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91节

钱肃乐当即应道。

朝鲜的区域战争,未来会持续较长时间,对奋战在前线的大明健儿,崇祯皇帝的心里还是很看重的。

毕竟这一区域战争,能否形成对大明有利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靠一批批健儿在前线浴血奋战支撑起来的。

军火贸易是催化剂。

前线战争是催化剂。

崇祯皇帝要通过朝鲜的区域战争,有效的刺激到大明内部,形成特殊境遇下的领域产业发展。

“陛下,受外朝一些舆情影响,近期内务府的压力,相对来讲缓和不少。”黄道周走上前,向崇祯皇帝作揖道。

“不过臣觉得摊丁入亩一事,吏治监察一事,内务府这边,不应该涉足太多,毕竟内务府的……”

“卿家想说的,可是协调内务府官员,到外朝有司任职一事?”崇祯皇帝双眼微眯,出言打断道。

“此事不要再说了,现在外朝的一些决策,需要一批务实的官员承接,就当前的形势而言,不从内务府进行协调,朕从哪里聚拢英才,去帮大明社稷减除负担?

被协调空缺的职官,就从各地赈灾行署遴选增补,朕特设内务府,不止是总揽宫庭事务那般简单。

倘若只是做份内之事,朕何须构建内务府框架,筹建人才培养机制,难道有一个吏部,就解决不了这些事情吗?”

黄道周欲言又止。

其实从很早以前,内务府的不少官员,都看清楚一个本质,天子做的事情,并非是简单的事情。

维新变法,是大明现在做的事情。

尽管说心里清楚这些,可对于一些内务府官员而言,他们却怕步子迈的太大,导致不好的事情发生。

这一类群体,被崇祯皇帝视为保守派。

黄道周就是其中的代表。

尽管说内务府的保守派,做事比较追求脚踏实地,凡事都喜欢稳扎稳打,可跟外朝的守旧派相比,那也是相对开明很多。

“聊聊银号的事情。”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以大明皇家银号为首,以工商、建设、邮储、农业、航海银号为辅,在北方诸省构建的银号体系,已经真正意义扎根下来。

朕先前让内务府有司,筹措一批人才,尽快明确渡江南下之事,确保银号体系能在江南诸省落实下来。

截止到现在,该事做的怎样了?

想加快新制钱的流通,想解决火耗弊政,仅靠外朝有司是不够的,特别是江南诸省,就必须要借助银号体系才行。

可是到现在,朕连相应奏疏都没收到,朕知道内务府的压力很大,可是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马虎可言。”

在崇祯皇帝的内心深处,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是围绕北方诸省展开,涉及到的相应新政,尽力避免盘根错节的江南诸省。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在北方诸省的初期维新变法,没有初见成效前,就妄图贪的更多,想扩大相应范畴,明显是不理智的事情。

矛盾是能转移的。

矛盾是能嫁接的。

在过去推动维新变法时,崇祯皇帝能够感受到很大压力,特别是一波接一波的掣肘和反扑,这都会导致局势的不稳。

好在崇祯皇帝通过对外战争,通过一些别的形式,有效转移走部分矛盾,这也使得局势相对安稳,没有朝更坏的趋势倾斜。

“陛下,臣正要禀明此事。”

钱肃乐走上前,掏出一份奏疏,躬身道:“这是内务府有司,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就银号体系渡江南下,所明确下来的诸事。

就当前的情况,以大明皇家银号为首,各类银号采取区域进驻的形式,在南直隶、湖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省,较为顺利的筹建起来。

不过所设银号仅限于府城,且上述银号没有实现悉数进驻,想要叫银号体系有效落实下来,至少还需3到5年的时间。

别的事情还好说,唯独人才这一块,需要较长周期进行培养,特别是各级银号官员,想要进行委派,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行。”

听着钱肃乐禀明的情况,崇祯皇帝从王承恩的手里,接过这份内务府所拟奏疏,本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这就是一个好的趋势。”

崇祯皇帝开口道:“银号体系想要扩容,想要扎根,需要时间进行沉淀,这些朕都是清楚的。

朕有的是时间和耐心。

3年也好,5年也罢,亦或是更长的时间,朕都能接受,不过有一件事情,大明皇家银号这边,包括内务府有司,都必须要重视起来。

那就是银号体系的监察,必须要严抓起来。

朕想在大明境内,分批筹建起银号体系,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减轻国朝相应的压力,不是让其变成某些人的敛财工具。

倘若银号体系敢出现任何问题,这对国朝而言,那损失是难以估量的,甚至严重的话,会加剧地方的矛盾。

对待这些能够避免的事情,就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抓起来,敢出现任何隐患,那朕绝不会轻饶的!”

第742章 聚财

能否实现治下钱财的流通,以更方便的形式携带银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确保工业化进程的一项衡量标准。

“现在大明的货币本位,正在从银本位,逐步朝金本位靠拢,这一过程比较缓慢,这一情况比较新颖。”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环视殿内群臣,继续说道:“中间会遇到很多问题,想要平稳的落实既定部署,就必须要群策群力,妥善解决好遇到的问题。

等到大明治下流通的各式制钱,皆以新制钱体系进行取缔,那么国朝财政的尖锐问题,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这件事情不是一个户部,就能悉数稳妥的解决,所以内务府有司做的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陛下,对金本位一事,臣总觉得有些不安。”

黄道周走上前,讲出心中的忧虑,“时下对我国朝而言,并没有稳定的金银储量,一旦明确金本位,而在一些地方,出现较为严峻的挤兑风潮,这极可能威胁到国朝的财政安稳。

这件事情,臣不止一次的去想,也和内务府有司同僚商榷,或许现在不会遇到问题,可今后……”

“卿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打断道:“不过今后遇到的问题,毕竟现在没有遇到,明确金本位这件事情,是有利于国朝发展的。

现在内务府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既定的事宜做好,至于别的,就无需过多的考虑了。

朕也不妨告诉诸卿,对稳定的金银储量一事,朕已经想过了,一个倭岛,一个南洋,这里都蕴藏着大量的金银矿藏。

或许现在的国朝,还不会过多涉及上述地域,但等到一些问题得到缓解后,国朝就会涉足这些地域,继而开采金银矿藏,以确保金本位的稳定。”

这是要对外扩张吗?

天子说的这些,是真的吗?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听闻崇祯皇帝所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虽说有些新颖的词汇,对钱肃乐、黄道周他们来讲,算是比较陌生的,可是一些道理,他们却还是明白了。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内务府做的事情,一些决策层面的筹画和部署,都是他们直接参与其中的。

金融体系的再定义,对于现阶段的大明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毕竟这背后牵扯到的层面太多了。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激化现有的矛盾,继而给国朝造成严重威胁,破坏掉现有的发展趋势。

“既然江南诸省,初期的银号体系明确下来,那么鉴于现有的情况,朕打算在江南诸省治下,发售一批规模在8000万两的债券。”

崇祯皇帝看了眼王承恩,对黄道周他们说道:“这批债券涉及战争、建设、河政等领域债券,相应的利钱,相较于此前在北方诸省的额度,可适当的提升一些。

就以江南诸省的官田、织造产业作为锚定物,对外进行发售,这批债券份额,该怎样进行分摊,内务府尽快拟定一个章程。

这是朕着西山有司,重新生产的债券样版,诸卿可以先看一看,要是觉得可行,就尽快落实吧。”

“!!!”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心生惊意,无不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开什么玩笑啊,8000万两的债券,这未免也太多了吧。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江南诸省的银号体系,才刚刚筹设起来没多久,便做出这等事情,必然会引起争议的。”

“是啊陛下,过去内务府,的确是在江南诸省,发售过一批债券,可份额才不过1500万两,尽管这批债券都倾销出去,可是议论此事的群体可不少啊。”

“陛下,现在内务府这边,的确存在着一定的财政赤字,但是没必要对外发售一批这等份额的债券啊,此事要再进行商榷才行。”

“陛下……”

看着规谏的诸臣,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唏嘘,对于这种情况,他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这种现象很正常。

只是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反对,这件事情也必须要去做。

在崇祯皇帝的了解下,江南诸省的治下,流通或窖藏的金银是很庞大的,为了更好的发展北方诸省,必须要通过一些利益,叫这批金银能主动流进北方诸省,内务府就是一个极好的统筹媒介。

除了这一构想外,崇祯皇帝要通过债券的形式,叫大明上下逐步接受一个事实,朝廷发放的债券,是具备信誉保证的。

唯有把这件事情做好,那才能为今后推行纸币,夯筑坚实的基础,银本位也好,金本位也罢,那终究是一个过渡罢了。

想要真正实现汇通天下,掠夺大明之外的财富,加快治下发展进程,大明就必须实现通过信誉担保,印发一批批的纸币,以逐步替代金银,作为流通的货币硬通货。

事情很难做,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

或许这一过程,需要30年,4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落实,可崇祯皇帝必须未雨绸缪,明确相应的体系才行。

“诸卿对此事存在争议,朕不过多说什么,但发售债券一事,必须要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钱肃乐、黄道周他们,“这一总份额的债券,聚拢起来的金银,要通过大明皇家银号,在松江府所设区域驻所汇总,并及时押解进京。

诸卿在质疑朕的决意前,要先看看朕的构想,这些纲要和债券样版,你们都带去内务府细细品读吧。

看明白了。

想清楚了。

就聚在一起,拟定一份可行性的奏疏,尽快呈递到御前来,这是决定,不是朕和你们商讨。

没其他的事情,就先退下吧,朕还有别的政务要处置,此事没有落实下来前,朕不希望朝野间,听到任何的风声。”

“臣等遵旨。”

钱肃乐、黄道周他们,听闻天子所讲,态度还这般坚决,一个个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作揖应道。

第743章 湖广清查

“元辅,此次陛下召见,能否向陛下言明,削减部份的军费开支?”毕自严神情严肃,朝乾清宫方向走去,对并行的徐光启说道。

“一个辽东,一个朝鲜,出现的区域战争和冲突,已经影响到部分时局,尽管上述出动的大军,没有用到国朝所拨的粮饷。

可朝中的一些人,对此却是看法很多。

特别是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较为严重的灾情,朝廷就算是调拨赈灾粮饷,那也要精打细算才行。

如果能削减部分军费开支,挪作赈灾专项开支,这能减轻国库不少压力,频繁的对外掀起战事,这于朝于民而言都非好事啊。”

“只怕这件事情,很难向陛下说通啊。”

徐光启眉头紧皱,边走边说道:“军机处提出的军费开支,就没有用到对外战事上,你所说的辽东和朝鲜,这两处区域的战争和冲突,一直都是内务府进行兜底的。

在这种局势下,想规谏陛下削减部分军费开支,明显是不现实的事情。

何况这件事情,本辅倒是觉得陛下做的没错,从对外战事出现后,围绕辽东、北直隶、山东等地,就壮大一批产业领域。

特别是冶炼这一产业,发展势头是何其的迅猛,安置了多少破产群体?

首节上一节391/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