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剥夺朱允炆气运 第6节

朱元璋带着一队太监,正好走到了文华堂门口。

这一路上,他都命太监们不要发出任何声音,他就是想趁着早朝之前这么一点时间,抽空来看看自己的宝贝大孙子。

隔着窗户,朱元璋正好听到了先生所说的“你若是真的全答得出来,往后一个月,我全给你放假了!”这番话。

听到此话,朱元璋回头对着跟自己多年的老太监皱眉道:

“嘿,这家伙,咱大孙子才回到课堂,他就让雄英答题?这不是故意刁难雄英吗?”

老太监根本不敢接话,只能尴尬地点头。

就在朱元璋看不下去准备进去“主持公道”的时候,屋内的朱雄英开口道:

“师傅,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一言为定!”

听到朱雄英如此自信的话语,屋外的朱元璋乐了。

“挺有咱当年风范啊,就该这样,遇事不怂,甭管答得出来答不出来,先比划比划再说……”

当然。

在老朱的心中,自己这个只有八岁的大孙子应该是不可能能答得出来的。

虽然不知道教书先生会问什么问题,但雄英刚刚才回到课堂,也没读过几本书,不可能做到先生问什么就能答什么。

朱元璋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自己这大孙子真的答不出来的时候,自己就直接进去帮他圆场。

反正不管怎么说……外人甭想欺负他老朱家的人!

屋内。

先生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都不用朱雄英说,他自己都没脸继续在这里待下去了。

所以,先生着实是认真思考了一番,问道:

“你就先说说开头这个‘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意思。”

朱雄英从容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太阳有正有斜,月亮有缺有圆,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等他答完,一旁的朱允立马道:“哥,你答错了,苍天应该是青色或是蓝色的,怎么可能会是黑色的呢?”

朱雄英笑道:

“允,你还是得多看看书。”

“‘天地玄黄’这四个字可不是我说的,也不是《千字文》首创,而是《易经》中所述……《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指的是天地的本质。我们凡人的肉眼,可是看不到天之上,地之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

这番回答,且不说先生如何评价。

屋外的朱元璋听了倒是一脸得意,差点叫好出声来。

只见老朱兴奋地回头对老太监炫耀道:

“啧啧啧,听到没,不愧是咱的长孙,就是聪明!小小年纪,连《易经》都知道了……”

“我看那些天才状元,孩童之时也不一定就比咱家雄英聪明见多识广嘛!”

老太监笑着恭维道:

“那是,皇长孙乃天命之人,又岂是臣下们能够比得上的。”

跟了老朱这么久,就是傻子都知道,只要你吹他的儿子和孙子,甭管吹得有多离谱,都一定可以让老朱开怀大笑,而且绝不会觉得你说的话言过其实或者失礼的。

朱元璋这边笑得开心,屋内的先生可就没那么好的心情了。

他心中已经开始有了惧怕……

这孩子,不会真的把千字文通篇的意思都理解了吧?

难道今天真的要被这小子上一课?

晃了晃脑袋,先生将这些杂念全都抛诸脑后,接着问道:

“那你再说说,‘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这两句话的意思?”

这一次他特地从中间摘了一段来问,就是觉得,朱雄英可能只是了解了千字文开头几段的意思便敢说大话了。

谁知。

朱雄英根本没有半分犹豫,继续答道:

“东京洛阳背靠北邙山,南临洛水,西京长安左跨渭河,右依泾水。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阁高耸如飞,触目惊心。”

解释完之后,朱雄英还笑道:

“师傅,您不用再考了,我都说了千字文是难不倒我的。要不您还是给我放假吧?”

这句话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语气,也是在给先生一个台阶下。

先生见此,叹了口气,摇头道:

“也罢,看来你真的把千字文弄明白了……”

“不过,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无论你答不答得出来,我都算你过关,如何?”

第7章 允啊,你要多向你兄长学习

先生这话倒是引起了朱雄英的兴趣,道:

“师傅请问。”

先生先是顿了顿,然后似乎有些犹豫地开口问道:

“刚刚说到了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那为师考考你,这两城若是作为国都,各有何优劣?与应天府比又如何?”

说实话,先生问这话,着实是下了很大勇气的。

刚刚屋外朱元璋在小声笑的时候,他就已经察觉到了。

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要借皇长孙之口,来向朱皇帝表述这两个十三朝古都的存在,以此提醒朱元璋考虑迁都一事。

先生他来自于洛阳,世代居于洛阳附近,若是朱元璋能起了迁都到洛阳的念头,那对他的家族来说,可算是天大的好消息。

甚至可以说。

他家族接下来几百年的兴旺与否,就在于朱元璋是否迁都的一念之间了。

否则,他也不可能冒这么大的险,去问皇长孙这件事情的。

朱雄英在被他这么一问之后,立马就察觉到了这位先生话语中的含义。

他眉头微微一皱,心想:

“这师傅好端端地突然问这个干啥?”

接着,朱雄英看到先生不经意地往屋外瞥了一眼,这下算是完全明白了。

自己所坐的位置距离门口较远,所以根本不知道屋外有没有人。

但看先生这副模样,一定是屋外有什么人,让他突然想起问自己都城之间的比较。

既然如此。

那么门外躲着的那个人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

一定是朱皇帝。

也只有他,能决定是否迁都,迁都到何处。

想通了这点,朱雄英略加思索,便答道:

“东京洛阳、西京长安都是十三朝古都,也都盛名遍布天下。西安居关中险胜之地,凭高临下,背山负河,易守难攻。而洛阳自古就是天下的中心,也是古来各方争夺的焦点……”

“要说优点,二者举之不尽。可要说缺点,却也都很相似……都与江南相距太远。江南之富庶,可供养大明半壁江山,若是此时远离,对大明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暂时继续将都城留在应天府,才是明智的选择。”

朱雄英的回答让先生颇为不满,反问道:

“难道这天下就只有江南了?”

朱雄英笑了笑,道:

“那倒不是,学生说了,此时暂不能迁都,但不代表永远不能迁……”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大明立国不久,天下战乱久矣,该是休养生息的时候。若是贸然迁都,还得从江南运转钱粮,反而更耗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待国力强盛,便可从西安、北平择一处迁都,到时不论北伐西拓,皆可壮我大明山河!”

朱雄英的这番话,既是说给先生听的,也是说给门外那个朱皇帝听的。

自从穿越过来之后,朱雄英就已经考虑了很多事情。

老天既然给了他重来一遭的机会,还给了他这么一个超然的身份,那他就得好好谋划。

借用后来人的眼光和见识,再加上系统的帮助,去再造华夏,将华夏之文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朱雄英可不是什么守成的人,若是有机会,他绝对会成为武德充沛的君主。

所以,经过这几日的考量,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计划。

要实行这个计划,可谓是困难重重,但他朱雄英根本不怵。

正好借这个机会,先透露一些给洪武大帝听听,若是能从这位武德充沛的爷爷口中获得一些建议和帮助,那就更好了。

面对朱雄英的回答,先生虽然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

要是再反驳,那自己的目的也太明显了。

只能微微颔首,道:

“嗯,答得不错。此事只是作课堂讨论,不需往心中去,你可以走了……一个月之后再来报到。”

本来,先生是没指望一个八岁小孩能对迁都一事说出个所以然的,却没想到,朱雄英小小年纪能说得如此有条理,实在是超出了他的意料。

而门外听得仔细的朱元璋,就更是兴奋了。

“好小子,答得好啊……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见地,真不愧是咱老朱家的后生。”

老太监也很久没看到朱元璋如此高兴了,连忙夸赞道:“长孙殿下真乃人中龙凤,日后长大了一定也和陛下一样英明神武!”

老朱瞪了他一眼,道:“和咱一样?和咱一样有啥好的,咱像他这么大的时候还在要饭呢,知道个啥?雄英现在就有如此见识,日后的成就绝对能远超咱!”

老太监立马点头附和道:“是是是。”

朱元璋又道:“刚刚咱大孙子的话你都听见了吗?”

“回陛下,都听见了。”老太监回复道。

朱元璋冷哼道:

“听见就好,你回去给我一字不落地默写出来,然后交给朕,要是错一个字,你就领十板子,明白了吗?”

“啊?”老太监明显没想到朱元璋会这么说,愣了一下。

“啊什么啊,你再啊一声每错一个字多加十板子!”

朱元璋厉声道。

这一回,他没有收敛自己的声音了,一边说着,一边推门进入了文华堂内。

屋内众人看见朱元璋出现,连忙下跪行礼。

首节上一节6/3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