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听我解释:朕真没想当皇帝啊 第146节

完事之后的朱翊钧带着笑容,掀开了郑梦境的盖头。

“人家都坐累了,还不让动。”

朱翊钧一笑:“你咋这么古板,我敲门的时候你再戴上不就完了。”

说完,朱翊钧便坐下,轻轻掀开了郑梦境的红盖头。

吹灭了烛火,朱翊钧将娇羞的郑梦境轻轻推倒,一脸满足的一件件解开郑梦境身上的衣衫,露出的雪白之色纵然在暗淡的月光之下都朦胧可见。

“殿下,不可以……”

“为什么不可以?”

“臣妾不能怀有身孕……”

“那本王就注意一点。”

这一夜的疾风骤雨自然不可与外人道。

第135章 早朝

次日清晨,随着钟声响起,几个小火者合力推开了宏大而沉重的宫门。

文武百官鱼贯而入,跨过了金水桥。

都察院负责纠劾百官礼仪的御史早已经候立在一侧,面色肃正的巡视着百官。

队伍排好之后,百官等待鸣鞭,按次序过桥,直到奉天门丹陛之前,此时文官在左,武官在右,两队相对而立,站在御道两旁。

等待皇帝到来。

“皇上驾到!”

穿着青色道袍的朱翊几步便踏上了丹陛,缓缓坐下。

穿道袍的潮流由朱翊的祖父嘉靖皇帝引领的。

嘉靖修道几十年,朝廷的大小官员为了逢迎,也都是穿着道袍。

道袍在此时倒是受士子们的欢迎。

所以朝臣们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

“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站在丹陛下的御前太监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启禀陛下,臣有本奏。”

内阁辅臣、文渊阁大学士于慎行出言道。

“讲。”

“礼部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制,总理天下教育、科举及藩属外国之往来事,兹事体大,有关国体。

但自内阁辅臣增补以来,大宗伯之位空悬。

望皇上英明垂断,及时增补其人。”

于慎行道。

朱翊点了点头,用余光看向了站在文臣第一位的内阁次辅张四维。

张四维自从张居正离开京城之后,却也是一直的默默无闻。

这让朱翊有些诧异。

现在张居正不在京城,难道不是收揽权力和弹劾其亲信的大好时候吗?

但此时的张四维如同木雕一般,双手藏在袖中,一动不动。

“王爱卿。”

朱翊看向了吏部尚书王国光。

“臣在。”

“关于礼部尚书一职,吏部可是有考察的人选?”

王国光略微沉吟,拱手道:“启禀皇上,吏部已有考察人选。”

“臣以为,礼部侍郎余有丁、刑部侍郎徐学谟皆是熟知礼法之才,可堪任职。”

徐学谟字叔明,一字子言,号太室山人。

原名学时,字思重,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人。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被授予兵部职方主事。

当时,大将军仇鸾受命在边境修筑堡寨,但是暗中示意其属下贪污挪用这笔款项。

徐学谟监督督此工程,发现这种情况存在之后,严厉查处尽去其弊。

因为这件事情仇鸾非常记恨徐学谟。

等到竣工之后,凡是参与此工程的人都有赏,只有徐学谟没有任何的奖赏。

后来徐学谟改任稽勋司,入直内阁。

当时已经是内阁首辅的严嵩曾命令徐学谟撰写青词,但是当时徐学谟的母亲过世,所以他就推辞了这一命令。

等到服丧期满,徐学谟又任礼部主事等官职。

嘉靖皇帝最喜爱的第四子景王被封在了德安,把上等田地都占为己有,徐学漠以其违祖宗制度,不同意。

之后景王向朝廷弹劾徐学漠抗旨不遵。

等到隆庆皇帝即位之后,徐学漠重新被起用为南阳知府,后来升任湖广副使,分巡襄阳。

有人诬告辽王想要造反,但徐学谟坚持认为辽王只是宗室不会谋反也没有谋反的条件。

所以又被弹劾,罢官归里。

万历皇帝即位之后,徐学漠复起用,历任湖广按察使,升副都御史,巡抚郧阳,入京任刑部侍郎直到现在。

徐学谟与张居正关系不错,与内阁三辅申时行更是儿女亲家。

朱翊闻言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这几日由司礼监督查进行九卿廷推吧。”

“臣遵旨。”

待于慎行和王国光重新入列之后,朱翊又开始点名了:“张爱卿。”

低着头的张学颜察觉到天子的眼神落在了自己身上,于是便手持板笏向旁边跨出一步,“臣在。”

“最近几日这商税在京师推行的如何了?”

朱翊问道。

“承蒙皇上天恩,又有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相助,京师地区的绝大部分商户已经缴纳了商税,极少数的商户冥顽不灵,试图依靠皇亲国戚的庇护而拒绝缴纳商税。”

“对于此类顽固不化的人群,自然由锦衣卫出手,令其强制缴纳。

就是这些商户心存怨言,对朝廷的政策指指点点……”张学颜禀报道。

朱翊摆了摆手,“一些市井小民而已,他们不能能代表天下百姓。

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只要是政策是利国利民的,那就推行下去。”

“是,皇上。”

“那这京师的商税,一共征收了多少?”

朱翊再度问道。

“启禀皇上,还有一些强制交纳的商税,还没有进行清点,预计三百万两有余。”

张学颜说道。

三百万两是什么概念?

明代万历初年一年的税收也不过八九百万两银子。

仅仅是京师这一城,就能收益三百万两白银,那还有南京与十三省,那该有多少座城市?

听到这个数字,站在朝堂前列的一众重臣们都忍不住呼吸急促起来。

那么预计推行全国所能征收的商税,应该是三五千万两白银不止!

哪个皇帝在位曾经打过如此富裕的仗?

这三百万两不仅仅是代表了税收的数额,其背后更是代表了如今京师的商业发展发达程度。

大明立国200年,没有想到当年毫不起眼的商人到如今已经悄然的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想到这里,朱翊笑了。

“既然如此,那么朕决定将征收商税的地区扩大到京畿地区以及山东地区。”

“凡是推行商税的地区,全部增加俸禄!”

“正一品月俸一百八十七石,从一品一百五十石,正二品一百二十石,从二品九十石,正三品七十石,从三品六十石,正四品五十石,从四品四十石,正五品三十石,从五品二十七石,正六品二十石,从六品十六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两石。”

早就已经打好腹稿的朱翊一个字都没有停顿。

与洪武祖制相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官员的俸禄几乎都是翻了一番。

本来明代财政中关于官员俸禄的支出也就几十万两银子,就算是翻了一番,相比于这庞大的商业税的银子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既然要分蛋糕,那么就要给个枣吃,然后再给一棒子,虽然这颗枣并不够大。

明代官员普遍贪污问题比较严重,也就是因为他们的俸禄太低了,导致有些官员想要有作为,但是不得不贪污。

如果不贪污受贿,那么他连家人都养不活。

一些品级较低的低级官员,这些俸禄对他们来说更不过是杯水车薪,现在将俸禄提高了一倍,也减少了这些官员的后顾之忧。

等到忙完了商业税,朱翊的下一步动作就是要严格打击官员贪污了。

朱翊最痛恨的就是鱼肉乡里,压榨地方的贪官污吏。

上次微服出访去了武昌府,就大开杀戒震慑了一番朝臣,这次给个枣吃,也得让他们干活。

俸禄翻番,这可是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事情,之前朱翊还命人召天下士人议论此事。

但是因为编练新宇军,这些文章朱翊是一篇也没有来得及看,都压在了通政司。

这个消息又让在大殿中的百官们呼吸急促起来。

想要涨俸禄这件事情并不只是朱翊这一位皇帝,想过这件事情之前的几位皇帝也想过明代官员俸禄太低这个弊端,但是因为国家财政收入不足,也只好做罢。

“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反应了一会儿,不知道是哪个官员率先在大殿上跪了下来开始高呼,其他的官员们也都纷纷跟着行礼。

张四维自然也是跟着行礼,但是心中感慨道天子的手段。

将商税的推行与官员的利益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就使得这项改革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如果是像饕餮一样只进不出,那么就只会四处受敌。

首节上一节146/18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