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36节

杨士奇拜的不只是皇上朱允,还有大明未来!

“今日,当不醉不归!”

杨士奇肃然道。

丁谨哈哈笑了起来,说道:“不醉不归的话还是别说了,你少喝点,免得老母亲担心。”

杨士奇哈哈大笑起来,目光中含有泪花。

过了年,自己便三十六岁了。

一岁丧父,随母亲漂泊四方。

六岁时,母亲改嫁罗性,自己改姓罗。

因在罗家祭祖时,自己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认为自己有志气,便恢复了杨姓,支持自己读书。

后来,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

没有任何依靠的自己,只能带着老母亲,教书为生。

虽然也曾当过地方教谕,但因丢失了学印,不得不带母亲逃跑,游走于湖北、湖南两地避难。

人不怕苦,怕的是看不到苦有尽头。

杨士奇清楚,《猫论》一出,自己必有出头之日。

丁谨举起酒碗,笑道:“杨塾师,汉阳知县王叔英与翰林学士方孝孺乃是至交,而王叔英又极为看重你的才华。过了年,便是建文元年,皇上必然会下令修撰《明太祖实录》,王知县已经向上推荐了你。我想,用不了多久,你便会进入京城。”

杨士奇含笑道:“若真如此,当谢王原采。”

“只谢王知县吗?我呢?”

“自当感谢,哈哈。”

两人在破旧的学堂之中,放声大笑。

腊月中旬,北平燕王府。

朱棣是疯癫了有一段时间了,只不过总在外面装疯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冬泳不算冷,上岸不换衣服的话,会冻死人的。

装疯卖傻可以,但万一过了头,把命丢了,就不划算了。

所以朱高炽等人,安排燕王护卫将朱棣绑了起来,抬回了燕王府,虽然偶尔会出去闹街,但毕竟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就躲在家里装疯了。

前段时间,朱棣收到了宁王朱权的来信,信中将朱权离开京师之前,与朱允的“殿中对”讲述了出来,告诫朱棣,演个差不多,就收场吧。

朱棣躲在屋子的一角,身上披着被子,瑟瑟发抖地看着门口,在门口的动静消失之后,便止住颤抖。

在十一月底的时候,朱高炽代表朱棣,答应平安,新军之策入三卫,稳住了燕王三卫,也赢得了时间。

只不过朱高炽没想到的是,新军之策可不只是“政策篇”,还有“思想篇”。

朱允的意思很明白,既然你们施行了“新军之策”,那接受“精忠报国,捍我大明山河”的思想教育,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于是,一批儒家学士进驻各卫所。

这些人忠君报国的思想十分扎实,搞个思想教育,弄个文化宣传,完全不在话下。只不过朱允为了强化思想教育效果,给这些儒家学士划了一些重点罢了。

如要培养士卒“不怕吃苦,顽强作战”的意志;培养士卒为家、为国,为大明,“千里杀敌、马革裹尸”的信仰;培养士卒“燕然勒功,封狼居胥”的理想……

朱棣清楚,如今的燕王三卫,虽然还带着“燕王”二字,但俨然成为了朱允的亲兵卫队。

三卫出操之前,必宣誓忠于朝廷,忠于建文,忠于大明,训整之后,必高呼“为国杀敌,死而不惧”的口号,就连士卒睡觉之前,都要喊一嗓子“成新军,卫我山河”的话。

纵然是那些燕王老兵、老将,也渐渐疏远燕王府。

门外又传来了脚步声,朱棣顿时哆嗦起来。

门开了,朱高炽走了进来,掩上门,走到朱棣近前,跪在地上,拿出了一本小册子,递给朱棣道:“父王,京城传来消息,道衍师父入了翰林院。这《猫论》,便是皇上为任用道衍师父所写之策,也名《大明人才论》。”

朱棣停止了颤抖,涣散的目光逐渐凝实,深深看着朱高炽,问道:“道衍师父入了翰林院?”

朱高炽悲伤地点了点头,说道:“千真万确。”

朱棣嘴角颤动,眼神中满是不可思议,说道:“这不是真的!道衍师父与本王情深义重,是本王心腹,本王与他交往十多年,这点如何不知!”

朱高炽叹息道:“内情儿臣不知,但事实便是如此。从宁王叔那里得到的消息来看,皇上很可能早已预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父王,我们……低头吧!”

朱棣将头靠在墙上,呵呵笑了起来。

曾无数次,自己梦想接过父亲朱元璋手中的权印,坐在至高无上的皇位之上,发号施令,御极大明!

可梦想,终究要被现实敲碎吗?

朱允!

自己的好侄子!

他是一个有手段的人,是一个能力的人,看样子,也是一个称职的帝王!

只是,让自己低头臣服!

不甘心!

“父王,大哥。”

朱高煦闯入房中,带着一阵寒风,喊出了一句令朱棣、朱高炽悚然的话:

“道衍师父回来了!”

第四十二章 最后的说客,朱棣归心

道衍回来了?

朱棣猛地站了起来,惊讶地看着朱高煦,又将目光看向朱高炽,问道:“你刚刚不说,道衍入了翰林院,此时正在京师吗?”

朱高炽握着手中的《猫论》,皱眉道:“刚刚得到的消息,确实如此。二弟,怎么回事?”

朱高煦连忙说道:“我也不知情况,但道衍师父,已然到了燕王府门外。”

朱棣踢开了棉被,便想出去迎接,却被朱高炽一把拉住,阻拦道:“父王,道衍入翰林院,是京师来的情报,是我们的人发出来的,绝对可信。若他真的来了北平,那也是皇上派来的,您不能见他啊!”

朱高煦也拦在门口,劝道:“大哥说得没错,或是皇上派他来,试探父王。”

“天下谁都可负我朱棣,唯道衍师父不会!”

朱棣想要出去迎接道衍,但朱高炽、朱高煦如何都不肯。

道衍九月份便到了京师,如今过了三个月,他又回到北平。

人心有没有变,谁又说得清楚?

据京师传来的消息,道衍此时的身份,可是翰林侍讲学士。说白一点,那就是朱允身边的人。若是道衍见朱棣装疯,将此事奏报皇上,那将是藐视朝廷,欺君之罪。

“也罢,你们将他请过来吧!”

朱棣阴沉着脸,坐回了墙角。

朱高炽与朱高煦见此,无奈之下只得离开内宅,去见道衍。

道衍看着熟悉的两位世子,行礼过后,叹道:“两位殿下,本僧今日来此,只希望见到燕王,说上几句话,还请允可。”

“说几句话?还是传几句话?”

朱高煦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满,京师的消息他是看过的,这条线索提供的情报,从不曾出过差池。情报说道衍入了翰林院,那一定是入了。

若道衍只是说话,那好,还是自己人。若是传话,那便是建文帝的人。

“呵呵,两者兼有。”

道衍平和地说道,无视朱高煦的冷漠。

朱高煦霍地站起身来,一旁朱高炽连忙喝住,让朱高煦坐下,然后对道衍说道:“听闻师父入了翰林院,不知消息准否?”

道衍认真地点了点头,说道:“皇上所命,贫僧应允。”

朱高炽与朱高煦看着道衍,两人都难以接受这个结果,要知道道衍在燕王府做事,已然十多年,可以说,他陪伴了朱高炽、朱高煦很长一段时间。

如今,曾经的朋友,竟投了朱允!

那彼此之间,还有什么情义可言?

朱高炽强压着心头的怒火,起身说道:“父王最近身体不太好,师父见时,可尽量站远一些,务必当心才是。”

道衍呵呵笑了笑,感谢道:“烦请殿下带路。”

朱高炽、朱高煦带道衍到了内宅,朱高煦给朱高炽了一个眼神,便落在后面,在经过丘福的时候,低声交代道:“若他是朝廷密探,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内宅!”

丘福凝重地答应道。

朱高炽停下脚步,推开门,请道:“师父请进。”

道衍抬脚迈入房间,看着想要跟进来的朱高炽、朱高煦,说道:“还请两位殿下,容老僧与燕王单独叙叙旧。”

朱高炽微微皱眉,终还是点了点头。

道衍掩上门,走向室内,看着坐在墙角,披头散发,披着棉被的朱棣,他的目光中,充满了陌生与警惕。

演戏吗?

真实的令人敬佩,也令人心酸。

道衍走到朱棣不远处,席地而坐,掐动佛珠,叹息道:“王爷,你我相识于洪武十五年,仔细算算,快十七年了。人生,又有几个十七年?”

见朱棣不说话,道衍也不介意,直言道:“贫僧已六十有四,再过十七载,那时,本僧还活着吗?若于寂寂无名中逝去,无人知晓道衍之名,那贫僧平生所学,又所为者何?本僧宁愿惊雷中死去,亦不愿安老于卧榻!”

“故此,侍奉于王爷左右,挑唆所图,不过是天下颠覆,风云变幻,以留我名于千秋,证此生之道,无愧于所学之术!”

“自太祖驾崩,建文登基,本僧暗察建文,不过柔弱书生,不堪一击,王爷霸业,指日可期!然自九月入京,与建文帝坐而论天下,才惊觉神醒,当今皇上,非寻常君主,有开万世基业之霸气,有布局江山,握转乾坤之豪情,有谋断预见之能,惊才绝艳之才!”

说到此处,道衍停顿了下来,目光深深地看着朱棣,凝重地说道:“王爷当下所为,皇上九月便已有预判。皇上一直没有采取行动,只是不希望王爷起兵,不希望同室操戈,更不希望王爷您,身陨南下途中。所以,王爷,不要再伪装了。”

朱棣看着道衍的目光,逐渐变得清明,起身,整理了下头发,呵呵说道:“如此看来,师父此番入府,是来作说客了?”

道衍看着果然装疯的朱棣,折服于朱允的预判,起身道:“说客么?或许吧,贫僧此来,只希望与燕王一起,共襄大业。”

“大业?哈哈,你道衍已入翰林院,何来大业?恐怕师父出府之后,本王便已身入槛车!”

朱棣满含怒火地喊道。

道衍上前一步,肃然道:“王爷,贫僧所言的共襄大业,并非谋逆之事,而是大明内外之事,于内,共开盛世,于外,拓山辟海!重开丝绸之路,再塑汉唐伟业,再现万朝来贺辉煌!”

朱棣甩袖道:“那又与本王有何干系?历史只会记住他朱允,而不会记住我朱棣!”

道衍沉默了。

朱棣坐在桌案旁,咕咚咕咚地喝着酒。

道衍突然打破了沉默,说道:“若历史记住王爷,王爷便可归服皇上吗?”

朱棣皱眉,看向道衍,问道:“你是何意?”

道衍目光深邃,对朱棣说道:“王爷尚未读过《猫论》吧?”

朱棣有些诧异,不久之前,朱高炽是带了一本册子,名为《猫论》,但自己并没有来得及看。难道说,这《猫论》还有什么玄机不成?

道衍从怀中,拿出了手抄本《猫论》,交给朱棣,说道:“王爷,此乃《猫论》,为当今皇上所作,如今此本,已传抄无数,众府县皆有《猫论》之言。”

朱棣打开《猫论》仔细看去,被朱允新奇的思想与观点所震撼。

没错啊,老百姓不管什么黑猫白猫,只要是能抓老鼠的,那就是好猫。

首节上一节36/28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