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123节

  “先到了南雄州,有水路运粮压力就没那么大了。”

  “关键是这些百姓要如何安排,广东人口稠密,已没有耕地能分配了,总不能一直养着吧?”

  “安排去兰芳如何?”

  “殖民地司做好了安排一百多万人的准备吗?别的不说,一百多万,壮丁至少有三十万吧,三十万条火枪,还有农具、药物、衣物等等,压力不比准备一百多万人的粮食小。”

  “一百多万人啊,这可不是小数目。”

  以现在大明的实力,要妥善安排好这一百多万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道桦坐在座位上,手指敲击着桌面,听着麾下官属们的议论。

  不得不说。

  乾隆这一招确实成功拖慢了他的脚步。

  按照计划。

  南安府下,就是囤积物质,在今年冬天就发动攻势,一举打破赣州大营,再打造战船,顺赣江北上攻击南昌府,然后拿破仑率领的东路军会从泛海攻击松江府,再以松江府为跳板,进攻江宁府,把乾隆逼回北方之后,半个天下就到手了。

  然后就是休养生息,发展工业,训练军队,尤其是需要适应北方作战不可或缺的骑兵。

  准备妥当,一切顺利的话,就是北伐中原,一统天下了。

  但是现在看来...

  事情还真的很难按照计划推进。

  敌人不是NPC。

  对方不可能坐以待毙的。

  所以发生这种计划外的事情也很正常。

  这样一来。

  东路军的计划就只能暂缓,先把给西路军准备的粮食调集到南雄州再说。

  不过这一百多万人也不能白白养着...

  总是要做出安排的。

  “先把人转移到南雄州,然后再分批安排。”

  朱道桦说道。

  “先招兵训练,训练优秀的充实前线,其他的作为卫所兵,日后迁到兰芳去。”

  “然后是招工,让佛山、大屿山的工厂来招人,现在各工厂都缺人,现在这一百多万人,总能招得够吧!”

  “一定要做好组预案,让罗芳伯来南雄州,内阁方面要派出人手专门负责这件事情!绝对不能让这一百来万人乱起来。”

  朱道桦强调道。

  自古以来,流民、难民是最容易滋生事端的。

  一个不好。

  怕是这一百来万人乱起来,能把南雄州和南安府给嚯嚯遍。

  “另外...现在清军摆出了一副坚壁清野,龟缩赣州府城的架势,若是强攻,怕是有不少的伤亡,再加上现在西路军计划受挫....接下来要制定新的计划才是。”

  朱道桦的话语落下。

  众臣纷纷点头。

  顾松建议道:“既然鞑子龟缩赣州,那我军也不必急于北上,不如就采取步步为营之策,先把湖南、广西、福建三省拿下,如今三省的绿营兵都被抽调到了江西,兵力空虚,正是乘虚而入的时候。”

  “东路军可取福建,西路军先定湖南!”

  “一个个府占下来,再像是广东一样,梳理地方,派遣官吏,招募当地士子为官,将之彻底掌握在手,如此步步为营,鞑子肯定坐不住的!”

  朱道桦闻言眼前一亮,大赞道:“好计策!鞑子不是要龟缩吗?那你就缩着吧,我们先把南方其他地盘先拿下,好好消化。”

  “就是需要的官吏太多了...”顾松说道。

  “无妨,科举要抓紧时间了....对了,还要加强对南方诸省的宣传渗透,吸引诸省年轻学子南下。”

  朱道桦说到这里的时候看向了锦衣卫都指挥使龚逐满。

  龚逐满立刻说道:“王上放心,南方诸省都有天地会的堂口,很利于我们的活动,除此之外,【日月报】和【大公报】都在各省秘密发行!”

  朱道桦点点头:“下一期的重点要宣传鞑子驱逐百姓,我军无奈暂缓攻势,全力救助之事。”

  “是!”

第99章 安靖湖南,湘湖子弟多才俊。

  所谓的宣传工作。

  其实也没有别的。

  就是把【日月报】和【大公报】散播到南方诸省。

  这种报纸时效性在这个时代还算是不错的。

  倒是能够吸引一些读书人观看。

  而且现在清廷忙着和大明打仗,对于地方上的控制就稍微没有那么严格。

  以至于被禁锢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吹入一丝不一样的清风之后,倒是能引起一些波澜。

  但也仅限于此了。

  想要靠几份报纸,几个锦衣卫番子,还有各省天地会的堂口就能发动群众什么的。

  那是真的想多了。

  不过即便如此,效果还是不错的。

  尤其是在明军进入南安府,清军龟缩赣州避战之后。

  南下广东的诸省士子就多了不少。

  这大清朝的科举也不好考。

  要不范进中举也不至于乐得发疯了。

  儒家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怎么修就看自己。

  但是要治国平天下。

  首先你得当官啊。

  当官都是儒生门的执念了。

  要不像也不会有这么多屡试不第的秀才造反的了当不上你的官,我自己开个官铺子算了。

  现在大明有广东、兰芳两省,又有强兵,再加上一定的宣传工作。

  来广东试试运气的落魄士子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福建。

  福州府侯官县。

  林氏老宅。

  啪!

  啪!

  啪!

  戒尺和臀部的亲密接触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十七岁的林鸣鹤趴在椅子上咬着牙,硬顶着疼痛一言不发。

  “知道错了吗?”

  背后的声音响起。

  “我没错!”

  林鸣鹤梗着脖子大声说道。

  “你...”

  “你看我不打死你!!”

  手持戒尺的林天翰胡子都要气炸了。

  手指微微颤抖的指着地上的【日月报】。

  “这是什么,这是什么?这是反书!反报!你竟然敢看这个,我林家上下十几口人都要被你这逆子害死!!”

  “你你你..你看我不打死你!”

  手中戒尺扬起。

  “你要打就打死我吧!鹤儿大病初愈,你怎这么狠心!”

  就在此时,一名妇人推门而入,门口探出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脑瓜往里面看。

  “你,你就护着吧,慈母多败儿!”

  林天翰举着戒尺,怒道。

  “我这条命都是明王救回来的,看点广东的东西又怎么了,而且我觉得这报纸说的很好,鞑子驱赶百姓消耗明军存粮,明军为百姓暂缓进攻,全力救助,谁是汉家王师,谁是残暴鞑虏,一目了然。”

  “你...反了!反了!”

  林天翰气的浑身发抖。

  自己这大儿子前段时间得了痢疾。

  反复发热,腹泻,整个人都烧糊涂了。

  得了这种病能治回来的很少。

  本以为要没了。

  结果从平潭一名海商手里买来了一瓶蒜药这福建当地出海走私蔚然成风。

  毕竟福建山多地狭人多。

  又有出海的传统。

  清廷的海禁可禁不住。

  这蒜药还真的是神药。

  一瓶蒜药分三次服用。

  两三天之后竟然就基本上恢复了。

  所以林鸣鹤说自己这条命也是明王救回来的也就说得通了蒜药是明王发明的,这事不仅仅是在广东,在附近的福建也是传遍了。

  而且许多福建商人偷偷潜入广东就是为了进这个蒜药。

首节上一节123/56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