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58节

但是你朱聿键不同,你是陛下派来东江镇进修的,今后更是要赶赴济州岛的,这一笔笔账你要算明白,算不明白,给与你再多的好处,你他娘的也守不住济州岛。”

“我……”

朱聿键愣住了,左良玉讲的这些话,先前从没有人跟他讲过,就算是刘兴祚也没讲过,就是叫他熟记军规军纪,清楚战略战术,至于说打一场仗要耗费多少粮饷,朱聿键并不是很清楚。

左良玉弹了弹烟灰,继续说道:“别看东江军所辖各镇,在前线与建虏八旗浴血奋战,可是你要明白一点,后勤保障要是供应不上,就算东江军再能打,遭遇到建虏八旗,也可能会全军覆没的。

叫你来东江水师,接触全新层面的东西,不是他娘的叫你抱怨的,是叫你熟悉战争的各种形式。

难道在你的心里面,战争,就是双方出动的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想方设法干死对方就行了?

这背后涉及到的后勤保障、军情刺探、策反暗杀等事,难道就都是摆设吗?你啊,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

朱聿键沉默了。

尽管说在东江镇进修时,他也接触到这些层面,也对此有些了解,可是了解归了解,但是否能全面统筹运用,那就是另一层面了。

左良玉猛吸了口香烟,指着朱聿键说道:“你知道驰援辽东义军的战略,还牵扯到哪些层面吗?

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绝对不能被建虏干死。

要是辽东义军被干死了,那咱们大明就要直面建虏。

现在辽西还在积极推进军改,如果说辽地格局发生改变,缺少义军这一环牵制建虏,你觉得军改能平稳落实吗?

这些话,本不该给你讲,现在的你,还没有资格接触到这些,不过本帅还是讲了。

为什么?

参赞大臣金铉,在朝鲜洽谈济州岛租赁一事,已经打开了局面,只怕这个时候,那个朝鲜王李,最终会同意这一决断。”

“我……”

朱聿键欲言又止,此时的他,不知该说些什么,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他所能接触的,先前更是没想到过。

“行了,别他娘的婆婆妈妈了。”

左良玉将手里的香烟,丢到甲板上,狠狠的踩灭,“等这次军需运输结束后,就他娘的去长山列岛,你不是想打仗吗?

好啊!

去长山列岛给本帅打仗去,给本帅统筹好军需转运各项事宜,这也是打仗,敢出现任何纰漏,敢出现贻误战机,本帅能轻饶你,我大明军规军纪可轻饶不了。”

“喏!”

朱聿键当即抱拳喝道。

别看左良玉将朱聿键贬的一文不值,就好像是没用的废物,不过朱聿键的能力,还是得到刘兴祚、左良玉的认可,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要是能磨砺出来,在大明宗藩之中,算是能独当一面的存在。

要是朱聿键是扶不起的阿斗,尽管刘兴祚、左良玉是奉崇祯皇帝的密诏,要好好的磨砺此人,只怕也是丢掉一边不过多理会,东江镇上下最瞧不起的就是废物,东江镇在泛辽东战略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681章 倭乱?!是民贼复叛吧!

世界是残酷的,在一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不管出身有多尊贵,不一定就能力压所有。

宗藩很利害吗?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宗藩。

官员很厉害吗?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官员。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一旦在上层和底层之间,滋生出大批特权群体,就代表着不稳和动荡的隐患,会时时刻刻的威胁到王朝统治。

何时爆发无人知晓。

何时出现无人知晓。

为何会这般?

原因很简单,利益使然罢了。

资源的支配权,是大大小小的统治阶层,都不愿轻易拱手让走的,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看似掌握着最大的支配权,然而实际上真是这样吗?

朱聿键所经历的那些,所面对的那些,和远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朱聿键面对的只是大明某一区域内,所要去面对的事情,而崇祯皇帝面对的却是整个大明,要去面对的事情。

两者的体量,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当辽东地区的战争,开始如火如荼的打响以后,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江南诸省,却也跟着起风了。

乾清宫的气氛很是压抑。

崇祯皇帝脸色阴沉,稳坐在龙椅上,内阁、军机处、兵部的大臣,就江南诸省所生出的事情,展开了激烈的对辩。

“大明的心腹之患,从来就不是猖獗的建虏八旗,更不是造反的流寇势力!”

看着争吵起来的诸臣,崇祯皇帝眸中掠过一道寒芒,心里暗道:“大明的心腹之患,就是不断滋生的特权群体,他们就像是依附在大明身上的蛀虫,不断吸吮着大明的精血元气。

一旦在国朝层面出现任何形式的谋改,想以此再分配利益,再分配资源,就会爆发出严重的危机。

特别是在江南诸省这一区域,放眼望去,真可谓是遍地的造反派啊,真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能够让崇祯皇帝下这一定论,是江南诸省的沿海地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倭乱进犯,至少地方上是这般呈报的。

出现的倭乱侵袭,导致南直隶、浙江沿海地带受损严重,对这一急报的真实性,崇祯皇帝一眼就能瞧出是怎么回事。

倭乱?

扯淡!

看着依旧在争吵的诸臣,崇祯皇帝拍案怒道:“够了,争吵到现在,你们一个个,谁能分析出这次倭乱,究竟是为何出现吗?

受倭乱侵袭的影响,南直隶和浙江沿海地带受损严重,谁又能看出我大明的内部,存在哪些问题吗?”

徐光启、温体仁、毕自严、黄立极、杨文岳、杨嗣昌等一众大臣,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方才的争吵,他们都知晓所争之事变了方向。

“朕召你们过来,是商榷倭乱一事的,不是叫你们含沙射影,去牵扯其他事情的。”崇祯皇帝眼神冷厉,扫视着眼前诸臣,多看了温体仁几人一眼,冷冷道。

“要是对朕不满,对国朝不满,你们大可直言不讳的讲出来,朕倒是很想听听,你们心中的真实想法。”

维新变法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注定是多样的,任何形式上的利益再分配,资源再分配,都会诱发出很多问题和动荡。

这一情况,崇祯皇帝在最初就预想到了。

换位思考,叫一帮享有特权的既得利益群体,不管是哪一领域的,都不愿丢掉自己掌握的利益。

这世上最难办到的,就是感同身受。

崇祯皇帝能理解那些既得利益群体,为何会有着种种行为的反扑,毕竟既得利益一旦受损,就会影响到他们自身享受的一切。

可如果说这一现象不去根治,不去铲除,那对于根基破坏严重的大明而言,迟早是要江山倾覆的。

这是没有任何疑点的。

就算建虏八旗被崇祯皇帝干掉,使得大明不被建虏所替代,那也可能会出现别的六旗,别的九旗,来代替建虏八旗推翻大明的统治!

“倭乱?难道在诸卿的心里,就真的以为南直隶、浙江沿海地带,所闹出的动静,真的是倭乱所致吗?”

迎着众人的注视,崇祯皇帝拿起御案上的奏疏,眼神冷厉,反问道:“难道诸卿就不觉得奇怪吗?从江南刺杀案出现后,到国朝谴派钦差前去查案,调查期间,涉及刺杀案的各项事宜进展很慢,可是在别的地方,却查出不少问题来。

有些人,开始坐不住了!

觉得任由国朝这般调查下去,迟早会查到他们身上,这个有些人,可能是你们中的任何一人,也可能是朝中的任何一人,亦有可能是地方的任何一人。

所以他们开始想方设法的,转移矛盾,转移视线,想通过一场世人都会被引起恐慌的事情,迫使审查的江南刺杀案不再继续下去。

倭乱!?

真真是太可笑了!

这哪里是倭乱啊,这分明就是民贼造反啊,觉得朕不知倭岛的情况,觉得朝廷不知海外的情况,就能以此来挑起事端来。”

说着,崇祯皇帝重重的怒摔奏疏,声音之大,叫殿内所聚众人,无不是跪倒在地上,他们都知道天子生怒了。

“既然这个有些人,想要和朕叫板,想要和朕打擂台,那好啊,朕索性就陪他们好好玩玩。”

崇祯皇帝扫视着眼前诸臣,朗声道:“军机处的人留下,其他人都回去各司其职吧,大明还不会被一场披着倭乱的外皮,实则是地方叛乱的战争所吓倒,这一战,朕要叫有些人知道,朝廷还没虚弱到这等程度。”

“陛下三思啊。”

徐光启闻言,忙作揖规谏道:“时下对朝廷而言,并不适合开启……”

“此次平叛倭乱的一应花费,由内务府全权支撑。”崇祯皇帝看了眼徐光启,出言打断道:“朕要是不把他们打怕了,不把他们打残了,那今后大明沿海地带,将彻彻底底的永无宁日了,此事朝中有司谁敢妄议,罢黜官职,夺取功名,一律流放到东江镇和东番镇去!”

第682章 新生代

不管在任何形式下,任何时期下,都不能惧怕战争,要正视它,了解它,掌控它,毕竟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导致战争的发生。

与建虏的战争,是这一情况。

与流贼的战争,是这一情况。

与蒙鞑的战争,是这一情况。

与土司的战争,是这一情况。

而江南诸省的沿海地带,出现的所谓‘倭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矛盾激化而变相导致的。

崇祯皇帝在天津直隶州明确开海,将大明的对外贸易,从过去的走私为主,逐步变成官方为主,为此还推出很多政策,以确保天津开海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渐渐形成虹吸效应。

要知道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一直都想打开大明的市场,将他们所携带的商品,通过停驻大明沿海地带,能够有效的倾销出去。

可惜这一愿望,一直都没有能实现,甚至还与大明爆发海上冲突,天启年间的海战,就是一次试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尽管说大明已不复往日强盛,海上力量也不比先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就能对大明造成威胁。

“牵扯到江南诸省出现的倭乱,朕的意图很明确,要构建起多层次的驻防体系,以确保地方安稳的前提下,逐步剿灭那些海上势力。”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看向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朗声道:“其一在南直隶、浙江沿海地带,构建起地方巡防营,以确保近海、远海两处屏障,在被海上势力绕开或展开破袭时,能够牵制住杀进沿海的倭寇势力。

其二,在南直隶、浙江近海地域,组建起近海巡防体系,确保有外敌来犯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继而避免沿海地带遭遇海上力量的破袭。

其三,北起威海卫,南至东番镇,给朕组建起远海突袭舰队,必要的时候可在朝鲜半岛、济州岛进行停靠,朕要扫荡远海地域的一切海上势力。

既然是倭乱,就不要想着短期内能平叛,毕竟海上作战和陆上作战不同,朕要开启常态化平叛,逐步完善我大明落后的海上布局。”

殿内安静极了。

杨文岳、丁启睿、杨嗣昌等军机大臣,流露出各异的神情,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对崇祯皇帝所讲之言,心里生出惊疑。

这是平叛吗?

这是整顿军务吧。

大明在过去不是没有经历过倭乱,可是崇祯皇帝所言的平叛设想,先前根本就没有运用过啊。

依着崇祯皇帝所讲,姑且不提这场镇压倭乱的战争,将会持续进行多久,单单是牵扯到江南诸省沿海军事体系,近海军事体系,都将会迎来一次大变革啊,像这等规模的调整,还肩负着维护江南沿海的安稳,这一重担谁能支撑起来啊?

更别提掌握这般多的军队,不管是放在谁手里,这都不能让人放心啊,一旦其生出拥兵自重的想法,那后果远比倭乱带来的危害更大啊。

“陛下,倘若是这般的话,那牵扯到镇压倭乱一战,恐耗费的粮饷,是难以估量的存在啊。”

杨文岳上前作揖道:“就算此战的一应消耗,皆由内务府独自承担,可是牵扯到这般多的调整,特别是近海与远海的构想,这需要大量的海上战船支撑,现阶段对我大明水师而言,根本就没有这等实力去承受啊。”

首节上一节358/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