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15节

崇祯皇帝此言一出,叫置身于文华殿内的诸臣,脸上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相比较于徐光启和毕自严的诧异,其他这些阁臣、廷臣,更多的却是震惊了。

天子这是将朝廷有司的赈灾权,直接收归到所谓的赈灾公署中,日后内阁、户部、工部等有司衙署,都不能掺和进来了。

这怎么能行啊。

这先前的潜规则,特别是涉及赈灾事的,岂不是全都废除掉了,这对牵扯到的京官,甚至是地方官,影响太大了。

“韩卿,你以内阁的名义,明发上谕吧。”

崇祯皇帝却不管这些,站起身来,看向韩开口道:“若朝中的有司大臣,谁反对此事,可以,那就叫他拿出赈灾粮饷,朕废除所设赈灾公署一事。

若是拿不出赈灾粮饷,就遵循朕的旨意,遵循内阁的支持。

温卿,你跟朕回乾清宫那边,具体的一应事宜,朕要好好给你细讲,此事若办好了,你有功,若是办不好,斥责严惩!”

第405章 和光同尘

大明官场的潜规则,崇祯皇帝虽说不了解细节吧,但心里却也清楚是咋回事,无非就是层层盘剥,和光同尘嘛。

坏的风气横行官场,那就会摧残好的东西,就跟劣币逐良币一个道理。

官场吏治,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君王,所极为看重的。

只是崇祯朝的吏治,可谓是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之影响,算彻底败坏到根子上了。

一个平叛事。

一个赈灾事。

这是大明在京的文官群体,所心心念念的金山银山,亦是沿途的地方官、武将,所上下其手的好机会。

像辽东将门这一准军阀势力,是怎样滋养起来的?

还不是从天启朝的平叛事,朝廷调拨大批钱粮,被各级官员,被各级武将,层层盘剥以后,又吃空饷喝兵血,没事搞上一两场小胜,在朝贿赂官员,来回着捣腾来,倒腾去,慢慢就积攒了实力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这辽前的战场啊,已然不是大明的平叛场,渐渐变成了名利场,博取名望,擢升仕途,大捞特捞。

“赈灾公署这件事情,温卿要尽快在朝着办。”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温体仁道:“就近些年来,大明治下频生的灾害,朕觉得以后的年景,大明也好不到哪儿去。

若不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弱一部分灾情影响,那日后的大明啊,甚至连征收赋税的地方,都没有了。”

“陛下,此言是否有些危言耸听了?”

温体仁想了想,开口道:“臣觉得特设赈灾公署,恐会在朝引起风波,就当前……”

“温卿,你是在教朕做事吗?”

崇祯皇帝眼神冷厉,盯着温体仁说道:“不然,此次直隶和山东两地,赈灾所需粮饷,就由温卿来解决?”

“臣不敢!”

温体仁闻言大惊,忙行跪拜之礼,向崇祯皇帝作揖道:“臣就是有些担心,臣不该讲此等言语。”

对温体仁那点小心思,崇祯皇帝太清楚了,无非就是特设赈灾公署,触碰到朝中很多人的利益。

他担心这件事情做下去,会叫他在朝很难做,若是叫一些大臣盯上,恐他这内阁次辅之位,就跟着坐不稳了。

“担心是正常的,但别拿此来搪塞朕。”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语气冷冷道:“先前涉及赈灾那些腌事,朕不想再多深究,但也千万别以为朕不懂赈灾的门道。

赈灾公署之事,你在朝尽快着办,一应标准,皆按朕所说来办。

这次直隶和山东两地,灾情发生的突然。

为确保赈灾事顺利进行,朕会派人赶赴两地,诏命卢象升和袁可立,筹建两地赈灾行署,组织地方灾民,以工代赈。”

大明的财政体系,你们这帮贪婪的家伙,一个个暗自上下其手,就算了,朕现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搞什么反贪行动。

但一个个吃相别太难看。

朕内帑辛苦抄家所得,积攒的那点银子,想干点正事,以拔除一个个隐患,日后好腾出手收拾你们,可敢把心思放到这上面,那就说道说道了。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出台整顿吏治的措施,真正去大规模的抓老虎,拍苍蝇,来场肃贪风暴。

可他若是真这样做,就触碰到太多人的利益,到时都不用建虏和流寇,继续造大明的反了,这些当官的,领兵的,一个个就先造大明的反了。

山西爆发的民乱,不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嘛。

以韩为首的维稳内阁,该狠用的时候,就必须要狠用,你不能一边享受着权柄,一边却不想为君分忧吧。

等崇祯皇帝彻底掌控北直隶,逐步在这个基本盘上,夯筑起一根根梁柱,能支撑起来大明半边天。

那后面的事情,就可以变得有意思了。

‘这温体仁和周延儒,就要时不时的敲打一番,不然一个个都当起缩头乌龟了。’

看着温体仁离开的背影,崇祯皇帝双眼微眯,‘一个个想当权相吧,还想顾忌官声,天底下哪儿有这样的好事啊。

要么就老实做事,要么就辞官告老,想这也得到,那也得到,当个骑墙派,是不现实的事情。’

搞赈灾公署这件事,未尝没有崇祯皇帝,想通过赈灾,来磨练出一批底层官员的构想。

将赈灾公署的吏员补充,明确到生员这一层级,就是崇祯皇帝想给科举无法更进一步,以此高中的寒门生员,所开辟出的一条路。

等到大明治下灾害频生,那些愿意从事基层赈灾的群体,在一次次赈灾中,逐步的磨练出来,成为务实的底层官员,那崇祯皇帝为何不简拔他们?

财政口,建设口。

赈灾口,农科口。

水利口,海事口。

就崇祯皇帝所能想到的,便需要大量的底层官员,先在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逐步的培养出来。

生员群体,亦是读书人的一份子嘛。

人家在国朝危难之际,愿意响应天子号召,心甘情愿的做事,做个底层官员,这算不了什么吧。

相比较于进入官场多年,追求和光同尘的那帮官员,崇祯皇帝的心里,更愿意相信涉世不深的生员队伍。

毕竟他们的想法很激进,他们很容易被煽动起来。

或许想从中遴选良才,培养成材,是件很费劲的事情,但至少也比趋于保守,趋于坏掉的官员强吧。

“王伴伴,去把方正化和骆养性,给朕叫来。”想着想着,崇祯皇帝对王承恩道:“这次押运赈灾粮饷,朕有些事情,要跟他们言明。”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

朝中的赈灾公署,还处于草创阶段,但这丝毫不影响,崇祯皇帝以赈灾公署之名,向直隶和山东,调拨赈灾粮饷。

凡事都要有第一次嘛。

以后大明的赈灾权,就不归内阁、户部、工部等有司负责了,各地若再出现灾情,惊动到朝廷这边,那便按比例出赈灾粮饷即可,剩下的交由赈灾公署专办。

不过恰恰是第一次,这调拨赈灾粮饷一事,崇祯皇帝要做到多方制衡,多方监察。

锦衣卫和西厂,再从军机处抽调几名参赞大臣,顺利押运到地方去,解决这次的危机。

第406章 卢象升发威

保定,直隶巡抚衙门。

“朝廷所面临的困境,还真是够多的啊。”

卢象升坐在官帽椅上,神情有些凝重,看着手里的公函,囔囔道:“山陕那边的局势,算是很不乐观了,当前保定、真定两府,安置灾民事,还在继续之中。

这每月所耗钱粮,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保定巡抚这边,先前还积攒这般多的亏空,若是再呈递到朝廷,那陛下的难处,只怕会更多了啊。”

说到这里,卢象升的眉头微蹙,流露出些许倦意,初至保定府,立直隶巡抚衙门,就遇到这等事情,叫他心里很疲惫。

亏空。

这在当前的大明官场,是很常见的事情。

要么是上任所留,或许是上上人所留,新任官员履职,都要背上这些亏空。

是叫亏空继续变大,还是缩小,就全看新任官员的操守了。

可在这吏治腐败的官场,靠道德约束的操守,又有几个是真正能坚守住的呢?

“大哥!”

卢象晋皱着眉头,快步走进正堂,见到自家大哥后,说道:“这原保定巡抚丁魁楚,吃相可真够难看的。”

“可是吃空饷,喝兵血?”卢象晋这话还没有说完,卢象升抬头反问道:“甚至于说府库的银子,亦少了一部份?”

“大哥,你都知道?!”

卢象晋惊愕道:“是啊,这狗贼真的是厚颜无耻啊,明知道……”

“罢了,别提这些了。”

卢象升摆手道:“眼下正事要紧,稳定保定府的秩序,尽快查明白莲事,才是此行的当务之急。”

对丁魁楚所做之事,卢象升不想过多分心去管,事情都发生了,成既定事实了,就算把官司,打到朝堂那边,又能怎样呢?

或许有天子的支持,这官司他能打赢,但想坐稳直隶巡抚的位置,只怕就会变得更困难了。

毕竟对罢黜宣府巡抚、保定巡抚等职,独设直隶巡抚一事,朝野间的热议,到现在都还没停止。

天子在京坐镇,帮自己梳理拱卫京畿之事,若不能趁着白莲一事,办的漂亮点,那后续事情更难办。

彼时的卢象升,刚到保定府赴任没多久,对大名府等地旱情,还不知情,若是知晓此事的话,其压力只会更大。

“巡抚,锦衣卫指挥佥事李若链,求见。”

就在卢象升思索着,该如何查北直隶治下,可能存在的白莲余孽,一名亲兵来到正堂这边,抱拳行礼道。

“请进来。”

卢象升闻言,当即伸手道。

刚想着白莲余孽事,转眼锦衣卫就来人了,看来这北直隶的治下,果真可能存在此患啊。

一想起天启年间,山东爆发的那场白莲叛乱,贼首徐鸿儒所闹出的动静,叫国朝受损极为严重。

尽管这场叛乱,最后平定了下来,但是对山东治下各府,包括漕运,都造成较大的影响。

如果白莲叛乱事,胆敢在崇祯朝出现,就当前这种微妙局势下,卢象升甚至不敢细想下去。

从山陕两地,逃难到北直隶的灾民,虽说多部分被安置下来,但他们没有恒产,正处在不稳的态势下,万一叫白莲煽动了,那后果可不堪设想啊。

“锡侯,你即刻返回天雄军驻地。”

卢象升皱眉道:“传本抚之令,各部各司其职,任何人,无故不准出营,若有违背此令者,军法从事。”

“喏!”

卢象晋当即抱拳应道。

来保定府这边,除了天雄军外,卢象升连属官都没有,这直隶巡抚的衙门,可谓就是个空壳子。

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卢象升必须设法打开保定的局势,不过当地的官员,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还需接触后一一辨别。

首节上一节21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