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32节

“高吗?”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错非内务府这边,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朕会定到每年1000万两银子。

可是内务府并没有这般多的银子。

朕也知道纵使每年500万两银子,对内务府的压力很大,不过这件事情必须做好,朕不希望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影响到社稷的安稳。”

内务府这一体系,是推动维新变法的特殊产物,等到崇祯皇帝所明确的部署,都逐一的落实下来,涉及到大明的政体改革,就会跟着推动起来。

现在内务府所辖国营诸厂,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会逐步移交到国朝新筹设的衙署直辖,不过当前这种形式,崇祯皇帝想通过外朝有司衙署,来大力发展国营诸厂,是不现实的事情。

特殊时期的过渡,是要谨慎的稳健迈出步子,但是该施加压力就必须施加压力,崇祯皇帝没那么多的时间浪费。

小冰河时期的灾害侵袭,大明治下严峻的土地兼并,仅仅是这两项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给大明各地摸索新出路,像过去山陕的流寇叛乱,就会在其他地方,以各种形式爆发,那样崇祯皇帝就会更被动。

既然没有绝对的参考经验,那崇祯皇帝就要用自己的方式,通过对大明的了解,来逐步的推行他所明确的维新变法!

这期间必然会出现权力之争,必然会发生阶级矛盾,必然会产生舆情风波,必然会形成粮食危机,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倘若只会瞻前顾后的话,那江山倾覆的命运就不会改变,任何形式的新生,不都是在一次次斗争中碰撞出来的?

崇祯皇帝始终就坚信一点,既然选择做某件事情,那就要拿出高昂的斗志,去不断地迎难而上,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帮着自己解决各项问题,继而确保想做的事情能够真正做成。

第629章 众生相(3)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崇祯皇帝一直在追求的治国理念,不管是涉及到哪一领域,想要促成所谋的部署和谋画,溯本求源下都会聚焦在人上面。

所展望的目标。

所进取的方向。

所达成的成果。

所产生的价值。

倘若违背了这一现实依据,就算做的再多,投入再多,终究是徒劳无功,不会产生任何有用的积极效应。

西山。

“陛下,臣心中一直有疑惑,为何您对欧罗巴各国的传教士,会这般的重视?”

随驾的黄道周,硬着头皮,讲出一直所存疑惑,“西洋传教士来我大明,所产生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他们信仰的教派,对礼教造成的冲击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损毁我大明的统治根基,想让他们的教派思想,能影响到我大明的统治,这亦是万历朝禁教的根本……”

“黄卿可是觉得朕对那些传教士过于优待了?”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黄道周,眼神坚定道:“说起来,朕也觉得对欧罗巴各国的传教士,表现得过于优待了。

特别是从崇祯二年开始,大批的传教士受到朕的影响,从江南诸省的沿海齐聚京城,以壕镜过来的最多。

算起来,精通各个学科的西洋传教士,在京规模已有千余众,这可不是一支能够忽略的力量。

如果他们武装起来,想出其不意的对京城造成冲击,那必然会产生相应混乱,甚至会造成严重死伤。

不过朕之所以聚集他们,优待他们,可不是为了所谓信仰,朕从不相信上帝,也知道上帝解救不了大明所遇困境。

朕只是想要他们所学的领域知识,以推动大明本土学派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这才是重中之重。”

想要谋求改变和发展,首先要正视自身不足,作为一支传承悠久、没有断代的文明,神州绝对是这世界上最强的文明。

包容开放、博采众长一直是神州文明的优势,通过不断的扩张和兼容,才促成了历史悠久的神州文明。

一手锄头一手刀,每每征服一块新地域,就传播文明之花落根,这才造就神州文明现有的疆域范畴。

只是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调出现,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为迎合统治阶层的喜好,也使得神州文明的思想维度,渐渐开始变得保守起来。

固步自封,就成了一种现实。

儒家思想绝对不是糟粕,是神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自我的逐步禁锢,注定让神州文明失去锐意进取的源动力,特别是主流思想鄙夷非儒学派,歧视科技创造,这也造就神州文明注定要用一场不破不立的大浩劫,才能打破根深蒂固的枷锁和樊笼,可是那付出的代价太惨烈了!

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近乎扭曲的封建礼教思想作祟。

思想毒瘤不能被铲除,那就不会有长效改变。

“就以最近几年来,国朝发起的镇压叛乱诸事来论,卿家心里是否真正想过,为何国朝能取得相应进展?”

看着陷入沉思的黄道周,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猖獗凶残的建虏反叛,愈演愈烈的流贼叛乱,真是是靠所设军机处,所调遣筹建的几支平叛大军,所擢辽东督师、三边总督等等,就能逐步镇压下来的吗?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卿家是否真的想过?

朕来告诉卿家吧,是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所致。

当前线参与平叛的大军,能源源不断获取更精良的军械、甲胄、火器、火炮、火药制品等等,哪怕只是比建虏和流贼强一些,不过只要形成规模输送,就能从过去的一触即溃,逐步变成能够抗衡,再到最后的敢于言战。

这个过程转变国朝用了几年,所付出的代价很大,可却改变了过去谈奴色变,谈贼色变的风气。

而朕此前乾纲独断,不顾朝臣的反对,特设起的军机处等新衙署,所改变的是吏治腐败问题,当这两方面都逐步的改善时,在促成国朝当前的镇压势头,让叛乱势头不再会影响到国朝安稳。”

黄道周脸上的疑惑更盛。

他不清楚天子所说的这些,跟优待西洋传教士,究竟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碰撞才能产生影响,碰撞才能促成改变。”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像千里镜的研制,像琉璃的量产,像水泥的出现,像自生火铳的研制,像火药品质的提升,像各型火炮的定级,像线膛燧发枪的出世,像开花弹的改进等等等等。

如果离开了思想碰撞,是否能在过去几年间,逐步的钻研出来?

朕想过这个问题。

也是可以的。

不过朝野间的争论和反对,会影响到宋应星、焦勖这批人才,让他们无法集中所有精力,去从事他们所擅长的领域。”

黄道周的神情变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西洋传教士存在的意义,就是集中这些矛盾,让舆情的宣泄口,从过去集中在宋应星他们身上,转变到西洋传教士的身上。”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与此同时,西洋传教士所进修的领域知识,能打开宋应星他们禁锢的思想,可以让他们从另一种角度,来思索,来辩驳,来碰撞。

朕始终相信唯有碰撞,才能产生改变,就像内务府的设立,更多的是取缔太监乱政,能真正帮朕分忧。

大明的矛盾已经够多了,朕不想看到更多的矛盾,所以朕要疏导这一切,要让改变成为大明的主流。

唯有改变,才能让大明走出困境。

唯有改变,才能让大明江山永固。

倘若我们连改变的勇气,都没有了,那就算朕想做的再多,终究只是徒劳无功,毕竟积重难返下,大明江山倾覆是一种必然。”

黄道周脸色大变,他没想到天子会说出江山倾覆这等话,不过细想下来,真是没有过去几年的改变,就大明所面临的处境,只怕会愈发艰难,那江山倾覆这等忧虑,也真不一定不会发生。

只是这等话只能在心里想想,却断不能讲出来!

第630章 众生相(4)

“臣等拜见陛下!”

“拜见大明皇帝!”

崇祯皇帝弯腰从銮驾内走出,环视眼前所聚的武备院诸臣,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支撑大明走原始工业化,走维新变法的根基,就是眼前这批涉足各领域的精英。

保护好他们,就保住了火种。

生产力想得到提升,就离不开科技树的攀升。

只不过科技树的进取之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需要海量的银子支撑,需要大批的人材参与,唯有满足这些客观条件,才有可能形成量变,继而诱发质变,最终形成井喷式发展的格局。

“免礼吧。”

崇祯皇帝笑着摆手道:“每次朕摆驾西山,内心都是最高兴的时候,这代表着武备院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方以智呢?

朕先前所提的蒸汽动力学,能取得一些斐然进展,方卿所起作用很大啊,走,陪朕去看看所研制的初代蒸汽机。”

“臣领旨。”

方以智从人群中走出,在黄道周的注视下,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随后毕懋康、宋应星一行,纷纷跟随着崇祯皇帝的脚步,朝武备院核心区域赶去。

崇祯皇帝此来西山所驻武备院,就是他朝思暮想的蒸汽机,终于从无到有研制出一个初阶雏形。

武备院所研制的蒸汽机,和崇祯皇帝所想的蒸汽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连长效运转都不能保证。

蒸汽机的运转原理,在该时期尚属未涉足、未开发的全新领域,纵使是最简陋的初阶雏形,所产生的含义和影响都是不同的。

这代表着一种可能。

“陛下,其实目前武备院所研制的蒸汽机,尚不能被称作蒸汽机,应该叫蒸汽传动装置更贴切,其并不具备整体运转的能力,很多技术壁垒并没有被真正攻克,所存问题依旧很多,诸如气密性改良、冷却装置、动能传导装置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也是蒸汽传动装置无法进一步突破的根源。”

“叫蒸汽机也好,叫蒸汽传动装置也罢,朕都深感欣慰和高兴,至少你们武备院过去所做之事,证明朕所提的蒸汽动力学是能够深入研究的,这才是关键所在,技术性的问题朕不懂,或许诸卿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武备院是可以通过集思广益,逐步的设法解决所遇问题的,只要路没有走错,哪怕走的慢一点,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黄道周跟随在崇祯皇帝身后,听着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他们,向天子所禀明的种种情况,而崇祯皇帝表明的态度,却是以鼓励为主,毕竟涉及蒸汽动力学的钻研,不是讲几句话就能实现弯道超车的。

蒸汽机到底是什么?

蒸汽传动装置又是什么?

内帑要定期特批大量银子,专司蒸汽动力学所用,涉及这一领域的意义,究竟是想干什么?

作为内务府总管大臣之一,黄道周听到的越多,心中所生疑惑就越多,武备院每年耗费的钱粮太多了!!

没有做崇祯皇帝的内管家之前,不止是黄道周,包括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他们,都不知晓天子花银子这般狠。

崇祯皇帝在享乐方面的花费开支,在大明历代天子之中,绝对称得上是吝啬,其并不追求吃喝玩乐上的满足,其想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这也让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他们,在逐步的行使内务府职权以后,都直呼所领总管大臣不好当啊!!

银子。

银子。

银子!

不管是牵扯到哪一层面的谋划部署,都需要调拨大批的银子,在外朝有司大臣,还不清楚内务府究竟代表着什么时,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这批内务府大臣,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担子。

要确保天子所提要求,必须得到妥善解决和落实,要保证内务府所辖内帑,绝对不会出现破产迹象,仅仅是这一进一出间,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就足以让钱肃乐、李长祥这批内务府大臣头疼万分。

‘这究竟是什么东西!!’

随驾走进一处要地所在,眼前摆放的东西,让黄道周脸色微变,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下意识看向崇祯皇帝。

就是这个吞金兽,每年要耗费内务府大量钱财?

“研制蒸汽机的道路,的确是漫漫长路啊。”

在黄道周惊疑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神情感慨,昂首看着眼前的巨兽,走上前,“像这等的装置,根本就无法投入到生产,更别提让它带动着车厢,在铺设的铁轨上行驶,武备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啊。”

此时此刻,在见到武备院所研制的初代蒸汽机,崇祯皇帝的心中终于明白,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他们,为何要称之为蒸汽传动装置,而非是他所提的蒸汽机。

眼前这一堆机器,嗯,就是一堆,简陋到崇祯皇帝都有些担心,真让其运转起来,会不会有分崩离析的危险,甚至在运转的过程中,是否会有零部件脱离的可能。

随驾的方以智、宋应星、焦勖、汤若望等一众武备院成员,听着天子所讲的话,无不低下了脑袋。

当初他们选择禀明此事,只是想阶段性的汇报进展,却没想到崇祯皇帝会这般重视,要亲自来武备院视察。

首节上一节33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