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2节

“父亲。”

此时,大儿子黄二斤,二儿子黄二月也跑了出来,欣喜地喊道。

“这里有一些糕点,你们拿去一些,先给奶奶和妹妹尝尝,对了,这里还有一些冰糖葫芦。”

黄九二递了过去,看着孩子脸上的笑容,眼神中满是幸福。

刘氏哀叹了一口气,道:“少吃几口死不了,花那冤枉钱作甚?如今二斤已然长大,成亲总有你花费的地方,手中没钱,岂不是要作难?”

黄九二脸色有些暗淡,旋即笑道:“母亲,我会省着点的,这不是一个月才得空回家一趟。”

刘氏摇了摇头,对正在吃糕点的黄二斤说道:“去看看,你母亲怎么还没回来?难得不做工,竟也跑了出去。”

黄二斤答应一声,便走了小院。

黄九二扶着母亲坐下,然后搬了个小凳子,一脸笑意地说道:“母亲,我见到皇上了。”

“你见到皇上?”

刘氏看着黄九二,摇了摇头,说道:“让为娘想想看,一定是隔着几百步吧?皇上是什么模样,你可看清楚了?”

黄九二见母亲不相信,郁闷地说道:“母亲,我真的见到皇上了,就在我面前,就跟我和您一样近。皇上还说,匠人是伟大的,您的儿子我也是伟大的。”

刘氏抬起苍老的手,摸了摸黄九二的额头,皱眉道:“没烧啊,大白天说什么胡话?皇上乃是至尊之体,如何会去你那破烂地方。”

“真的……”

“好,真的。”

“我……”

黄九二看着敷衍自己的母亲,不知道如何解释。

刘氏看着黄九二,叹息道:“九二啊,匠人不是伟大的,是苦命的。就以你父亲来论,他并非是住坐匠,只是轮班匠,当年有多苦,你应该还记得吧?”

黄九二低下头。

明代工匠分两种,一类是住坐匠,即常驻京师。一类为轮班匠,即在京师外的匠人。

朝廷将轮班匠整编为班,三年一班,轮番进入京师打工。

或许有人会想,去京城干活,这是好事啊,说不定还能多赚点钱,回家多买几亩地呢。

只是,你先别急着去看李家那一亩三分地,如果你听到朝廷召你这一班匠人入京了,你最好是先抱抱老婆孩子,交代好后事,然后站在村东头,来一场“风潇兮兮”的离别。

比如这位匠人是福建漳州府的,收到朝廷命令,那就出发吧。

等等,是不是先准备五两银子,问老婆要,老婆可怜兮兮地拿出了三两银子。

这是最后的家底了,你省着点花。

两千多里路,考虑到一路上要翻山越岭,转弯抹角,白天走多了路脚疼,晚上不安全需要休息,想要到京师,至少要一个半月。

三两银子,一天合六十来文。

一个炊饼还不到十文,起码吃得饱。

走,上路。

第一天吃了三个炊饼,花了二十五文。到了晚上了,是不是找个地方睡觉了?

前面有驿站,那是官方的,匠人是入住不得的,不过驿站旁边还有家客栈,可以对付一晚上。

一问价,最低也要二十文,就在马房旁边,不想住就走。

荒郊野岭,也没办法,只好交钱。

这样一看,一天也花不了多少,连着走十几天,鞋子破了,从行囊里可以拿出来新的,这脚坏了,可咋整?

昨天还跑了上百里路呢,今天就只能走五十里了?

行程缓慢,囊中羞涩,加上风餐露宿,营养不良,二十天之后,病了。

好不容病好了,一看盘缠,空无一文。

那也没办法,就算是病死累死在路上,也没人给自己送棺材,继续前进吧。

行乞一路,都快两个月了,才到了京师,饿的只剩下半条命了,还好,朝廷给发了一点米,不至于饿死。

为朝廷做工嘛,管吃管住,身体养好了,活也干完了,好了,拍了身上的木屑,准备回家吧。

只是……

没钱,怎么回家?

眼巴巴地看向皇宫,可皇宫里的那位,吝啬的都不愿意给官员发工资了,谁敢找他要去?

哎,三个月啊,义务劳动,分文未得。

算了,把剩下的一点米换十几个馒头,上路吧。

只可惜,身体素质不过关,加上天又冷了,着了凉,这边的郎中见没什么钱,便不给开药,药房也是黑心的,少一文钱都不给抓药。

于是,卒。

不对,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

你是匠人,没什么官职,只配得上“死”。

当然,朝廷也不会为你的死感到悲哀,毕竟“世袭罔替”嘛,你死了还有你儿子,过几年,你儿子还得来京师,朝廷又没损失。

黄九二的父亲便是轮班匠,不过相对其他轮班匠而言更为幸运一些,祖籍是徽州府,到京师近,而且其父亲更有魄力,第二次轮班赴京时,直接带上了一家人,迁居京师。

后其父亲表现优异,由轮班匠被选入司礼监经厂匠人,之后因劳累过度,生了一场病,便去世了。

于是,黄九二接替了父亲,进入经厂。

从刘氏的目光中看去,所有的匠人,都是悲哀的,都是苦哈哈的,都是没希望的。

别说见到皇上,就是见到玉皇大帝,也是一样。

伟大?

伟大能解决肚子问题吗?

能给自己孙子说媒吗?

黄九二跟着叹了一口气,刚站起身,身后便传来了内人王氏的声音:“九二哥,你在经厂的朋友来看你了。”

“朋友?”

黄九二有些疑惑,虽然经厂有几个过得去的伙计,可今日休息的几位,都赶着回家陪自己老婆孩子了,谁有时间来串门?

“先生里面请……”

王氏连忙招呼着,安排自己的孩子黄二斤去搬凳子。

黄九二看着来人,顿时瞪大眼睛,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第一百三十章 户籍枷锁人是囚

朱允打量着这座庭院,左右不过十五步,简单地只有一张木桌,一棵槐树,几个板凳。

庭院西侧,还开出一小块菜地,里面长着绿油油的韭菜,韭菜西侧,还扎着一人高的木架,看样子是为黄瓜、豆角等准备的。

朴素,简单,自足,这是朱允的第一印象。

黄九二无法相信,九五之尊,一国之君,竟踏入了自己这破烂的农院?刚刚跪下,还没来得及喊一声“皇上”,便看到朱允微微摇头。

“九二兄,今日冒昧前来,不打扰吧?”

黄九二浑身哆嗦起来,皇上喊自己为“兄”,这不是折煞自己了?

刘氏拄着拐杖,弯腰拉着黄九二,问道:“儿啊,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快起来,既有客人来,便要好好招待。”

黄九二苦着脸起来,搀着刘氏,对朱允道:“不,不打扰,一点都不打扰。花娘,快,快搬凳子。”

王氏皱了皱眉,看了一眼有些说话不利索的丈夫,皱了皱眉,也没问什么,便走向房间。

朱允紧走几步,到了刘氏面前,作礼,大声道:“老人家,我是黄九二在经厂的朋友,今天来家里看看你们。”

刘氏打量着朱允,衣着虽是朴素,但气度不凡。

只是,来做客为啥不带手信,空手来,你好意思吗?

罢了,不好当面说。

“不用那么大声,老身还没聋,你也是经厂的?看你这样子,应该是匠头吧。”

刘氏不冷不热地问道。

朱允哈哈笑道:“没错,我是匠头,黄九二是给我做匠活的。”

“哼。”

刘氏瞪了一眼朱允,便捣了下拐杖,一步一偏的走向房间。

朱允有些郁闷,看向黄九二。

黄九二只顾着擦汗了,低声解释道:“以前我被匠头打过,所以母亲……”

原来如此。

打了人家儿子,她能给好脸色吗?

朱允见吃着冰糖葫芦的小姑娘很是可爱,便俯身问道:“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冰糖葫芦好不好吃?”

小姑娘看了看黄九二,见父亲点头,才对朱允说道:“好吃,我叫黄莺,会唱歌的黄莺。”

“哦,你会唱什么歌?”

朱允来了兴致。

黄莺脸上露出灿烂地笑容,便开始唱道:“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黄九二听闻,顿时慌张起来,这首《树旗谣》可是方国珍起义时写在旗帜上的民谣。

方国珍两面三刀,起义之后,一会投降元朝,一会造反,打打张士诚,勾结下陈友谅。表面讨好朱元璋,背地里都是阴损主意,后来实在是打不过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人,不得不投降朱元璋。

以前乱世说说这民谣没关系,可现在是太平年代,明代开国都三十年了,再唱这民谣,就明显不合适了。

若是被定一个教唆谋逆的罪名,那全家就完了。

黄九二刚想请罪,却不料朱允鼓掌道:“好啊,唱的不错。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黄莺摇了摇头,道:“不太清楚,听娘亲说起过,是挨了三鞭子,就得打回去,不能再挨第四鞭子。”

“哈哈,黄九二啊,你夫人高才啊……”

朱允很是满意,不过话虽如此,这个黄九二,也没这个胆量还手啊。

黄九二不敢说什么,只能尴尬地笑着。

见花娘在切菜,对朱允行了个礼,走到厨房,对王氏说道:“别做饭了,去富贵楼买点酒菜回来。”

“你疯了?富贵楼?那地方的酒菜是我们能买得起的吗?”

花娘瞪着眼,直接拒绝。

“哎呀,我的花娘啊!你,你把刀给我放下,让你去买,自然有我的道理,你能不能听我一次,我这里还有这个月的薪钱,全都花了。”

黄九二连忙将薪钱袋交给花娘。

首节上一节92/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