侧观摩。

  听说到时候会有盛大的阅兵,皇帝本人还会亲自从光复路策马而过,检阅三军。

  可以亲眼见到天子,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来说,可真的是相当的稀奇,甚至是能让人赶到光荣的事情。

  因此今天的应天府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了。

  看热闹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孝陵卫的门口。

  就等着从原来的两江总督衙门出来的朱道桦了,期盼着能一睹龙颜了。

  “咱这应天府不应该是南都么?怎么就变成中都了?”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因为现在南都是广州了,皇上起于南洋,又控南洋之利,自然要在广州设都来牢控南洋贸易了。”

  “那有了中都、南都,肯定就有北都了,难道北都是凤阳府?”

  凤阳府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前明的中都。

  “怎么可能,那必然是现在的北京城啊!”

  “看来皇上定有收复中原之志了!”

  “这是肯定的,日后咱们大明说不定南抵南洋,北至满洲,纵横万万里,哪怕是强汉盛唐都远远不如呢!”

  在道路两侧剪掉辫子不久的普通老百姓们,听到这大明朝竟有可能成为史上地盘最大的王朝,都不由得挺起胸膛。

  对于这应天府的百姓而言。

  现在应天府成为大明之都,对他们也是一件好事。

  而且和前清比起来。

  这大明的言论就自由的多了。

  应天府的市面上,各种报纸什么话都敢说。

  最近这段时间就在争论那什么《明礼》。

  说大明的皇上觉得华夏两次陆沉。

  都是礼崩乐坏导致的。

  要重新制礼仪,辩华夷。

  不过这礼怎么制。

  大家都有不同的意见。

  如今主要就是广东派、湖南派两大派在争论。

  虽然说两江之地的士绅商人们的财富未必输给广东人湖南人,但是谁让现在两江地区的文人们还来不及在这新大明获得什么地位呢。

  这报纸上说的那些话,要放在清朝的时候,那肯定是要因言获罪的。

  这大清朝的文字狱,让这文人儒生都不太敢说话了。

  现在这言论场变得这么宽松。

  大家伙一时之间还适应不了呢。

  出了言论变得宽松。

  这大明朝的吏治也要比大清朝的时候清明多了。

  因为大明朝采用的是“秀才为官”的政策,没有此前那种世袭的吏员。

  大明每下一地,都会在当地举办乡试。

  录取当地文人为秀才。

  这些本地秀才,做本地的官。

  无论如何也不太敢放开手脚去欺压本乡本土的乡亲欺压是有的,但是比起那些酷吏,那手段上肯定是松多了。

  另外秀才们有升官的指望,也不会一门心思去和小老百姓过不去。

  所以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头上压着的一座大山就这样被搬走了。

  除了吏治更清明。

  对于这两江之地,衣食无着的贫民来说。

  这新大明活命也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首先是大明朝取消了劳役,主要的税收也是商税和土地税,这些税都收不到这些城市贫民的头上。

  另外两江的商人也开始效仿广东,引进蒸汽机大办工厂。

  大明朝廷也在雇人开建各种工程。

  小民从中得到了好处。

  而秀才们也被拉近了体制内。

  当然也在说大明的好话。

  一时之间。

  在这中都应天府,大明朝的统治似乎迅速就变得稳固了起来。

首节上一节193/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