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170节

  还有地王齐林、文王张汉潮、武王姚之富。

  好一个四王共制。

  按照这位狗头军师的建议。

  天王军是要取关中为基的。

  而要从蜀地入关中。

  攻击汉中城就是必然的。

  在汉中城下,天王军已经顿兵月余。

  再不破城,这天王军的粮食就不够用了。

  对于天王军而言,是不存在什么后勤补给的问题的。

  他们是流动裹挟作战。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若是之前,遇到汉中这样的坚城,他们大多都不会去攻打,而是绕过去,像是流水一样。

  就像是在四川的成都一样。

  虽然麾下有上百万人,但是刘之协也很清楚。

  靠着一群没怎么上过阵的老百姓想要攻破有正规军镇守,还聚集了大量的川军团练的成都是痴人说梦。

  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去成都碰运气,只是裹挟了周围百姓就继续北上了。

  如今汉中若是能顺利攻下来。

  这天王军也算是有了攻击坚城经验。

  日后攻击西安也就更有把握了。

  眼看着汉中将下,自己之前设定的目标也算是走出了关键一步。

  刘之协脸上的表情却并不好看。

  甚至有些阴沉。

  因为就在刚刚,他派去广州求见明王朱道桦的使者返回。

  告诉了他一个让他极为愤怒的消息。

  他的使者根本就没有见到朱道桦。

  朱道桦也没有同意他称臣的请求。

  反而强硬的提出了一个要求。

  白莲教必须在两个月内全部离开四川,否则明军就会武力进行驱赶!

  这是完全没有把他刘天王当一方人物看待啊朱道桦毕竟受后世影响,觉得这连清朝的嘉庆帝都能摆得平的势力,确实是不值得他有多么重视。

  这算是朱道桦犯下的一点小小的错误。

  而对于刘之协来说,却感觉受到了莫大的羞辱。

  以至于连要攻下汉中这样的好消息都没能让他高兴起来。

  “天王,朱道桦要四川,给他便是,反正我们也并没有打算在四川久留。”齐林在一旁安慰道。

  其实要说不在乎四川是安慰自己的,毕竟当年大秦一统天下,也是先取巴蜀壮大实力嘛。

  光是靠关中的话,听起来就觉得有些不太保险。

  但是现在能有什么办法呢,明军刚刚击败了清鞑乾隆皇帝亲率的大军,正是势头正盛的时候,天王军难道要返回四川去和明军死磕?

  更何况。

  这南方水网密布,也不适合流窜作战啊。

  刘之协冷哼一声,道:“这朱道桦如此不把本王放在眼里,可恶至极!”

  张海朝却笑道:“天王不必恼怒,本以为那朱道桦明太祖之后,又骤得南方半个天下,想来是世间少有的英雄人物,没想到却如此的折辱贤明,不懂得合作抗清的道理,看来只是徒有虚名!”

  “而且他要四川给他就是,这蜀地终究不如关中,大王若得关中,进可攻退可守,便是立于不败之地了。”

  刘之协闻言,脸色稍微好看了一些。

  就在此时。

  前方的城墙猛然爆出了一声巨响,将正在激战中的双方士卒都震得愣在了原地。

  巨响过后。

  只见到砖石结构的城墙晃晃悠悠的向前倒了下来,砖块向前散落了一地,形成了一道斜坡,通往城墙上出现的豁口。

  “炸开来了!”

  刘之协大喜。

  用火药炸城墙,那还是从明军炸赣州城得到的灵感。

  为了顺利把地道挖到城墙根基下,天王军连续发动了高强度的进攻。

  而且为了保证能一次轰塌城墙,天王军这边用棺材装满了火药,往城墙上掏了一个洞,又用夯土、石块把洞给封上,保证火药爆炸的力量能作用在城墙上,将城墙震塌。

  本来刘之协还打算再试几次,没想到用火药来轰城墙的效果这么好,一次就成功了。

  “老营上!攻破汉中,就可以直扑西安了!”

  刘之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劫炼降生,天王救世!”

  天王军第一悍将姚之富猛然挥舞着砍刀,向前冲去。

  “杀啊!!”

  此起彼伏的呼喊声骤然爆发。

  无数头上裹着红布的天王军勇士从汉中城外的战壕上一跃而出。

  挥舞着手中的长矛、战刀、盾牌。

  呐喊着就朝着刚刚被“穴地爆破法”攻破的汉中城城墙冲去。

  虽然城内还有万把清军绿营和部分八旗兵防守。

  但是就凭借这么点人。

  是绝对挡不住犹如潮水一般的太平军的。

  ........

  西北的厮杀没能影响大江上的宁静。

  大江东去,奔流入海,如巨龙一般横亘在中华大地上,见证着这里的一切喜怒哀乐。

  两岸的田地大多都被荒芜了,不过在南边,却看到有农夫在补种禾苗,现在已经到了六月份了。

  正要到了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

  本来按照原来的农时,现在也该到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时候了。

  不过由于战争,长江两岸许多地方的田地都没能种上稻谷,可以预见,今年的冬天,对于老百姓而言,将会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冬天。

  就在这如玉带一般的大江航道上。

  一艘模样很怪的大船逆流而上。

  这大船通体刷成了白色,没有桅杆,没有风帆,至于几个冒着烟雾的大烟囱。

  然而速度却相当的快,逆流而上的时候,连续超过了不少同样杨帆逆流而上的帆船。

  高挂在船舰最高处的日月旗也因此完全飘扬起来。

  “这船竟无需风帆,也能行得如此之快?”

  和船只一样在吞吐烟雾的是一名看起来有些发胖的老者。

  他手端着大烟袋,猛嘬了一口,良久之后,烟雾才从鼻腔里面喷了出来,被风迅速吹散了。

  “不只,这还是一艘铁甲船!”刘墉说着,用力跺了剁甲板,发出了金铁之声。

  “这大明朝...哪里来的如此多的奇淫巧技。”大烟袋叹了一口气说道。

  “谁能知道呢,都说你纪晓岚博学多才,难道也不知道这铁船是怎么回事?”

  刘墉背着手站在甲板上,扭头看着纪晓岚问道。

  纪晓岚苦笑一声。

  “我如何能知,这铁是如何能漂在水上,又是什么驱动着铁船前进的,这可实在是让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啊。”

  刘墉叹了一口气:“这大明朝,兵器犀利,如今又有无帆铁甲舰这等神器一般的东西,看来...大清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越过大江了...”

  刘墉作为南下谈判的负责人,自然不可能是他一个人来,而是带来了大大小小的官员。

  从江宁前线开始接触,然后大明方面安排了一艘铁甲舰在江北接到了刘墉一行人南下。

  而这铁甲舰带给刘墉一行人的震撼自然是不小的。

  这同样是一次实力的暂时,告诉这大清朝。

  有这样的战船纵横长江、大海。

  大清朝是绝无可能有能力在大江大海上,与大明交锋的。

  大清朝跃不过长江,大明想要捏住大清七寸,也随时可以捏住。

  “会有一个南北朝吗?”

  沉默半天的纪昀纪晓岚问道。

  刘墉没有回答。

  而是微微摇了摇头。

第131章 入江宁,祭孝陵

  “大清能顶多久?”

  纪晓岚又问。

  刘墉苦笑了起来,摊开手说道:“你看我像是会算命的吗?我还能给这大清朝算上一卦?”

  “不过有一百多年了,算是打破了胡无百年运的宿命了...”纪晓岚低声嘟囔了一句。

  刘墉和纪晓岚关系密切。

  纪晓岚师从刘墉之父刘统勋,纪晓岚宦海沉浮,背后都有刘统勋的影子。

  而且他能得到《四库全书》的总编撰的位置,那也要多亏了刘统勋的举荐。

  因此刘墉和纪晓岚的关系是极好的。

  这种若是传出去怕是要被诛九族的言语,也就只有两人私底下能说。

首节上一节170/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