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处心积虑十六年,方知是水浒 第126节

  不过学武和习文还有些不同,武者的衣钵弟子,除了老师的兵器等物之外,很可能还有些秘技,是亲传弟子都没学到的。

  他和卢俊义都是周侗的亲传弟子,但其实本领都没学全,只学了那些重要的招牌武艺,当然这些武艺极其厉害,甚至一亮出来,就会有人认出是铁臂膀周侗的独门绝艺。

  持这些武艺行走江湖,有时候甚至毋须动手,对方见到就会服气,甚至剪拂下来,高呼哥哥。

  但有些秘技,亲传弟子不一定会,这些秘技知道的人也少,并不是那种招牌拳脚。

  岳飞就是周侗的衣钵弟子,所以继承了周侗的宝枪和弓箭,甚至赵柽知道还继承了周侗的几种秘技。

  如果按照李助的说法,那钟灵熙也该如岳飞一样,不应只是台上摆弄的那把圆月弯刀还有裙里腿功夫。

  这两样武艺似乎还不够看,怎么都不可能是一位宗师高人压箱底的东西。

  赵柽道:“丞相的意思是说,那钟灵熙有隐藏的手段未用,甚至还有别的兵器没拿出来?”

  李助道:“宝顶庵绝灭师太有一口长剑,名曰参天,虽然还比不上自古以来传下的那些名剑,却也是削铁如泥,吹毛利刃,若以此破你霸拳,远远比那圆月弯刀好用。”

  赵柽摸了摸下巴,皱起眉头,什么参天剑他倒是不在乎,根本比不上他袖中的短剑,就算是萧敏的鱼藏剑,和他袖中短剑相比,也是要差上一点的。

  只是他不解的是,如李助所说,参天剑真的削铁如泥,吹毛利刃,那肯定对上他拳头要比圆月弯刀好用,看钟灵熙一副杀气腾腾模样,又为何不用此剑?

  李助道:“不要以为她只有此剑,绝灭师太的秘技极多,远不是裙里腿那种可比,但本相观看擂台,从头至尾,却没见她使出哪怕一种,这女子留了太多手!”

  赵柽纳闷道:“丞相,下官虽然学武不精,可也看出她是真想杀我,既然这样……为甚还要有所保留?”

  他确实没看出钟灵熙留手,不过兵器秘技之类的倒也不好看出来,可钟灵熙想要杀他的心绝不会假,除非……

  除非对方发现了他在藏拙,同样在隐藏手段,所以才没有冒险一试!

  赵柽想明白这点还是有些纳闷,怎么就觉察到自家隐藏了?李助都没有确切发现,钟灵熙怎么就会发觉?

  李助摇头道:“本相也想不出她为何保留,本相只想告诉你,她没有真正的手段尽出,擂台上你自家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

  赵柽道:“丞相,可她要杀我之心可不是假的,那杀机锁着下官,下官汗毛都一直树立。”

  李助笑道:“所以本相想不出原因,你自家可曾想到?”

  赵柽闻言眼角跳了跳,心说好一招拨草寻蛇。

  他故作思索,随后忽然喜笑颜开:“下官知道了,这钟家小娘定是瞧上了下官,一开始为下官名头所憎,又距离较远,才想杀之,后来上擂交手后,发现下官不但相貌英俊,且武艺精湛,便是春心萌动,芳心暗许,为了下官的面子,这才隐藏了手段,与下官斗了个平分秋色!”

  他此言一出,李助脸上的笑意顿时一僵。

  四周众人瞧向他,亦都是皱紧眉头,心中暗想,世间怎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真不愧是偷香小贼,绿林败类!

  唯有王庆在上面看得欢喜,脸上浮现出追忆神色,道:“孤觉得李爱卿所说甚是啊,那钟灵熙说不得就看上了爱卿呢!”

  下面众人闻言,皆是一愣,随后礼道:“王上圣明!”

第243章 九剑换七枪

  赵柽乐得合不拢嘴,随众人一起道:“王上圣明!”

  王庆道:“虽然钟灵熙没有使出全力,不过李爱卿的武艺还是可圈可点,孤看不会下于那赵柽小儿!”

  赵柽道:“王上,就算那小儿是周宗师的衣钵弟子,臣也不怕,臣愿为王上两肋插刀,上刀山下火海,死而后已!”

  王庆笑道:“好,好,孤家倒觉得那赵柽小儿不可能是周侗的衣钵弟子,李爱卿说不得胜他无虞,对了丞相,可知周侗衣钵弟子之事?”

  李助道:“臣虽然不知周侗有无衣钵弟子,但那齐王赵柽却肯定不是,周侗也不会选择一名皇子传下衣钵。”

  王庆点头道:“我记得丞相给孤说过,曾与周侗一战,眼下倒不妨讲与诸位将军听,也好对赵柽小儿有个提防。”

  赵柽闻言顿时一愕,他从没听过此事,怎么自家师傅居然还和李助交过手?

  李助笑道:“这事儿知道的人极少,却有十年左右了。”

  十年?赵柽心中暗算,那应该是周侗在御拳馆任天字教师的时候,也是他刚拜周侗为师的时候。

  “那一年臣去东京,想看一看这开封府的繁华,会一会东京城的武艺高手。”

  赵柽侧耳倾听,心中暗想,怕不止这些吧?估计那时候李助就有反心了,去东京大抵是去探听朝廷的情况。

  “结果东京江湖无人是臣对手,臣又听说周侗在御拳馆挂天字教师名头,便连去了半月想要比试,却只见到周侗一次……”李助说到这里微微思想。

  赵柽知道,周侗当年的天字号教师确实挂名,随时可去,随时可走,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御拳馆内。

  “周侗的名气自然是远大于臣,哪怕如今亦是一样,只是他长臣三十年岁,这名气之事倒也罢了。”李助说到这里自嘲一笑。

  王庆在上面道:“丞相又何必自谦,再过三十年丞相名气又何人可比?依孤看来,毋须三十年,怕是用不了多久,丞相的名气便会力压诸宗师,无人能相提并论。”

  李助道:“王上所言甚是,即便那时臣也是不服的,好不容易在御拳馆见到,臣自然不能轻易放弃机会,便与周侗邀战,可无论臣如何说,周侗只是不应。”

  “后来臣一直跟到周侗家中,就赖下来不走,住了三天,白吃白喝,天天在院中舞剑,周侗观臣剑法,久之有些心痒,便在旁耍枪。”

  “如此又是几日,开始彼此指责对方武艺漏洞破绽,互相不服,就约在黄河岸边比试。”

  说到这里李助顿了顿,又想片刻才道:“臣一生只钻研剑道,周宗师却是使枪,且于弓箭上也有惊人造诣。”

  “黄河岸边一战,周侗共使用了七种枪法,臣用了九种剑术,期间赚了他一记三星耀月箭!”

  “那七种枪法,有开有阖,有快有慢,有繁有简,有刚有柔,七种枪法几乎把枪棒的所有杀招特点全都用出,已是近枪道极致!”

  “哪怕十年已过,但那些枪法依然记在臣心中,分别是七星耀月枪、银龙捣海枪、闪电枪……”

  赵柽听李助念这些枪法名字,这些枪法他倒是全会,但基本上也就是会而已,从未使用过。

  这七种枪法里有两种还属于马上马下皆能用,迅猛非常,赵柽心中思忖,这些枪法连贯使下来,君臣相辅,互补短长,几乎就没有任何破绽,世上能全部接下的堪比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赵柽来庐州之前,心中便已算好,绝不用周侗的一丝一毫武艺,甚至与朝廷有瓜葛的那些名家武艺,也绝不使用。

  他的手上并不缺少拳脚枪棒,太宗皇帝武库中,不仅有唐末春秋乱世时一些名将残存的兵器铠甲,更有这些名将不全的武艺招数抄本。

  这些武艺招数虽然不全,但个个都是真正杀招,且这些招数使用出来,当今之世没几人能看出来根脚。

  太宗皇帝一生好武弄毒,于此两道极其用心,这才建了武库毒库,他个人武艺也算高超,用毒手段也诡诈,枪棒之上,自称朝堂第一人。

  可太宗皇帝虽然个人武艺超群,却在统兵打仗上,没什么本领建树,于军事更无才能,性子急躁狠辣,患得患失,曾经两次北伐,皆是大败而归。

  原却是登极后想学李世民,彰显文治武功,以扳正世间对他皇位的非议。

  太祖当年要迁都西京洛阳,那太宗便不迁,太祖说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太宗就说不杀言官,太祖说要攒钱买回燕云十六州,太宗就发誓要打回燕云十六州!

  结果初次北伐,高粱河之战,最初两场倒还小胜,却不知落入契丹圈套,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分兵夹击,打得太宗丢盔卸甲,不光军队被打散了,自家也中了两支错尾狼牙倒钩箭,差点把小命给丢掉。

  逃跑途中找不到马车,若不是呼延庆的祖上呼延赞不知从哪儿弄来一辆驴车,载着重伤的太宗,一路狂奔一百六十多里,恐怕都逃不过此劫。

  这一战在高粱河发生,太宗皇帝又坐着驴车飞逃一夜,连军队都不顾得,是以在后世获得了一个“高粱河车神”的绰号。

  回去东京修整两年后,太宗那颗武功之心再次蠢蠢欲动,还是想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于是这遭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带上了不少猛将,大抵潘美、杨业、田重进、曹彬、崔彦进等人,出发北上。

  为了找回面子,太宗这次下了血本,刚开始北伐十分顺利,曹彬、田重进、潘美等将相继攻克了固安南城、寰州、涿州、应州、云州等地。

  打了胜仗本该高兴,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后,太宗皇帝忧心忡忡起来,总感觉哪里不大对劲,这怎么和两年前那次一模一样?开始十分顺利,那后来呢?后来太宗不太敢想。

  可结果正如他所料,契丹的萧太后调整战略,将主力对准了宋军的东路军,这同样也是宋军的主力,只要把这支军队击败,其他两路宋军不足为虑。

  没等太宗反应过来,耶律休哥就带人断了曹彬的粮道,曹彬手里的十万大军在涿州熬了十几天,实在是没饭吃了,只好撤军。

  东路军一撤,宋军的整体布局就乱了,耶律休哥趁此机会发动猛攻,曹彬压根挡不住,一路狂奔而走,数万宋军毁于一旦。

  此刻不等太宗骂娘,耶律斜轸又带着十万大军而来,斩杀了一万多宋军,夺回了宋军攻陷的各地城池,这场北伐再次以失败告终。

  两次北伐惨败以后,太宗皇帝才开始怀疑起自家的军事本领,可虽然领兵指挥不行,但皇位不能不要啊,想要保住皇位和脸面,那就得再做点事情才行。

  太宗皇帝看收复燕云十六州无望,就想在防御上下功夫,太平兴国四年,辽国军队南下侵犯,太宗皇帝顿感机会来了,他悉心研究了一整年的防御战法,终于要派上用场。

  他让前方大军先别动手,自家画了一张阵图,送到了前方让军丁们排兵布阵。

  其实战场之上未必一定要布阵,尤其大规模野战,布阵作用不大,可为了展现统帅的手段本领,这个排兵布阵就需要使用了,太宗就是想要再检验一下自家本领,进攻不行,那就试试防御的本领。

  世间名帅分很多种,如白起、项羽这一种,属于进攻型的,廉颇、李牧这一类,则是防御型的,太宗在进攻方面吃了大亏,自然想要从防守上找回些面子。

  阵图送到前方之后,那些将军们面面相觑,一个个都傻了眼,按照太宗阵图的布局,宋军各方阵之间的空隙太大,绝对是大辽军队突破的重点,这么干绝对必死无疑啊。

  将军们商量了一阵子,既不能驳了太宗的面子,又不能打败仗,便只好对战阵做了改动,把那些空隙给补了起来,最终这场防御战大获全胜,太宗自然大喜,将这阵起名“平戎万全阵”!

  其实真正懂军事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座战除了名字好听点以外,可谓是漏洞百出,根本打不了仗。

  至于太宗知不知道这战阵没用?有可能也是知道的,但就算知道,也要继续弄下去,随后便又研究出几种,全部送到边境之上。

  他用各种战阵除了检验自家防御本领外,目的还是要彰显文治武功。

  能够玩阵法的将帅,可不仅仅是普通的帅才了,乃是文武双全,显然太宗是要告诉天下人,我赵光义文武兼备,是大宋最合适的官家人选。

  还有就是要控制边境将领!

  雍熙北伐,也就是二次北伐的时候,太宗皇帝曾经短时间和军中失去了联络,结果前面的将领居然打算回东京推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为帝,这可把太宗气得七窍生烟,因此不但送去前线自家所画的阵图,同时还送去了一群文官监军,用来看着那些武将。

  从此之后,太宗皇帝便再没亲征过,个人武艺也懈怠了下来,每日只是吃喝玩乐,临幸后宫,强迫小周后。

  至于两座秘库,太宗皇帝便也少去了,不过武库倒是一直存在,毒库后来仁宗朝时被下令给毁掉了。

  自太宗皇帝以后,大宋皇室子弟便对枪棒不再感兴趣,毕竟太宗的几次大败也证明了个人武艺极难影响战场军事,个人武艺再利害,也难以左右战场上的胜败,皇室子弟再少去习武,武库封存了百余年,直到赵柽将它打开。

  赵柽所练的霸拳,便是得自武库。

  武库中的招数武艺,大多马战得用,步战虽有却极少,像霸拳这样完整的再无。

  至于赵柽手上另外一种看不出根脚的武艺来路,则是源自黄裳编纂的万寿道藏。

  道君皇帝收罗天下道家典籍,其中有不少乃是道家的单本孤书,其内记载不乏拳脚武艺,他自小走动立经局编书院,便是看过不会再忘,黄孤的一身武艺也是出自万寿道藏,不过俩人都是照葫芦画瓢,没人指点,练出来的东西,许多都不一样。

  所以赵柽无论马上马下,都难有人看出根脚,即便是李助不提曾与周侗一战,他也不会使用周侗传授的武艺。

  李助这时将周侗所用的七种枪法特点,都讲述了一遍,对面武将好汉纷纷咋舌,只道枪原来还能这般使用。

  待说完之后,众人目光都看向李助,包括赵柽也眼含热烈。

  李助微微一笑,自是明白,这些人都想要知道那一战的结果。

第244章 内外巡检

  李助看着众人,微微点头,开口道:“初学武艺之人,争斗起来往往多招才能分出胜负,武艺越高,分胜负的时间就越短,但我与周侗想要相互印证,所以那一战打到了千招开外。”

  殿上众人不由称是,大抵都明白这个道理,武艺低时伤害就低,往往是越打越来劲,武艺高时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反而极短时间就能决出胜败,两人既然要印证武艺,那以宗师的身份,打了千招倒也正常。

  李助道:“千招之外,想分胜负,手段尽出之后才发现竟是个平分秋色的结局,这一战,打平了!”

  众人闻言皆不意外,周侗成名极早,名气要远远大于李助,其名声已经不仅存于江湖绿林,甚至庙堂之上,市井之中,周遭番国,都多闻周侗之名,以周侗的名气来看,大抵并不会败。

  李助这时笑了笑,又道:“但是细算下来,却是我输了。”

  众人一愣,都不解李助此话何意。

  李助道:“那年比武,我三十有八,周侗却已经是六十有八,拳怕少壮,周侗以近七十岁的年龄,与我这壮年打个平手,我不是输了又是甚么?”

  众人细思果然如此,学武之人,年岁越大经验越丰富不假,但不可避免的是气血不足,气力衰败,速度和力量都不及壮年时候。

  周侗以近七十岁高龄,和李助相互印证武艺达到了千招,千招之外又决胜负,再战了个平手。

  这种平手,其实已是李助输了。

  众人看李助磊落,不由阿谀起来,直道是丞相谦虚,未必就是如此。

  李助止住众人话语,摇头叹道:“输就是输了,不必多说,但若是如今对上,便又是另外结果,周侗应该难抵我掌中长剑。”

  赵柽闻言眼睛一眯,李助的意思是眼下对上那时的周侗,就会取胜?

首节上一节126/4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