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听我解释: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第171节

显然,那个黑瘦汉子留了手,并没有要取他们性命的意图。

黑瘦汉子找准了破绽之后,又像猛虎下山一般,给予这四人以重创。

仅仅是几个回合过去,此人虽然势单力薄,可还是占据了上风。

佐治新介指着上面那个比武的黑瘦汉子,低声说道:“家主大人,您看到了吗?

这就是我向您引荐的人。”

泷川一益见演武台上的汉子,微微颔首,“不错,他的忍术和暗器不错,可堪大任!”

“就是他了。”

泷川一益是倭国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关东管领。

织田信长麾下最得力武将之一,与柴田胜家、丹羽长秀、明智光秀并称“织田四天王”。

泷川一益擅长铁炮战术,足智多谋,信长称为“进退泷川”。

在近江国甲贺忍者世家出生,是泷城城主泷川一胜儿子,也是最早出仕信长的家臣之一,信长对一益的信任并不因近江出身而逊色于尾张出身的谱代重臣。

永禄4年,清洲同盟时,奉命与家康老臣石川数正和谈。

在织田军团征讨伊势北、近江浅井、越前朝仓、石山本愿寺和甲斐武田等大战中都有显著表现。

因功被信长任命为关东管领,加封上野国及信浓和伊势数郡,总石高超过八十万石,俨然是织田政权在关东地区的总代表。

这时台上的黑瘦汉子已经将四人彻底击倒在地爬不起来了。

但自始至终,那个黑瘦汉子都没有任何的神情变化。

这时,他来到了泷川一益的面前,单膝跪地道:“大人!”

泷川一益看着眼前的黑瘦汉子,淡淡的说道:“你的武艺我已经看到了,随着我走一趟吧。”

“是,大人。”

黑瘦汉子没有多问,就跟在泷川一益走了。

进了泷川一益的府邸,泷川一益屏退了下人,整个房间里就剩下了两人。

“你叫什么?”

“小人名叫新马汰阁。”

“为什么来?”

“我的小儿子病重了,需要银子买药治病。”

泷川一益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严肃的神情,沉声说道:“你的武艺和暗器我也都知道了。

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这个任务十分危险。”

“但是你应该也知道,要是你能够做成,我非但出银子治好你的小儿子,更会保你一家人下半辈子无忧无虑,你可愿意?”

新马汰阁没有思考多久便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决绝与释然,“小的愿意听从大人差遣,只要大人能治好我小儿子的病,小的这条命就是你的了。”

泷川一益端起一杯茶一饮而尽,“很好,我就喜欢和你这种聪明人说话。”

“既然你答应了,那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我想让你刺杀明智光秀!”

说着,泷川一益的脸上不禁浮现出了愤恨。

“明智光秀这个叛徒,他必须要死!”

黑瘦汉子没有半点讶异,直接跪在地上,“谨遵大人的命令,大人要我何时出发?”

泷川一益脸上不禁浮现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哦?

让你刺杀一个大将军,你难道不害怕吗?”

“我的命已经是您的了。

您想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况且您之前已经说过了,做这个事情会十分危险。”

泷川一益听后不禁抚掌大笑大笑道:“好!好!我果然没有看错你。”

“这次你就放心去吧,如果完成了任务,我定有重赏!那你现在就动身去吧。”

“现在明智光秀与羽柴秀吉在京都附近的天王山大战,以我的估计,明智光秀不得人心必败无疑。”

“所以你去大阪的路上伏击明智光秀,去刺杀他。

如果你被俘虏了,不要说是我指使的。”

“小的一定完成任务,还请大人放心。”

“小人若是任务失败,只会有玉碎这一条路。”

哗啦一声,门被推开,新马汰阁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了房中,就像是从没有来过一般。

第158章 孝顺的天子

随着京师三大团的出征,整个京师都弥漫着山雨欲来的气息。

但朱翊还是气定神闲的在乾清宫后面,看着前几天搭的棚子,心里在估算着时间。

“陈矩,去看看前几日晾晒的东西,若是已经发干发硬了便拿出来。”

朱翊吩咐道。

陈矩不敢怠慢,挽起袖子就走进了棚子。

一开门,一股熟悉的热浪袭来,陈矩身上的汗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棚子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灼热。

四周悬挂的昆布都薄了不少,显然里面的水分已经蒸发了许多。

陈矩伸手碰了碰,表面都已经发硬了,而且一碰就差点碎裂。

陈矩不敢怠慢,就小心翼翼的将一个个悬挂着的昆布取了下来。

朱翊在棚子外面左等右等都不见陈矩出来,心道陈矩是不是中暑了。

就在朱翊准备进去看看什么情况的时候,门被咯吱一声推开了。

陈矩像是被水里捞出来一样,外襟全都湿透了。

“万岁爷,按照您的吩咐,都已经拿下来了。”

朱翊拍了拍陈矩的肩膀,“辛苦你了。”

陈矩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都是奴才应该做的。”

朱翊拿起来一片昆布,微微用力的将其捏碎,又放在鼻子旁闻了闻。

有股鲜香的味道,但是不够浓郁,与后世的味精是差远了。

但朱翊也预料到了这种结果,“陈矩,你再去找几个石杵来,将这些昆布和虾皮全都碾碎成粉末。”

“宫里别的人朕都不能信任,能信任的,就只有你陈矩了。”

听到朱翊这么说,陈矩的眼泪都要掉出来了。

“奴才一定为万岁爷赴汤蹈火……”

朱翊打断道:“朕就是让你磨个东西,倒也不必拼命。

碾成粉末之后将两者混合,装满一个小瓶你就送来给朕瞧瞧。”

看着浑身湿透的陈矩,朱翊又道:“你去内宫监,去领两块冰放到你住处好好降降温。”

陈矩连连摆手,“奴才谢过万岁爷体恤。

但这冰块都是给宫里的贵人们用的……”

“你陈矩素来勤俭,朕也是知道的。

但你作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实为内官之首怎么还算不上贵人?”

朱翊笑道,“几块冰朕还是舍得的。”

突然间,朱翊脑子里灵光一闪:冰!

夏天的冰可是比油还要金贵!

在千年前古人已经在用冰鉴降暑了。

所谓冰鉴,其实就相当于现代的冰箱,是人们在夏天对食物降温的容器。

最早制作的冰鉴是青铜制作成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用木头制作的冰鉴。

冰鉴中的冰是在冬天时储存的。

大部分是在结冰的河流中开凿出来的冰块,然后将冰块切成四四方方的长方体,一块一块堆叠着送进冰窖中储藏起来,一直放到夏天。

直到夏天有需要了才会打开冰窖,取出冬天时就存放好的冰块来使用。

但古代在夏天还能制造冰块,这就是夏造冰。

但在没有冰箱这些设备的古代,人们也有了制作冰块的方法,甚至用的还是热水。

最早是在《庄子》中有记载:“夏造冰”,而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关于如何去制作“夏造冰”就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了。

《淮南子》中记载的制造办法非常简易。

只需要准备一个体积巨大的坛子,将烧得沸腾的开水倒进这个坛子里,紧紧的密封。

再用密封性好的棉布条将这个坛子层层的密封起来,最后放入水井中,只需要三天就可以制造出冰块。

《淮南子》记载的制造办法看似记述得很完整,其中的过程都描述出来了,但关于“夏造冰”的各种环境条件都没有详细列举。

高中的物理老师曾经讲过这个事例。

为了揭秘“夏造冰”的制造过程,探寻古人的聪明才智,尽管在实验的过程中屡次失败,但是科学家们还是没有放弃。

在之后的实验中,从坛子的内部条件作为切入点,再次推演制作的过程。

当坛子中装满了水,放置在火上开始加热之后,随着坛内气温的不断升高,大量的水变成为了水蒸气。

停止加热后,坛子的内部环境是由水和水蒸气两部分共同组成的。

这时,再使用层层的布条将坛子密封起来,坛子内部就会与外界的气压隔绝开来。

这时,将这个坛子放进深井里降温,外部环境的低温与坛子内部还没有完全消散的高温产生极强烈的反差,导致坛子内部的水蒸气会快速降温,从而导致水蒸气凝结,而这个过程消耗了坛子内部环境的热量,使大量的热量散失。

当水蒸气完全变成水时,坛子内部是一个无限接近于真空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坛子内外部的气压会出现气压差。

取出坛子时,气压会发生骤减,坛子内的水就会产生温度下降的现象。

在本身就接近零度的气温条件下,温度再度下降,坛子内就会有一部分水就凝结成冰。

这也就是“夏造冰”背后的真实原因。

想到这里朱翊狂喜,这个方法可是穿越者发家致富必备的啊。

技术的难度就在于隔绝空气制造气压差,仅此而已。

首节上一节171/18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