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孙 第324节

不好打啊……

若是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和指挥官极为正确的指挥以及士兵向死而生的勇气,这一仗要想打赢绝对极其困难。

就在朱雄英思考之时,影子又说道:“殿下,臣听手下人说,定海岛上还有一支人数不详的武士团伙,这些人各个武艺高强,精通一些刀法,剑术之类的,很难对付,是橘野井家族派来保护他的!”

朱雄英听后点头:“孤知道了!”

以前汤和也说过这事,所以朱雄英早有准备,大刀队的破风八刀就是专门用来对付他们的。

“对了!”

朱雄英又问道:“之前送来的情报可有不实之处?”

影子眉头一皱,立马说道:“殿下,臣送来的情报千真万确,不会有任何差错,臣拿项上人头担保!”

朱雄英听后再次确认,问道:“岱山岛到底有倭寇和海盗?”

影子仔细想了一下,郑重说道:“回殿下,岱山岛只有两千多人,都是闲散之寇,其中倭寇五百余人,其余都是海盗,流民之流,臣曾亲自登岛探查,绝对不会错!”

朱雄英点头,继续问道:“定海岛上有多少探子?”

“原本有三十人,暴露了一部分,现在只有十八人!”

“十八人,,,”

朱雄英念叨着,影子看出了太孙的疑虑,主动说道:“臣愿率这十八人为殿下效死命!”

言外之意,随时可以牺牲掉这十八人。

朱雄英想了想,又问:“你可能带一些人混进岛中?”

影子思考片刻,说道:“可以,但最多只能带十几人!”

“够了!”

朱雄英果断说道:“孤把敢死营交给你,想办法把他们送进岛上,一切听从你的调遣!”

“臣领命!”

影子走后,朱雄英立刻命张虎拿些从岱山岛运送来的倭首过来,仔细观察一番后,果然发现了端倪,这些留着月代头的倭寇头顶多有一些断发,而且断茬之处也不整齐,有些还带着头皮被削了下来。

“这群混账东西!”

朱雄英怒不可遏,果然与自己猜想的一样,曹震,王弼拿海盗人头冒领倭首赏银。

先有常茂,后有曹震,王弼,怪不得老爷子整天骂他们是骄兵悍将,是帝国隐患,是他娘的给点好脸就分不清自己是谁的狗东西。

这才打了两场仗,就敢堂而皇之欺骗自己这个太孙储君,这以后的仗还怎么打!

看来老爷子说的真没错,骄兵悍将,劣性难改,要想握住这些刀必须要下狠心。

但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现在即将攻打定海岛,还不是追究这二人的时候,一切等打完仗再说。

朱雄英神情冷峻,从正堂之中走了出来,张虎立马带人跟了上去。

“陪孤去海边走走吧!”

“臣遵命!”

走在岛上,朱雄英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突然转身交代张虎道:“回头通知下去,在增一条军规,以后功是功,过是过,有功即赏,有过即罚,再也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能跟着孤一起打仗就留下来,不能打就滚回京城!”

第270章 果断的徐允恭

坐在海边,望着定海岛岑港的方向,朱雄英想起来了老爷子给自己说过的许多话。

他想启用那些被贬官回家的淮西武将跟着自己去平倭,好让他们将功赎罪,官复原职,恢复爵位。

但老爷子认为还不是时候,并不同意,但自己非要召他们去打仗,老爷子拗不过,只能同意。

事实证明,老爷子是对的!

这些骄兵悍将就不能对他们太好,哪怕是亲人也是一样。

关键时刻,这些视为股肱,亲人的臣子想的不是如何报答自己,而是恃宠而骄,仗着自己爱护想尽办法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一旦出了事,自己还要去给他们擦屁股。

整个大明,只有老爷子一个人在背后默默为自己付出,为了自己不惜双手沾满鲜血,背负千古骂名。

老爷子对自己的好是不求回报的,也是最无私的爱。

想起当年自己为了救他们,不惜拿自己的刚出生半年的儿子去威胁视自己为生命的爷爷,朱雄英后悔不已。

后悔的不是救他们,而是不该去气老爷子!

“皇爷爷,孙儿错了!”

朱雄英凝视远方,脑海中都是老爷子的样子,眼中忍不住泛起了泪花。

“皇爷爷,孙儿想您了!”

原本朱雄英想过,当有一天自己坐上那个位子,不说超过老爷子的功绩,最起码也能当个小洪武,现在看来,原来没有老爷子,自己真的不行!

此时,张虎走了过来,并没有靠太近,拱手道:“殿下,徐允恭将军来了!”

朱雄英悄悄擦干眼泪,回到眼前,现在还不是感慨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打赢平倭这一仗,都要对得起老爷子对自己的付出。

常言道,老子英雄儿好汉,常遇春一代名将,勇猛无敌,经常以少胜多,作战向来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平生无一败绩,这一点就算是徐达都比不上。

自常遇春去世后,老爷子对常家寄予厚望,就连常茂哥仨的名字都是老爷子亲自取的,老爷子倾尽心血扶了常家二十多年,结果常家的哥仨没有一个能扶起来,让他们跟在老将身后去混军功都混不到,别说和同辈之间的李文忠,沐英等人比了,就是李景隆,沐春都比不过。

老爷子都做不到事情,朱雄英同样做不到,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一提常家,老爷子就会骂是一群扶不上墙的烂泥。

既然常家指望不上了,那就只能依靠徐家能顶起来了。

徐允恭走了过来,十分恭敬的拱手道:“殿下!”

“孤准备命你为主将,让你带兵攻打定海岛!”

朱雄英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孤将所有水师全部给你,听你指挥,另外还有铁铉率领的八千荡倭卫帮你,以及军中所有的战船,洪武铳,洪武雷,洪武步兵炮,全部交给你!”

“殿下,臣一定攻下定海岛,绝不会辜负殿下对臣的信任!”

徐允恭顿时受宠若惊,他一直认为太孙喜欢重用亲近之人,自己能跟着来也只不过是为了调兵方便,没想到竟然要将所有兵马以及新式武器交给自己,这让和太孙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徐允恭怎能不激动。

“仗如何打,孤不会干涉,作战之时,若有人不听指挥,违反军令,当场斩杀,不必顾忌什么!”

“臣遵命!”

朱雄英拍了拍徐允恭的肩膀,郑重的说道:“别跟那些混账东西学,你原来怎么做,现在依旧如此,孤看好你,拿下定海岛,给孤争口气!”

“臣万死不辞!”徐允恭抱拳的双手都在微微颤抖,激动之情可想而知。

淮西武将是指望不上了,现在自己身边只有徐允恭和李景隆能为主将,李景隆这个人,虽说有一定军事才能,但朱雄英始终不放心把所有家当全部交给他,想来想去,只有沉稳的徐允恭最为合适。

朱雄英有些后悔没多带一些将领,此时若是和老爷子开口,只能让老爷子担心,说不定能把朝中的武将叫来一半。

,,,

三日后,四月底!

三更造饭,五更渡海,徐允恭带领六千水师趁着夜色,向定海岛岑港进发。

临走之前朱雄英叮嘱徐允恭,岑港不同于靖海岛,是个极为难啃的地方,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冒险突进。

岑港是定海岛的港口,也是门户,若想收复定海岛,必须先拿下岑港。

而岑港位于舟山之西,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像个大口袋一样,其地山岭逶迤,山径崎岖狭隘,岙口众多,地形复杂,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后世的戚继光和俞大猷曾联合起来攻打岑港,用的还是以勇猛著称的狼兵,最后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把这地方打下来。

海面之上,徐允恭带着先锋平安顺着海风缓缓使向岑港。

对于徐允恭来说,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独自领兵作战,还是最为艰难的攻岛战,一路之上心情极为沉重。

这一仗要打不好,不仅对不起太孙的信任,就连徐家的威望也会砸在自己手上,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靖海岛,岱山岛被明军攻破的消息必然瞒不过定海岛上的倭寇,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做好了防守明军的准备。

海盗首领施仁济以前是张士诚元帅府的武将,颇懂兵法,来到岑港后立马下令,绝塞诸道,只通一路,这条路是专门留给明军的,进来就是埋伏,不进就攻不下岑港。

而且还在海岸线之上布置各种防御工事,调集两千海盗带着弓弩,火器防守,让明军上不了岸。

海上,徐允恭神情严肃,凝视着前方不远处的岑港,而海岸线上的倭寇早已做好了防守明军的准备。

攻岛战比攻城战要艰难十倍都不止,倭寇在陆地占据优势,而攻岛的明军需要抢滩登陆,从而站稳脚跟,如此才能接应后续支援的荡倭卫。

徐允恭的任务是攻破海岸线,让明军士兵成功上岸,然后攻打岑港的任务就交给铁铉带领的荡倭卫。

看到海岸线上排成一列的倭寇和海盗,徐允恭立马下令,前队士兵准备作战。

行至二百米处,倭寇,海盗的立马开始阻击,连续不断的箭矢朝着明军袭来,由于是在船上,士兵就算想躲都没办法躲,只能趴在船上,尽可能的不被倭寇箭矢攻击到。

“不要慌,盾牌兵挡住!”徐允恭果断下令。

每艘船上都配有两面木制盾牌,就是用来防备倭寇箭矢的,但盾牌也不是完全能保护所有士兵,虽有有了防护,仍有一小部分士兵中箭。

“徐将军,还击吧,咱们也有弓弩火器,而且比倭寇射的还要远!”平安建议道。

“不成!”

徐允恭盯着海岸线上还击的倭寇说道:“海边防守的倭寇足足有四千人,如果用弓弩火器还击效果并不大,我们在海上,士兵打不准,也射不准,只会浪费箭矢和弹丸!”

海盗也不是傻子,眼看大部分箭矢被明军挡下,立马改变战术,分出一部分弓箭手由直射改成抛射,如此之下,不仅前方有箭射来,就连头顶也有箭矢攻击。

眼看越来越多的士兵被箭矢击中,徐允恭立马大吼一声:“不要停下,前队士兵继续前进,再进二十丈!”

徐允恭的目的就是要缩短明军与倭寇之间的距离。

第271章 破敌

再进二十丈就是六十多米,再进六十米距离岑港海岸线还有一百五十米。

可这区区六十米不知有多少士兵受伤阵亡。

“徐将军,这样冲锋不是办法啊!”

平安急切的说道:“让兄弟们停下开始还击吧,这样冲锋伤亡太大了,等冲到岸上,我们也要处于兵力劣势!”

“不行,全军继续冲锋!”

徐允恭十分果断的说道:“现在绝不能停下还击,一旦停下就会陷入绝境,倭寇占据地面优势,随时可以增兵,而我们在海上没人任何支援!”

“可我担心士兵伤亡太大,就算上岸也没有一战之力,到时候进不了,也退不走!”平安被降为先锋后,用兵也谨慎起来,换成之前,早就提着刀嗷嗷冲上去了。

徐允恭神情凝重,咬着牙说道:“若是太孙追究损兵折将,我徐允恭一力承担!”

“不要停下,继续冲!”

徐允恭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牌,站在正中央的船上,不断下达了军令。

平安有些奇怪,徐允恭用兵是出了名的稳,这一点深的父亲徐达的真传,可今天这一仗却打的却非常激进,竟然不要命的让士兵冲锋冒进,完全不像他的用兵风格。

平安有些担忧,但这一次徐允恭是主将,他只是先锋,尽管有不同看法,也只能听从主将的军令。

这二人虽不似徐达,常遇春般的名将,可也不是泛泛之辈,放在大明二代将领之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武将。

“还有五丈!”

徐允恭吼道:“兄弟们加把劲,再进五丈后全军停止前进!”

有的士兵坐的是卫所的战船,有的只是渔民的渔船,有些小船上的士兵已经全部阵亡。

尽管如此,明军始终没停止前进,冒着箭雨拼命的滑动船桨,前排的士兵则竖起盾牌拼命的抵挡。

首节上一节324/44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