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30节

身为大明天子,所经历的事情多了,崇祯皇帝也清楚文官和太监两大群体的对立,究竟是因为什么。

溯本求源之下,就是为了拱卫皇权,打压臣权,以确保朝纲秩序的安稳。

要知道大明时期的太监掌权,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明初时期的太监,那就是服侍内廷的奴婢,别说掌权干预朝政了,稍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那就会被随意打杀,一点保障权都没有。

大明太监群体开始掌权、开始干涉朝政,要追溯到大明战神闹出的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精锐损失惨重,政局遭到严重破坏,皇权遭受严重打击,勋戚群体雕零,文官群体势起,使得先前形成的制衡遭受破坏。

面对这等特殊局面,为确保皇权的巩固,以制衡文官群体的势起,在勋戚武臣被逐步压制下,出于统治的考虑,保证大明社稷安稳,预防皇权被逐步架空,围绕太监群体掌权的解禁之路,就在克继大统的历代天子中逐步进行。

崇祯皇帝从不觉得自己要比历代大明天子,要高明多少,要精明多少,他之所以选择收控内廷职权,特设内务府,是基于历史的必然趋势,为更好统筹大明的维新变法,为废除太监制度这一弊政,为文官制衡文官,为打通另一套晋升渠道……

崇祯皇帝所做的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维新变法’展开的,毕竟只靠他一人,想在中枢统筹把握好维新变法,实在是太困难了。

而内廷太监群体的眼界和局限,崇祯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让他们搞些权力斗争,这或许在行,只是涉及到治国兴邦,那纯纯是痴心妄想。

治理大明独靠权力斗争,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倘若不能进行有效疏导,有效解决,那只会让堆积的问题越来越多。

现在崇祯皇帝所面临的境遇,就是先前历代的大明天子,没有能有效解决和疏导所遇问题,在持续的堆积下形成的。

权力斗争要进行。

维新变法要持续。

出于这等特殊的政治需要,放弃内廷太监群体,再扶持一套文官群体,来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就是崇祯皇帝的抉择。

所谓的西苑悟道,不过就是一项噱头罢了。

“在今后的一年内,特设的内务府,要逐步接替内廷有司职权,确保内廷权益不受到任何损失。”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环视眼前的内务府群臣,朗声道:“内廷是内廷,外廷是外廷,朕希望你们能够牢记于心,不要在内务府当着差,屁股却给朕坐歪了,这是不能有的。

鉴于赈灾公署、廉政公署从朕下旨特设以来,就在朝野间饱受争议,纵使到现在也有很多的分歧,朕决意将它们悉数划归进内务府。

今后不再归外廷所设。

赈灾公署在地方所设赈灾行署,将会作为内务府的常设机构,接受内务府和各地巡抚的双重管辖。

廉政公署今后只负责内务府所设的有司衙署监察,不再涉及外廷的有司监察,一应旨意朕后续会颁布。”

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黄道周、何腾蛟他们,在听闻天子所说后,无不流露出复杂的神情。

其实在他们被天子从各地召归京城,擢授内务府的相应职官,就清楚的知道今后大明的政局,会朝着全新的层面进取。

内务府常设7名总管大臣,秩正二品,常设会稽司、掌仪司、都虞司、慎刑司、营造司、庆丰司、钱粮衙门、内管领处等有司衙署,这哪里是单纯的总揽宫廷事务啊,这分明就是另一套行政班底啊。

只不过先前内廷太监群体,所执掌的那部分权柄,被特设的内务府所全面顶替,这就是让内务府和外廷有司对立制衡啊。

所立足的权力跟脚不同,也注定特设起来的内务府,和外朝的有司衙署,是不可能融在一起的。

“内务府所设一应衙署,就暂定在十王府所在。”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站起身来,看向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他们,微笑着说道:“至于所设总管大臣,就暂在养心殿择一偏殿当差,便于朕随时传召。”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内务府下辖常设的那些衙署,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抛开其他的不谈,鞑清所创设的内务府,的确起到不错的制衡作用,还有效避免了内廷太监干涉朝政的弊端。

崇祯皇帝需要这套行政班底,来帮着自己分忧做事。

像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后续会和内务府逐步合并,不过司礼监、御马监等重要衙署,包括东厂、西厂、内厂等处,崇祯皇帝是会保留下来的,毕竟有些事情吧,还是用内廷太监比较放心。

就算想要废除掉太监制度,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还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过渡,一上来就废除掉太监制度,那就等着面临新的问题和麻烦吧。

内务府的设立,代表崇祯皇帝要用高效的态度,来逐步擢升在各地赈灾行署,所效命的士子读书人了,继而确保他所谋划的维新变法,就算遭受外朝文官的强烈反对,也能通过另一套班底推行起来。

不过很多事情还需要疏导,还需要划分,用一年的时间来明确这些,是崇祯皇帝所定底线。

毕竟很多事情不是一上来就能办成的,这是需要相应的磨合,相应的调整,相应的参考,明确最合适的体系,才能确保所谋划的诸事能运转起来。

第625章 大明御林军

以西苑悟道之名,收控内廷太监权柄,特设内务府总揽宫庭事务,和崇祯皇帝预想的一样,此事在朝野间引起极大反响。

对历朝历代的文官群体而言,太监群体执掌权柄、干涉朝政之路,只要一日不被彻底堵死,那社稷纲常就不会真正安稳。

权阉乱政,是文官所不喜的。

天子就该听他们的。

天子就该约束自身。

屁股决定脑袋。

大明的文官群体,一直都在追求‘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或许现实是这样,不过在政治层面,皇明天子从未这样表态过。

文官群体追求的那套东西,恰恰是皇权所绝不会允许的,身为一朝天子,掌生杀大权于一身,谁愿意皇权被臣权所架空?

纵使再怎样昏庸无能的君王,都不愿看到自己想做任何事情,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却事事要受到臣子的干涉和指摘,真要是那样的话,到底谁是君?谁是臣?

这就是权力的底线。

现在崇祯皇帝颁布中旨,明确要废除内廷太监宦官的对外职权,以特设的内务府进行替代,这让多数的外朝大臣是高兴的,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希望,今后像权阉乱政之事,就不会再出现了。

甚至在不少朝臣的心里,都在想内廷太监宦官失去权柄,则代表着天子今后想通过亲信太监去侵夺利益,已然是不现实的事情。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有人对此很高兴,就有人对此感到担忧。

内务府自成体系,与外廷职官无涉,这就代表外朝有司衙署,无权干涉内务府之事。

以人事权、财权、军权为首的内廷权柄,依旧牢掌天子之手,这一根本性质没有任何改变,只不过代表天子的群体,从先前的太监群体,变成了内务府文官群体,这不就是另一套行政班底吗?

争议随即展开。

针对外朝所产生的种种风波,深居西苑的崇祯皇帝并没有在意,在解决完内廷之事后,其又将目光投向皇城和宫城的禁卫体系上。

西苑,钓鱼台。

“军队设立的真正含义,就是为了打仗而生的。”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环视内务府和京卫都督府诸臣,眼神冷厉道。

“只要违背了这一真理,军队必然会逐步的堕落腐败,继而开始变得不堪重用,这在过去出现的一系列战争中,国朝经历一次次的惨败,折损大批将士,丢掉大片疆域,已然得到了验证。

建虏叛乱。

流贼叛乱。

涉及到上述叛乱的镇压平叛,在军机处没有特设之前,国朝耗费多少粮饷,调遣多少精锐,可却一次次经历惨败,丢掉大片疆域,让大明国力不断被削弱。

诸卿是否想过一点,根子出在什么地方?

遭遇惨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有问题,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由这些问题和弊政一直存在。”

内务府诸臣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黄道周、何腾蛟,京卫都督府诸臣刘文炳、卫时泰等勋戚,听闻天子所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又该怎样回答。

单单是从职权划分上来说,天子所言的镇压平叛之事,是归属外朝有司负责的,他们是无权干涉的。

“根子就出现在军事世袭上。”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大明在立国之初明确卫所制,是为更好的拱卫疆域,缩减非必要开支,确保军队传承,可成也卫所,败也卫所。

随着大明的传承,一些出现的问题和弊政,历代都没得到妥善解决,这使得问题越堆越多,弊政越攒越多,才导致大明的军队,开始堕落和腐败。

当初朕特设军机处,除了想让国朝尽快平叛外,还想彻底扭转这一顽瘴痼疾。

从事实结果来看,随着京畿卫戍的调整和革新,围绕京畿一带的军事驻防,出现很大的改变。

逐步稳妥的裁撤掉卫所,推动新军制的落实,是国朝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钓鱼台一带安静极了。

钱肃乐、李长祥、张肯堂、沈廷扬、黄道周、何腾蛟一众大臣,听完天子所讲的这些后,心底都生出不一样的情绪。

像这样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跟他们认真详细的讲明,就代表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他们内务府和京卫都督府,都会涉足到其中。

“为了更好的落实新军制推行,朕打算彻改京卫都督府所辖诸上直亲卫军。”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环视眼前的群臣,朗声道。

“今后在京卫都督府,不再有所谓的诸上直亲卫军,独以‘大明御林军’问世,定编6万,四卫营等在京天子亲军,悉数转隶京卫都督府所辖。

大明御林军,将以镇、营等全新军制进行整饬,裁撤掉一应卫所,全面负责皇城和宫城宿卫。

今后大明御林军,会面向大明所辖诸军各部,进行相应的招募增补,如若遇到威胁国朝的战事,御林军也会参战!

涉及到粮饷、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调拨诸事,悉数由内务府落实解决,不再归属外朝有司负责。”

作为大明天子的王牌所在,京卫都督府所辖大明御林军,就该成为真正的精锐,且绝对效忠于大明天子。

想扭转‘文贵武贱’的风气,就要做到极致才行,让过去那种不好的风气,通过逐步的调整和改变,去一点点扳正回来。

崇祯皇帝要用自己的方式,先树立起来一个样板军,让大明上下见识到真正强军,究竟是什么样的。

大明御林军,今后会成为大明精锐中的精锐,但凡是能进到此军中的,哪怕是最普通的兵卒,可一旦外放出去,那都是不普通的。

拱卫皇城和宫城的御林军,拱卫京畿治下的京营,只要这两支规模不小的军队,能牢牢掌握在崇祯皇帝的手里,并促成他们的逐步改变,那在今后逐步亮明维新变法后,崇祯皇帝也不怕有人敢做出什么出格之事!

第626章 工商法

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新政,都是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且每次出现新政,就势必会形成严重的新旧之争。

造成这种局面的核心,就是利益所致。

天下熙熙皆因利来。

守旧派有他们要坚守的利益。

维新派有他们要争取的利益。

当朝廷所面临的艰难处境,需要一场‘维新变法’来解决问题,可是新政的根脉,始终只落在土地上,不以两条腿走路的话,那就是会激化矛盾,形成严峻的内耗趋势。

崇祯皇帝恰恰是清楚的了解这些,所以谋画的维新变法,是以‘小农经济’、‘工业经济’并行的双向谋改。

前者要去做的事情,即打击土地兼并、打压官本位、扼制特权思潮、谋改科举制、铲除现存弊政和毒瘤、摊丁入亩、改革盐税、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废除徭役等旧有体系下的新政。

后者要去做的事情,即坚定不移的走对外开放路线、积极发展原始工业化、明确全新的币制体系、积极开展海外移藩、积极发展造船业、积极推动新税法落实等新兴体系下的新政。

针对前者所明确的一系列新政,在遭遇到强有力的反扑和掣肘时,崇祯皇帝就会有针对性的落实后者所明确的一系列新政,用空间换时间,用思维换支持,用利益换利益,打出一系列的组合拳,行之有效的引导着大明在维新变法这条康庄大道上,是呈现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而非陷入无休止的新政内耗。

等到‘旧有’和‘新兴’两套体系的新政,能够完美的汇合到一起,那大明就算实现初期复兴阶段,能抛下原先所累加的种种负担和包袱,轻装前行的朝中期崛起阶段迈进,继而实现海陆霸权!

乾清宫。

“陛下,天津知州陈延生,向御前所呈递的密奏,阐述天津工商业所存情况和隐患,其实在内务府所辖官办诸厂,也多存在类似的现象。”

内务府官办处郎中章谨忠,拱手作揖道:“像使用童工参与生产、劳作时间过长、没有最低保障等等,就内务府现有所辖官办诸厂,和地方所筹私营工坊,情况是差不多的。

归根到底是人手不足,所赚取的利润不够,我内务府所辖官办诸厂,还算好一些,像私营工坊的工厂主,做的事情……”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章谨忠所阐述的这些事实,在原始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像这等盘剥的情况,是避免不了的事情。

特别是那些新兴的工厂主,为了追求绝对利益,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压榨脱产工人,就算是未成年的童工,那也是毫不留情的去压榨,去剥削。

资本在野蛮扩张的时期,是不会讲任何人情的,他们就像是无情冷酷的机器,榨取着每一滴能榨取的血液,继而养肥自己。

“陈延生所提到的那些担忧,国朝也要重视起来。”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章谨忠说道:“如果盘剥没有节制,大批脱产群体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就必然会激化矛盾。

盛极必衰的道理,不用朕来多说其他,你心里也清楚吧?

首节上一节33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