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41节

可联想到当前所处的境遇,范文程没有劝说什么,大金若想劫掠大明,必须要将隐患全部扼杀掉。

眼下石门镇那边,出现了一支精悍的明军之师,谁都不能保证,会不会再出现第二支、第三支……

处在暗潮汹涌的乱世下,若没有能震慑外敌的强军,一旦遭遇外敌侵略,首当其冲置身绝境的,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底层百姓。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明跟建虏,在辽东这片黑土地上,不知交战过多少次,但无一例外,全都是战败后撤。

从萨尔浒之战,到抚顺,再到沈阳……

每每丢掉大片的疆域,就有大批的精锐之师,被凶悍的建虏,在战场上斩杀,以充当他们的军功。

每每丢掉大片的疆域,就有大批的辽东百姓,惨遭建虏的屠杀,以达到以少御多,统治抢夺来的疆域的战略目标。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崇祯皇帝坐在一块石头上,保持这般姿势,已有一炷香的时间,围在左右的一众人,无不暗暗揣摩,只怕天子的心里,在担忧前线战场的局面。

“哒哒哒……”

在这泥洼铺的土地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这叫聚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众人,无不提高警觉,看向马蹄声传来的方向。

“皇爷,是前锋营的京卫骑兵,护送的好像是勇卫营的武阉。”王承恩看清来人后,强压内心惊意,忙低首对崇祯皇帝说道。

“武阉!?”

崇祯皇帝闻言,忙站起身来,定眼看去,见朝自己驰来的骑兵队伍,还真是勇卫营麾下武阉,心里不免激动起来。

这个时候,周遇吉统率的勇卫营,谴派麾下武阉骑兵,从蓟州方向朝泥洼铺驰来,那表明是想向神京送什么的。

难道周遇吉他们,初抵石门镇一带,便遭遇来犯的建虏了?

是伤亡惨重?

还是取得大胜了?

就当前所处的这种局面,崇祯皇帝的内心,难免变得不安起来,进犯的建虏,正围着遵化城打,留给大明的时间不多了。

若出战的勇卫营,没达到预想的效果,出身未捷身先死,那后面的仗,根本就没办法去打了,时间上就来不及了。

这离煤山太远了,想上吊也吊不了了。

“……”

此时不光是崇祯皇帝,心情变得忐忑起来,待在身边的王洽、李邦华、朱纯臣等一众大臣、勋戚、将校,那心情就更加忐忑了。

天子器重的勇卫营,这个时候谴派麾下武阉,从前线赶赴过来,这摆明就是朝神京方向去的,意外撞到御驾亲征的天子之师。

“报!!石门镇大捷,勇卫营迎战来犯建虏,与之展开激战,全歼所部八百余众建虏!勇卫营铁骑队,百户郑忠,奉命传捷!!”

在这等紧张的氛围下,郑忠的这声怒吼响起,叫崇祯皇帝,叫王洽、李邦华、朱纯臣等,那情绪立时发生变化。

“哈哈!!”

崇祯皇帝抚掌大笑道:“不愧是朕之勇卫啊,好,好,好!!竟全歼八百余众建虏,勇卫营,当属我大明第一军!!”

第70章 砥砺前行的崇祯

贤达们,求推荐票,月票,打赏!

……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此起彼伏的恭贺声,此刻在崇祯皇帝耳畔响起,王洽、李邦华、朱纯臣等一众大臣、勋戚、将校,一个个神情变得激动起来,眉宇间透着难掩的喜色。

自国朝得知建虏进犯一事,所得前线紧急军务,不是告急,便是某某要隘告破,尤其是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接连被攻破,更是导致朝野震动。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在众人的注视下,对翻身下马,欲向自己行礼的郑忠,说道:“把报捷奏疏,拿来叫朕看看!”

“奴婢领旨!”

郑忠当即拱手应道,随后小心翼翼的,从怀中掏出那份报捷奏疏,双手捧着,缓步走到崇祯皇帝跟前。

原本呈递报捷奏疏之事,是想让孙承宗派人送抵京城,但临走之际,孙承宗却亲点郑忠带队。

勇卫营于石门镇一带,迎战来犯建虏,并取得这等骄人战绩,没有勇卫营的人,此事说不过去。

王承恩警惕的看着郑忠,说到底,郑忠是先前依附魏忠贤的武阉营,哪怕随军出征,立下战功,该有的警觉,还是要有的。

“好啊,朕果然没看错萃,没看错勇卫营啊!”

并没注意到这些的崇祯皇帝,看完手里的报捷奏疏,赞许道:“以三千正兵,于石门镇外围,诱敌迎战来犯建虏。

诸卿,你们也都来看看,朕之勇卫,所立的赫赫战功吧!”

言罢,崇祯皇帝将手里的报捷奏疏,递到了王洽他们跟前,王洽忙走上前,眉宇间透着激动,接过眼前的报捷奏疏,李邦华、朱纯臣等人,则围了上来。

自萨尔浒之战算起,大明于辽东折损众多精锐之师,这使得从天启朝到当前的崇祯朝,就从没出现过,全歼一部建虏兵马的战绩。

曾几何时,在辽东那边的战场上,驻守各处的明军,从不敢跟建虏展开野战,生怕被建虏全歼了。

谁能想象的到,往往一个牛录的建虏兵马,就敢主动追杀十倍,乃至更多的明军,往死里揍。

“郑忠是吧?”

崇祯皇帝叉腰而立,看向保持作揖姿势的郑忠,说道:“起来吧,在朕面前,不必这般拘谨。

勇卫营铁骑队,周卿起的这个名字,很好!

在国朝危难之际,你们能继续为国朝尽忠,过往的种种,就不必再记在心里了,你不必亲去神京了,即刻返回石门镇。

传朕口谕,言,朕之勇卫,所获石门镇大捷,朕已知晓,朕心甚慰,勇卫营出战精锐,皆记功;于战场斩杀建虏者,一律按军功来记,随军待战的精锐,亦记半功。

还有你郑忠,竟斩杀建虏贝勒萨哈,再记一功,待此番打败建虏,国朝之危解决,尔等所立之功,朕定不吝封赏。

另告诉周卿,建虏蒙此大败,定不会善罢甘休,叫其小心行事。

若朕所言坑道战,不可强打,可率部暂避锋芒,寻找合适战机,再袭扰建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切记,切记!!”

“奴婢领旨!”

难掩激动的郑忠,忙拱手应道。

将武阉调入勇卫营,此事崇祯皇帝也是考虑再三,然想到日后的局面,他还是下定决心,做出了这一决断。

千余众愿意为国朝分忧的武阉,哪怕打到最后,只剩下一两成,只要自己厚待他们的子侄,并给他们一个奔头,这将会是最忠诚于自己的内廷宦官!

有了这批经历过战场洗礼的宦官,不管是增补到东厂,还是用在其他地方,那必将增强自己的威仪。

“陛下,此等大捷,当以最快的速度,传回神京。”王洽情绪激动,走到崇祯皇帝跟前,拱手作揖道。

“眼下神京局势不定,人心浮动,石门镇大捷一事,遍传神京,定能振奋人心,大涨我朝声势!”

看着骑马离去的郑忠,回过神来的崇祯皇帝,点头说道:“王卿所言极是,你即刻以军机处前指之名,明发上谕,将此报捷奏疏,及所携建虏首级,悉数送抵神京,并沿途大传勇卫营之威!”

“臣领旨!”

在没有勇卫营所取战绩前,大明朝野间,对进犯的建虏,并无半点信心,哪怕崇祯皇帝做出种种,依旧有不少人很是担忧。

谈奴色变,这在当前的大明,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哪怕崇祯皇帝要御驾亲征,都没能逆转这种情况,毕竟在此之前,大明在辽东那边,被建虏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蹂躏。

昔日大明之雄威,早已所剩无几了。

“即刻传令下去,全军开拔,尽快赶赴三河!”恢复正常的崇祯皇帝,叉腰扫视眼前众人,当即沉声喝道。

“朕之勇卫,已为我大明斩获首功,此战我大明必胜!随朕进驻三河,准备迎战来犯建虏!”

“喏!!”

周遇吉所率勇卫营,在石门镇旗开得胜,为大明斩获首功,这对崇祯皇帝来讲,的确是极为振奋的。

然崇祯皇帝同样知道,建虏蒙此败绩,就依着皇太极的性格,还有那帮建虏高层,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若皇太极知晓此事,只怕被建虏包围的遵化城,怕是保不住了,一想到这样的态势,本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心里变得沉甸甸的。

国朝大军势弱,若遭外敌侵略,首当其冲受到浩劫的,便是那帮手无缚鸡之力的底层百姓。

想赢下此战,很难!

想赢下此战,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烂到根子上的大明,若想涅重生,这一战,就必须要赢,靠大明的文官群体,来改变大明,断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这一战,必须要扭转文武失衡的政治生态,唯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朝堂平衡。

若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一切变革都是扯淡。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

每每想起建虏所犯累累血债,崇祯皇帝的内心便充满斗志,就算与天下士绅、地主为敌,他这个大明的最大地主,也一定要赢!!!

第71章 不要怕自己的坛坛罐罐被打烂

细数大明同建虏之间,所爆发的战事,为何会频频惨败,以至丢掉大片疆域?

除党争所造成吏治腐败,继而诱发出的严重贪腐;军事方面的决策权、兵权,皆掌握在文官群体手里。

还有便是太在意一些坛坛罐罐了。

怕出错,怕打败,怕因此丢掉乌纱帽,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很多人,即便看见了战机,也会踌躇,也会犹豫。

哪怕有一些统兵将领出战了,但掌握军事方面决策权、兵权的文官,却不派兵驰援,以至于本该是大胜的战局,往往成了惨败……

崇祯皇帝骑在马上,看着重兵把守的街道,眉头微蹙着,在身后跟随的宣府镇总兵官侯世禄,内心生出些许的忐忑。

侯世禄从没有想到,当今天子在这等危急的态势下,不在重兵把守、城高墙厚的神京待着,反做出御驾亲征的决断。

“侯卿,这三河中卫治下,所组织的民驿队,没糊弄了事吧?”崇祯皇帝微微侧首,看向侯世禄说道。

侯世禄闻言,心里一紧,忙抱拳说道:“回陛下,奉军机处上谕,我三河中卫一线的民驿队,皆已组织起来,且按照军机处上谕,单独进行登记造册。”

“嗯。”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道:“等到了行在以后,侯卿派人,将这部分文书,皆送到军机处前指。

民驿队转运往来粮草、军械等,关乎我大明对战建虏的根本,绝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喏!”

侯世禄当即抱拳应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说此次大明迎战建虏,算是本土作战,但考虑到当前的局势,崇祯皇帝还是觉得,将希望放在临时组建的民驿队,以军法来震慑抽调的徭役,进行转运粮草、军械等,远比各地官府靠谱的多。

一路无言,在侯世禄的引领下,崇祯皇帝一行,来到了中卫防务衙署,眼下因御驾亲征的缘故,遂被崇祯皇帝征用了。

“侯卿,你中卫防务衙署,是否选好新的地方?”来到这正堂后,崇祯皇帝看向随行进来的侯世禄,询问道。

“已选好新的驻地。”

侯世禄忙抱拳说道:“另随陛下出征的京卫各部,按照陛下的旨意,在我三河驻守的兵马,正于三河城东西两地,分别修筑营寨。”

“嗯,辛苦侯卿了。”

崇祯皇帝点头道:“那侯卿先去忙吧,朕虽说进驻三河,然三河中卫的一应防务安排,依旧由侯卿执掌,非必要无需请示朕。”

“喏!”

在三河这处要地,同时出现两个班底,最忌讳的就是重一头、轻一头,继而造成一定的混乱。

首节上一节41/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