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27节

当初若是没有我李家的提拔,就他们这帮狗东西,哪个能起来,这祖大寿的碳敬呢?觉得自己当上神枢营右副将,就能猖獗了!?”

翻看着手里的账簿,李如桢的心情就愈发烦躁,碳敬这一项,比往年少了近三成,那便是少了近十几万两银子啊。

尤其是瞧见这账簿上面,没有写祖家孝敬的碳敬,一股无名的怒火,就在李如桢心底涌出。

想当初他们李家在辽东那边,绝对是一霸,纵使是宁远望族的祖家,那都要攀附在他们身上。

现在李家的威望,不比当初了,一个个就开始耍小手段,想摆脱他们李家,看来都是想蹦了。

“老爷,祖家的碳敬送了,不过是随了张家的碳敬一块儿给的。”李忠见状,忙上前解释道:“还有吴家等,都随了别家的碳敬,祖大寿、吴襄他们,都派人过来解释了,说被天子调到神枢营任职……”

“这是什么狗屁说辞。”

李如桢合上账簿,皱眉道:“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心里都是什么盘算,去,给那些没进碳敬的家伙,都写一封信……”

“老爷,大事不好了!!!”

就在李如桢想安排李忠,给那帮不长眼的家伙,写去书信警告一番,叫他们明白,李家现在虽说有些没落,但手里所掌握他们的把柄,那同样不是闹着玩的,但偏偏这个时候,书房外响起一道惊慌的声音。

“哪个狗东西,敢叨扰老子!”

本坐在官帽椅上的李如桢,被此打断后,心情变得更加燥怒,捏着手里的手串,便朝书房外走去。

“老爷,出大事了!”外院管事李斌,跪倒在地上,对李如桢喊叫道:“宅邸外来了大批锦衣卫,将各处都围起来了。”

心情燥怒的李如桢,听闻此言,立时就愣住了,锦衣卫怎么围了他们李家,难道是出什么事情了?

直觉告诉李如桢,肯定是出事了。

“是谁带队过来的?”李如桢皱眉喝道:“除了锦衣卫之外,还有别的人没?有没有忠勇军?”

别看李如桢是在府戴罪,然对外面的局势,还有朝堂的格局,了解都是很清楚的,不然李家名下的那些产业,又怎能保持不错的势头呢?

“是骆养性!”

李斌情绪略显激动道:“据府上家丁来报,祖大寿、吴襄这些人,亦领着神枢营的将士,随锦衣卫一同前来了。”

李如桢脸色微变,心里暗暗揣摩起来,祖大寿和吴襄他们,率神枢营跟着锦衣卫过来,那定然与袁崇焕一案无关。

且他们并没派人传递消息,肯定是知晓此事时,锦衣卫就完成了相应部署,坏了,定是崇文门税关一事,叫天子觉察到什么了。

“李忠!快!将书房里放着的历年冰敬、碳敬的账簿,全都给老子烧了!”李如桢虎目微张,指着李忠喝道。

“喏!”

尽管李如桢并不清楚,这次骆养性领着锦衣卫,还把祖大寿他们招来,将整个李宅都团团围着,到底想做到哪一步。

不过内心深处的直觉告诉他,事情只怕不简单,想要解决这次麻烦,看来要用到藏在秘密之处的某些秘闻了。

“锦衣卫奉旨办差,即刻打开府门,否则以谋逆论处!”

尽管说是在内院这边,但是从多面所传来的怒吼声,叫李如桢心生慌乱,奉旨办差,谋逆论处,单单是这样的言辞,就叫李如桢觉得事情闹大了。

同样觉得闹大的,还有祖大寿、吴襄他们。

“骆指挥使,这李家究竟是犯了何事,竟叫锦衣卫这般大费周折?”祖大寿骑在马上,看向气定神闲的骆养性,说道:“难不成是李家的人,有触怒到天威的?还是说李如桢又做了……”

就锦衣卫的种种表现,便叫祖大寿的心里,生出阵阵的不定,倘若因为李家被抓,而牵扯到他们,那可不是件什么好事。

“祖帅,实话告诉你吧。”骆养性微微仰头,神情淡然道:“这李家,牵扯到崇文门税关抗税一事。

且据锦衣卫的探查,李如桢在府戴罪期间,并未遵守我大明法纪,相反却干了诸多蔑视皇恩之事。

陛下在知晓此事后,极为震怒。

这次祖帅率部过来,可定要好好表现啊,若是有什么顾忌的话,最好提前解决好,省的到时……”

听着骆养性话里有话,祖大寿双眸微张,眉宇间流露出些许惊疑,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李家这次是要倒啊。

不行,必须要趁此机会扫干净才行,不然真叫锦衣卫发现什么,被呈递到天子御前,那事情就大发了。

“骆指挥使,这李家占地很大,不如这几个侧院,就叫本帅带队清剿吧!”想明白这些的祖大寿,当即对骆养性说道。

“等此事结束后,向陛下交差,本帅摆下宴席,此次与骆指挥使一见如故,不知可否赏脸?”

“好说,好说。”

骆养性面露笑意道:“既如此,那就劳烦祖帅了,骆某先前还有些担心,所带的人手不足,不能完成好陛下交代的差事。”

对祖大寿的这番表现,叫骆养性第一感觉就明悟了,祖大寿、吴襄这些辽东将领,先前跟李家的关系不一般。

不过想想也对,毕竟李家是李成梁当家时,那在辽东的底蕴和威望,绝对是最强的,难免会培育不少关系。

但骆养性觉得崇祯皇帝对祖大寿很是看重,那日后定然会委以重任,既然是这样的话,倒不如提前结个善缘,日后也好给骆家谋取好处。

第251章 对立面

“成国公啊,近日朝野间的风波,你都清楚吧。”

崇祯皇帝低头修着指甲,对垂手而立的朱纯臣,说道:“英国公名垂千古,为我大明社稷立下功勋,凭此,英国公一脉,得一门两封爵的荣耀,朕觉得没错吧。

但此事却像是触碰到朝中某些大臣的禁忌,一个个又开始蹦起来。

不过朕心里就有些好奇,我大明的勋戚,何时成了任人拿捏的存在?难道在你们的心里,就没想过往日的荣耀吗?”

“陛下…”

眉宇间生出踌躇的朱纯臣,欲言又止道:“…臣是忠诚于陛下,忠诚于大明社稷的,我等勋戚亦是这样。

只是朝中的……”

崇祯皇帝赐予英国公一脉,一门两封爵的荣耀,要说朱纯臣这些在京勋戚群体,一个个不眼红的话,那纯粹是扯淡。

只是再怎么眼红,再怎么心动,那又能怎样呢?

毕竟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一直被文官群体死死压制,也就是随着京卫都督府的创立,才稍稍有了些松动。

“只是什么?”

崇祯皇帝继续修着指甲,不为所动道:“是好处没给到位,导致朝中的某些文官,一直死盯着你们不放?

算算时辰,骆养性所领的锦衣卫,祖大寿所领的神枢营,孙祖寿所领的忠勇军,对以李家为首的贪婪之辈,展开相应的抓捕。”

朱纯臣凌乱了。

心神大动。

天子这前言不搭后语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啊!

前者是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后者泛指的又是哪些人?

竟叫锦衣卫、神枢营、忠勇军全都出动了。

等等!

李家!?

莫不是已故宁远伯的宗族!?

“哒~”

崇祯皇帝放下手中小刀,所发出的声响,叫朱纯臣身躯微颤,下意识抬起头来,见天子平静的看着自己,忙低下了脑袋。

“不知道是哪个李家吗?”

崇祯皇帝神情淡漠,手指敲击着龙案,发出‘哒,哒’的声响,开口道:“朕给你提个醒,已故宁远伯李成梁的李家。”

朱纯臣低头不言,他根本就猜不透,崇祯皇帝对他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目的。

“以李如桢为首的李氏各房子弟,觉得他们的父辈,为我大明立下了赫赫战功,便可以尽享荣耀。”

崇祯皇帝看着朱纯臣,继续说道:“利用父辈经营的人脉,在私底下做尽违法乱纪之事,乃至是对抗国朝,对抗朕这个大明天子,也觉得不会出现什么坏事。

成国公,你觉得对待这些人,朕该怎么处置他们呢?

或者,朕换一个说辞,不能为朕分忧的勋戚,面对文官,只会唯唯诺诺的勋戚,朕该不该要呢?”

“陛下!臣等与李家不同啊!”朱纯臣心里一颤,忙拱手道:“臣等是绝对忠诚于陛下,忠诚于皇明社稷的。

臣等的祖辈,皆是授金书铁券,与李成梁所敕伯爵,是不同的,臣等世代……”

尽管不清楚崇祯皇帝所讲这些,跟处置李如桢这帮家伙,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但该表明的态度,朱纯臣必须要表明。

李成梁的宁远伯,并非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他这一代敕封,下一代就没了。

可像朱纯臣所承袭的成国公爵,还有在京的那帮勋戚,皆是世代承袭,与国同休的存在啊。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朝中的某些大臣,抨击英国公,抨击一门两封爵之事,你们这些勋戚,为何都不出面呢?”

崇祯皇帝盯着朱纯臣,冷冷道:“连内部团结,你们都做不到,叫朕日后如何重用你们,如何将一些荣耀,也赐在你们身上?”

“这……”

朱纯臣傻眼了,他没想到崇祯皇帝会说这些,难道这是在表明一种态度,英国公为国朝尽忠,能得到的荣耀,只要他们也这样尽忠,那也能得到相应的荣耀吗?

看着朱纯臣脸上变幻的神态,崇祯皇帝的嘴角,闪过一抹轻笑,看来他想谋划的政治目的,是达成了。

就朱纯臣这帮特殊的勋戚群体,想要一言不合就除爵,那是不行的,这是在动摇大明的国本。

真要不立出相应的名号,便做出这样的事情,那大明迟早是要出大动荡的,但若是能叫他们动起来,并在与文官群体抗衡的过程中,翘起尾巴,这不才给崇祯皇帝相应的机会?

甲申之乱前后,哪些勋戚是忠诚于大明,哪些勋戚是背叛了大明,崇祯皇帝的心里都很清楚。

像朱纯臣这帮卖主求荣的勋戚,崇祯皇帝迟早是要一一剪除掉的,像忠诚于大明的那帮勋戚,崇祯皇帝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调教,去引导,叫他们一步步于朝堂中崛起,继而成为制衡朝堂的重要一环。

“多余的废话,朕不说了!”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盯着朱纯臣说道:“等骆养性他们,将所抓捕的一众硕鼠,全部缉拿归案后。

朕要你代表朕,以京卫都督府左都督之名,前去顺天府衙旁听,协助顺天府尹孙传庭,尽快办成此案。

另外英国公一脉之事,朕不希望再看到其他风波,该怎样力挺,那就看你们的表现了。”

“臣领旨!”

朱纯臣忙拱手应道。

针对逮捕进顺天府大牢的人,崇祯皇帝就准备让孙传庭、朱纯臣督办,尽快将相应的案情定下。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向外朝的那帮大臣,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被逮捕进诏狱的李如桢等一众人,崇祯皇帝并不打算叫骆养性督办,甚至不打算叫锦衣卫督办。

一个袁案就够锦衣卫忙活的了。

李如桢这个家伙,背后必然跟辽东将门有所牵扯,在没有镇压关宁军的绝对强军前,崇祯皇帝没打算进行审问,所以他要将其从诏狱移送到大内行厂这边。

全部亮明的大案,会失去应有的震慑力。

一把悬着的刀,始终在虚空中悬着,往往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明所存在的那些顽瘴痼疾,是需要一点点剥离解决的,是需要一点点放血冲刷的,崇祯皇帝有这样的耐心。

第252章 朝野之动

一部明末事,半部权力史,道尽了大明的悲哀,所牵扯到的派系之争,理念之争,地域之争,归根到底就是利益所致。

在京城暗潮涌动的局势下,锦衣卫、神枢营、忠勇军出现在京城各坊,查封了大批的府邸,抓捕不少人,这对消息灵通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是秘密。

首节上一节12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