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开局皇太孙,爷爷朱元璋 第77节

甚至可以说,他比一些大明人更了解朱元璋。

他知道这位皇帝推崇嫡长制。

所以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秦王朱爽。

毕竟这是年龄最长的皇子。

“回陛下,我认为您传给长子朱爽的可能性比较大。”

朱元璋冷哼一声:

“蒙元使节,看来你对咱大明还是有些了解的。”

“但是可惜啊,你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

“咱虽然可以让嫡长继承,也可以让贤明的人继承。”

蒙元使节一听这话,然后故作思考一番,又说:

“如果考虑贤明的人,那就是燕王朱棣了。”

燕王朱棣听浩海达裕这么说,坐不住了,立马站起来,然后对着蒙元使节呵斥道:

“好你个蒙元使节!”

“这离间之计被你用的真熟练。”

朱元璋见朱棣站起来,眼神一下子盯上来了。

朱棣一接触到朱元璋的目光,身上直接出了一身冷汗,

随机连滚带爬地跪到朱元璋面前:

“父皇。”

“我绝无半点这样的念头,是这浩海达裕信口雌黄。”

“句句挑拨。”

浩海达裕嘴里“朱棣”两字一出口,

朱棣就觉得大事不妙。

虽然朱棣的确对做皇帝有野心,

但是他现在十分明白,在朱元璋这里他是没有机会的。

就凭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嫡长继承制,就注定没有他的份。

秦王和晋王虽然不是嫡子,但是他们在皇后身边长大。

可以称得上半个嫡子。

而且这两人都比他大。

所以在这方面他没有半点优势。

至于父皇说的立贤制,谁爱信谁信,反正他是不相信。

这老头典型得偏心眼,自己再好,也入不了他的眼。

这蒙元使节此时提他的名字,绝对不是真没好兆头,

他一句话可算是要坑死自己了。

朱元璋冷冷看着跪在他面前的朱棣。

说实话,他不太喜欢朱棣这时候的做派。

也说不出来原因,就是不喜。

蒙元使节不过是说了你的名字,

而且只是根据他的提示做的猜测,

就被吓得诚惶诚恐的,这般做派有点做作。

而且过分的掩饰就是事实。

在朱元璋看来,他就两个儿子,一个是儿子朱标,另一个是其他儿子。

所以他的其他儿子是否优秀不重要,只要安安稳稳地,不惹事,不让他操心就好。

但是自从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他心里一直有根刺。

他总觉得太子的死没有那么简单,一定是这其他儿子在背后动的手。

现在看到朱爽和朱棣的反应,一个期待,一个推拒。

但是丝毫不妨碍朱元璋此时在心里默默记了这两人一笔。

朱元璋默默决定:

别让咱查到太子的死和你们有关系。

要不然咱非得好好惩治一下你们!

“老四,你看看你,这么慌张干嘛?”

“今天大家都高兴,咱和浩海裕达都是随便聊聊天,”

“不作数的,你不要太当真。”

“你坐回去吧,军演辛苦。”

“多多吃点饭菜。”

第79章所以,这大明储君到底是……

朱棣听自家老爷子这样说,才微微放下心来。

重新爬回去。

那姿态看起来着实不好看,逗得其他藩王哈哈大笑。

朱元璋见此情景,脸瞬间阴沉下来。

首先,据他了解,朱棣绝不会被这一句话吓成这个样子。

再一个,他也不喜欢其他藩王哈哈大笑的样子。

都是手足兄弟,怎么就没有一点手足情深的样子。

咱要是真的把皇位给这帮家伙。

还不知道他们会将大明搞成什么乌烟瘴气的样子呢!

出现什么七王之乱,还不是他最担心的。

要是这群家伙真的个个自立为王,把大明搞得分崩离析,

那他真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朱元璋有那么多年长的皇子不选,偏偏立了年龄尚小的朱允。

这一举措让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作为开国皇帝,他真的为大明的未来考虑了很多。

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就是希望大明长治久安,千秋万代永存。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只能说一句,事实不会以个人意志力为转移。

朱元璋见浩海达裕依然站在那里,眉头紧锁:

“浩海达裕,还有什么事情吗?”

“没事的话,多品尝一下咱们大明的菜肴。”

浩海达裕此时依然一动不动。

他这次出使大明,是带着秘密任务的,他要打探清楚这大明皇帝心中的储君人选。

这关系到大元未来的发展。

如今这次行程接近尾声,他还没有半分头绪,只能铤而走险。

“陛下,您还没有告诉我答案,您更属意谁来做大明储君。”

朱元璋闻言,并没有回答,而是看向大殿里的每一个角落。

此时没有任何一个官员上前为自己帮腔。

也没有人上前质问浩海达裕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

看到这,朱元璋也意识到,这事拖不下去了。

“既然你想知道。”

“咱就告诉你。”

“大明储君之位,朕已经有了人选。”

“此人天资卓越,又有上天庇护。”

“而且聪明智慧,文武双全。”

“等他为他父亲守完孝,朕立刻进行册封。”

朱元璋此话一出,整个大殿里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有了人选。

而刚刚溜出去偷笑的蓝玉,一听朱元璋这样说,心里也是咯噔一下。

自己心里猜出来是一回事,

被皇上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公布出来是另一回事。

他心里直打鼓,

“这朱屠户就这么决定了?”

其他藩王的脸更是直接拉下来了。

就连之前高声推拒的朱棣,此时脸色也不好看。

看来这老爷子是要立自己孙子为储君啊!

毕竟咱大明也就太子薨了。

也只有太子的几个儿子需要守孝。

与这些藩王的沮丧不同,朝中大臣更多的是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些微差别的。

那些文官,个个喜笑颜开。

和那些已经成年,有自己主意的藩王,他们更希望皇孙做储君。

因为他年龄还小,在一些事情上不能自己拿主意,那就更有他们这些文官的发挥空间。

首节上一节77/1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