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48节

一个放贷银子,低于市面的高利贷。

再加上异地汇兑等业务的开展,一旦汇通票号的名气打出来,必将会在民间受到极大的追捧。

尤其是对经商的群体来说。

“老臣愿意做。”周奎犹豫再三,还是点头道:“不过陛下…被查扣的盐,能否叫崇文门税关……”

“想都别想!”

崇祯皇帝斥责道:“被抓的那些恶奴,全部处决,国丈要向顺天府衙,缴五万两银子!!”

对抠门岳丈的毛病,崇祯皇帝绝不会惯,不死死的拿捏着周奎,那他所谋划的事情,就要向后推迟不少。

之所以选择周奎,一个是他够吝啬,那就代表他怕死,了解这一本质,想拿捏住抠门岳丈,对崇祯皇帝根本不算什么。

另一个是周奎的身份,当朝国丈,哪怕他不出面,但是靠着风传,都能叫汇通票号,以最短的时间,先在北直隶开设起来。

大明官场的那一套,崇祯皇帝太清楚了。

又能死死的拿捏着,又有足够的身份背景,就周奎这个抠门岳丈,算是难逃崇祯皇帝的五指山了。

只是跟崇祯皇帝的状态不同。

周奎此刻的内心,却是在滴血啊。

砸那么多银子,买来八千石私盐,本想着大赚一笔,到时继续来回倒腾,那他手里的银子就越聚越多。

可现在非但一两银子没有赚到,还把这么多本钱给亏进去了。

关键他还要给顺天府衙缴五万两银子,那不等同于在他身上割肉吗?

可一想到孙传庭咄咄逼人之势,还有自家皇帝女婿的态度,周奎算是明白一点。

这次亏得再多,他都逃不过缴纳罪银的命运。

跟来顺天府衙前,那趾高气扬的态度不同,随崇祯皇帝一起,离开顺天府衙时,周奎就像是瘟鸡一样,没了任何的活力。

第291章 大建设(1)

“徐枢辅,在西山要筹建的各类建筑,还要夯筑数条宽道,总造价高达十三万七千余两银子。”

宋应星眉宇间生出忧色,边走边对徐光启说道:“您说这份奏疏,呈递到陛下那边,会同意吗?

邓玉函他们也真是的。

陛下将西山一带的整体规划,点名道姓交由他们负责,这是对他们的信任,然他们却不考虑国朝的情况。

单单是一座武备院,就占地五十余亩,规划筹建建筑群,更是多达七处。

这封奏疏若交户部着办,只怕这么多银子,户部那边,绝对不会轻易划拨吧?若是没有这些银子,那西山筹建一事……”

“现在就不用说这些了。”

徐光启眉头微蹙,开口道:“等到了乾清宫那边,若是陛下觉得所花银子太多,我们可向陛下言明,缩减西山建设所需。

武备院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你我心中都很清楚。

若是能够早一日落成竣工,那改良火铳、火炮的进程,就能相应提前开始,所以我们要尽力争取。

其实也不怪邓玉函他们,想将事情做的这般尽善尽美。

毕竟唯有将西山的事宜做好。

那先前所定的传教一事,筹建京师大学堂一事,开设天文、地理等各类学科,通译欧罗巴各国典籍一事,还有聚集更多传教士来京一事,陛下才会给予更多的支持。”

先前崇祯皇帝将武备院一事,全权交由徐光启负责,为解决各项明确的事宜,崇祯皇帝直接从内帑调拨十万两银子,以供徐光启所需。

当前西山那边,除聚集不少的西洋西洋传教士,还有不少的各类匠户,为的就是完成崇祯皇帝所定之事。

兵仗局和军器局两局,所下辖制造火药、火器的场所,虽说期间经历了一些风波,但最后都顺利迁移出京城,准备在西山筹建各类厂区。

徐光启他们虽说加入天主教,但依旧是大明人,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都会考虑当前朝局的情况。

崇祯皇帝就是在心里想到了这一点。

所以在西山的整体规划一事中,并未叫徐光启他们亲力亲为,而是选择由邓玉函这帮西洋人具体负责。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西山将成为大明的军工研制和生产重心,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会逐年增建起来。

所以在规划建设一事中,要有足够的魄力,不要瞻前顾后,哪怕花费再多的银子,只要能研制出先进的火铳、火炮,生产优良的火铳、火炮,那一切都是值得的。

线膛枪。

燧发枪。

后膛燧发枪。

黑火药改良。

黄火药。

开花弹等等。

在这火铳火炮的研制进程中,包括其他领域的研制,都有着太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了。

尽管崇祯皇帝不懂这其中的细节。

但是他舍得花银子,肯多招各类人才,能耐得住性子,只要能坚持搞下去,一定能有相应的斩获。

“臣等拜见陛下!”

心情不错的崇祯皇帝,还在想汇通票号筹建一事,过去几日,跟抠门岳丈的传授,叫周奎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想彻底拿捏死抠门岳丈,日后还要时不时地敲打,不过对此他已然有了经验。

“徐卿,宋卿来了,快快免礼。”

畅想着汇通票号,何时能开遍北直隶各地,见徐光启他们结伴而来,崇祯皇帝收敛心神,面露笑意道:“两位卿家此来,可是为建设西山园区一事?”

“是的。”

徐光启捧起奏疏,欠身道:“陛下…有关西山建设规划,邓玉函他们已完成,想要的人手,臣等打算在西山一带征发徭役。

只要银子能到位,前期挖设地基,夯筑宽道的事宜就能启动,等火窑造好,就能全面动工了。”

在徐光启陈述之际,王承恩踱步走上前,接过所递奏疏,恭敬的递到崇祯皇帝面前。

“征发徭役?此事就不必这般了。”

崇祯皇帝拿过奏疏,皱眉道:“武备院这边,叫西山火枪队负责,在西山一带直接招募青壮。

每日发放粮食,管三餐,这样西山的各类建设,也能加快不少进度。

十三万七千多两银子……”

听天子讲到这里,徐光启和宋应星的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毕竟这笔数目真不小,先前内帑调拨的十万两银子,因招募各类人才,就花费了很多。

徐光启在心里暗暗揣摩着,到底该怎样向天子分说,能尽力争取到部分银子,先将西山建设搞起来再说。

“有关西山的一应建设所需,包括招募青壮的粮食所需,全都有内帑调拨吧。”崇祯皇帝合上奏疏,看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这件事情你们内厂,跟武备院对接好,别出现任何差池。”

“喏!”

徐光启、宋应星惊疑的抬起头来,有些难以置信,天子就这般痛快的,把十几万两银子拨给他们了?

走的还是内帑?

“两位卿家怎么了?”将徐光启他们这般,崇祯皇帝眉头微蹙道:“可是这些银子和粮食不够?”

“够了!够了!”

徐光启和宋应星哪里会知道,当前的崇祯皇帝,名下内帑到底是怎样富裕的存在。

区区十几万两银子,在崇祯皇帝的眼里,那根本就不值一提。

跟刚御极称帝那会儿相比,现在崇祯皇帝拥有的内帑,可不是一般的富。

“够了就行。”

崇祯皇帝点头道:“西山园区的建设,要尽快落实下来,建设所需各类材料,一定要用最好的。

尽量在生产和储存火药、火器的场所,都用三合土进行修筑,不要想着节省银子,安全才是第一要位。

建设所需的人手可多招募一些,这样进度能增快些,徐卿不在西山那边时,宋卿你要多多照看一些。”

“臣等遵旨!”

相比较于邓玉函这些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更愿意信任徐光启、宋应星他们,毕竟他只是想榨取邓玉函这帮西洋传教士,通过西洋的现成知识领域,来叫大明在科技领域能吸收更多,好尽快兴旺起来。

第292章 大建设(2)

不缺银子的崇祯皇帝,不会死攥着手里的银子,将它们成批的窖藏起来,任由时间的摧残叫它们发黑。

想集中解决大明现存问题。

一方面要筹建属于大明本土的科技体系。

设立在西山一带的武备院,随同迁移的兵仗局、军器局优势,就像是播种下的一颗种子。

涉及研制、改良、生产的军工体系,将在崇祯皇帝的呵护下,生根发芽,吸取一切值得吸取的养分,茁壮成长起来。

有徐光启、宋应星这些人才,崇祯皇帝并不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

当前要做的就是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不断的砸银子,集中人力和无力,提供各项便利支持。

涉及科技领域的事情,没有任何能投机取巧的法子,就是要一点点的攀爬。

为了保障这一根本核心,那另一方面就要提高生产力。

利用内帑现有的银子,去大力发展国营经济体,想尽一切办法,多多赚取银子,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两条腿交替前行,才能帮崇祯皇帝解决诸多实际问题。

“王伴伴,这西山的各项谋划,都已经如期开展了,内厂这边,当前准备的怎样了?”

看着离去的徐光启、宋应星二人,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开口询问道:“另外…从徐卿那边,招募到的那几个西洋工匠,针对琉璃的改良,进行的怎么样了?

内厂所控辖的一众皇庄,那些被定义为新厂区的地带,一定要好好进行规划,不可浪费一寸土地。

以遍布整个北直隶治下各府的皇庄,作为一个完备的整体,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关系到后续内厂的发展。”

什么是国营经济体?

那就是所涉足的产业,必须具备极强的竞争力,能赚取相应的钱财,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以此在必要的时候,随时随地能帮崇祯皇帝,解决经济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粮食。

棉布。

就当下大明的情况,那都是比金银还要硬的硬通货!

只要能在这两大产业,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其实能间接帮助崇祯皇帝,先前所定诸多谋划,有序的落实部署下来。

“皇爷,京畿一带,还有天津那边,所规划的纺纱厂、织布厂、成衣厂等,皆开始挖设地基了。”

王承恩想了想,恭敬道:“所需的一应人手,也都在加紧招募中,以内织染局为首的几个内廷衙署,所控的那些匠户,多数都移送到上述地域。

那些具备丰富经验的匠户,全都集中在一起,专司改良纺织方面的各项技艺,还有所需的各类优质工具。

首节上一节148/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