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这事咱心里有数了,你放心吧,不会让咱大明的先进技术外流的。”
陈林得到朱元璋的这一句承诺,总算是放心了下来。
但他的话还没说完。
“陛下,臣建议大明可以重开科举,不是有种什么什么叫八股文的吗?”
“就让大儒们教所有遣明使学习怎么写八股。”
“准许他们参加咱大明的科举,利用八股套牢藩国的学者,让他们沉迷在文化知识的海洋。”
“至于臣所办的小学,以及将来的中学甚至是大学里面出来的人才,臣觉得在科举之外,另外再开设一科,就叫理科。”
“考中理科的学子们,按照他们的专业,分配到朝廷各个衙门。”
“比如会计专业分到户部。”
“冶炼专业分到钢厂...”
.......
朱元璋听着陈林不断说着自己的见解,似乎想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一次性全部说出来。
就像是交代后事一样,生怕漏掉了哪一样。
可陈林越是这样,朱元璋越是舍不得。
这样一个一心一意为大明着想的皇子,会造反吗?
他不相信。
可是身为帝王,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国家不利的事情,消除在萌芽状态是他的责任。
他不想有一天亲眼见证,陈林率领着手下精锐火枪兵将朱标射杀的场景。
虽然这种情况微乎其微,可只要陈林还留在京城,就有可能发生。
只有让陈林远离京城,远离权力中心,就算他在辽宁成了土皇帝,但在面对大明中央时,依旧是弱小的一方。
想要以藩王之身造反夺得大位,难如登天!
话说回来,就算最后陈林以辽宁为根基造反成功,那他朱元璋也认了。
这也说明这个老六确实比朱标强,也势必会带领大明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
陈林说的口干舌燥,到处找水喝时,朱元璋递过去自己的参茶。
“其实你不用一次性全部说完,到了辽宁还可以写信回来。”
“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写信,交给锦衣卫,他们会安全送到咱这里。”
说着朱元璋突然拍拍手,十个身穿黑衣的锦衣卫,在毛镶的带领下走进大殿。
“陛下,十名跟随乐浪侯前往辽宁的锦衣卫带到,都是总旗官,手下各有五个小旗,共计五百人。”
陈林差点喷了,赶紧咽下参茶。
“陛下,这些是给臣的?”
朱元璋呵呵笑道:“怎么?害怕咱在你身边留下坐探?”
陈林赶紧拱手:“哪里哪里,这是应该的,应该的。”
十名总旗在毛镶的示意下,来到陈林面前:“属下见过乐浪侯!”
属下?
“这些都是陛下派去保护你的,乐浪侯还不谢过陛下。”
陈林转身看向朱元璋:“意思是以后都听我的?”
朱元璋点点头:“当然,你让他们自杀都行!”
“所以,他们以后就不是锦衣卫了,是你手下的护卫。”
“至于怎么使用,就是你的事了。”
说着朱元璋看向毛镶:“将他们的家眷也送到辽宁,并给足迁居的钱粮,不可怠慢。”
“下去吧!”
“是!”
随着毛镶和十名锦衣卫出去,这里又只剩朱元璋和陈林了。
父子俩就这么尬着,许久后陈林才开口。
“陛下,臣想在浙闽一带招收一些水手和造船工匠,您看是不是给道圣旨,免得到时候地方官员阻拦。”
朱元璋点点头:“行啊,还有什么要求一并说了吧!”
朱元璋的好说话,就像一个父亲满足即将独立的儿子的愿望一样。
陈林也体会到了这里面的感情。
既然你都这么说了,那就别怪自己狮子大开口了。
“臣还想要三千,不,要五千支燧发枪。”
朱元璋被气笑了:“你倒是对数目查的够明白的,知道火器局库存了五千支燧发枪。”
“行,也一并给你,还有吗?”
“小钢炮....”
不等陈林说完,朱元璋就打断道:“大炮属于进攻型火器,不能给你。”
陈林耸耸肩,不给就不给,咱不会自己造吗?
“臣还想取现之前咱们合股项目的利润,以后每半年臣会派人找陛下对一次帐,到时候您可别赖账。”
“可以,合股的利润你找毛镶,他会领着你去支取,对账的话找你大...找太子。”
“臣还想要些大商船,这次回辽宁还是想走海路。”
“要几艘?”
“越多越好,臣不嫌弃。”
“你想的倒美,给你十艘六百料的福船。”
“谢陛下隆恩!”
朱元璋挥挥手:“没了吧,没了就去见见你母...见见皇后最后一面吧!”
陈林刚想说还没说完呢,可一听到马皇后,顿时没了兴致。
收起了脸上的贱笑,朝朱元璋磕了三个响头后,来到摆放马皇后灵柩的灵堂。
太子朱标,燕王朱棣,还有其他皇子皇孙们都在这里守灵。
见陈林突然出现,都有些惊讶。
这个时间除了亲眷,外臣是没资格前来的。
朱允作为陈林的徒弟,第一时间起身向自己的师父行礼。
“弟子拜见师父。”
朱允乖巧的表现惹得众人一阵点头称赞,一旁的吕氏也是友善的朝陈林点头问好。
朱标作为现场所有人的大哥兼主人,有接待陈林这个访客的义务。
陈林现在也是一身孝服,但他是以官员身份穿这身孝服。
“臣见过太子殿下,殿下节哀!”
“乐浪侯免礼!”
“乐浪侯这边请...”
第181章 兄弟谈心
在朱标的带领下,陈林来到了马皇后灵前。
上香叩拜,众皇子还礼。
流程走完后,朱标作为主人送陈林出门。
“乐浪侯这次实在太不应该了,这种关键时刻竟然发生如此有悖人伦之事。”
面对朱标的指责,陈林能说什么呢,只能硬着头皮接下。
朱标继续说道:“事情都发生了,也没什么好说的。”
“此方回辽宁,要好好反省。”
“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开口,别自己一个人撑着。”
朱标一副大哥做派,可以看出他其实也不想与陈林为敌。
明里暗里,陈林可以算是他所有兄弟中最有实力的一位。
留在京城自然对自己有威胁,可现在陈林离京在即,他自然就少了许多敌视的心态。
而且朱标的性格本就是温文尔雅,不涉及原则问题时,还是很好相处的。
特别是对自己底下的兄弟。
“你那边和燕王离得近,你们两个要多多沟通,要是蒙古人有个什么异动,你们俩也好联手对付。”
说完朱标看向后面跪着的朱棣一家子。
“燕王还是很佩服你的,平日里一直在夸赞你在辽宁的措施。”
陈林也看向朱棣,刚好这时朱棣也看了过来。
两人四目相对,无形中竟有一股难以形容的气息在二人之间针锋相对。
好在陈林及时回过神:“太子殿下的教诲,臣定铭记于心。”
朱标拍了拍陈林的肩膀:“允时常在本宫面前提起你,看他那样子,喜欢你更胜过本宫这个当父亲的。”
说着朝站在一旁的朱允招招手:“过来,跟你师父拜别。”
朱允应该也听说了陈林要提前离京的事情,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
“师父,弟子已经将哥哥留下的作业都写完了,已交到大师兄那批改。”
陈林摸了摸朱允的头:“学习很重要,但见识也很重要,不能整天埋头在书本中。”
“须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结合实践才能得出真知。”
“有时间去句容县扫扫大街,去地里帮农民拔拔草,还可以去军队里体验下将士们训练时的苦累。”
“只有你真正体会到民间的种种,你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书本上的知识。”
陈林这话既是对朱允说,也是对朱标说。
现在他也不敢确定朱标最终会不会暴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