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3节

若勇卫营不堪重用的话,那周遇吉、方正化二人,绝不会有这等坚毅的眼神。

“好!”

孙承宗感慨之余,朗声道:“李若链,你即刻派人,去将本阁所整理的文书,取来,还有那份地舆图。

本阁详细跟周游击他们,讲一讲现阶段前线战况。”

“喏!”

李若链当即抱拳应道,随后转身叫随行锦衣卫,即刻返回钦差行署。

“麻烦孙阁老了。”

周遇吉见状,忙对孙承宗抱拳行礼道。

“不麻烦!”

孙承宗走上前,托住周遇吉双臂,说道:“你们勇卫营,是我大明的雄师,本阁所能做的,就是帮你们熟悉前线战况。

勇卫营,是天子所给予厚望的军队,即便是赶赴石门镇,也定要根据前线实况,再做出相应部署。”

在军机处当差的几日,孙承宗算是真切感受到,崇祯皇帝对这一战的决心与态度。

作为临设前中后三卫的钦差,孙承宗必须要大明出战的每一支军队,在不出现大伤亡的前提下,能力挫一下进犯的建虏之嚣张气焰!

其实这样的想法,也是崇祯皇帝所预料到的,错非是这样的话,他也不会将这等特权,交割到孙承宗的手里。

当周遇吉他们,率部赶到蓟州的时候,远在紫禁城的崇祯皇帝,也在心中暗暗推算,他们是否抵达蓟州。

“这没有四通八达的驿传,果真是不行啊!”

站在地舆图前的崇祯皇帝,皱眉说道:“现在前线的各地军情,传递回来的效率,实在是太慢了。”

侯在一旁的王洽、徐光启二人,则低首不言,这话他们不好接啊,毕竟当初裁撤驿站一事,便是当今天子同意的。

“王卿,徐卿,你二人说说,周遇吉所率勇卫营,进驻石门镇后,能否顶住压力?”崇祯皇帝转过身来,看向王洽他们说道。

“若是能对建虏右翼,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必然会叫此时围攻遵化的建虏主力,做出相应的反应。

算算时间,袁崇焕应该提前赶到山海关了,现在他应该在等关锦宁方面的援军,希望遵化城那边,能撑到初五,甚至是初十!”

所谓关锦宁方面的军队,到底是什么德性,崇祯皇帝心里比谁都清楚,以祖家为首的辽派将门,算是把持住了各处兵权。

朝廷斥重金所打造的关宁铁骑,更是以祖家为首的辽派军事集团,所完全掌握的家丁军队。

打赢进犯的建虏,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很多难关在等着他。

徐光启看了眼王洽,走上前拱手说道:“陛下,若是勇卫营不冒进的话,在了解前线战况,寻找有利战机,想打赢一场对建虏右翼的仗,臣认为希望还是很大的。

虽说勇卫营成军较短,然多是抽调的精锐,再加上有周遇吉这样的良将,还有所配军器、火器、甲具等,战力还是很强的。”

第57章 崇祯论兵(1)

贤达们,崇祯皇帝需要支持!求推荐票,求月票,求打赏!

……

在没有便捷的传讯设施前,一味地将兵权死死攥在手里,那无疑是取死之道,崇祯皇帝很清楚这一点。

但给哪些人放权,给哪些人收权,又是一门极深的学问,甚至往往一个决断,都能引发全线的崩盘。

“有孙卿在蓟州坐镇,朕相信周遇吉他们,一定能掌握前线战况的。”崇祯皇帝神情坚定的说道。

“勇卫营,是朕一手缔造的,他们的本领如何,徐卿跟周卿,先前在安化寺那边,也都瞧见了。

现在朕想说的,是袁崇焕那边,两位卿家是怎么看的,又是怎样想的?”

处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辽东督师袁崇焕这个人,是不管怎样都绕不开的,其在大明朝野间,有着极深的影响力。

在崇祯皇帝的眼中,袁崇焕就是个大老虎!

上到内阁,下到辽前,都有跟他关系匪浅的人,靠着他的那套平辽理念,还真有一帮坚定的支持者。

王洽犹豫再三,对崇祯皇帝拱手道:“这…陛下,臣以为,若袁崇焕此时抵达山海关,定会积极向迁安城一带,谴派斥候了解实况。

臣此时心中推测,袁崇焕应该掌握不少情况,有赵率教所领军机处上谕,在关锦宁援军抵达山海关后,所部会紧急赶赴迁安城,以补强永平府一线防务。

只要东西两侧防务,我大明能牢牢掌握住,就算在此期间,建虏攻破遵化、三屯营两地,那我大明还是占据着一定优势的。”

王洽的这番讲述,在崇祯皇帝的眼中,算是最乐观的一种情况,现在他心里担忧,袁崇焕在知晓当前局势后,会为了自己心中所生的一些想法,做出激进的举措。

“王尚书,本官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徐光启皱眉说道:“有一处要点,你始终没有弄明白,造成当前国朝震荡的起源,是袁崇焕错误预判,建虏对待辽前的态度。

再加上袁崇焕所提削减蓟密永三协防务,导致我大明在关内一带,没有多余的兵马,外派到长城防线之外,做出相应的预警。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视一件事情,在袁崇焕紧急从宁远城那边,赶赴到山海关一线后,掌握了当前的一种情况,其是否会过度揣摩,陛下为安稳关内各处秩序,而做出的相应调整部署,其实是针对他的这件事情。”

“……”

王洽沉默了,眉宇间透着几分忧色,其实徐光启所讲之言,在他心中也想过,只是不敢细想下去。

当前朝堂上谁不清楚,天子对于袁崇焕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若是信任的话,又怎会频频以军机处之名,对沿线做出相应部署呢?

叫孙承宗以钦差之名,坐镇蓟州,总揽临设前中后三卫防务,这摆明就是分袁崇焕的权嘛。

“徐卿所言甚是!”

崇祯皇帝正色道:“朕对袁卿,绝无任何怪罪之意,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过多的追责已无济于事。

当前对我大明来讲,当务之急,是解决建虏进犯一事,确保关内安定,所以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袁卿若对朕有误解,该怎么办。”

对于袁崇焕的处置,崇祯皇帝定是要处置的,叫这样一位刚愎自用,把名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还携势以迫皇权的封疆大吏,就算是不杀,也不能再放他回辽东了。

更不要去说,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极有可能私底下存在联系,就算是皇太极的离间,亦或者真的这般,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信任,已然是破灭掉了。

“陛下,若臣是袁崇焕的话,那定会先率部进驻迁安城。”徐光启想了想,指着眼前的地舆图,说道。

“到时再分兵往丰润、三屯营两地进发,继而给建虏造成一种假象,我大明以形成完整的包围圈,只等着他们建虏进圈子了。

甚至为了做足诱敌的假象,袁崇焕会以辽东督师之名,强令玉田、丰润等地兵马,配合他的这次行动。

如此一来的话,势必会对东线驻防情况,造成部分地域兵力空虚的态势,倘若建虏了解到情况,不再以进犯神京为主,反调转马头,一路南下,那天津三卫这处通衢要地,必然会在建虏的打击下!

天津这处通衢要地,向来是朝廷督饷重地,倘若被建虏劫掠,那对我大明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徐光启的这番话,叫崇祯皇帝陷入到深思之中,受自己的影响,己巳之变的时间线,其实已然发生偏转。

一味地拿先知先觉那点优势,来套用到现有局势中,必然是要吃大亏的,所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通盘的考虑问题,才是最关重要的。

“天津那边驰援的兵马,当前行进到什么位置了?”

崇祯皇帝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地舆图,说道:“还有登莱那边驰援的兵马,是否已乘坐海船抵达天津大沽一带?”

王洽道:“回陛下,据前日所收军报,天津驰援的两万兵马,由天津总兵官王洪亲率,行进至河西务一带。

另登莱方面的援军,尚不清楚具体情况,不过依臣之见,登莱总兵官张可大,闻戡乱救国之诏,定会亲率援军赶来京畿。”

“太慢了!”

崇祯皇帝沉声道:“这王洪是干什么吃的,天津背靠漕运,过去这么长时间,才赶到河西务一带。

军机处这边,即刻明发上谕,叫王洪率部赶赴玉田,三日内必须赶到,若逾期为止军法从事!

另派人,赶赴天津三卫,若登莱援军抵津,即刻北上,暂驻宝坻,归三河临设中卫管辖。

还有,镇江那边的援军,若抵津,则命他们即刻北上,赶赴通州,归通州临设后卫管辖。”

“臣领旨!”

王洽闻言,当即拱手应道,随后便前去一旁,招轮值的军机参赞,即刻拟定上谕,并安排人手,准备前去宣读上谕。

设立军机处的好处,在与不必纠缠于群臣所议,崇祯皇帝所想之事,能第一时间传报出去。

第58章 崇祯论兵(2)

贤达们,不要养书了,一定要追读啊,不然推荐就断了,多多支持下崇祯皇帝,叫他重振雄风啊!

……

“这大明,到底是怎么了!?”

崇祯皇帝转过身,神情冷然,垂着的双手紧握起来,看向徐光启说道:“都在拖,都在观望!

亏得朕这般信任他们。

徐卿,你觉得依着当前这种态势,我大明获胜的概率有多大?”

“…陛下。”

徐光启有些踌躇,微微垂首说道:“…其实在这种危局下,我大明于京畿一带,能构筑现有防务,已属较快的了。

…只要东西两翼防务,能尽快合拢,即便建虏攻破遵化和三屯营,就优势而言,还是在我大明这边。”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对徐光启所讲之言,显然并不是很认可,当前这种态势,其实对大明很是不利。

在辽东那块黑土地上,建虏强势崛起,大明频频失利,无数儿郎战死沙场,这导致大明上下,生出谈奴色变的情绪。

想要战胜进犯的建虏,就必须要积极的备战、应战,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全都给他浪费掉。

“神京距离前线战场,太远了!”

崇祯皇帝抓住问题本质,冷芒一闪道:“许多有价值的军情,本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却因传送路程太远,导致许多都没利用上。

没错!

徐卿,你觉得朕选择御驾亲征,率军机处部分大臣,进驻三河如何?”

“陛下不可啊!”

徐光启闻言脸色大变,拱手劝谏道:“陛下乃万金之躯,大明之根本,怎敢以身犯险,离开神京啊!

倘若前线战况有变,那真真是太危险了。”

“徐卿,你此言差矣!”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神情冷然道:“大明的无数儿郎,因建虏进犯,此刻就奔波在前线各处。

难道他们的命,就比朕金贵吗?

朕身为大明天子,理应在国朝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而不是龟缩在重兵把守的神京,高高挂起!”

原本崇祯皇帝的心中,是想等驻守广渠门外的天雄军、忠勇军,全都整编出来后,在提出御驾亲征之说。

可现在他却改变主意了。

袁崇焕这颗雷,明显超出自己掌控之内,不知何时就会自爆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将大明拖入危险之境。

再者,大明落后的传讯方式,使得前线所传的一些有价值军情,在传递回京城后,会失去时效性。

虽说孙承宗总揽临设前中后三卫防务,但他必须要顾及到神京安定,所以在一些筹谋部署上,必然会采取保守的方式。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他特设军机处后,外朝那种‘躺平’的姿态,叫他就算是想出手,可却又不能出手。

“王大伴!去,即刻派人,叫曹化淳,骆养性,张维贤,朱纯臣,温体仁来见朕!”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沉声道。

“奴婢领旨!”

王承恩心惊胆战的拱手应道,随后忙朝着堂外跑去,命堂外候着的宦官,即刻将天子所召之人,进宫面圣。

首节上一节3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