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84节

涉及辽地部署之事。

涉及卫所裁撤之事。

涉及军备换装之事。

涉及都司重建之事。

涉及军制调整之事。

涉及平叛镇压之事……

这一桩桩一件件,在当前混乱的朝局下,不是由军机处牵头,就是由军机处主导,一项项部署的落实,都要事无巨细的汇总起来,定期呈递到御前。

朝中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

猜不透崇祯皇帝的想法啊!

对于文官群体来讲,他们不怕遇到昏庸的君主,不怕遇到懒政的君主,他们怕的,是想要做事的君主。

因为一旦遇到的话,就会出现很多事情,这样就会牵扯到很多,甚至会触碰到利益,到时就很难收场了。

“第一件事情,就是皇家军事学院、大明陆军讲武堂、大明炮兵讲武堂、大明海军讲武堂,现有进修学员的规模,还是太少了。”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王在晋他们,“随着一些部署的明确,朕愈发觉得大明真正懂军事的将校规模,还是太少了。

不够用,这就是现实。

像辽地那边,随着辽西、辽南的先后收复,武烈军、平虏军、镇辽军的建制,已达到预定的规模。

可是受九边整顿的影响,国朝先后抽调走数批将校,这固然能推动九边整顿的部署,可是对辽地的军队,也造成相应的影响。”

“陛下,上述有司的扩编,不能再继续了。”

杨文岳走上前,作揖行礼道:“现有进修的学员规模,已增建到2万余众,这批学员的耗费,就占据数十万两银子。

如果继续扩编的话,那内阁必然会驳斥的,毕竟国朝需要用银子的地方,还是……”

“既然内阁驳斥,就不必经内阁了。”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进修学员的规模,必须要扩建,否则现在所做的事情,根本就没有意义。

趁着当前的局势,对国朝比较有利,尽快完成军改,就是朕要做的事情。

一旦辽地或草原,出现任何的战乱,等待国朝的就会是战乱!

进修学员的规模暂定4万众,所需一应钱粮,由内务府进行承担。

同样,规模进行扩充,但是过去既定的标准,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你们军机处这边,要做好对上述学院、讲武堂的监察。

朕不希望不学无术的废物,从这些地方出来,还被授予相应职官,这是对大明军队的亵渎,杨卿,此事就交由你主抓。”

“臣…领旨。”

杨文岳神情复杂,作揖行礼道。

压力转移,就是崇祯皇帝在推动维新变法时,最常用到的手段,你想要权力,想要地位,这些都可以给你。

但是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好。

该要承担的压力,必须要接住。

时至今日,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维系平衡,有效利用各方矛盾,来相互进行制约,继而达到他想做的事情。

恰恰是出于这一点缘由,使得崇祯皇帝一直没有扩大范畴,将相应的谋改也好,维新也罢,都集中在北方诸省。

真要是不自量力的,将上述所做的这些事宜,扩大到整个大明,那等待崇祯皇帝的,就将会是各地叛乱。

“第二件事情,是北地各处水师建制,朕觉得还是太混乱了。”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继续说道:“像过去辽地生乱时,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朕觉得大明的水师力量,应该具备统一的标准,唯有这般,在面对海上威胁的时候,国朝才能迅速的调动海上力量,以应对突发的威胁!”

第729章 军机处的一天(2)

统一标准,就是崇祯皇帝一直做的事情。

纵观军队的发展史,想要确保军队的战力,能够始终保持恒定水准,就必须拥有一套完整体系。

这套完整体系,涉及到的领域很多,指挥、调度、建制、军规、军纪、培养、操练、军备……

惟有将此事做好,才能确保军队的战力。

军队的强盛与否,从不是靠一小撮人保证的,是需要具备传承的,否则一场战役的惨败,就能将军队脊梁打断!

无一例外。

这也是为何明初时期的军队,战力是那般的强盛,与面对的一众强敌硬撼,依旧能取得骄人战绩。

可是过了这一时期,大明军队却始终在兜兜转转,稍稍有改变的迹象,就因为后劲的不足,继而走向下坡路。

“军队就该有军队的样子。”

崇祯皇帝神情倨傲,环视殿内群臣,朗声道:“一支不能打仗的军队,与其浪费粮饷,浪费人力,那不如裁撤掉的好。

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国朝在辽地的一系列惨败,并非没有原因。

犯了错不可怕。

可怕的。

是明知有错,却死不悔改。

在其他层面还好,大不了就是摆烂,可唯独军队不行!

倘若军队摆烂的话,轻则丧权辱国,重则江山倾覆,这等简单道理,不必朕多说其他,诸卿也都清楚吧?”

崇祯皇帝的话,让在场众人神情各异。

其实从特设军机处开始,很多人都揣摩到崇祯皇帝的意图,想要逐步实控军权,想掌握不容置疑的威仪。

自土木堡之变发生,中央精锐损失惨重,大明在军事层面的权力构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倾斜。

文官群体掌控的兵部,开始取缔五军都督府,这导致大明文武失衡的构架,也是从那以后形成常态。

从将校培养说起,经水师整顿、参谋体系、定期轮调、军工发展、军备更新等多个层面延伸。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在崇祯皇帝的意志主导下,一项项决断的核心构想,就这般初步明确下来,军机处要依托这些构想,尽快草拟相应的细纲,并逐步的进行落实,以确保崇祯皇帝构想的整体统一体系,能够真正明确。

“陛下,您提出的那些决断,倘若想要有效落实下来,至少要耗费数百万两的军费。”王在晋想了想,上前作揖道。

“而且这批军费开支,不是调拨一年就能解决的,这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军机处这边,固然开始向内阁等有司衙署,争取相应的军费预算额度,可是涉及到军事层面的调整很多,这……”

“这就是朕要说的最后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出言打断道:“在上述明确的决断,开始稳步落实阶段,一应的军费缺口,皆由内务府所辖内帑进行兜底。

朕的态度,只有一个。

既然事情决定要做了,那就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受别的因素影响,而导致既定的事情出现波动。”

又是内务府。

只是这般大的财政压力,内务府真能支撑起来吗?

殿内聚集的诸臣,心里无不感到惊疑。

说起来。

从内务府取缔内廷有司,开始总揽宫廷事务,就不止一次扛起重担,每当外朝有司反对之际,以国库不济为由,进行相应的推诿或掣肘,崇祯皇帝都会绕开外朝,以内务府为主导进行落实。

赈灾、河政、军改、产业、维新……

不管是哪一层面的事宜,需要以高效的姿态落实,崇祯皇帝都是这样做的,以避免浪费宝贵的时间。

这也导致内务府所辖内帑,出现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规模也快要突破千万两。

可纵使是这般,崇祯皇帝依旧将压力给到内务府,倘若就这般停滞不前,所面临的后果只会更严重。

“陛下,仅靠内务府进行兜底,恐不足以解决问题吧。”

杨嗣昌讲出心中的担忧,上前规谏道:“这些决断,能否放下一部分,先行解决一部分,这样……”

“不行!!”

崇祯皇帝斩钉截铁道:“朕说的这些决断,必须要协同推进,财政兜底的事情,不是你们军机处该考虑的事情。

把自己的份内之事做好,就够了。

朕再强调一遍,该给军机处解决的麻烦和烦恼,朕都全部帮你们解决了,可要是既定的部署,没有能有效落实下来,那问题就是你们军机处,必须要承担起来的。”

“臣等遵旨。”

众人无不作揖应道。

崇祯皇帝的心情有些感慨。

他也清楚当前给予内务府的压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稍有不慎,就会有玩脱的嫌疑和风险。

可现在处在这等境遇下,如果他选择停滞不前,或者向后退让,对于大明而言,必将是万劫不复的。

受到维新变法的影响,大明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存在改变,就必然存在矛盾。

毕竟触碰到了利益。

这也会让一些群体生出不满。

新旧之争,不就是这般形成的吗?

“西北和辽地两处,军机处要提高警惕,有任何紧急军务呈递进京,要第一时间报到御前。”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看向王在晋他们,“现在国朝在平叛态势下,取得了压倒性优势,朕不希望这种优势,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再给朕丧失掉。

如果军机处的人手不足,就从兵部进行借调,倘若还是不够,就大胆启用一批新人,朕也会从内务府抽调一批过来。”

“臣等遵旨。”

众人再度拜道。

针对大明内部现存矛盾,针对大明进行的军改,崇祯皇帝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持续的对外转移矛盾。

辽地部署,是这一目的。

朝鲜部署,是这一目的。

南洋部署,是这一目的。

江南部署,是这一目的。

只要能够把这些压力扛住,将该解决的问题,尽快且有效的解决好,那么等大明卸掉缠绕在身的负担,等待崇祯皇帝的,就将会是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730章 草原风起(1)

做大明的天子越久,崇祯皇帝就越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将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首节上一节38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