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70节

现在内斗,无不表明一点,莽古尔泰不甘心被黄台吉压制着,此人只怕是想造黄台吉的反啊。”

“这是好事情啊。”

左良玉眼前一亮道:“如果说建虏八旗分裂的话,那在辽地这边,我大明占据的优势只会更明显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所领大军,和黄台吉所领主力交战,那咱们能……”

“不,时下所处的境遇,莽古尔泰绝不会选择硬碰硬的。”

刘兴祚摆手打断道:“只怕这个莽古尔泰,想裹挟着麾下大军,脱离黄台吉的控制,同时摆脱我大明的威慑。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依着当前的局势而言,只怕莽古尔泰会领军离开定辽右卫,设法寻找安稳之地。”

“刘帅,您是不是想说,莽古尔泰会跑去朝鲜啊。”一旁的朱聿键闻言,下意识想到他今后会就藩的济州岛,顺着刘兴祚的分析,就讲出来了。

“朝鲜?!”

刘兴祚双眸微张,神情有些变化,随后笑道:“哈哈,朱聿键啊,你他娘的还真是够灵光的。

没错。

肯定是朝鲜,就当前的处境而言,莽古尔泰跑去朝鲜,去灭掉朝鲜王室,窃据整个朝鲜地域,那才是对他最有利的。

这可真是天佑大明啊。

如果说莽古尔泰真要这般做,那不仅建虏八旗的整体势力会被削减,我大明水师今后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走,随本帅一起回去,尽快探明这些情况,如果莽古尔泰真要跑去朝鲜,那我东江军就要适当的帮帮他!”

第704章 朱聿键就藩

“朕为何这般看重朝鲜,甚至于将移藩首选定在济州岛,卿家真的清楚吗?”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坐到石墩上,伸手示意金铉坐下,“说起来,从东江平虏前指筹设,卿家也曾多次前去朝鲜,想来是了解朝鲜的吧。”

“臣…想到过一二。”

金铉先是作揖一礼,随后坐到石墩上,微微欠身道:“从陛下提出泛辽东战略,我大明于辽地的整体布局,就是围绕着掣肘建虏,限制建虏展开的。

这样能让我大明从战争泥潭中出来,不直接与建虏硬碰硬,毕竟从万历朝后期开水,我大明军队就一直惨败于建虏,这是不争的事实。

朝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扼制建虏对外扩张的一个战略支点,就像当初征伐努尔哈赤时,叫……”

听着金铉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感慨,与建虏的交战和对峙,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萨尔浒惨败。

就是从这一战算起,大明在辽地的处境,开始变得愈发被动,这背后搀杂的因素有很多。

一个党争。

一个腐败。

就这么两件事情,导致大明在辽东这一区域内,接连不断的出现战略失误,继而损失一批批精锐之师,战死大批能战将校。

贺世贤、童仲揆、戚金、秦邦屏……

数不清的大明武将,不是被坑死了,就是被害死了,这导致大明的军队脊梁,被一次次的打断。

一个辽沈之战。

一个广宁之战。

就因为朝堂党争的影响,对辽地的战略失误,加之东林党人的咄咄逼人,甚至也要算上齐楚浙党等派,使得大明错失一次又一次的机会,继而叫建虏不断势起,天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崇祯朝时期的建虏八旗,就是被这样一次次养肥的。

当然建虏固然可恨,可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人家的确抓住一次次能壮大自身的机会。

在这场双方较量和博弈的格调下,大明受内部不稳的影响,导致建虏逐步变强,直到彻底在辽东站稳脚跟。

“卿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些地方没有想到。”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金铉说道:“大明需要朝鲜,不过需要的,不是一个表面臣服的藩属,而是一个能给大明补充血液的朝鲜。

卿家其实也不难看出,朕在辽东的种种谋划和部署,其实是在磨砺戍辽各军,以此培养出大批精锐,甚至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悍将。

包括军火贸易、军备竞赛等等,这都是在给大明回血,毕竟在过去的平虏之战中,国朝损失的元气太大了。

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朕才不急着收复辽东。

反正辽东已经打烂了,早一些收复,晚一些收复,其实作用都是一样的。

可如果说国朝能通过这些谋划部署,恢复一些元气,增强一些精锐,这对于大明社稷而言,就不一样了。”

金铉沉默了。

其实在东江镇的这些年,他看到了这些本质,只是这些话却不能讲出来,毕竟说到底,辽地也是大明麾下的疆域。

天子能这样做,但对待世人却不能这样说。

“可是话又说过来。”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继续说道:“辽地的冲突也好,战争也罢,按照既定的谋划而言,只要能稳步向前落实,那终究是有结束的时候。

可大明想恢复元气,却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毕竟国朝在此前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谁能承载辽地的战略意图呢?

无疑是朝鲜!

朕需要一个混乱的朝鲜,来持续落实所谓的‘泛辽东战略’吧,将先前成熟的这些谋划部署,转嫁到朝鲜这个地方。

如此一来的话,大明就能多一处财源,以此带动大明境内,新兴起来的各项产业领域,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

与此同时,大明戍辽的各军,大明戍辽的水师,都能围绕着朝鲜这一承载,继续的磨砺下去。”

崇祯皇帝是理智的,也是冷血的。

他清楚的知道现阶段的大明,处在怎样的境遇,也知晓现在的大明,根本无力对外大举扩张。

抛开国力不谈,单单是麾下军队建设,海上力量的筹建,都远没有达到对外进取的境界。

北上和蒙鞑打?

多半会输。

南下和西夷打?

多半会输。

西进和异族打?

多半会输。

有着广袤的战略纵深,这是大明的唯一优势,也使得大明在遇到区域战争时,能够掏空家底,确保边疆地带的安稳。

但是想真正打出去,大明还真不够格。

“朕想要的大明军队,是一个从上到下,真正意义上脱胎换骨的新军。”

崇祯皇帝感慨道:“可是现在还没有达到那种境遇,所以朕需要可靠的人,统领着可靠的军队,去不断的进行磨砺,进行总结,处在这等相对安稳的局势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蜕变。”

打出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毕竟原始工业化的推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蓄势,都需要大量的倾销地和资源地,将财富和资源都汇聚到大明本土。

如果说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其实大明想要持续推进维新变法,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可是想做成这些事情,就要先知道自己的斤两,就要清楚大明的短板,在没有妥善解决自身弊政和顽疾前,就贸然的打出去,这不是在拯救大明,而是在加速大明的倾覆。

“不说这些了。”

崇祯皇帝摆手道:“既然李愿意将济州岛租赁给大明,就叫朱聿键去就藩吧,算算时日,朱聿键也该去济州岛了。

朕拟了几封密旨,你离京回归东江镇时,亲手交到刘兴祚、左良玉、朱聿键等人的手里。

对了,朕给朱聿键也挑选了一批可靠的人手,这些人都是先前的遗孤,去济州岛就藩,没有可靠的人,忠诚的人,是不行的。”

“臣遵旨。”

金铉忙起身作揖道。

大明对外扩张的路线,崇祯皇帝已经明确下来,先近海,再中海,后远洋,通过逐步的磨砺和发展,奠定前者的根基,再对外进一步扩张。

这无疑是最稳妥的一条路线。

朝鲜和倭岛两地,崇祯皇帝是必然要拿下的,哪怕是移藩控制,也要将这些地域给有效的控制起来,而非所谓的藩属关系。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崇祯皇帝宁愿将这些地域,交给大明的宗藩群体,交给获封的勋戚群体,也绝不叫这些地域,让一帮异族继续把持着,等待他们蛰伏壮大之际,在翻过身来去撕咬神州一口,这等错误是绝对不能犯下的。

第705章 大有所为(1)

没有万世传承的王朝,这是崇祯皇帝心知肚明的,纵使大明真的维新变法成功,能传承的周期也是有限度的。

哪儿有什么千年的国朝啊。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思想,在发展到一定期限下,终究会有矛盾爆发的时候,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明能够传承多久,崇祯皇帝其实并不清楚。

不过崇祯皇帝却清楚一点,如果能在他的手里,叫神州孕育的文明体系,能够扩大相应的影响力,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的汉文化圈,这就变得不一样了。

哪怕是在今后的某一时期,朱家王朝落下帷幕,只要是以汉人为主导的王朝,能够继承大明的疆域和政治遗产,那汉文化圈的影响力,就会持续的维系下来。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罢了。

乾清宫。

“周延儒在山东那边,奉旨主审的衍圣公府案,算是较为圆满的结案了。”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内阁诸大臣,面色平静道:“不过朕倒是想问问诸位卿家,对于衍圣公府案的调查审讯,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吗?

对我大明而言,这究竟只是个偶发的个案呢?还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呢?

这是最让人值得深思的。

倘若哄动朝野的衍圣公府案,没有给国朝应有的警示,那对于朕,对于你们而言,过去做的事情,都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刘鸿训一行,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类似于衍圣公府案的侵占土地这类现象,其实在大明算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尤其是对那些享有特权的群体,更是想尽各种办法,也要尽可能多的兼并土地。

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

“启禀陛下。”

徐光启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像衍圣公府案这等现状,其实在我大明并非是偶发的个案,而是较为普遍的事实。

在一些地方上的不法者,用威逼利诱、行贿勾结、胁迫百姓等手段,干着违背律法的事情。

而出于种种的缘由,这些较为普遍的事实,其实朝廷知晓的并不多,了解的并不全面,致使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还真敢说啊!

温体仁诧异的看向徐光启,心里很是不平静,这等论调当着天子的面讲出,那肯定是要出大事情的。

“卿家说的,正是朕想的。”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环视殿内诸臣,朗声道:“时下在大明上下啊,有着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欺上压下。

根子出在什么地方?

就是吏治腐败!

首节上一节37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