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272节

可少了一些名字,那就麻烦多了。

因为这需要吏部加一些名字上去,难就难在加谁。

蹇义揣测圣意,分析道:“从这份名录来看,皇上对吏部全察不太满意。少了一些名字,说明我们还没有全察到位。”

“可是全察是按照皇上的要求……”

毛泰亨解释道。

蹇义敲了敲桌案,看着毛泰亨,问道:“当真是按照皇上的要求吗?官官相护,彼此之间互评,不过流于形式,怕得罪人罢了。”

卢义与毛泰亨没有说话。

没错,无论是以前的京察还是现在的全察,都鲜有波及到朝廷高官,别说尚书一级,就是侍郎也很少会被撼动。

不是他们没问题,而是能坐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你揭发我,我也可以揭发你,你赶走我的人,我哪一天也能把你的人赶走。

要么相安无事,要么相互伤害。

吏部虽然掌管着官员升迁与考功,可不意味着吏部的人端是铁饭碗,人家户部、兵部……也有给事中,也有人会说话,会骂人,会弹劾。

招惹了其他部门,吏部官员未必好受。

蹇义清楚利害关系,沉默良久,才下定决心,严肃至极地说道:“吏部有察忠选能之职,若非良臣干吏,只留其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又有何用?备位充数,总会害了百姓!此事得罪人,那就让我蹇义来得罪吧。将全察文书中,干系郎中、侍郎、尚书,乃至内阁官员,悉数送我桌案!”

都察院扩张监察御史,与各省地方暗战!那吏部为什么就不敢进一步,与朝廷重臣较劲?

蹇义目光中带着决然之色,圣人之道,不就是教导我,为人要秉心正直,淳良笃实,裨益国家!

既如此,那就为国家做些事吧。管你是郎中还是侍郎,尚书还是内阁大臣,只要有问题,吏部就应该指出来。

虽然蹇义下定了决心,准备拉几个高官下台,但翻遍高官履历,却始终找不出来多少问题。经过了洪武年的血雨腥风,能活下来辅佐朱允的重臣,还真的找不出来几个贪污腐败的。

事实上,此时的朝廷还算得上清明,老人不敢贪,新人刚来还没贪的基础。比如黄子澄、齐泰、卓敬、方孝孺、景清等,且不说能力如何,人品起码是没问题的,出了名的廉洁……

吏部忙着挑刺,兵部忙着武举之事,户部忙着转运粮饷,刑部忙着审讯犯人,工部忙着会通河之事,就连礼部也没闲着。

礼部侍郎陈性善对尚书陈迪提议道:“古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各国,万邦来贺,成就汉唐伟业。今我朝欣欣向荣,宜派遣使臣,探访西域,引各国使臣前来。”

黄冠对于陈性善的主张并不认可,担忧地看着陈迪。

陈迪思索了下,说道:“眼下还不是再开丝绸之路的时候,听闻兵部消息,去年年末,亦力把里的黑的儿火者曾率部偷袭哈密,被哈密军士打败退走,之后不久,黑的儿火者便死在归途之中。而此时的亦力把里,又陷入了混乱之中,此时派遣使臣出使西域,极有可能会回不来。”

黄冠听闻此消息不由有些惊讶,问道:“亦力把里乱了?朝廷为何不见任何动作,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也没传出什么消息来。”

陈迪苦笑一声,道:“消息,你想要什么消息?亦力把里在西北极地,又有漠海作为天然屏障,纵我大军想要进入亦力把里,也不是容易之事。想要如汉唐威名,我大明王朝还需要付出更多。”

相对于汉唐对西域的控制,大明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西汉与唐代京师是在长安,本就可以说是“西北”之地。

可大明京师是南京,到长安还有两千多里路,隔着那么远想要控制西域,威震西域,有些痴人说梦。

陈迪叹了一口气,担忧道:“五军都督府还有消息,言说在亦力把里的西面,帖木儿帝国虎视眈眈,有东征之意。若帖木儿率大军东进,我大明西北必会遭遇大战。”

陈性善皱眉道:“如此的话,朝廷应早做打算才是。”

陈迪端起茶碗,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具体如何我也不甚清楚,不过好像皇上笃定,帖木儿帝国在短时间内不会东进,还说帖木儿会先去收拾奥斯曼帝国,转过头来才可能东进……”

陈性善与黄冠对视了一眼,连连摇头。

大明对亦力把里的情报很少,对帖木儿帝国知晓的消息更少,如此少的信息,如何能笃定帖木儿先去打什么奥斯曼帝国,而不是趁着亦力把里大乱,穿行而过,发兵大明?

相对于礼部官员,燕王朱棣明显对朱允的“预判”更为紧张与重视,甚至暗中安排人前往陕西,紧盯西域情报,以证实朱允的预判是真是假。

“皇上竟笃定帖木儿不会先攻大明,这是天才的判断,还是狂傲的自大?”

朱棣看着桌案上的西域舆图,脸色惊疑。

第三百五十七章 幽灵金忠再现京师

朱棣畏惧于朱允天才的预判,他似乎看穿了一切,从容不迫地准备着应对之法,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北元,对安南。

他并没有急功近利,也没有暴躁冲动,只一步步准备着。

虽然西北之地预警,陕西都指挥史彭成传来求援文书,兵部、五军都督府如临大敌,可朱允从始至终都风轻云淡,丝毫不放在心上。

宋晟曾镇守西北凉州,深知西北安危与否,哈密至关重要,曾请命带兵前往西北,以防亦力把里乱局之下,有人突破哈密防线。

朱棣看着眼前的西北舆图,很明白宋晟的焦急心情,哈密可以说是西域襟喉,是西北门户所在,历来都有“保哈密所以保甘肃也,保甘肃所以保陕西也”的说法。

哈密一失,甘肃则危,甘肃一乱,陕西则危。如此战略重地,既有预警,当疾兵增援以求万全。

可朱允却预判亦力把里将陷入内战,没两三年腾不出手进攻哈密等地,至于处在亦力把里以西的帖木儿帝国,更不会在这个时候东征。

朱允的理由就一个,帖木儿帝国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帝国奥斯曼帝国,不除掉奥斯曼帝国,帖木儿就无法东征。

对于这一点,朱棣经过深入研究,表示认可。

帖木儿帝国想要东征大明,仅仅是路途之上的时间就需要三四个月,一旦陷入僵持战,而后方却又被人偷袭,那帖木儿想要回去都不可能。

作为一个厉害的人物,帖木儿不会看不清楚这一点,所以,帖木儿帝国威胁大明的前提,是后方没有敌人。

只是,朱棣敲了敲舆图的边角,这里只记载了亦力把里、帖木儿帝国,却没有记载什么奥斯曼帝国,虽然回回人提起过奥斯曼帝国,说其实力强大,也不知是真是假。

“丘福,煦儿可回来了?”

朱棣抬头问道。

丘福走近了,才回道:“王爷,世子尚还在秦淮河畔,并未回府……”

朱棣面色有些阴沉,严肃地说道:“派人将他叫回来,禁足半年!”

“啊?”

丘福吃惊地看着朱棣,朱高煦这段时间也没惹什么麻烦,不就是喝酒谱曲,寻花问柳,但他很有人品,从不赊账,至于禁足半年吗?

朱棣一拍桌子,喝道:“去!”

丘福不敢耽误,怕下人办不好此事,便亲自去寻朱高煦。

朱棣虽没有带兵,但府中还有些军中好手作护卫,这些人几次都察觉到了安全局在监视朱高煦、徐增寿与李增枝等人,而且这种监视越发升级。

因为负责盯梢的人,不再是千户级别的安全局之人,而是换成了指挥同知级的存在。

雄武成几次出现在朱高煦等人附近三条街道以内,朱棣绝不相信这是“不经意”的巧合。

出于警惕,朱棣决定将朱高煦关在家里,以免出现意外。

没过多久,丘福便带回了醉得一塌糊涂的朱高煦,并安排人将其送至后院休息,至朱棣书房,禀告道:“王爷,世子已经回来了。”

朱棣微微点了点头,审视着舆图,将心思放在了鞑靼与瓦剌身上,正盘算着,突然抬头,见丘福还没离去,不由问道:“还有事?”

丘福犹豫了下,低声道:“王爷,属下在接世子的路上,像是遇到了一个熟人。”

“遇到便是遇到,何为相识,说吧,是谁?”

朱棣端起茶碗,轻啜了一口。

丘福拿不准,道:“属下未曾看清那人容貌,仅是擦肩而过,只觉得很是熟悉,看其身形与走路姿态,与……与金忠极为相似。”

“金忠?”

朱棣心头一惊,急速道:“此人如此关键,为何不追回来?快派人去查找,一定要找到此人!”

丘福有些内疚,擦肩而过时,自己只是留意了几眼,事后才想起来此人很可能是金忠,可想起时,那人早就消失不见。

朱棣看着离去的丘福,也没了分析北元态势的心思。

金忠及其家人神秘失踪,背后必是有一股力量在操纵。

朱棣很欣赏金忠,甚至曾将此人收为己用。可就现在来看,金忠很可能暗换门庭,成为了其他人的爪牙。

可要人命的是,金忠的名字是挂在燕王府门下的,一旦他闹腾出来什么事,追查下来必会牵连到燕王府。

朱棣不相信金忠出现在京师没有任何图谋。

一个人,要么消失的彻底,要么出现即有目的。

朱棣思虑良久,便带人出了燕王府,直奔灵谷寺而去,派人通报之后,进入禅房,见到了袈裟披身的姚广孝。

“师父倒一如既往,修佛修心。”

朱棣坐了下来,对姚广孝清寂的生活表示羡慕。

姚广孝只平静地笑了笑,盘着佛珠,道:“王爷到此,怕不是想学老僧敲木鱼,念经书吧?”

朱棣目光复杂地看着姚广孝,这种感觉,一如曾经熟悉,只不过他彻底成了朱允的人。

“若真有空门无所忧扰,本王倒也想试一试。只不过,师父也清楚,极乐之地只存在于往生,而不存在于当下。”

“王爷领三大营整训,可谓京军将帅,有何忧扰?”

姚广孝不急不缓地问道。

朱棣苦涩中微微摇头。

京军将帅?

这倒也没什么错,三大营整训确实是朱棣一手操持的,可朱棣本身既没有在五军都督府挂职,也没有在兵部挂职,只是个虚名王爷,仅此而已。

站在军营中,若没有兵部的人站台,朱棣连一匹马都调动不了,若没有五军都督府发话,朱棣连一个兵也带不了。

调兵权与统兵权,朱棣一样都没有。

“这个忧扰,也是师父的。”朱棣看着姚广孝,说出了名字:“金忠。”

一向镇定的姚广孝,在这一刻出现了些许慌乱与不安,盘着佛珠的手也停了下来,等待着朱棣的解释。

朱棣便将朱高煦胁迫金忠,朱高炽发现端倪,留金忠于白羊口所,金忠一家人神秘消失,毫无保留地告诉了姚广孝,然后问道:“师父与金忠有旧,不知他可来访过灵谷寺?”

姚广孝闭上了眼,思考着其中的问题,朱棣和盘托出,便说明他所言皆是真话。

这个世界,让一个人消失容易,可让一家人悄无声息地一起消失,那就困难多了。

不是朱棣所为,不是朱高煦所为,还能有谁能在燕王府的眼皮子底下将人带走,隐藏到毫无声息?

姚广孝很清楚,朱棣这个时候来找自己,是想拉自己下水。

原因很简单:

金忠进入燕王府的幕后推手,就是自己。

若金忠做了不法事,那株连、牵连到的将不止是燕王府。

姚广孝沉思许久,方说道:“自离北平之后,我再未见过金忠。倒是王爷,金忠消失如此之久,为何此时方来灵谷寺?”

朱棣一脸忧愁,道:“最初本王打算秘密寻访,想要看看幕后是谁在操纵,可眼下金忠极有可能就在京师,已不容细细思量,务必及早找出此人。”

北平闹出点事,毕竟天高皇帝远,遮掩起来容易。可京师就在朱允脚下,安全局又密布四方,一旦有风吹草动,必会落入朱允耳目。

到时追罪下来,可就很难说清楚。若金忠一口咬定是燕王府指使,那朱棣就是从长江里滚到东海,也洗不干净。

姚广孝知道金忠精通奇门与兵法之术,是一个极有能力之人,任由此人隐藏在暗处,确实是一个危险。

“王爷,应将此事告知皇上,动用安全局之力,寻拿金忠!”

姚广孝肃然道。

朱棣连连摇头,拒绝道:“金忠牵连着煦儿,若上奏皇上,煦儿定会因谋逆定罪。此事只能暗查,绝不可落入皇上耳中。”

姚广孝知道其中关联,但暗查需要人,燕王府现在的人手并不多,自己也没什么人,拿什么去查?

“按王爷推测,金忠极有可能与高阳郡王、李增枝、徐增寿存在关系,是否可以从此处寻机突破?”

首节上一节272/283下一节尾节目录