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2节

甚至于此时此刻,这朝中的大臣,就没有人再提,被锦衣卫抓走的李如桢等人,一切都重回平静。

“温卿啊…朕交给你的差事,办的不错。”

崇祯皇帝合上奏疏,看向温体仁,开口道:“能叫袁可立就任山东巡抚,孙元化就任登莱巡抚,虽说这过程长了些,但是目的达到了就好,只怕温卿为了这件事情,费了不少心思吧?”

“能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和荣幸。”

温体仁姿态放得很低,作揖道:“若是没陛下之威仪,震慑朝堂,此番吏部增递奏疏,想达成此事,臣恐不能办好此事。”

碍于大明特殊的和完善的官制体系,尽管崇祯皇帝能直接越过吏部,擢升袁可立、孙元化,出任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

只是这样一来的话,不仅崇祯皇帝对辽东布局的谋划,会叫不少朝臣参悟到,继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辽前来上一场不大不小的兵变,用现实去胁迫朝廷,以逼迫崇祯皇帝,不改变对建虏的方针。

毕竟改变对建虏的方针,就代表着向朝廷要粮饷,就给粮饷的时期,便宣告结束了。

若是立在辽前的金山,就这样被拦腰截断的话,那对既得利益群体,又怎会轻易的答应呢?

这辽东将门要是无耻起来,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更别提类似辽东将门这种势力,在大明九边重镇,可不是什么个例啊,依附在大明身上的蛀虫,何其多!

再者说朝中不长眼认死理的家伙,同样也不少,就算杀一批,还会长一批,崇祯皇帝若是真的越过吏部,直接擢升袁可立和孙元化,那他们肯定死盯着不放。

毕竟大明的高官位置,就那么多,被人半道截胡,肯定就挡着自己的路了,再牵扯到利益的话,肯定各种手段都会用上。

到时袁可立和孙元化赴任后,治下出现任何小的问题,都会被无限放大,并死揪着不放的。

“行啦,这些话就不必再说了。”

崇祯皇帝摆手道:“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这点你就不必自谦了,先好好在军机处当差吧。

这朝堂也到了变变的时候了。”

天子此意,是想结束袁案,并趁机清理一下朝堂?!

这些时日朝野间所闹出的风波不少,可锦衣卫督办的袁案,于午门重地张贴的大字报,那可是一张比一张劲爆啊。

天子不会是想重组内阁吧?

温体仁是越想越激动,虽说他在刻意压制着,但依旧叫崇祯皇帝,捕捉到了一些神态变化。

‘只怕这温体仁的心里,在想着怎样谋得自己更多的信任,好叫他能进内阁吧。’崇祯皇帝表面平静,然心里却暗笑起来,‘到底还是政客,自觉军机处这一特设衙署,远没内阁要保险,想谋取更大的权势。’

其实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清楚,在朝堂上的不少大臣心中,都自以为是的认为,特设的军机处,早晚被他们设法裁撤掉。

当前军机处所掌权柄,是专管大明平叛事,倘若大明治下没了反叛,那军机处就失去了存在的法理。

对于多数没有节操的大明文官,崇祯皇帝甚至不用多想,便能联想到后续会出现什么样的闹剧。

比如在奏疏上平定山陕叛乱,外加承认建虏立国之事,只要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那没什么事情,是大明文官所不敢做的。

温体仁走了,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离开了东暖阁,只不过他不清楚的是,之后要重组的内阁,的确有他的一席之地,且还是次辅的高位。

崇祯皇帝要先将大明朝堂从无序的局势下,给拉回到有序的境遇下,叫朝中的多方势力相互制衡,将那些务实的官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好叫大明这堆烂摊子,叫内阁这边维稳住。

这样崇祯皇帝才能腾出手,集中更多的精力,打造独属于他的国营经济体,编练完全受他掌控的新军,解决山陕反叛之势,逐步放建虏八旗的血,扩大并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长时间形成的党争风气,又岂是朝夕间就能扭转过来的?

纵使崇祯皇帝是大明至尊,那也不代表他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就能完成逆风翻盘,帝王之气侧漏,引无数人竞折腰。

“王伴伴,从你们内厂那边,挑选几个听话的人。”

崇祯皇帝从奏疏堆里,抽出两个密封的信,递给王承恩道:“叫他们即刻启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袁可立和孙元化所在,将朕写的密信,亲手送到两位卿家手中。”

“喏!”

王承恩接过密信,微微欠身道。

既然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这两个重要的位置,是叫自己选定的人占了,那崇祯皇帝针对辽东的布局,也要展开新的行动了。

虽说在过去这段时日,孙承宗也呈递了几封密奏,讲述了辽前的情况,没讲过自己的困难,然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孙承宗在辽前的处境,只怕并不是太好。

毕竟这一个袁案,就扰的朝野间是人心惶惶,再加之孙承宗贯彻自己所定之事,于辽前组织人手,着手挖设宽沟,构建坑道体系,这也难保辽前的部分将领,心里会猜想什么。

第261章 退城归园

“皇爷…有件事情,奴婢要向您禀报一下。”

忙完崇祯皇帝交代的差事,王承恩回到东暖阁这边,见自家皇爷在忙碌,在稍稍犹豫后,向崇祯皇帝讲了,司礼监前两日所收武备院的奏疏。

“等于说武备院这边,不想用司礼监先前所选的皇庄,作为他们的驻地?”崇祯皇帝知晓前因后果后,倚靠在龙椅上,看向王承恩说道:“那徐卿他们,是否选好新的地址?”

“是的。”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徐枢辅是以武备院的名义,向司礼监所呈奏疏,而这份奏疏内容,是武备院的一众高层,经商讨后才定下的。

先前司礼监所选皇庄过小,且距离京城太近,有很多试行火器、火炮的事宜,并不利于武备院开展。

所以武备院全体的意思,是能否请陛下降恩典,将武备院新址,选定在西山一带,并叫武备院负责西山事。”

先前要忙的事宜众多,虽说崇祯皇帝很重视武备院,但是难免在一些时候,会疏忽武备院这边,好在跟武备院的对接事宜,是由王承恩主抓的。

这样就算武备院这边,真要发生什么事情,崇祯皇帝也能在第一时间知晓,并做出相应的谋划部署。

至于这次王承恩为何这般晚才说,跟他先前所忙之事有关,也跟近两日京城发生的事情有关。

“王伴伴,武备院这边的事情,以后不管什么时候,司礼监在收到相应的奏疏,就要第一时间通禀于朕。”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对王承恩说道:“这次姑且就算了,但是下不为例。”

“奴婢有罪。”王承恩闻言,忙拱手作揖道:“请皇爷……”

“行了,不说这些了。”崇祯皇帝摆手道:“你即刻去军机处,将徐卿叫来,朕有些事情要对他说。”

“喏!”

受武备院之事影响,也给崇祯皇帝提了个醒,既然试验火器、火炮,武备院这边都能考虑那么多,怕出现惊扰到京城的意外发生。

那分布在京城内外各坊的火器、火药制作场所,必须全部迁移出京城,不管是兵仗局这边的,还是军器局这边的,都必须坚决的迁走。

天启朝发生的王恭厂大爆炸,对京城造成多大的损失,崇祯皇帝是清楚的,类似火药爆炸这种事情,不能在崇祯朝的京城发生。

事实上在京城内外城的王恭厂、安民厂等处,从事火药生产、储存的地方,大小爆炸就一直存在着。

武备院所选西山那处地方不错,所居住的人相对较少,远比不上人口稠密的京城,纵使是发生了爆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都是很低的。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思索之际,被召而来的徐光启,恭敬的拱手作揖道。

前来东暖阁的途中,王承恩向徐光启讲了此行目的,这叫徐光启多少有些担心,武备院所呈奏疏,会被崇祯皇帝斥责。

“徐卿来了。”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伸手道:“快免礼,王伴伴,给徐卿赐座,斟茶。”

崇祯皇帝的态度,叫徐光启一愣,难道不是斥责自己的?

“徐卿啊,朕听说你们武备院这边,有意以西山作为新址?”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随后道:“武备院担心的事情,朕想了想,你们提的很好。

毕竟牵扯到试验火器、火炮,所闹出的动静,的确是大了些。

要是影响到京城这边,恐朝中的一些言官御史,甚至是朝中大臣,都会上疏弹劾的。

不过西山这么大,只一个武备院的话,是否显得有些过于单薄。

朕有意将兵仗局、军器局有司,所辖制作火器、火药场所,皆迁移出京城,随同武备院一起,迁移到西山那边,徐卿觉得如何?”

本想解释的徐光启,一听天子所讲,愣住了,天子这意思,不但认可他们武备院所呈奏疏,还打算将兵仗局、军器局等危险场所,都一并迁移到西山去,这的确是件好事啊。

“陛下圣明!”

徐光启站起身来,拱手道:“京城乃大明核心要地,似制作火器、火药这类危险场所,不该安置在天子脚下。

不过陛下,若真叫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一并随武备院迁移到西山,只怕这花费的银子……”

“银子的事情,徐卿不必考虑。”

崇祯皇帝摆手道:“这有关迁移及后续建造等各类花费,朕会从内帑划拨银子,这件事情看起来很小,但是却关乎京城安稳。

天启朝出现的王恭厂爆炸,死伤多少人,摧毁多少建筑,至今阜财坊那边,都还有不少建筑,都没有恢复过来。

这件事情就交由徐卿专办,期间遇到任何问题,可向朕呈递密奏,需要解决什么,朕都会出手解决。

兵仗局那边,朕会叫他们全力配合,至于军器局那边,徐卿就要多费些心思了。

等上述有司迁移到西山一带,武备院有权管辖,要针对火器、火药的生产、储存等各项事宜,制定完善的制度,最大限度避免意外的发生。”

徐光启拱手应道:“臣领旨!”

大明存在着两套班底,一个外朝,一个内廷,基本上外朝有的,内廷也都有,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服务皇权、服务皇室外,也有起制约外朝的作用。

就像火器火药生产这一块,内廷有兵仗局,外朝有军器局,不过军器局隶属于工部,在权限这方面,远不如兵仗局。

军器局主抓的是生产,但生产是需要银子和原材料的,可这些权力,分别在兵部和工部这边。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像军工生产这一块,要具备完整的权柄,等时机成熟了,要全部整合到武备院名下。

现阶段先将兵仗局和军器局,都迁移出京城再说,有徐光启专办此事,崇祯皇帝心里还是很放心的,毕竟徐光启是务实的官员,又精通火器这一块,想解决期间形成的麻烦,不是什么问题。

第262章 西山火枪营

“皇爷,您将兵仗局和军器局,所辖火器、火药等处,悉数随武备院迁移到西山,那守备事……”王承恩微微欠身,向崇祯皇帝提醒道。

自家皇爷对武备院的重视,王承恩是有了新认知,尤其是牵动不少人利益的兵仗局、军器局,自家皇爷都交徐光启专办,该提醒的地方,身为近侍的他,必须要提醒。

“朕也在想这件事情。”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在东暖阁来回走动着,皱眉道:“西山那个地方,毕竟离京城有一段距离。

真要发生什么事情,就算想要解决,时间上也来不及。

若是没一支专门的军队,负责西山一带的守备事,必然会出现隐患,像监守自盗、匠户外逃这些,都是会发生的。

另外等军器局、兵仗局等有司,皆随武备院迁移到西山落衙,朕打算叫武备院这边专管起来。”

作为大明在京畿的各系统火器、火药制造单位,兵仗局也好,军器局也罢,毕竟是出自不同的系统,叫从事研制的武备院,骑在他们头上指挥,难免会叫一些人,出现抗拒,甚至暗地里使绊子的事情。

就大明现有的这种风气,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用多想,手里没有能起到震慑作用的武备院,想要管住兵仗局、军器局,肯定是不现实的。

“皇爷,是否要在西山设卫所?”王承恩跟在崇祯皇帝身后,小心翼翼的讲出自己的想法。

“不好。”

崇祯皇帝摆摆手,说道:“真要设卫所的话,那是西山卫管着武备院?还是武备院管着西山卫?

王伴伴,你去叫人,把高起潜给朕叫来。”

“喏!”

王承恩忙欠身应道。

大明的卫所制度,当前已彻底摆烂了,根本起不到原有的作用,甚至成了依附在大明身上的蛀虫。

大明军队若想恢复往日强悍,就必须用全新军制,去逐步取缔堕落的卫所制度,来操练起来新的军队。

眼下西苑讲武堂这边,所摸索的一众经验,包括豢养的那些遗孤,就是崇祯皇帝在谋划的。

等到政治层面的‘文贵武贱’被逆转过来,在纠正大明所谓‘好男不当兵’的意识形态,多多培养职业军人,那大明军队必将变强!

首节上一节13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