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71节

商业是需要规范的。

只是眼下的大明商业,仅如蹒跚的小马驹,还没有到配马缰绳的时候。

御用监少监赵贵到了。

朱允将具体事宜讲述清楚之后,问道:“你可愿意出宫办差?”

“咱家愿意!”

赵贵连忙答应下来。

如此好事,竟然落在了自己身上,怎么能不答应?

朱允微微点头,严肃地说道:“你给朕听清楚了,你出宫办差,便需要忘记你内宫的身份,无论是买入煤炭,还是销售蜂窝煤,买卖火炉,都不得以内宫名义!该是什么价买入,你便什么价买入,不可以势压人,更不可强取豪夺!”

“若人家上门买卖,必须好好招待。纵是客人骂骂咧咧,砸了你的铺子,你也不能说自己是内监的人!更不要以为朕与皇后会为你撑腰!出宫之后,你便是商人,一切以商人的法子办事!明白吗?”

赵贵有些惊讶,不明白皇上为什么这样做。

若是用内监的身份,直接去拿煤炭,没有敢反对,自己制好之后,不就可以坐享其成?

何必还要像商人一样,花钱去买来,制造,卖出去?

别人打骂也不准还手,这,这合适吗?

“咱家明白了。”

赵贵虽是不解,但依旧牢记在心。

朱允微微点头,说道:“在御用监选三五个可用之人,随你一起出宫,先在二王身边学习经商之道,一个月后朕会亲自考验你们,若做不好,便回宫继续当差,做得好,宫外商差便交给你了。”

赵贵眼神一亮,跪拜道:“咱家定会用心,不辜负皇上、皇后重托。”

朱允挥了挥手,让赵贵退下,走到桌案旁,展开了大明舆图,目光中透着担忧。

马恩慧走近,见朱允盯着舆图北面,便关切地问道:“皇上,北地应没什么事吧?”

朱允微微摇头,叹息道:“北平的新军之策出现了大问题,不知道张、平安他们能不能找到破解之道。”

第九十八章 找皇上要一个许可

夜幕微降,华灯初上,北平府依旧喧腾热闹,酒楼中的乐器、酒令之声传出许远。

商人在大肆庆贺。

新商业之策给了所有商人最基本的尊严,无需再挂籍任何户籍。

商人便是商人,商籍与民籍、军籍相等,再没有无籍一说。

商人不得穿绸缎的祖制也被废除,只要不违背朝廷礼制与民俗,你把绸缎裹身上十八层,也没人管你。

就在商人醉酒而歌的时候,都司衙门内,却显得十分沉重。

平安来回踱步,张坐在一旁眉头紧锁,盛庸唉声叹气。

“都司大人,您就别走来走去的了。”

张被平安晃得头疼,揉着眉心说道。

平安止住脚步,看向张,道:“朝廷的文书你也看了,你素日才高,倒是出点主意。再这样下去,新军之策要不要继续了?”

张端起茶碗,打开茶盏一看,空了,重重搁在桌上,说道:“新军之策断然不能停,必须施行下去。”

“施行,施行,如何施行?新军之策,重训练,重强军,可现在呢?抽调各地卫所的军士,人心浮动,都在惦记着那点地,哪里还有心思训练!”

盛庸敲了敲桌子,不耐烦地说道。

张瞪了一眼盛庸,说道:“问题便在这里,朝廷不说清楚办法,我们便需要想想,如何即让军士训练,又不耽误屯田生产。”

盛庸冷哼了一声,说道:“盛某不懂那么多,但也听闻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今张布政使,即想吃鱼,也想吃熊掌,世间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张起身,厉声道:“那你说该怎么办?皇上让我们自己想法子,我们还能再去问皇上不成?”

盛庸顿时噎住。

皇上允许了新商业之策施行北平,却没有处理北平卫所新军之策的问题,只给了一句“自己想办法”的批示。

就这么直白,明了。

皇上的态度很明显,训练不能松懈。

至于屯田生产的问题,需要自己想办法。

平安虽然是北平都司,让他打个架,杀个人,破个阵,没问题,可涉及到军屯问题,就抓瞎了。

军屯虽然是军政,但其实和民政没本质区别。

平安处理不了,也处理不好。

盛庸也差不多。

所以,虽然是都司的事,但平安还是将张请了过来。

张主管北平民政,又是一个相对强势的人,一条鞭法,遏兼并国策,在北平府及周边推行速度之快,连平安等人也吃惊不已。

按照张的速度,未来十优州府中,必有北平府之名。

平安希望张可以贡献智慧,帮助自己解决新军之策最大的难题。

“盛庸,慎言。”

平安皱眉责怪道。

盛庸叹了一口气,靠在椅子上,沉默不语。

平安亲自给张倒了一杯茶,说道:“你也知道,当下北平城内的军士,除基本守卫、都司军士、燕王三卫外,皆是地方卫所调入,如怀采卫、延庆卫、白羊口所、渤海所等,人数多达八万。当下已近三月,麦苗总需要有人照管。”

“若是放他们回归卫所,耕作屯田,那新军之策便会流于形式,强军之路夭折,我们没办法给朝廷交代啊。再找不到法子,我与盛庸,恐没有活路了。”

张看着一脸忧愁的平安,也知道他此时的难处。

虽然当下北平府已完全在朝廷控制之下,燕王三卫也已归心,但燕王三卫依旧受制于燕王府。

朱棣不在北平,朱高炽便是燕王三卫的最高统帅。

至少,在朝廷没有裁撤燕王三卫之前,名义上是如此。

所以平安一直在北平府保持着大量的军士,一是遴选军士,强化训练,二是以防万一,有备无患。

可现在来自各地卫所的军士,着急回去给麦子浇地呢,那让他们回去,还是不让他们回去?

让他们回去,等收了麦子再来?

好吧,收麦子。

麦子收完了,回来训练吗?

军士说了,长官,俺还得种棉花。

给他时间,种完棉花,回来刚刚训练了一个月,又开始打报告:“俺得回去浇地。”

打马回去,把浇地好了,返回北平继续训练,没两个月,又要收棉花了。

棉花收完,等等又要种小麦了。

麦子种好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回北平报道:“忙完了,训练吧。”

一阵风吹过来,冬天来了。

一年到头,种田八个月,路上一个月,训练三个月,猴年马月能出精兵?

可是你不让他们回去吧,卫所制与屯田制又在那里摆着呢。

五十亩地,十八石的粮食,军官收粮食的时候,可不会管你训练没训练,只看粮食。

缴纳不够粮食,那你要赔。

没钱?

不可能吧,军兵都有军饷,扣掉总可以吧。

军士问了,不让我们回去种田,到时候军官扣我们的军饷,我们能找你们要吗?

平安、盛庸也犯难,八万军士,一百四十四万石粮食,折合七十二万两银子,两位就是把府邸卖了,裤子当了,也补不上这么大一个窟窿。

“我们把问题说清楚。”

张面色凝重起来,看向平安与盛庸,说道:“新军之策要走强军之路,所以,放军兵回去屯田劳作,一定不可取,是这样吧?”

平安重重点头,严肃地道:“绝不能让他们再种田!他们是我大明的军人!军人手中握着的,只能是长矛马刀!”

张坐了下来,端起茶碗,目光凌厉起来,说道:“好,现在我们就不要再讨论军士回不回去的问题,确定了,军士不回去!从这一刻起,所有的讨论,都要以军士不回去为前提,我相信,一定有解决之道!”

盛庸想说话,却被平安瞪了回去。

平安恭敬地请教道:“张大人,军士不回去,最大问题,便是卫所军士的屯田无人打理,田地一旦荒芜,没了产出,卫所征收屯粮时,如何应对?”

是啊。

没人种田,你总不能指望长出庄稼来吧。

卫所制要军士种田,新军之策要军士训练,一个军人同时干不了这两件事。

对啊!

一个军人同时干不了两件事,但如果再拉一个人过来的话……

张喝着茶,一口接一口,似乎喉咙有些干燥,总也无法缓解,将空了的茶碗放在桌上,沉默了会,张看着平安,严肃地说道:“那就找皇上要一个许可!”

“许可?什么许可?”

平安与盛庸连忙站起,同时问道,眼神中充满期待。

第九十九章 朱高煦也有造反基因

残月西沉,月色倒映在南北两侧的水面之上,“一天三月”的旷世奇景,美得令人沉醉。

朱高煦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卢沟晓月,直至天色渐明,残月不见,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对身后的金忠说道:“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诗,你可还记得?”

金忠恭谨施礼,道:“回世子,记得。”

“背来听听。”

朱高煦转过身,说道。

金忠坦然吟道:“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朱高煦目光中透着一股凌厉,道:“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这卢沟桥,可不能只送人离开。先生你说,走了的人,还会不会回来?!”

金忠看着朱高煦,心头一震,高阳郡王这句话,暗藏深意啊!

“若是有心,人自然会回来。”

金忠谨慎地回道。

朱高煦拍打着栏杆上的石狮子,目光却盯着金忠,肃然问道:“先生测字,可准否?”

金忠眉头一抬,连忙说道:“世子,测字之言,乃是当时命数。星移斗转,气运畅滞之下,命数或可变化。”

“那你便再看看本郡王,是否能出头!”

首节上一节71/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