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41节

解缙微微点头,认可道:“若姚广孝真能说服燕王归服,那便是大功劳。此人有胆有谋,通晓甚多,是一个饱学之士,国旗、国徽、国歌之事,不应少他。”

张赞同道:“没错,不过他现在应该尚在北平,纵现在去信,等他回来,最快一月份也要过了。我担心,六部与五军都督府,赶在我们前面啊。”

解缙哈了一口气,起身说道:“依我猜测,姚广孝此时,应该在回京的路上。毕竟,他若久居北平,皇上必多猜忌,到时,他再想一展抱负,可就难了。”

郁新听闻之后,走到桌案旁,摊开宣纸,提笔说道:“那便差个人送信,若路途之中遇到,让他快马加鞭便是,若他在北平,也希望他能早点赶回来。”

解缙、张点头,看着郁新在宣纸之上绘制图案,两人站在一旁,指指点点,郁新修修改改,到最后,总还是不满意。

“国旗、国徽、国歌之事,非一人之功,非一日之功,让各地推荐的编修,提早入京吧。”

解缙作废几张图纸后,提议道。

第四十八章 国子监监生的觉悟

朝廷准备制定国旗、国徽、国歌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整个南京城。

国子监。

率性堂的吴云正在书楼翻阅《论语》,揣摩着朱熹老头的注解是个什么意思。

虽然朱熹乱七八糟的解释吴云并不苟同,但没办法,科举便只能以朱熹的注解作为考纲,想要自由发挥,表达个人观点,那只能是打道回府,回家垦荒。

砰砰!

吴云抬头看去,只见胡浚站在窗户旁,正看着自己。

“吴兄,快出来,有大事。”

胡浚快速喊道。

吴云指了指手中的《论语》,说道:“春闱将至,勤勉不可辍。闲杂事还是莫要扰我。”

胡浚哈哈笑道:“你已是率性堂监生,只需考核通过,便可委派官职,何苦再参加科考,若是落第,岂不是砸了脸面?”

国子监分六堂,初级堂有三,分别是正义、崇志、广业;中级堂有二,为修道、诚心;高级堂只有一个,即率性。

初入国子监,四书考核通过,便可进入初级三堂。

在国子监学习一年半以上,考试合格,文理条畅者,可入中级堂。

在中级堂中,再修习一年半以上,考核合格,经史皆通,文理具优者,方可进入率性堂。

而率性堂的监生,每个月会都会有考核,优秀则记一分,及格则为半分,不及格没有分,若一年内取得八分,则可予以出身,派任官职。

吴云加入率性堂已有三月,次次考核优秀,完全不必再去参与科考,只需等待时机,熬上八个月,便可进入朝廷,或留任京师,或身入地方。

吴云淡然一笑,卷书道:“相对于脸面,吴某更重志向。我记得你在京师有亲戚,何故来国子监?难道说,提前授课了?”

胡浚一拍手掌,连忙说道:“你看我,竟把这等事忘记了。吴兄,你尚不知,朝廷设了国庆节,便是正月初四,与民同庆,休沐时日,可延长至元宵之后。”

“国庆节?呵呵,这倒新鲜,开国之庆,不错。那四日时,我出国子监去街上走一走。”吴云含笑着,侧过身问道:“你如此欣喜,恐怕不是多休沐几日的缘故吧?”

胡浚直接翻窗而入,走向吴云,拉出一旁的凳子,说道:“还有一件大事,我刚刚听闻,朝廷要给大明编制国旗、国徽、国歌,以彰大明一统,以告万民诸邦。”

“国旗、国徽、国歌?这是什么?”

吴云皱眉,从未听闻过。

胡浚呵呵说道:“问题便在这里啊,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但大家却都希望它存在。试想,我们高举大明的国旗,瞻仰大明的国徽,高唱大明的国歌,将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风光!”

“现下内阁、五军都督府、中枢六部,可都忙开了,准备拿出国旗、国徽、国歌方案,这可是国之大事,我等身为国子监监生,又是率性堂之人,如何能不参与其中?”

吴云被胡浚一席说得也激动了,放下书,站起来说道:“礼部让我们国子监参与?”

“哦,这倒没有。”

胡浚直截了当地回道。

吴云咬着牙,狠狠地瞪着胡浚,问道:“那你给我说这些?”

胡浚哈哈笑起来,说道:“礼部虽然没有让我们国子监参与,但我们可以想办法参与啊。难道说,你吴云不想参与这等名传千古的国事?”

吴云自然是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直言道:“谁不想参与?只是礼部不发话,你有什么办法?”

胡浚将一旁的茶壶端了过来,倒了一杯冷茶,嘿嘿一笑,说道:“你别忘了,我们国子监可是有一位手眼通天的人物,只要她发话,我们国子监参与其中,将不是什么问题。”

“你是说她?你让我们去求她?”

吴云瞪大眼,一脸的不可思议。

胡浚点了点头,说道:“吴云,《猫论》你也是看过的,僧人犹可立于朝堂,女子又有什么不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是你信奉的至理之言吗?莫非只是一句空话?”

“可是她算什么人才!”

吴云郁闷地喊道。

胡浚平静地看着吴云,说道:“据我所知,她所推荐的李志刚、郭琏、王淮等人,表现优异,考核优良。她本身是不是人才不打紧,她善于发现人才,你承不承认?”

吴云咧了咧嘴,没说话。

一个敢于拿蟒蛇测试学生胆量,把国子监闹腾的腥风血雨的家伙,确实是个人才。

不管她方法多不正道,但结果是正当的。

胡浚拉着吴云的胳膊,说道:“此间祭酒不在,司业不在,我们想要参与其中,唯一的路,便是让她出面。我已安排联络了三十余人,只要去请愿,她纵不应允,也会将消息上达皇上。到时,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吴云凝重地低头,答应下来。

中山王府。

徐妙锦正在给自己的大姐徐仪华写信,告知自己在国子监的一些趣事,刚刚封好书信,便听到仆人来报:“小姐,门外有一群国子监的监生求见。”

“国子监?”徐妙锦连忙推门走了出来,问道:“可有说所求何事?”

“只言说有大事相商。”

仆人回道。

徐妙锦点了点头,吩咐道:“请他们到是前厅坐一坐吧,我马上便回来。”

虽然国子监休沐,但依旧有不少监生无法回乡,留守国子监,加上朱允擅改了科考时间,不少监生留在国子监苦读。

洪武三十年已恩科一次,按规制,三年一次,应在建文二年再开恩科。

可朱允不想等,抛出了《猫论》不说,还主张“能者上,庸者下”,硬生生将科考提前了一年,并以急报发布全国,准备以新代旧。

此举自然是有反对之声,但内阁大佬与六部大佬都支持,底下的人再说话,也是无济于事。

徐妙锦不知道这些监生有什么大事,但作为国子监监丞,徐妙锦还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至前厅,一群监生见徐妙锦来了,齐刷刷分成几队,恭恭敬敬地行礼,喊道:“学生见过徐监丞。”

徐妙锦眉眼含笑,最受用的,便是“徐监丞”的称谓,上前问道:“诸位此番来府,可是国子监出了什么事情?”

胡浚上前一步,再次行礼,说道:“徐监丞,我等监生,皆愿为大明国本,出一份力,还请徐监丞,助我国子监,名扬千秋,声传万古。”

第四十九章 全民参与,以宋进言的皇后

坤宁宫。

徐妙锦埋怨地看着抱着孩子的朱允,说道:“国子监监生也是大明的学子,为什么不让国子监参与?”

朱允见朱文奎已然入睡,便交给了一旁的马恩慧,低声说道:“朕还以为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若不是监生找你,是不是准备元宵时再入宫?”

徐妙锦第一次感觉到消息闭塞是一种令人难过的事。

无他,国子监的学生尊重自己,知道自己有用,但徐家的人可不这样认为。

徐辉祖作为五军都督府第一人,主持五军都督府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编制工作,听说还邀请了不少勋贵上门,可就是没人通知自己!

若不是监生找上门,自己到现在还闷在鼓里。

“监生通知了我,说明我还是可以听闻到窗外事。再说了,不过间隔一天而已,国子监未必会落后于内阁、五军都督府与中枢六部。”

徐妙锦知道参与大明国旗、国徽、国歌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更知道这是千载难逢,错过不再有的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

朱允也有些犯难。

国子监的直接上级是礼部,可现在礼部没搭理国子监,而是转身和其他五部官员合伙。六部人员共同参与,人数与力量上,已是饱和,礼部估计是不会考虑国子监的监生再参与其中。

“皇上,皇上。”

双喜跑了进来,脚步轻快,一脸的兴奋。

“小点声!”

马恩慧狠狠瞪了一眼双喜,低头看着孩子,幸是没惊醒。

朱允看向双喜,问道:“何事?”

双喜一脸堆笑,见过礼之后,说道:“皇上,皇后,大喜事。外面传来消息,京师之人汇聚中正街、马府街、西安门外大街、西十八街等地,请愿参与三大国事之中,愿为国旗、国徽、国歌,献绵薄之力。尤其是布行、染坊、工匠坊,呃,就连翠烟楼的姑娘,都打算为国而歌……”

“放肆!”

马恩慧一跺脚,一脸冰寒,吓得双喜连忙跪下。

“国旗、国徽、国歌三大国事,岂容妓子参与其中?若被后世人知道,大明如何立于天下?岂不是把脸丢尽了?这些人,该打!”

马恩慧不满地说道。

徐妙锦连连点头,自己都没机会参与呢,一群卖弄皮肉的家伙,也想沾染国事?

朱允安抚过马恩慧,笑着说道:“在朕看来,这倒不失一件好事啊。无论是做买卖的,还是市农,亦或是妓子,剥除他们的身份之外,他们都是大明的子民。大明的国事,朕虽然说了算,但能不能深入民心,万民认同,还需要大明子民说了算啊!”

“既然百姓支持,想要尽力,我们皇室,又何必计较身份?让朕说,国事之事,当全民参与。双喜,你告诉解缙、徐辉祖、陈迪,让他们通告京师市民,不,是全国两京一十三省,各府各县,让他们各出方案,于今年九月,由三司使送抵京师。”

“至于最终方案,则交付朝廷决议,各地三司使同时参与讨论,争取在十月,确定最终方案,明年国庆节之日,应传遍全国。”

双喜连忙答应,匆匆离开。

“皇上,这样的话,岂不是增加很多耗费?”

马恩慧有些担忧。

朱允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轻轻说道:“耗费是一件小事,但皇后也应该看到,万民参与,才可凝聚人心,人心所向,可比金银可贵的多。”

“皇上哥哥,那我们国子监也可以参与了?”

徐妙锦连忙问道。

朱允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国子监自然要参与其中,只是徐妹妹,这件事过后,你再找不出国子监的问题,女子学堂可就别想了。”

徐妙锦嘻嘻一笑,起身道:“何须等到十月,本监丞二月便可完成。”

“哈哈,皇后,你看,妙锦还是很有才能的。”

朱允笑得很开心。

马恩慧含笑点头,称赞道:“妙锦自是有妙锦,本宫也希望妙锦,可以为大明锦上添花。”

徐妙锦盈盈施礼,道:“臣定不辱使命。那臣,告退了?”

朱允挥手道:“去吧,你定没心思留下用膳。告诉国子监的监生,朕希望看到他们的成果。”

“谢谢皇上哥哥,皇后姐姐,妙锦走了。”

徐妙锦满怀欣喜地离开了坤宁宫。

马恩慧微微摇了摇头,看着拿起《东京梦华录》的朱允,问道:“皇上对前宋颇为在意,是在思考前宋弊政吗?”

首节上一节41/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