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第95节

  张宪急忙上前接过,赵柽道:“这者篇乃是揣摩敌方心理,据此做出变化的兵法,不能闭门造车,我打算让你进入军中,你看如何?”

  张宪闻言顿时大喜:“王爷,我早就想从军,只是不知如何开口。”

  赵柽点了点头:“府司之中,多是公务,远没军中锤炼,只是眼下匪患颇多,一但入军难免征战,你可要想好,打仗不是过家家,乃是性命攸关之事。”

  张宪道:“王爷,我早就想好了,府司有甚么意思,还是军中好,若不从军我一身武艺兵法岂不白学?”

  赵柽摇头笑道:“这事我只是先问你,你回头还要去和教头说,我这边也要和贞娘说,若是都不同意,那便作罢。”

  张宪眨着眼睛道:“王爷,不说行不行?”

  赵柽道:“这等大事,怎能不说?”

  张宪顿时愁眉苦脸道:“万一不同意怎么办?”

  赵柽笑道:“都不同意,我就将你送陇右去,那边苦寒,恐怕他们更舍不得。”

  翌日,赵柽出城整兵,毕竟王襄要从殿前司和侍卫司各抽十个指挥的兵马,这前后是要清点人数和手续交接的,这一趟忙下来便又是两三天过去,直到王襄带兵离了东京,才算彻底消停下来。

  至此便到了二月中旬,张宪被赵柽丢进了龙卫军第玖指挥做了个副军使,龙卫第玖和第拾这两个指挥既没有前去打田虎,也没去征王庆,都在东京趴窝养膘。

  龙卫乃是上四军,旧号护圣,轻易是不会派出去征战四方的,大抵都是以拱卫京师为主,不但龙卫三十八个指挥驻守京畿一动未动,就是殿前司的捧日军三十三个指挥,也没有调动半点。

  这日清晨,赵柽起来后打开窗子,扑面一阵暖意袭来,他看着院内微微冒出的新绿,心情不由大好。

  洗漱吃过早饭后,也没有去府司坐镇,这几日繁忙,他索性偷懒在府内呆上一天,至于府司那边有谭真在也足够了。

  背着手走上石子甬路,赵柽看见雷三带着仆役修剪树枝,还有花丁在栽种从府外移来的花卉小苗。

  那些小苗都不大,青青葱葱的,也看不出是什么品种,至于花肥倒是没有少扬,就不知道管不管用。

  赵柽一路溜溜达达,去池子边看了会儿鱼,又在假山亭子那里坐了会儿,丫鬟过来送茶,喝完后他想了片刻便向后宅走去。

  来到小二楼的院门前,看见张贞娘正和锦儿在忙碌什么,走近一看,却是在小花圃内种花。

  只见两人都穿了短布衣,蹬着小靴子,手握花锄,在花圃内挖坑撒籽浇水,然后再培上一锄土,看起来倒像模像样。

  小娘用一块青花帕子包了头,未施粉黛,眉眼俏丽无双,皓腕如雪,哪怕在做着活计,愈显娉婷袅娜。

  赵柽看了一会儿,小娘抬头擦汗却正好瞧到他,不由脸儿立刻红了起来。

  赵柽笑道:“我来了就都歇着吧,不然看你们劳累,又有甚么意思。”

  两人过来见礼,小娘道:“王爷今日不出门?”

  赵柽道:“忙了几日,总该呆上一呆,我见前面都在移栽花苗,你这怎么还用现种呢?”

  锦儿在旁道:“娘子年年都收花籽,总是喜欢看这几种花,才要重新种过。”

  赵柽道:“去年我也见了,虽然不识,但香气袭人,久不能忘。”

  小娘道:“王爷且坐,我去给王爷煮茶。”

  赵柽点了点头,回身看一眼那花圃外的青石墩凳,却是落了土尘,锦儿便道:“王爷,我给你擦一擦。”

  赵柽想了想,没有吭声,望向小楼房门,慢慢走了过去。

  小楼的门这时是打开的,有阳光散漫照进,他隐约看到小娘清水盥手后,便向后面走去,不由踏上了木阶,也走进楼中。

  这里他并未来过,当初小娘搬过来时也是些丫鬟收拾,此刻看却是个古板规矩的格局。

  进门行到最里面是一架木楼梯,可以上二楼,而一楼看似个小厅堂的模样,并没有太多摆设,有些朴实无华。

  一旁还有个木门,估计是东厨所在,小娘去到里面,应该是烧水煮茶。

  赵柽也过去,在门前一看,小娘正在用木刀切茶饼,手指纤细洁白,在那茶色映衬下,温润如玉。

  赵柽笑着走过去,小娘听到声音抬头一看,顿时颜色有些慌张:“王爷,你……”

  赵柽走到她身边,去握她的手,那茶刀“啪嗒”一声掉落地上,小娘身体一颤,低头道:“王爷,我,我还要煮茶。”

  赵柽道:“我刚喝完,呆着就好。”

  小娘不动,一时屋内寂静无声,片刻,微微有心跳传出来。

  两人就这样面对面站着,赵柽握着小娘的手,小娘低着头,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爆开了,她有些怕,觉得做错了事一般,但又十分欢喜,觉得此刻竟是这般踏实,这种矛盾的感觉让她有些阵阵无力。

  她不由微微抬起头看赵柽,赵柽也在看她,这时她头上的青花帕子还没有摘掉,就是身上也因为种花而沾染了一些泥土,她顿时觉得这样实在太羞愧无礼,便要挣脱那手,可又哪里能够挣开。

  赵柽笑着看她,小娘瞅他的眼睛,不由心中越来越慌,脸蛋也愈发滚烫起来,就这时外面锦儿喊道:“王爷,墩子我擦干净了……咦,王爷去哪里了?”

  小娘闻言顿时一惊,用尽力气抽出手向往外走,却不料脚下被那木头茶刀绊了一下,向前跌去,赵柽一伸手拦腰拉住,道:“小心一些。”

  小娘哪里敢答话,只感觉脑内一阵迷朦,只知向外行去……

第188章 大理来人

  赵柽看着小娘从楼内跑出,原地站了片刻后,也走了出去。

  这时上午的阳光正好,暖洋洋的,照在身上柔软舒坦。

  他瞧一眼外面,只见锦儿在石桌前正摆弄一些花籽,小娘也在那里,却是背影,看不见她在做什么。

  似是听见了脚步声,锦儿看了过来,纳闷道:“王爷,你刚才去哪里了?我擦好墩子没见到,还以为王爷走了呢。”

  “我啊……”赵柽过去桌旁,斜睨了小娘一眼,小娘只是低眉顺眼手上摆弄一根簪子,用簪子分着花籽,但却仿佛心根本没在上面,分来分去也分不清楚,最后总要重新来过。

  赵柽道:“我刚才去楼后看了看,那边应该还能开出个花圃来,若是需要我打发人来弄。”

  锦儿立刻欢喜看向小娘,道:“娘子,你不是早说要再弄个小园吗?现在王爷说了,岂不正好?”

  小娘看她一眼,小声道:“我什么时候说过……就算说过,我们两个也是能够开出来的。”

  锦儿立刻苦了脸:“娘子,我们哪里有那般力气,小哥儿又不在,怕是花锄铲断了都不成。”

  小娘不敢抬头,也不知要说什么才好,便是哪里遇见过眼下这种事,她心中一直在乱,只是故作镇定,不敢让人瞧出来。

  赵柽笑笑:“我先走,片刻打发人过来,又用不了太多工夫。”

  他见小娘脸薄,便先自离开,到前面叮嘱了一声雷三后,就要回书房看书。

  就在这时,有府门处的管事来报,说宫内来人。

  他过去一看,乃是内侍郑福,道:“可是官家有事招觐?”

  郑福礼道:“王爷,正是如此,官家让王爷现在就入宫去。”

  赵柽疑惑道:“可知何事?”

  他心中纳闷,河北那边虽然一时半会剿灭不了田虎,但眼下也算稳住了,淮西那里王襄带兵马刚离开,也不应有甚么情况,此刻招自己去又是何事?

  郑福道:“王爷,小的也不知,只知官家还招了礼部白尚书。”

  赵柽想了想,没什么头绪,便让外面备了马车进宫。

  到了延福宫,道君皇帝却是在拂云阁里,进了阁子后,白时中却是早一步就到了。

  赵柽见礼,道君皇帝见他来,对白时中道:“齐王既然来了,这件事就由你二人操办。”

  赵柽一头雾水:“官家,何事须得操办?”

  道君皇帝道:“大理前段时间又一次请封,言慕义怀徕,愿为臣妾,朕念着他们这百多年来锲而不舍,这次就准了,大理已经派人过来朝贡请书,不日就将到达东京。”

  赵柽闻言,顿时明悟,原来是大理段氏又一次来请国封了。

  说来倒也是奇葩,大宋建国这一百多年中,大理向大宋遣使请贡求封多次,全被大宋拒绝,大理贡使多不领于鸿胪。

  但大理却仿佛百折不挠般,不管大宋拒不拒绝,总之每隔些年,必然请封一次。

  按照大理的说法,是感激当年宋太祖的宋挥玉斧之恩。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在灭亡后蜀之后,大将王全斌上奏,想要借这个机会一鼓作气,长驱直入,攻灭大理。

  但赵匡胤却拿起手边的玉斧,在地图上沿着阳山江,就是大渡河,画了一条线,令宋军攻势到此为止,并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其实这事儿当年赵匡胤未必是心口一致,毕竟当时江南的吴越、南唐还没有降服,北方契丹又虎视眈眈,新建国的大宋还要对着不少强敌,而大理偏居一隅,且山高水远,易守难攻,故而就此收兵,以为上策。

  而大理其实除了表面的感激之外,也是想给自家找个靠山,毕竟大理内部派系林立,斗争激烈,地方部落势力强大,经常不服朝廷管束,而朝廷中一些势力强大的世家也时常作乱,所以不管谁当政,为了正统地位,都想找个强援,至于别的则还有商贸文化等种种考虑,故而大理一直想要与大宋交好,这才不停地示好向大宋讨要封号。

  但大宋一直对大理冷淡,哪怕大理愿意称臣受封,可是却吃力不讨好,至少到政和初年,大宋前后总共十一次拒绝了大理国称臣乞封的请求,拿出了一套又一套的说辞,把大理国使者给搪塞了回去。

  大宋这一幅冷脸,其实就是对唐朝的桂林之乱心有余悸,奉行所谓守内虚外的邦交政策,宋太宗又说内既理则外自安,对于大多数域外藩邦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对大宋来说,和大理的关系只要阳山江一线稳固不打仗就好,什么赏赐、册封、双方深入往来,都边儿去。

  最后也只有道君皇帝,好大喜功,答应了大理的请封,还搞了一场丰亨豫大的册封仪式。

  道君皇帝正式下旨册封大理段和誉为紫金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这是大理国近两百年来唯一受到的大宋正式册封,唯一被大宋确认为藩属国。

  而道君皇帝为了宣扬这四邦臣服的大事,在隔年的科举考试上,居然出了“代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谢赐历日”这种题目。

  赵柽想到此处,已明悟来龙去脉,但还是有些不解,这种事情有礼部或者枢密院就足够了,毕竟枢密院对这种近国藩邦也有外交之权,为何要拉上他一起呢?

  似是看出了赵柽的疑问,道君皇帝道:“大理派出了一位皇子前来请封,本来朕想着此事让郓王去接待,可听说这位大理皇子喜好舞枪弄棒,朕思索着郓王未必能和他说到一起,是以只能让齐王你担起这件事了。”

  皇子?谁?

  赵柽想了想,眼下大理国王是段和誉,又名段正严。

  这段和誉的长子叫做段易长,就是后来的大理景宗,莫非是此人来?

  他摸了摸下巴,这段易长倒是没听闻有过什么太大作为,文才武艺也是不见经传,不过这倒不怪他,实在是他上面老的下面小的都太强了。

  他爹段和誉,他儿段智兴,他想要杀出重围也确实是件难事儿。

  想到这里,赵柽礼道:“臣,领旨。”

第189章 但有女儿处,皆唱长相思

  赵柽与白时中商讨了一番接待事宜,大抵是那些繁文缛节,最后赵柽实在头疼,便与白时中约定除了首次坐镇之外,其他涉及礼仪的商谈再不出面,但私下的接待可由他出头。

  随后赵柽坐马车离宫回府,在车上暗自琢磨大理使团之事,来的大理皇子确是段易长,但这段易长却非正宫所出。

  段和誉正宫皇后高氏,出身大理权臣高家,膝下并无子女。

  而段易长则是德妃王氏所生,王氏还生有一女,不过这个王氏并非出身大理官宦门第,来历少有人知。

  大理国自上明帝段寿辉时起,大权便已旁落高家,直至如今哪怕段和誉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亦难完全挽回,不过此次得到大宋的册封,倒是能在朝上扳回些劣势……

  转眼已是二月末,这一日礼部送来消息,说大理使团已进入京畿,估计明日一早就会入城。

  赵柽对大理的事情不太感兴趣,不过总是要在首日见上一见,走个流水的过程。

  第二天,声势浩大的迎接仪式开始,虽然是上朝对下国的礼仪,但也弄得热闹非常,东京城人尽皆知。

  赵柽观文武百官似乎都对这事儿不太上心,只有道君皇帝自家得意。

  其实这也难怪,大理国弱,又隔山跨水,大宋建国后阳山江一线从没发生过战事,这就给了大宋潜意识里对方怕我天朝上邦的想法,而且大理此刻的外部收入几乎全依靠大宋,大宋可以说还拿捏着大理的小半经济命脉。

  大理盛产天麻、三七、当归、石斛等药材,这些都要卖来中原,还有大理养马,虽然大理马做战马有些太勉强,但拉车载货倒是十分耐力,这也都是要大批卖过来的。

  大理离不开大宋,所以在百官眼里,这个请封纳贡其实可有可无。

  而后来果然好景不长,道君皇帝赐封大理国之后研讨出的一系列通商事项,都被群臣抵制,如在阳山江南岸设商城,开榷场自由通商,就被说成边隙寝开,虏情携贰,非中国之福。

  而从中牵线搭桥,左右斡旋的广州观察使黄磷也被弹劾贪贡枉上,轻启边衅,最后这个黄磷被治罪,大宋和大理的关系就降回了原点。

  大理的使团足足几百人之多,浩浩荡荡进城,大理皇子段易长任团长,大理朝臣李紫琮、李伯祥任副团长,道君皇帝在紫宸殿接见了他们。

首节上一节95/4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