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8节

朱允皱眉。

后世搞市场经济,商业竞争如此激烈,也不见所有百姓都从商,怎么到了这古代,就这么多顾虑?

从商也需要有头脑,不是说揣着几文钱,从广州进了货,到了南京就能卖出去,还能赚到钱。

这需要本钱,需要成本,需要销售,需要进销渠道。

当然,也需要纳税。

商场如战场,商场上壮烈的比例,未必低于战场壮烈的比例。

“解禁商人,可以增加税收,改善财政。未来的大明,可是需要很多钱财,才可以支撑得起来啊。”

朱允想要打造一个真正繁荣富裕的大明帝国,可野心勃勃的计划,总受制于有限的财政。

单以新军之策来论,这些士卒为国戍边,大明百姓都欠他们的恩情!以大明当下的财力,根本不足以让新军之策普及全军!

户部也不可能将所有财力都投入军队之中,毕竟大家是需要吃饭的,老婆是需要买首饰的,孩子是需要上私塾的,朝廷没钱发工资的话,还怎么干活?

没钱,怎么办?

历史王朝最大的收钱方式,便是增加赋税,伸手给老百姓要钱。

张张嘴,增加一个税目,还不容易?

历史上的奇葩税还少吗?

周厉王姬胡的饮水税,汉惠帝刘盈的单身税,后清的穿鞋捐、赤脚捐,民国军阀的晒太阳税……

除了吹牛不上税,什么不可以上税?

可是老百姓没钱,也就是基数大点,一个人榨出来半银子,那整个帝国便是三千万银两,足够吃一年的了。

至于老百姓死活,有又多少人去在乎?

不能责怪马恩慧不了解商人的力量,因为朱元璋太生猛,将商人压到了极致,商业税在大明中央财政中的占比,可怜的想让人哭。

除了垄断性质的盐税外,所有商业税,如茶税、市船税、通过税、营业税,加起来满打满算,都不到一百万两。

这些钱,相对于中央财政的三千万两,占比只是个位数,零头啊。

马恩慧将书收了起来,轻柔地问道:“皇上若是放开了商人,又能增加多少税?”

朱允下榻,将桌案上的砚台拿了过来,递给马恩慧,笑着问道:“爱妃认为这砚台,价值几何?”

马恩慧把玩着砚台,看着砚台之上的福寿龙纹浮雕,拿不准地说道:“此玉石砚,应值千两吧?”

朱允坐在一旁,笑道:“好,便将这玉石砚定价是千两,那我们应该收取多少税?”

马恩慧微蹙眉头,盘算道:“按照太祖定下的商税,是三十税一,这千两,便是收取三十三两余。”

朱允看着砚台,苦笑着说道:“三十三两余入国库,他们拿走的却是绝大部分。呵呵,这商解禁了,也没什么用处。但如果将三十税一,调整为二十税一,十税一,又如何?”

“十税一?”

马恩慧惊慌地站起来,说道:“皇上,万万不可,且不说商税是太祖定下的,便是将三十税一,调整为十税一,岂不是打压商人,与皇上初衷,并不相符吧?”

第四十四章 建文元年!册封皇后

三十税一,很高吗?

明代的商税,不是定的太高,而是定的太低了!

而过低的商税,并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朱元璋是轻徭薄赋,可他没读过《资本论》,没搞过市场经济,而是凭着自己的强硬,塑造了一个相对固化的大明王朝。

框框架架搭建好,立下规矩,子孙后代必须遵循,然后就去找马皇后团聚去了。

可他不知道的是,社会是发展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态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朱元璋不懂,他以为的万年之法,在历史规律面前,只是一个笑话。

朱允没有与马恩慧继续讨论商税的问题,她虽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但毕竟缺乏商业目光,讨论下去,也只能是自说自话。

不过,自己一定会说服她的。否则,又如何去说服那些死脑筋的文官?

大年三十,坤宁宫。

马恩慧亲手帮着朱允整理好衣冠,这些事,她若在,从不假于宫女之手。

看着英气又不失儒雅的朱允,马恩慧盈盈笑道:“过了今天,明日便是新年,到时候,全国便改元了,就连百姓,也会将您供上长生牌位。”

朱允拉着马恩慧坐了下来,说道:“自明日起,所有人便需要称你为皇后了。后宫虽小,却管理不易,你坐镇后宫,也莫要太过劳累,一些事,交给下人去办便是。”

“臣妾知晓,只是有件事,想与皇上商议。”

马恩慧看着朱允,眼神明亮地说道。

“何事?”

朱允端起茶碗。

马恩慧看着朱允,认真地说道:“皇上,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臣妾准备选一批秀女,充实后宫。”

“噗!”

朱允看着马恩慧,将洒了的茶碗放在一旁,说道:“怎么又提这件事?”

马恩慧有些幽怨地说道:“如今皇上膝下,只有文奎一子,血脉单薄,如何使得?而且,皇上太过宠溺臣妾,日后就寝,可不能总待在坤宁宫,否则,后宫会传闲话的。”

“呃?”

朱允郁闷,和自己老婆在一起还有错了?

转念想,自己貌似不是只有一个老婆,马恩慧是自己的结发妻子,其他妃嫔充盈后宫,名义上也是自己老婆。

万恶的封建社会,万恶的皇室,讨那么多老婆,合适吗?

朱允还没有办法从“一夫一妻制”中走出来,便说道:“秀女之选,便免了吧,三年不选秀女,三年之后,再说吧。”

“皇上!”

马恩慧有些着急。

皇室最重血脉传承,老百姓家里都有三四个男丁,朱允只一个孩子,实在是单薄。

“朕还年轻,你也年轻,岁月长久着呢,且这样吧。”

朱允定了主意。

马恩慧叹了一口气,转而说道:“那在内宫中,选一些妃嫔,侍奉皇上,总不为过吧?当下后宫,除宁妃、贤妃外,便再无其他,总空置着,也不是办法。”

朱允摆了摆手,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你安排吧。”

马恩慧笑着答应。

双喜率内侍,给朱允、马恩慧下摆行礼,众人齐声喊道:“恭祝皇上皇后福泽万年,贵体永-康。吾皇万岁、皇后千岁。”

朱允看着跪拜的众人,拂袖道:“都起来吧,你们在朕身边办差,总归要辛苦一些,双喜,让内库给大家添一些压岁钱吧。”

“谢皇上恩典。”

众人齐呼。

在众人散去之后,双喜入殿禀告:“皇上,内阁与礼部差人回话,新年诏书、册封诏书,金册,金宝皆以准备妥当,如今已至奉天殿,明日一早,册使方孝孺、解缙便会取出诏书、金册、金宝,呈献皇后。”

“那便辛苦两位册使了。”朱允满意地点了点头,看向马恩慧,说道:“走吧,我们去给太后请安,之后,你还需要回家,话说回来,朕也许久未见国丈了。”

马恩慧,为光禄少卿马全之女。

马全虽是从四品官职,却鲜有上朝。主要是马恩慧担心父亲太过招摇,徒增是非,从不允许家中之人,寄捷径于内宫,对于马家亲戚所请、所求,一律驳回。

马恩慧明日便会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后,可马家依旧低调的如同不存在一般。

“皇上若是想见,改日臣妾安排他们入宫便是。”

马恩慧憧憬地回道。

给太后请安之后,朱允与马恩慧在太后处用过膳,直至黄昏时,朱允才将马恩慧送至銮仪之上,看着将要出宫的马恩慧,不舍地说道:“除夕时,百姓家尤知团圆,守岁,可朕却没人陪伴了啊。”

按照朝廷礼制,册封皇后之前,皇后需要先行回到家中,等待册使上门。

马恩慧看着有些失落的朱允,轻盈一笑,说道:“皇上,只这一次,日后臣妾一直陪着你,再不别离。”

朱允拍了拍銮仪,看着车架缓缓远去。

“皇上,咱们去哪儿?”

双喜见朱允转了身,便问道。

朱允眨了眨眼,伤感的情绪他缓缓退去,深吸了一口气,说道:“回武英殿吧,吩咐尚膳监,朕想吃饺子了。”

正月初一,元旦。

这一天,大明历史正式进入建文元年!

刚过寅时,朱允便被双喜喊醒,之后是换冕服,迷糊的朱允,被一套繁杂沉重的冕服给折腾清醒了。

“册封使团可出宫了?”

朱允问道。

双喜连忙回道:“已取出册封诏书,金册,金宝,出了宫,估摸着,应该到了马府之中。”

朱允嘴角含笑,说道:“新的开始啊,也好,这帝国,应该有新气象了。”

马府。

马全携所有家眷与下人,跪拜行礼。

方孝孺中气十足地宣读册封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惟内治乃人伦之本,而徽音实王化所基。”

“咨尔马氏,光禄少卿马全之女,温恭娴图史之规,敬顺协珩璜之度。为朕正妃,朕御极天下,内顾无忧,皆赖其功。改元伊始,当承天命,允赖宜家之助,当隆正位之仪。”

“兹奉太后慈命,遣使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尔其祗承懿训,表正仪。奉长乐之春晖,夏清冬温之节,布坤宁之雅化,赞宵衣旰食之勤,恭俭以率六宫。今正位中宫,共承宗庙。布告四海,永绥天禄。钦此!”

方孝孺不愧是大儒,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马恩慧领诏,接过金册、金宝。

方孝孺、解缙领册封使团,对马恩慧跪拜行礼,高呼:“皇后千岁!”

行礼之后,迎马恩慧登天子銮驾,在御前司、内侍、李官的拱卫之下,进入奉天殿,款款而行,凤冠威仪,令朱允沉迷不已。

马恩慧给朱允施礼之后,两人携手登极。

朱允落定御座,马恩慧端坐凤椅,文武百官跪贺。

在这之后,朱允与马恩慧还需入宗庙祭祖,自此,马恩慧真正从长安宫,移驾坤宁宫。

一套冗杂的礼仪下来,已过去了两个多时辰。

奉天殿。

朱允饿着肚子,听着内侍朗读新年更元诏书。

诏书内容,无非是说新皇帝登基了,为大明帝国殚精竭虑,作出了大贡献。

当然,这些贡献也不全是皇帝一个人的,内阁是有功劳的,六部是值得表扬的,百官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

总而言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首节上一节38/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