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人格分裂被朱棣推演曝光东 第103节

“但按照你这个方法,依旧不够。”

朱瞻壑沉默不语,这老丈人所说的话,的确不无道理,要是仅仅是这点钱,那可能还真不够花。

但是?

什么更先进的火铳,他现在就能搞出来,火绳枪、燧发枪,问题都不算太大。

而且轿子山的那些东西一旦建成,就会有更多源源不断的收入。

仅仅是酒这一项,就绝对不会亏本,炼钢、制造玻璃等,更是可以给他创造无限的利益。

坚持不下去?不可能的。

而就在这时,杨荣继续说道:“最近赵王爷极为活跃,搞了一个朱什么火锅店,老夫寻思着必定赚钱,也买了一个。”

朱瞻壑挠了挠头,早知道送他们一个了,还白白花费了三万两白银。

“的确,这等新鲜的玩意儿,而且味道极为鲜美,很难不挣钱。”朱瞻壑从善如流。

“为此,老夫卖了西城外的一千亩良田,再加上府上的一些现银,成功加盟,然后将这火锅店,开在城北的,我杨家掌控的酒楼之中。”杨荣继续说道。

朱瞻壑暗自感慨,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卖田买地,是绝对惹人诟病的事情,尤其是儒生,更是除非饿死,否则绝不卖田。

这老丈人,舍得啊,跟一般的腐儒很不一样。

“这火锅店,就交给你了。”

第156章 诸葛孔明真迹

朱瞻壑楞在当场。

这时给他朱瞻壑的?

要知道像杨荣这样的儒家君子,在受到当前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思想的影响,一般对田地极为看中,卖田卖地,那是天大的不孝,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可即便如此,他也卖出了千亩良田……

而且一千亩啊,杨荣虽然是世家,但是这一千亩良田,怕是也占杨家恒产中不小的份额。

这老丈人,对自己是真没得说,以为按照自个儿如此挥霍,打算以此帮助自己。

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在他汉王世子的身份上,看在皇爷爷的份上,但也极为难得了。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劝谏之意,我杨家为你付出了如此之多,你再乱挥霍钱银,说不过去吧?

“伯父,此礼实在是太过贵重,侄儿万不能受!”朱瞻壑理所当然的拒绝。

这是他卖出去的东西,结果老丈人拿他卖出去的东西又送还给他,这个剧本,实在是滑稽得很。

杨采萱也是捂着嘴轻笑,她也曾经劝过父亲,只是他非要一意孤行,她也没有任何办法。

总不可能告诉父亲世子殿下就是日月火锅的幕后金主?而且他就是铜面人?先不说这话对汉王世子会有什么损害,光是这句话,父亲就很难相信。

“瞻壑啊,你可能不太了解,火锅这玩意儿,是越来越火爆,尤其是大冬天,吃着火锅再小酌一杯,别提有多痛快,按照老夫调查的日月火锅的经营状况,从早到晚经营,每天有近五百桌,每桌最少消费一两银子,一日便是五百两!”

“而如果店面是自个儿的,那就只需要出炒料的钱,一锅火锅底料二钱银子,每日得出一百两炒料钱,其余各项摘除,每日可进三百五十两,因此,一月便是万两,一年便是十万两。”

朱瞻壑面露动容。

当然不是因为这火锅店一年能赚这么多钱而动容,现在一家一天能有五百桌,但是二十家火锅店都开起来之后,这种场景就会少很多,每日能有一两百两进项,已经算是不错了。

虽然也不算少,但绝对算不上是一门暴利的生意。

而他之所以如此动容,是因为老丈人作为一个儒家君子,本身就不怎么看得起商人这个阶层,也看不起各种各样的商业行为。

但为了他这个女婿,竟然专门去了解这个他原本看不上的行当。

“轿子山之事,瞻壑还算有些把握……”

“不必多言!”没等朱瞻壑说完,杨荣就厉声说道,每天花费这么多钱,这轿子山得砸多少钱进去?就算这个火锅店一年能挣十万,对于轿子山的海量消费来说,都是杯水车薪,还有把握,你有锤子把握?

要是这火锅店不是赵王弄出来的,而是你弄出来的,你或许才有资格说这种话。

朱瞻壑楞在原地,这算什么,强送吗?

“这是地契,这是房契,这是火锅店的加盟合同……”次子杨荣拿出一叠文书,挨个介绍着。

朱瞻壑有些说不出话来,他想找理由拒绝,但是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这……算是提前给嫁妆吗?这也太豪横了吧。

等到杨让介绍完毕,杨荣又继续说道:“如果实在是缺钱,等不得火锅店的长流细水,也可以直接售卖,二者转让出去,也能值个五万银……”

朱瞻壑觉得今天这个大礼,是不得不受了,如此诚心诚意,如果不收受,反倒是对不起人家的一番心血。

只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价值几万银的礼物,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报酬,绝不让杨家吃亏。

此刻门外的雪,也让他没那么冷了,那种远离亲人的孤寂情绪,也在此刻稍微舒缓了一些。

“既然如此,那瞻壑再无理由拒绝,多谢伯父了。”朱瞻壑郑重的接过装着各种文书的木匣,朗声说道。

杨荣摆了摆手。

少顷,大家都酒足饭饱,杨荣今日喝的有些痛快,脸上已经有了些红晕。

“瞻壑啊,不若去老夫的藏书房去看看?”杨荣拍了拍朱瞻壑的肩膀说道。

在杨荣眼里,这个女婿或许其他地方不太出众,但是在文学造诣这一块,那是没得说,诗词水平那自然是不必多说,一手飘逸书法,也堪称当代怀张。

这样的人,自然是有资格进入他的书房的。

朱瞻壑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准岳父。

杨家是官宦世家,家中藏书极为丰厚,且有专人护持,装潢极为精美,历经数十载,依旧崭新入故,案头环列,连盈数十架,而这些,都是杨家的心头好,等闲不让人触碰。

杨士奇胡广这样的当世大儒,等闲很难进入这书库之中,只有夏原吉与杨荣有半师之谊,才能时常出入其中。

要是没才识?那便想都不要想!

“早就听闻伯父家中藏书甚巨,各种孤本极多,甚至有些连宫中都没有,我早就想要见识一番!”朱瞻壑也极有兴趣,这样的机会,可不多见。

“老大老二,还有采萱,你们也一同相候。”杨荣继续吩咐道。

几人恭声应答。

少顷,一行人抵达杨府的藏书房,朱瞻壑看着眼前鳞次栉比的书架,上方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古朴书籍,有些纸张已经泛黄,看着都极为破旧,但保存的极好。

经书之中,除了正统的十三经之外,中论、大学章句、周易参同契、孟子字义疏证等书,其中有些,甚至是当世仅存的孤本;而史书当中,各类正史极为齐备,编年体、野史、别杂史、传记、地理图书、政书等等,也都是应有尽有。

而子集类,那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

杨家藏书,果然极为丰厚,若论广博,可能比不上宫里,若论全面,也比不上永乐大典,但若论藏书之奇,孤本之多,杨家这书房,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一千多年了,没想到在这还能找到某曾经注解过的书籍,当真如梦幻一般。”诸葛孔明温润的嗓音想起。

“在何处?”朱瞻壑直接在脑海中问道。

“第二架第三排那竹简,便是我曾经批注过的‘慎子’一书。”诸葛孔明低声说道。

朱瞻壑抬起头,看向那第二书架第三排。

第三排的东西不算太多,大多为纸质书籍,只有一卷竹简在那孤零零的躺着。

竹简已经有些发黑,甚至有些松垮。

“伯父,这竹简,可以给我吗?”

第157章 驱使你有上进之心

杨荣顺着目光,找到了朱瞻壑所求之物。

他笑着说道:“瞻壑还对法家感兴趣?一个竹简而已,就与你了!”

杨荣走上前,拿起这竹简,继续说道:“此乃法家慎到所著的慎子,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德立和君人,其中的说法很有些意思。”

“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旁的注解,这人的注解,理解竟比原文更加深刻,显然对法家思想理解的极为深刻,而且我观其注解,此人不仅对法学思想的理解极为夸张,对儒家、道家等的理解也同样极为深刻,一定是学富五车的前代大儒。”

“只是注解之人并未留名,所以并不知晓这人到底是谁,只是观其字,应当是在东汉末年。”

朱瞻壑默默接过竹简,然后徐徐展开,竹简上写着一些极为好看的小篆,而在小篆旁边,有着用朱砂笔写的更小的批注。

朱瞻壑看着上方的红色篆文,几乎在第一时间,就确定了这的确是孔明先生的字。

原因无他,这字,和他的太像了。

他前段时间递交给朱棣的关于犁庭扫穴的奏折,与这笔锋有些相似,而原因,就是当时是属于诸葛孔明的人格在出手。

虽然字不一样,但是起笔落笔,其中的转承,却几乎一模一样。

而那飘逸无比,形似狂草的字体,则是狂放不羁的柳永所擅长的,加上自己的理解,才写出了那等绝妙的行草。

诸葛孔明看着上方的内容,喃喃自语,说道:“是了,就是了,原本以为蜀国尽殁,吾的书法也尽皆不存,可没想到在此处竟然找到了,时光荏苒,跨越千年岁月再看此简,这种感觉,竟不知如何形容。”

“此书,当为武侯所批注。”朱瞻壑不愿意诓骗杨荣,照实说道。

杨荣闻言猛然抬头,看向竹简的目光,瞬间变得火热起来。

如果真的是诸葛孔明批注的话,那其中的价值,可就不知凡几了,而且他作为文臣,如何不敬仰武侯?有着近乎通天彻地之能,希望能和他一样匡扶社稷,挽狂澜于既倒?

而且这世上,很少有武侯的真迹传世,唯一算是与武侯有些关系的,就是书圣王羲之临摹武侯的远涉帖,可只是临摹,也不是真迹。

但就那短短二十七个字,已经完全能够看出武侯极强的书法造诣,绝对是一代书法大家,时称蜀汉书法仅其一人,而南宋时人陈思在‘书小史’当中,称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

可远涉帖为草书,而眼前,则是堂堂正正的篆隶,更能体现出武侯的书法造诣。

如果真是武侯真迹,其价值,可以说是无法估量,何止万金?

“瞻壑所言,当真?”杨荣声音都有些颤抖。

“自然当真。”朱瞻壑沉声说道, 随即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谁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恰巧说明了批注之人的身份,正是武侯诸葛亮。

杨荣感觉自己要窒息了。

他开始有些舍不得这竹简了,只是金口玉言,实在是没法子反悔,而且给这小子,也不算是到了外人手里。

而且这小子刚刚解释为何是诸葛亮真迹的时候,各种历史典故,都极为熟稔,连他都不知道,一看就是喜爱读书之人。

如果给他,倒也不算埋没,而且他是皇族,是杨家未来的希望,世家本就依附皇权而存在,怎好违逆?

而且如果瞻壑不说,他杨荣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是诸葛亮的真迹。

念及于此,杨荣喟叹一声,那些到了嘴边的话,也都生生的咽回肚子里面。

杨恭和杨让二人都觉得有些惋惜,在那长吁短叹,唯有杨采萱一点不觉得惋惜。

反正从娘家到夫家,差别不大,而且殿下原本可以直接什么都不说的,但还是选择说出来,如此坦诚,显然已经是将爹当成一家人了。

这个才是最让杨采萱高兴的点。

“伯父今日赠书之恩,莫不能忘,以后但有驱使,莫敢不从。”朱瞻壑得了卷轴,沉声说道,同时心中在想着,到底要给出怎样的回报,才能对得起这赠书之恩。

杨荣假装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只是他现在不知道,朱瞻壑的这句但有驱使,莫敢不从,到底有多大意义。

杨荣很快调整情绪,不再想这件事情。

“只是一封竹简而已,放在此处也是吃灰,瞻壑你太客气了。”杨荣硬着头皮,假装无事发生。

“不过你说驱使,伯父倒还真话要说,不过并非是要驱使你做事,而是驱使你有上进之心。”杨荣正声说道,而这,才是他请朱瞻壑到杨荣府邸的关键。

“如今赵王势大,深得陛下信任,又得勋贵相从,如今弄出来的那火锅,也是在京城各处蔚然成风,一个店加盟就是两三万两,所以光这一次,怕是都累进五十万两,已经对东宫那位形成了巨大威胁。”

首节上一节103/11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